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 (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2364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 (1).docx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 (1).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 (1).docx

第1讲古诗文阅读之文言文实词

小升初考名校重点专题

建议课时:

4课时

教学重点:

常见实词含义识记

☞考点分析

长沙小升初择校考试中广益、博才、青竹湖湘一、明德等名校都喜欢考文言文的知识点,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实词的考查。

纵观近几年小升初择校考试中针对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考查的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所以我们只要牢记这些实词含义,解题无忧。

☞知识梳理

实词,是指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1、一词多义,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2、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错别字。

如: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中“惠”(通假字)通“慧”(本字),智慧(意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假字)通“邀”(本字),读作“yāo”(读音),邀请(意义);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黔敖左奉食”中“奉”通“捧”,应读“pěng”。

3、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4、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例如:

(1)一狼洞其中。

洞,本义是“洞穴”,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打洞”。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形容词作名词,“绿叶、红花”。

例(3)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动用法,“使……变绿”。

例(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例1】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胡:

____________.皆:

____________.此:

____________.

居:

_____________.归:

_____________.十九:

____________.

2.用“/”将本文划分层次(在原文划分)。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察同学们解释词语的能力。

2.试题分析:

3.试题分析:

课内阅读理解主要考察同学们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通过上课认真听讲,同学们会很容易答出此题。

4.试题分析:

【答案】

1.胡:

胡人(的住地);皆:

全;都;此:

代词这;居:

停止;休息;止息;归:

回去;十九:

十分之九

2.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

如:

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

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这祸就只能是祸了。

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

4.

(1)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道术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2)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例2】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①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仕:

做官。

③坐:

因为。

1.解释字的意思。

(1)识:

_______________

(2)欲:

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正确的答案。

(1)北人食菱,并壳入口。

是因为()。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2)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是因为()

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

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试题分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注意“欲”是“想要”的意思。

2.试题分析:

翻译第一句话注意“非”是“不是”的意思,“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并”是“一起”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翻译第二句话注意“坐”是“因为”的意思。

3.试题分析:

(1)小题“北人食菱,并壳人口”是因为北方人不懂的怎样吃菱角,所以连壳一起吃,而并非“连壳吃可以清热”。

(2)小题被人的回答暴露了他的无知,而并非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要人物的观点看法。

仔细阅读全文并能流畅翻译。

“北人”不懂得如何吃菱角,却不懂装懂,最终闹出了笑话。

从他的性格的角度来谈看法即可。

【参考答案】

1.

(1)认识,了解

(2)想

2.

(1)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

(2)这是因为不知道硬要装作知道。

3.

(1)B

(2)B

4.北人不懂装懂,还强词夺理。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说不定这个你不会的问题也因此弄清楚了呢。

【例3】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巳暮矣。

”师旷曰:

“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ƒ乎?

”平公曰:

“善哉!

[注释]①炳烛:

点烛。

②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暮:

____________

(2)闻:

_____________(3)善:

_____________

2.用“/”划分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3.文中师旷连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试题分析:

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

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

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恐已暮矣”的意思是,恐怕已经晚了。

“暮”的本意是傍晚,这里是“晚”的意思。

“闻”在文言文里的常用义是“听说”。

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

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

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

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这句话的意思是,臣子哪敢戏弄君主?

3.试题分析:

这道题目考查对文言文意义及比喻句作用的分析。

这三个比喻的意思是,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

它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读书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作用,告诉我们,必须抓住少年这一重要、有利的学习时间,否则等年龄大了,学习就费力了。

【参考答案】

1.

(1)傍晚,此指晚了。

(2)听说。

(3)很好。

2.略

3.学习要趁年少,否则年事已髙,再学就难了。

【例4】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   )龙,钩以写龙,凿(   )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   )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在括号里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2.解释题目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