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558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教案.docx

《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教案.docx

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26.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领会文章深刻的内涵,理解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难点:

领会文章深刻的内涵,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炫耀(xuàn):

本课指夸耀。

(2)称职(chèn):

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

称:

适合。

(3)妥当:

稳妥适当。

(4)愚蠢:

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

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救药:

用药救活。

(6)呈报(chéng):

报告(上级)。

(7)华丽:

美丽而有光彩。

(8)精致:

精巧细致。

(9)陛下(bì):

对君主的尊称。

(10)头衔:

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11)爵士(jué):

欧洲君主国最低的封号,不世袭,不在贵族之内。

(12)骇人听闻(hài):

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骇:

惊吓。

(13)随声附和(hè):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

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14)滑稽(jī):

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这里是荒唐的意思。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1.理清故事情节,准备复述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出生于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

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

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160余篇。

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本文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而成,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关于童话

本文的体裁是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三、正课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分配角色

叙述旁白皇帝老大臣骗子诚实的官员大家(骑士、典礼官、小孩子、爸爸、百姓)

(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评价

2.探究质疑:

请按照“爱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

从开头到“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二段:

从“有一天”到“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三段:

从“第二天早上”到“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第四段:

从“这样”到完。

第二课时

3,复述“爱新装”部分。

(1)准备工作,弄清几个问题。

①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讨论并归纳:

从治装费用:

不惜倾其所有

从心思兴趣:

最爱炫耀新衣爰新装

从换衣次数:

每一天每一点钟

②写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写皇帝爱穿着的癖好,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2)准备工作,找出第一段中关键词语。

讨论并归纳:

“为了”、“不惜”、“既不”、“也不”、“除非”、“炫耀”、“都”、“总”等词。

(3)请二三位同学复述第一段“爱新装”,要求详细复述。

(4)评价。

4.复述“看新装”部分。

(1)准备工作,弄清几个问题。

①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讨论并归纳:

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

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

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

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②皇帝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布,老大臣看到了什么?

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他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诚实的老大臣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

课文语句:

“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

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

不成!

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③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织布,这位诚实的官员看到了什么?

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

这位诚实的官员不敢说真话也是为了保住他的乌纱帽。

课文语句:

“我并不愚蠢呀!

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④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来看织布,他看到了什么?

皇帝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

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皇帝也“什么也没有看见”。

皇帝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

课文语句: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

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⑤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讨论并归纳:

怕皇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⑥跟着皇帝来的全体随员怎样评价骗子织的衣料?

他们提出了什么建议?

讨论并归纳:

他们说:

“哎呀!

真是美极了!

”“这布是华丽的!

精致的!

无双的!

”他们建议皇帝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2)准备工作,找出第二段中关键的词语。

(3)请同学复述第二段“看新装”,要简单复述。

(4)评价。

四、小结

复述课文有三种形式:

一是简要复述,抓住课文主要情节进行复述;二是详细复述,除根据课文主要情节外,还要记住——些关键词语,使复述尽量接近课文;三是创造性复述,大体按课文情节,可用自己的语言,增添生动的细节复述,也可以变换故事的人称、顺序、结构、体裁等进行复述。

课文“爱新装”比较简单,可用详细复述;“看新装”比较长,可采取简单复述。

五、作业

第三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准备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复述了“爱新装”、“看新装”两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三、正课

1.复述“穿新装”一段。

(1)准备工作,弄清几个问题。

①两个骗子为什么要装模做样赶夜工?

讨论并归纳:

因为他们要赶制新衣,让皇帝穿着参加游行大典。

②课文怎样写两个骗子献上新衣的?

讨论并归纳:

用动作描写“各举起一只手”;用语言描写,用比喻夸新衣的优点。

③皇帝穿新衣时,明明没有穿东西,为什么要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讨论并归纳:

写皇帝穿衣时的丑态,来表现皇帝自欺欺人。

④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新衣?

讨论并归纳:

写出他们的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2)准备工作,抓住关键词语。

(3)请几个同学复述“穿新衣”。

(4)评价。

2.复述“展新衣”一段。

(1)准备工作,弄清几个问题。

①皇帝穿着“新装”开始游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

怕招来杀身之祸或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②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

因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无私无畏。

③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了神奇的作用。

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④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

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讨论并归纳:

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

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2)准备工作,抓住关键词语。

(3)请几位同学复述“展新装”。

(4)评价

第四课时

3.探究质疑:

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

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顶。

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

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

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

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

但他仍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4.探究质疑:

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

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

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

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力称赞布料的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5.探究质疑:

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请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

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要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6.探究质疑:

想象一下这个皇帝游行完毕回到皇宫会采取什么行明?

讨论并归纳:

可各抒己见。

四、小结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佳作。

文章以“新装”为线索,依次叙写了皇帝爱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奢侈、骄横、愚蠢的反动本质,同时也启发人们要敢于说真话,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

五、作业

六、教学后记:

 

七、教学反思:

 

27.郭沫若诗两首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作者感情。

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像和作者感情。

2.难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缥缈(piāomiǎo):

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定然:

必定。

(3)珍奇:

稀有而珍贵。

(4)闲游:

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玩。

(5)笼罩:

像笼子一样罩住。

(6)疏星:

稀疏的星星,形容星星很少。

2.朗读课文《天上的街市》。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四川乐山人。

幼年受家塾教育,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

小学和中学时代,通读《庄子》《楚辞》《史记》等书,并阅读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林纾的翻译小说,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和影响。

1914年赴日留学,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莎土比亚、雪莱、惠特曼及北欧、法国、俄国进步作家的作品,哲学上受到泛神论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

1924年起,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

1926年初南下广州,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北伐战争中,先后担任北伐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职。

1927年3月写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其反革命阴谋。

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于1928年流亡日本,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等,成为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开拓者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

皖南事变前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历史剧,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1944年3月,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

解放战争时期,勇敢地站在民主斗争的前列,领导了文化界同国民党统治者的斗争。

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

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三、导语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

空中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有许多美丽的故事。

诗人以新奇的想象,融天上地上为一体,描绘出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一齐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看看天上的街市有多美。

四、正课

l朗读《天上的街市》。

朗读指导:

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读时应掌握好恬静、自在、清新、乐观的感情基调。

可参考下面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第二课时

2.探究质疑:

街灯与明星有什么相似之处?

作者为什么把“街灯”比作“明星”,又为什么把“明星”比作街灯?

讨论并归纳:

“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

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就自然联想到明星(这是类似联想)。

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

同理,作者看到“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联想街灯。

这样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3.探究质疑:

请想象一下“那缥缈的空中”是什么样的?

”美丽的街

市”是什么样的?

“世上没有的珍奇”又是什么样的物品?

讨论并归纳,可自抒己见。

4.探究质疑:

请想象一下“浅浅的天河”是什么样的?

牛郎和织女

骑着牛儿来往的情景又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

可自抒己见。

5.探究质疑:

请想象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的情景,请想象他们提着

灯笼在走的情景。

讨论并归纳:

可各抒己见。

6.探究质疑:

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

讨论并归纳:

逐步展开想象的过程是:

街灯

天上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自由

明星

7.探究质疑:

诗中所描写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结局有什么不同。

请一位同学讲讲你所知道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并请说说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讨论并归纳:

牛郎织女的故事(略)

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能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但在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

因而牛郎织女可以骑着牛儿来往,可以提着灯笼逛街。

这种美好幸福的天街,是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描绘。

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8.探究质疑:

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定然”“定”都表示肯定的语气。

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象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五、小结

《天上的街市》是一首较能代表郭沫若早期诗歌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诗作,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对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的再创造,描绘了一幅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静夜》。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古代有一首诗跟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诗的题目相近,叫做《静夜思》作者是李白。

在静静的夜晚,在皎洁的月光下,作者思的是什么?

是故乡和亲人。

那么郭沫若的《静夜》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呢?

1.朗读这首诗。

要求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朗读时要把握好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下面对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进行了划分,可供朗读时参考。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2.探究质疑:

第1段写的实景还是虚景?

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讨论并归纳:

是实景。

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踱出屋外,眼前是淡淡的月光笼罩下松林,何等的幽清。

作者由月光向天上望去,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星星,何等的静谧。

第四课时

3.探究质疑:

作者由什么联想到“天河”?

这是什么联想?

讨论并归纳:

由星星联想到天河,这是接近联想。

4.探究质疑:

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天河?

讨论并归纳:

因为此时的郭沫若在异国他乡的日本。

诗人望着远方模糊的海雾,这海不就是天河吗?

它隔断了牛郎织女的往来,隔断了诗人的祖国和亲人,但隔不住思乡、思亲人,思念祖国之情。

5.探究质疑:

鲛人是指谁?

它为什么流泪?

讨论并归纳:

鲛人不仅指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人,也可能指诗人自身。

在这异国他乡的静夜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流的是思乡之泪,忧国之泪,也可能指对岸的亲人,在对月思恋远在东瀛的亲人。

6。

探究质疑:

这首诗的语言精炼,含蓄深刻表现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但两个叠音词“淡淡”“团团”,形象地勾勒出景物的特点,使读者感觉到淡淡的忧愁。

第2段“天河何处”诗的境界突兀而起,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

末两句借用典故,含蓄地写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7.这首诗写景富于意蕴,请模仿写一段日出或日落的家乡景色,在班上交流。

四、小结

《静夜》在写法和风格上与《天上的街市》十分相似,诗中同样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着力描绘静谧的夜景。

第一节着重写实景,描绘了异国他乡的夜景;第二节则突发联想和想象,借用典故,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

五、作业

六、教学后记:

 

七、教学反思:

28.女娲造人

学习目标

1.复述课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理解神话的特点。

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

(1)复述课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理解神话的特点。

2.难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女娲(w己):

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2)澄澈(ch6ngch邑):

清彻透明。

(3)幽光:

昏暗的光。

(4)灵敏:

反应快。

(5)绵延:

延续不断。

(6)神通广大:

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7)莽莽榛榛(zh6n):

草木丛生的样子。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新繁人,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辞典》。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把中国汉民族片断的古神话资料熔铸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提供了一部具有汉民族古神话特色与风格的文学作品。

2.导语。

这是一篇创世神话,即关于开天辟地,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

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来到这个世界是这篇文章描写的重点内容。

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使人读来仿佛置身于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

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讨论并归纳:

“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3.探究质疑:

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讨论并归纳:

用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

用黄泥揉团成人。

第二种方法:

用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第一种方法使女娲疲倦不堪,第二种方法简单省事,能造出更多的人。

2.探究质疑:

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

讨论并归纳:

“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第二课时

5.根据2.3.4三个问题进行复述课文。

6.探究质疑:

研讨与练习一。

讨论并归纳: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

①女娲造人的动机;②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③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④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⑤作者的评述。

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7.探究质疑:

研讨与练习二。

讨论并归纳:

解题思路:

标画出文中的以下描写:

人落地后开口就喊:

“妈妈”;“妈妈”女娲的心情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谈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求统一。

要点提示:

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的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8.探究质疑:

探讨一下女娲的形象。

讨论并归纳:

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

女娲又是一个母亲的化身。

女娲创造了人,使她得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

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四、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