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7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874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5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7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7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7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7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7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7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案.docx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7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7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7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案.docx

全国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7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学案

第37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

(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

(2)物种组成

①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

a.概念: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常用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群落的种间关系[连一连]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图甲:

垂直结构;图乙:

水平结构。

(2)根据图示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图甲:

①植物分层:

阳光。

②动物分层: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图乙: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的制约。

1.(必修3P72资料分析改编)生态学家高斯为研究三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完成如下实验,其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呈现捕食关系

B.图甲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的结果对双方都有利

C.图乙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

D.图乙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C

2.(深入追问)科学家研究了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分析影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

提示:

温度。

突破1 群落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名称

数量关系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大豆

与根

瘤菌

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独立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

噬菌体与侵染的细菌

竞争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1所示;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如图2所示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食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突破2 群落的结构

(1)植物的垂直结构

结合图示分析:

上述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

(2)动物的垂直结构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形成群落空间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多个种群构成群落,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

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

(3)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食物、栖息场所等。

 

【感知考题】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改编)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

[答案] A

(1)下面甲、乙、丙三图中能正确表示青蛙与稻飞虱关系的是图乙。

(2)水稻与稻田某类杂草间的关系是竞争,繁殖季节稻田内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

(3)稻田从上至下反映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高分点拨——类题通法

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增同减)。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

①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

②依最大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跟进题组】

命题1 群落种间关系分析

1.(2017·湖南五校联考)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解析:

选A。

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由图可知四大家鱼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出现鲢鱼→鳙鱼→青鱼的能量流动关系;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的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2.(2015·高考四川卷,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析:

选A。

A项,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蝗虫捕食更多的植物,植物的数量和密度减少,故种间竞争会减弱。

B项,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说明其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

C项,距石头的远近影响了蜥蜴的数量,进而影响了蝗虫的种群密度,最终影响了植物生物量,所以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D项,由题图可知,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能增加蜥蜴的数量,从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和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命题2 群落的空间结构分析

3.(2017·通化模拟)以下关于群落的结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解析:

选A。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食性及栖息场所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

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

4.(2017·南京市高三模拟)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

解析:

选C。

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和温度(高山)有关,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群落从而出现分层现象。

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比如玉米和大豆间种,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产量。

 以种间关系为依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

5.某捕食者与其猎物种群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如果以捕食者数量为X轴、猎物数量为Y轴作图,则图形正确的是(  )

解析:

选D。

由图可以看到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猎物)符合捕食关系的种群波动:

猎物增加→捕食者增加→猎物减少→捕食者减少。

只有图中D所示满足这种波动。

 群落的演替

1.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3.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及差异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

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

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

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1.(必修3P82基础题T4改编)一个湖泊生物群落经一系列演替后,可以变成森林生物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先有哪个阶段(  )

A.沼泽        B.湿地

C.草原D.森林

答案:

A

2.(深入追问)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1)指出图中的群落演替类型。

提示:

针阔混交林群落遭受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阔叶林群落经人工砍伐后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2)杂木植物群落演替成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环境条件不同。

1.群落演替的五大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2.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分析

(1)群落演替的方向

①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②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

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2)群落演替的结果

①能量: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②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③稳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的变化,使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感知考题】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改编)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高分点拨——类题通法

“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跟进题组】

命题1 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趋势

1.(2015·高考全国卷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

选D。

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A项错误。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B项错误。

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C项错误。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

2.(2017·山东青岛模拟)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解析:

选C。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正确;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

关于群落演替理解的三个易错点

易错点1 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点拨]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易错点2 演替是“不可逆”的

[点拨] 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易错点3 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点拨]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命题2 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综合分析

3.(2017·湖南衡阳一模)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没有影响

解析:

选D。

果园中有各种生物,此群落存在垂直结构,A正确;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正确;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可能对果树的产量有影响,D错误。

4.(2017·黄山模拟)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不能进行开发利用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

选B。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可进行有计划、适时地开发利用,A错误;由图可知,甲、乙、丙之间对资源的需求存在重合,所以是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只是优势取代,并非取而代之,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D错误。

 (实验1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

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

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制订计划:

包括准备及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

统计和分析四个操作环节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

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图1)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图2)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感知考题】

(2017·安徽屯溪一中第二次月考)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解析] 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一般来说,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C正确;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D正确。

[答案] B

高分点拨——类题通法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2)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3)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4)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动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跟进题组】

1.(2017·湖北襄阳一模)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

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林地

13

7

4

190

92

18

农田

11

8

4

92

113

21

注:

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解析:

选A。

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A正确;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C错误;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受季节、气候等影响,并非均为“S”型增长,还会出现下降、波动,D错误。

2.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正确的说法是(  )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趋湿的特性

B.图示装置为吸虫器,适于采集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

C.金属筛网可以用多层纱布代替,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可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或放置湿棉花

解析:

选D。

土壤动物一般具有避光趋湿的特性,A错误;图示装置为诱虫器,B错误;用金属筛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动物向下移动,C错误。

[核心体系构建]

[填空] ①丰富度 ②捕食 ③垂直结构 ④水平结构

⑤次生演替 ⑥地衣阶段 ⑦苔藓阶段

⑧森林阶段

[规范答题必备]

1.群落中的四种种间关系

(1)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

(2)竞争:

大多数的情况是一方占优势,另一方被淘汰。

(3)寄生:

大都为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4)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居一起,双方有利,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3.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1)初生演替:

发生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方。

(2)次生演替:

发生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课时作业

1.(高考江苏卷改编)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一块地里的玉米,高低不齐,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

选C。

A项,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

B项,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C项,一块地里的玉米不属于群落。

D项,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不同地段,因水分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类,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2.(高考海南卷改编)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生态位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选D。

据题意,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其所处的生态位也变化,B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D错误。

3.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

选C。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演替,B错;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既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错。

4.(2017·山东莱芜一中一模)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解析:

选B。

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