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理课堂第六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692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1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地理课堂第六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基础地理课堂第六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基础地理课堂第六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基础地理课堂第六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基础地理课堂第六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地理课堂第六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基础地理课堂第六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地理课堂第六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地理课堂第六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基础地理课堂第六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六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文基考点】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课前演练】

1.如果只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下列地区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便宜的是()

A.云贵高原B.珠江三角洲C.华北平原D.黄土高原

2.在德国,城市与人口的地区分布相对均匀,而日本却高度集中。

造成两国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B.地形C.水源D.自然资源

3.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D.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

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A.引起海平面下降B.腐蚀建筑物C.导致世界各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D.皮肤癌患者增多

4.读我国东部地区雨带图,据此回答:

(1)此时造成长江中下游农作物生长受到威胁的原因是()

A.洪涝B.春旱C.伏旱D.寒潮

(2)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在该雨带不能影响的地区,适宜开发()

A.核电B.水电C.太阳能D.生物能

(3)在夏季风较强的年份,可能造成()

A.北方河流汛期提前B.我国南涝北旱 

C.长江流域伏旱消失D.南部沿海严重干旱

5.(08广东文科基础)读1960~1995年全国平均年蒸发量变化曲线图。

由图可以得出1960~1995年全国年平均蒸发量()

 

①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下降明显②20世纪90年代后呈轻微下降趋势

③1980年前后变化趋势有明显的差异④1960~1995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

答案1.C2.B3.

(1)D

(2)A(3)C4.

(1)C

(2)C(3)A5.C

【考点解读】

一、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

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

(1)地形条件影响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

在我国北方地势平坦、相对开阔的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多。

但在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少。

(2)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山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

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阶梯上,美国城市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中部平原、西部的沿海平原上。

3.影响交通线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密度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特点。

(2)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

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要高得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化:

指一个特定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气候的变化受太阳辐射、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为原因中,当今气候变化与地球大气中CO2增多有关,温室效应加剧,导致气候变暖。

2.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变化:

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3.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

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温暖期,另一次是寒冷期。

在过去的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

4.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

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的趋势,20世纪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为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1998年则是最暖的年份。

5.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3)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4)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的影响更为显著;

(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概念:

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有限性。

要求人们注意节约;

(2)整体性。

要求人类对资源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评估,防止和减少人类开发造成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3)地域性。

指在某种自然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可开发为商品性生产基地;

(4)多用性。

要注意自然资源有多种用途,统筹兼顾;

(5)社会性。

是指自然资源中所附加的人类劳动。

3.自然资源分类:

(1)根据自然资源自然属性:

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自我再生性质:

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再生;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利用时应注意保护、节约、综合利用,寻找替代品。

(3)能源资源

①常规能源:

在现阶段大规模广泛应用,且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

如矿物能、水能和生物能等。

②新能源:

目前由于技术经济水平的限制,还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资源。

如太阳能、地热能和核能等。

③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自然界现成存在、并可直接取得的能源,如煤炭、石油、生物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焦炭、煤气、各种石油制品等。

4.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农业社会,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大。

(2)工业社会,矿产资源、能源对人类社会影响较大。

(3)后工业化阶段,各种自然资源对人类影响相对下降。

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2.分类:

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海洋灾害等。

台风、寒潮、暴雨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3.台风:

台风、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

西北太平洋上称为台风;印度洋和大西洋称为飓风。

每年夏秋季节(主要是7~9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

4.暴雨洪涝:

我国是多暴雨的国家之一,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1)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

不论是南方和北方,还是沿海和内陆,都曾因暴雨而酿成过洪涝灾害。

(2)我国主要的降水:

①春夏之交,夏季风在华南一带盛行,冷暖空气多交会于华南地区,暴雨时常发生。

②在6、7月份,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形成江淮梅雨。

③在7、8月份,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出现北方盛夏暴雨季节。

西南地区受西南夏季风的影响,也时降暴雨。

④在8、9月份,东南沿海常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的影响,形成狂风暴雨。

⑤近年来因气候异常,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洪涝灾害。

(3)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

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可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

防洪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4)降水的主要类型: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

5.干旱:

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

6.寒潮: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加强寒潮的预报是防御寒潮的重要措施。

7.地震: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要素:

震级、烈度、震源、震中等。

8.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破坏或淹没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9.泥石流: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10.主要自然灾害的防御。

【跟踪训练】

一、知识巩固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旅客运输全线正式开通,这对青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回答1~3题:

1.青藏铁路大部分建在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

修建青藏铁路需要破解的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是()

①生态脆弱②高寒缺氧③多年冻土④土地盐碱化⑤多地震滑坡⑥太阳辐射强烈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⑤⑥D.①③⑤

2.原计划的进藏铁路有青藏、川藏等备选方案,决定进藏铁路最终选线的原因是()

A.青藏线地面起伏相对小,距离近B.川藏线要横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

C.青藏线沿线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D.川藏线社会经济意义小

3.西藏地区是我国交通最落后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地形复杂B.气候寒冷C.经济落后D.人口稀少

4.下列铁路干线,受地质灾害影响最大的是()

A.青藏铁路B.南昆铁路C.粤海铁路D.京九铁路

5.我国台湾兰屿岛上居民营造了一种“地窖式”民居。

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米~2米处,屋顶用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该房子的建设主要是为了()

A.防地震B.省建材C.防冬寒D.防台风

6.据研究,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从英国到俄罗斯墙体厚度由23厘米变化到73厘米,影响这种民居地域差异的自然因素是()

A.洋流B.盛行风C.气候D.地震

世界上有许多地方“四季如春”,如亚的斯亚贝巴(4°N)、萨那(15°N)、昆明、基多(0°)等。

回答7~8题:

7.“春城”所在地的一般特点是()

A.高纬地区的平原和谷地B.纬度和海拔都较低的地区C.低纬地区的高原和山地D.低纬地区的高原和谷地

8.基多位于赤道地区,但居民却家家安装壁炉,其主要原因是()

A.冬季寒冷B.夜晚寒冷C.降水多D.受寒流影响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上述两大因素影响下,有的聚落在成长,有的聚落在衰落。

据此回答9~10题:

9.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aB.bC.cD.d

10.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宗教中心B.自然资源丰富C.地形开阔平坦D.河流交汇处

11.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

城市布局特点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矿产资源B.政治经济C.交通运输D.地形和河流

12.影响海南岛环形铁路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质B.地形C.河流D.气候

13.西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复杂,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条件恶劣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D.地形地势极为复杂

14.我国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影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A.河流B.气候C.资源D.地形

15.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高速公路造价约为东部地区同类型公路的一半,其原因不可能是()

A.人口稀疏,拆迁费用低B.砂石可就地取材,降低了筑路成本

C.土地辽阔,征地费用低D.交通便利,便于筑路机械和原材料的运输

读1999年我国高速公路分布图,回答16~17题:

16.1999年,我国各地区高速公路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差异,其中()

A.西南三省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B.华北平原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

C.非季风区没有高速公路D.沿海岛屿没有高速公路

17.与我国高速公路分布明显相关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B.气温高低C.降水量多少D.气象灾害频率

18.我国城市与交通稠密区主要分布在()

A.第一级阶梯B.第三级阶梯C.东南沿海地区D.中部平原地区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甚至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据此回答19~22题:

19.在图中四个地段最适合村落分布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0.人类活动讲究“天时地利”。

下列人类活动与季节选择正确的是()

A.长江三峡大坝截流——夏季

B.黄河人造洪峰调水冲沙——冬季

C.珠江口调水压咸(潮)——春季

D.田纳西河水库放水防洪——秋季

21.青藏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形成青藏地区“河谷农业”特色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热量条件C.降水不足D.地形原因

22.从理论上讲,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最理想的时间应该是()

A.4~5月  B.7~8月C.8~9月D.9~10月

读a、b、c三图,回答23~24题:

 

23.20世纪60年代后()

A.全球大气中CO2体积分数持续增加B.全球大气中CO2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C.全球气温呈持续上升趋势D.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

24.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A.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B.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C.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D.近三十年,大气CO2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25.近年来,与a、b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A.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B.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C.大气层频发强磁暴D.冰盖面积减少,雪线海拔呈降低趋势

26.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约0.6±0.2℃B.南极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增加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

C.近百年来气候变暖加剧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D.20世纪以来赤道地区冰川退缩明显,南极大气中甲烷浓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27.科学家在格陵兰岛上发现了8千万年前的棕榈树化石,这个事实不能说明()

A.当时格陵兰岛的气候特征是温暖湿润的B.8千万年前地球处于温暖期,全球高温多雨

C.板块运动造成陆地与海洋位置的不断变化D.格陵兰岛8千万年前位于赤道附近

下表是1990~2000年世界几种能源使用量年均增长比例。

其中甲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世界上利用甲能源发电的前三位国家为德国、丹麦和美国;乙能源是非可再生能源,我国这种能源丰富。

据此回答28~29题:

能源种类

太阳能

天然气

石油

核能

增长比例

23%

19%

5%

3%

2%

–2%

28.甲、乙两种能源分别代表()

A.沼气、煤炭B.风能、煤炭C.地热能、生物能D.水能、煤炭

29.丹麦该种能源丰富的原因是()

A.地处西风带B.板块边界附近C.地形落差大D.降水丰富

3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随着农业科技发展,采用间作、套种方式,塑料大棚等都是合理而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B.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的农业类型、种植制度以及农产品数量、质量和分布

 C.气候要素产生的能如太阳能、风能是目前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一个主要方向

 D.气候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其数量是无限的

读不同作物每年每公顷产酒精量(升)表,回答31~33题:

作物

作物产量(吨/年.公顷)

每吨作物产酒精量(升)

每年每公顷产酒精量(升)

甘蔗

40~120

70

2800~8400

木薯

10~40

180

1800~7200

甘薯

10~40

125

1250~5000

甜菜

10~40

120

1200~4800

甜高粱

20~60

55

1100~3300

玉米

1~4

400

400~1600

31.根据上述资料判断,作为生物能源最有优势的作物是()

A.玉米B.甜菜C.木薯D.甘蔗

32.我国最适合种植该作物的地区是()

A.广西B.湖南C.黑龙江D.新疆

33.燃料乙醇作为再生能源是我国政府重点推广的新型能源。

国家首批批准建设的燃料酒精定点生产省有吉林、黑龙江、河南等,这些地区发展生物能源的优势作物是()

A.玉米B.甜菜C.木薯D.甘蔗

读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生态环境脆弱度比较表,回答34~35题:

省、自治区名称

脆弱度

省、自治区名称

脆弱度

青海

1.25

广东

–0.50

甘肃

0.90

海南

–0.55

陕西

0.80

黑龙江

–0.50

新疆

0.75

广西

–0.25

 

34.造成上述省区生态脆弱度差异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河流D.植被

35.“十一五”期间,国家为保护青海省的生态环境,而制定的部分限制开发区域是

A.川、滇干热河谷生态功能区B.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

C.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D.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

36.近年来我国各地对平顶多层住宅楼进行了“戴帽子”(即把平顶的房子改造成坡顶)工程。

各地对平顶多层住宅楼进行“戴帽子”改造工程的目的是使住宅()

A.防漏、美观、隔热节能B.保暖、采光、防潮防沙C.通风、美观、便于绿化D.防漏、通风、增加空间

37.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顺风逃离B.如果火势突然减弱,则可以放心休息

C.选择低洼地或坑洞躲避D.伺机逆风突破林火包围

38.下列不属于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是()

A.哈尔滨的冰雕旅游B.东南丘陵层层梯田C.北京城郊塑料大棚D.内蒙古高原风力发电

39.下列自然现象可以提供能源的是()

中国

日本

印度

美国

消费量(以美国为1)

2.3

0.47

1.3

1

年增长率(%)

–1.3

–3.1

+1.4

–2.2

①电闪雷鸣②火山喷发③海水涨落④温泉沸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右表是中国、日本、印度和美国四国在20世纪80年代每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次能源消费平均值。

回答40~43题。

40.表中资料表明,那时()

A.美国能源利用效率最高B.日本能源利用效率在降低

C.印度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均优于我国D.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其他三国

41.四国中,能源消费年增长率()

A.美国年增长率最低B.日本年增长率最高C.印度年增长率最高D.中国年增长率最高

42.当前中国每创造1美元价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其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速度较快②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较低③节约意识较差

④煤炭资源丰富,价格低廉⑤没有进行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⑤

43.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最有效措施是:

A.提高能源利用技术B.提高能源价格

C.倡导绿色消费D.增强节约意识

读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回答44~45题:

44.图中②表示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水能

45.图中①在能源消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原因

A.分布广B.使用简便 C.可更新 D.绿色环保

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重大意义。

回答46~47题:

46.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天空蔚蓝,市容整洁几乎没有污染,有“无烟城市”之称。

雷克雅未克大量利用的能源是()

A.太阳能B.风能C.地热能D.核能

47.冰岛该类能源十分丰富的原因是()

A.空气清洁,大气削弱作用小

B.地处盛行西风带

C.位于板块交界带,地壳运动活跃

D.铀矿资源储量大

48.读世界能源变化预测趋势图,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A.化石能源将被淘汰

B.水能清洁可再生,发展最快

C.未来新能源会取代常规能源

D.太阳能、风能利用前景广阔

49.日本建筑业所需石材多依赖进口的原因可能有()

A.日本多为平原,石材缺乏

B.国外的石材质量更好

C.日本处在地震带上,采石可能导致地震

D.为保护生态,且能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50.下列地理事物对自然环境的指示有一定局限性的是()

①虫神庙②龙王庙③南尖北平的建筑④广西龙脊梯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能力提升

1.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选址一般要求()

A.尖屋顶、地势高B.平屋顶、地势高C.尖屋顶、地势低D.平屋顶、地势低

2.有关下列铁路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南昆线—以桥代路B.沪杭线—桥隧相连C.宝成线—迂回曲折D.青藏线—波状起伏

3.青藏铁路建设的意义是()

A.促进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B.扩大长江三角洲工业区的经济腹地

C.加快西藏油气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和输出D.合理布局全国铁路网,减轻东部地区铁路负担

4.一般来说,高原和山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理由是()

A.公路受地形和气候的限制小B.铁路路线较平直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地区

C.公路选线和建设比较灵活方便D.铁路的效益远不如公路的效益大

5.2008年春节期间,南方地区遭遇严重的雪灾。

有关这场雪灾将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出现大量的蔬菜大棚垮塌,蔬菜会大面积冻死B.可消灭害虫残留卵、杀死病菌

C.小麦、柑橘、茶叶等都有抗寒能力,不会受到影响D.能改善土壤含水量

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