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东南省级市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届高三五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504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市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届高三五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市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届高三五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市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届高三五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市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届高三五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市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届高三五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市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届高三五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市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届高三五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鄂东南省级市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届高三五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市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届高三五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市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届高三五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市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18届高三五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表为有关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

据此可知

项目

甲骨文

金文

时间

盘庚迁股至纣辛亡国

殷商晚年至战国之末

识别字数

一千多

一两千

用途

占卜

颂扬功烈庆赏,多有子孙永垂后世之意

内容

农业、畜牧、货币、交通、家族宗法、战争、国家起源、阶级关系、土地制度等

祀典、赐命、征伐、契约、铭刻,结尾常见“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

篇幅

每篇一、二字到一百多字

数十字到几百字

A.甲骨文取代金文成为官方文字

B.文字作为载体具有历史意识

C.文字的发展体现出学术下移

D.中华文字不断发展完善

2.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

上述制度的推行(  )

A.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B.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D.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3.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

A.体现了山川行便的特点B.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4.嘉靖末年,明世宗先后颁布法令,包括废除皇庄;禁止勋亲奏讨土地;禁止百姓将土地献给豪族;下令王府除了府邸以外,不得私置房宅;贫民卖给王府土地者,也必须登记纳税等等。

这些法令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发展B.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C.有利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D.使租佃关系普遍化

5.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商品输出。

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

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

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英国有明显的优势

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6.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

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

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

A.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

C.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

D.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

7.20世纪40年代,画家邵恒秋(1916-2006)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刊载在《抗建通俗画刊》上。

漫画所揭示的主题是

A.日本侵华改变策略

B.国共合作持久抗战

C.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D.国际联合日本必败

8.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涌现出来,有流通领域的国营公司、代销社和新组建的各种专业公司与农户的联合,有国家设在农村的技术推广单位、农垦企业与农户的联合等等。

这种现象的出现

A.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不足

B.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农村的扩展

C.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D.加快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

9.雅典公民有权对公民大会已通过的决议提出控诉,如理由正当,陪审法庭将废除该决议,并处罚责任人。

如控诉证据不足,则要处控诉者巨额罚金。

据此可知雅典

A.决策的科学在于制度B.雅典的民主重视程序

C.民主监督机制合理D.公民享有法律否决权

10.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

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

这种变化说明

A.工人运动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B.文官制度体现了英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D.改革有利于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11.下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一战期间的欧洲

B.二战之前的欧洲

C.北约华约的对峙

D.欧盟建立并扩大

12.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价暴跌。

1973年初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

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

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

这说明()

A.国际金融体系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

C.多极化趋势显现快速增长的局面D.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

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

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

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

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

……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

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

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

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

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

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60-1980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次序排列一览表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对应的国家,并且根据表格内容提取一条相关信息并予以说明。

(要求: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驻外使臣制度初创之时,其选拔依据主要是晚清重臣的保荐。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外务部成立,是驻外使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外务部奏定《变通出使章程》,其中规定:

“嗣后简派各国二等公便定为二品实官,届时由臣部将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开单请筒。

三年一任,任满回国后,候旨简用。

如办理交涉得力,不妨接充联任,恳恩晋秩增俸,俾终身于外交一途,以尽其才。

……”章程中明确要求驻外使臣职业化,“俾终身于外交一途”。

这样,晚清驻外使臣从其隶属、官职到升迁之途,均开始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

.职业化要求,已成为清政府使臣选拔的首要条件。

——摘自戴东阳《晚清驻外使臣与政治派系》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晚清驻外使臣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10月,美、英、苏3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议准备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发表一个《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除美、英、苏3国外,还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

但英国方面对此持冷淡态度,苏联方面则认为,中国外长没有参加会议,不能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

赫尔强调:

“如果将在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国排除在外,则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而且“我国政府认为,如果在宣言问题上由美、英、苏三国将中国摒弃,那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在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

最后,英国和苏联方面同意。

10月30日,中、美、英、苏4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4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该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4大国一致赞成战后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傅乘常日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签订的影响。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使死者超过1000万人。

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

郑观应说:

“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

”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

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

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损害分担,荒歉无忧。

”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

——摘编自赵伦芬、谢晖《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扶贫思想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看出,有关甲骨文与金文的一些时间、识别字数、用途、内容以及篇幅等的信息,通过这些文字载体,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信息,形成历史意识,B正确;A图表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学术下移”,排除C;甲骨文与金文属于不同的字体,各具特色,材料不能说明文字不断发展完善,D错误。

2.D

【详解】

材料“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表明汉代采取垄断工商业等手段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发展,这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一致,故D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营工商业,工商食官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汉代实行的抑商政策,抑制商业不利于经济发展,故B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D。

3.B

【解析】材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B正确;宋代路制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并非“山川行便”,故A错误;宋朝创建路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C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可以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C

【解析】根据“废除皇庄;禁止勋亲奏讨土地;禁止百姓将土地献给豪族;下令王府除了府邸以外,不得私置房宅;贫民卖给王府土地者,也必须登记纳税”可知,这些法令旨在限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故C正确;中央集权是控制地方、加强中央权力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排除B;明朝法令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租佃关系不会普遍化,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废除皇庄;禁止勋亲奏讨土地;禁止百姓将土地献给豪族;下令王府除了府邸以外,不得私置房宅;贫民卖给王府土地者,也必须登记纳税”,结合所学土地兼并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即可。

5.D

【解析】

由材料“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出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D符合题意;A与材料所述不符;材料没有贸易总额的比较得不出出超入超的结论,B不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危机的影响,C不正确。

点睛:

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国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外国商品并没有像西方国家想象的那样在中国畅销,基于此其要求进一步的打开中国的市场,为此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6.A

【解析】

材料“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可以看出涉及到一些关注现实的问题,结合所学,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表明清朝仍在为近代化艰难努力,A正确;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涉及到关注现实,着眼改革,有利于引导更多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但辛亥革命的人才主要不是来源于科举考试,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1904年科举考试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排除C;材料表明科举考试关注现实和传统儒学,和半殖民地无关,D错误。

7.C

【解析】

材料中的信息表明,在抗战前日本侵略中国,日本与中国犹如蚕与桑叶,中国人民没有觉醒,任凭日本侵略,如今中日关系犹如鸡与毛虫关系,表明如今由于民族觉醒,抗战必胜,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抗战是持久战、日本侵华改变策略,排除AB项;图片信息不能体现“国际联合”,故排除D项。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准确判断的能力。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民族的觉醒,也为抗战胜利作出根本保证。

8.A

【解析】

结合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极大提高,给广大农村生活开启了新篇章。

但家庭分散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

“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涌现出来”,农民可以流转自己的土地,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不足,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能得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农村的扩展”,排除B;材料中农村改革与“城乡一体化”关系不大,排除C;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9.C

【解析】“雅典公民有权对公民大会已通过的决议提出控诉,如理由正当,陪审法庭将废除该决议,并处罚责任人。

如控诉证据不足,则要处控诉者巨额罚金”表明雅典民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故C正确;雅典民主制度并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故A错误;材料反映雅典的民主制度的合理性,无法体现“重视程序”,排除B;法律否决权材料未体现,故D错误。

10.D

【解析】

根据“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表明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D正确;材料信息与工人运动无关,排除A;材料主要说明文官制度改革有利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责任制内阁,排除C。

11.C

【解析】

从地图中“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等信息表明这是二战之后的状况,故排除AB项;从地图中“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分属于不同的阵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幅地图应是两级对峙格局中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故C项正确;而欧盟的建立是1993年,当时苏联已经解体,故D项排除。

12.D

【详解】

根据材料“美元汇价暴跌”“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可知,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故D正确;材料反映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而非三足鼎立的局面,排除A;材料说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崩溃,而不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多极化趋势“快速增长”,排除C。

13.

(1)差异:

①中华法系礼刑结合(侧重公法),维护国家、家族利益;古罗马法私法发达,保护个人权利。

②中华法“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

古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法治。

③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

原因:

①中国:

自然经济;古罗马:

商品经济发达。

②中国:

宗法制度,专制统治;古罗马:

城邦政治,帝国时代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

③中国:

法家,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古罗马:

自然法思想,平等、公正、正义。

(2)近代民法精神:

自由与平等:

维护私权利:

权利与义务兼备。

作用:

提升中国人的法律观念与权利意识;有利于民权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助于挽救民族危机,尽早收回国家主权;有利于规范平等的社会秩序,推动中国法制建设的近代化。

【解析】

(1)差异:

结合材料从内容、出处、价值取向三方面概括。

原因:

结合所学,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进行比较。

(2)近代民法精神:

根据“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得出自由与平等;维护私权利;权利与义务兼备。

作用:

可从提升中国人的法律观念与权利意识,有利于民权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助于挽救民族危机,有利于规范平等的社会秩序,推动中国法制建设的近代化等角度分析解答。

14.国家:

美国、苏联。

信息一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信息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信息三20世纪后半叶,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说明: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根据所学,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成为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第一位的国家,故①是美国;苏联通过第二个五年计划,1937年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②是苏联。

根据表格信息,可提取信息:

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或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然后,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知识阐述说明。

15.

(1)内容:

由外务部选派成为定制;驻外使臣日益独立化、职业化;逐渐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选自外务部和使馆人员;政策向专业化外交人员倾斜。

(2)评价:

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中外交往与交流;便于列强通过外交途径控制清政府(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解析】

(1)内容:

根据“嗣后简派各国二等公便定为二品实官”得出由外务部选派成为定制;根据“章程中明确要求驻外使臣职业化”得出驻外使臣日益独立化、职业化;根据“晚清驻外使臣从其隶属、官职到升迁之途,均开始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得出逐渐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选自外务部和使馆人员;根据“职业化要求,已成为清政府使臣选拔的首要条件”得出政策向专业化外交人员倾斜。

(2)评价:

可从促进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中外交往与交流和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等角度分析回答。

16.

(1)原因:

中国在亚洲的抗战减轻了美国的压力,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据点;削弱苏联的影响;便于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在国际上美国需要中国的支持。

(2)影响:

进一歩提高中国的大国地位;迈出了创建联合国的关键一歩;有利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增強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详解】

(1)原因:

根据“如果将在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国排除在外,则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在亚洲的抗战减轻了美国的压力,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据点;结合所学,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有利于削弱苏联的影响,便于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等。

(2)影响:

可从提高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创建联合国的关键一歩、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和增強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等角度分析总结。

17.

(1)特点:

救灾与防灾相結合;赈灾与备荒相結合;鼓励民众平时储蓄和储备保障;强调构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2)原因:

中国近代灾荒频繁,郑观应富有慈善情杯;西方慈善文化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解析】

(1)特点:

根据“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

”得出救灾与防灾相結合;根据“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得出赈灾与备荒相結合;根据“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得出鼓励民众平时储蓄和储备保障;根据“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得出强调构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2)原因:

根据“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郑观应在上海募捐”得出中国近代灾荒频繁,郑观应富有慈善情杯;根据“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得出西方慈善文化的影响;根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