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初级题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359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工初级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地质工初级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地质工初级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地质工初级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地质工初级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工初级题库.docx

《地质工初级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工初级题库.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工初级题库.docx

地质工初级题库

地质工初级题库

一、选择题

1(D)是指在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经过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A)岩浆岩(B)变质岩(C)花岗岩(D)沉积岩

2在(B)条件形成的、由各种沉积物组成的岩石都属于沉积岩。

(A)内力地质作用(B)外力地质作用(C)内外力地质作用(D)物理化学作用

3石油和天然气与(A)关系最为密切。

(A)沉积岩(B)岩浆岩(C)变质岩(D)火山岩

4储油条件最好的是(D)。

(A)火成岩(B)变质岩(C)粘土岩(D)沉积岩

5沉积岩一般可分为(D)。

(A)碎屑岩、粘土岩、石灰岩(B)粘土岩、碳酸盐岩、砾岩(C)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D)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

6碎屑岩、粘土岩、石灰岩都属于(B)。

(A)花岗岩(B)沉积岩(C)变质岩(D)火成岩

7沉积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A)、成分、结构、构造等。

(A)岩石的成因(B)化学成因(C)SiO2含量(D)矿物的成因

8油气主要储存在(B)的颗粒之间的孔隙中。

(A)裂缝中(B)砂岩油层中(C)溶洞中(D)断层中

9在碎屑岩中最有利于储油的岩层为(A)。

(A)砂岩(B)泥岩(C)页岩(D)岩浆岩

10按照沉积颗粒的大小,将碎屑岩分为砾岩、砂岩和粉砂岩,那么岩石颗粒直径在1~100mm之间的称为(C)。

(A)砂岩(B)泥岩(C)砾岩(D)粘土岩

11碎屑岩是以(B)为主要成分的岩石。

(A)岩石物质(B)碎屑物质(C)溶解物质(D)残余物质

12根据(C)的大小,碎屑岩又分为砾岩、砂岩和粉砂岩。

(A)矿物颗粒(B)粘土颗粒(C)碎屑颗粒(D)方解石颗粒

13粘土岩是主要由(C)组成的岩石。

(A)碎屑物质(B)硅质物质(C)粘土矿物(D)溶解物质

14粘土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A)等。

(A)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B)矿物、岩石(C)石灰岩、白云岩(D)砾岩、砂岩

15粘土岩的分布范围广泛,约占沉积岩总量的(D)。

(A)50%(B)70%(C)95%(D)60%

16既能作为生油岩,又能作为盖层的岩石是(B)。

(A)砾岩(B)粘土岩(C)砂岩(D)粉砂岩

17(A)根据矿物成分又可分石灰岩、白云岩两大类。

(A)碳酸盐岩(B)岩浆岩(C)粘土岩(D)火山岩

18(D)是以碳酸盐类矿物为主要成分的岩石。

(A)粘土岩(B)砂岩(C)变质岩(D)碳酸盐岩

19碳酸盐岩与石油有密切关系,它既可以(C),也可以储油。

(A)盖层(B)储集层(C)生油(D)粘土层

20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是(D)形成必须经过的4个阶段。

(A)火成岩(B)花岗岩(C)玄武岩(D)沉积岩

21沉积岩的形成一般要经过(C)个阶段。

(A)5(B)7(C)4(D)2

22沉积岩的形成要经过(C)4个阶段。

(A)沉积、风化、成岩、搬运(B)搬运、沉积、成岩、风化(C)风化、搬运、沉积、成岩(D)成岩、风化、沉积、搬运

23引起岩石风化的地质作用称为(A)。

(A)风化作用(B)岩石作用(C)变质作用(D)成岩作用

24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C)、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3种类型。

(A)沉积风化作用(B)搬运作用(C)物理风化作用(D)岩浆作用

25岩石或矿物在水和水溶液或大气的化学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作用,称为(B)。

(A)物理风化作用(B)化学风化作用(C)剥离作用(D)冰劈作用

26风化剥蚀的产物,通过风、流水、冰川等自然运动的介质携带下,离开原地向它处迁移,这个过程称为(D)。

(A)风化作用(B)化学作用(C)物理作用(D)搬运作用

27碎屑物质和新形成的矿物呈(C)搬运,这种搬运称为机械搬运。

(A)真溶液(B)胶体溶液(C)碎屑状态(D)化学作用

28溶解物质呈真溶液或胶体溶液搬运,称为(A)。

(A)化学搬运(B)机械搬运(C)沉积分异(D)重力分异

29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沉积的特点是颗粒大,密度大、粒状的(A);颗粒细、密度小、片状的(A)。

(A)先沉积、后沉积(B)后沉积、先沉积(C)先溶解、后溶解(D)先结晶、后结晶

30化学搬运的溶解物质按(B)大小依次沉积。

(A)结晶作用(B)溶解度(C)沉淀速度(D)颗粒

31随着搬运介质动力条件和化学条件的改变,被搬运的物质在适当的场所按一定的规律和先后的顺序沉积下来,称为(D)。

(A)岩浆作用(B)地质作用(C)变质作用(D)沉积作用

32由松散沉积物变成固结沉积岩的过程,称为(B)。

(A)分异作用(B)成岩作用(C)机械作用(D)物化作用

33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固脱水作用、(A)、重结晶作用。

(A)胶结作用(B)风化作用(C)沉积作用(D)搬运作用

34充填在沉积物孔隙中矿物质,将松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的作用,称为(C)。

(A)压固脱水作用(B)重结晶作用(C)胶结作用(D)化学风化作用

35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是沉积岩中的(B)。

(A)无机质(B)有机质(C)化学物质(D)矿物质

36(A)的遗体是生成油气的主要物质。

(A)低等生物(B)高等生物(C)古生物(D)古化石

37有机质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C)。

(A)高等动物(B)高等植物(C)生物遗体(D)古植物

38(B)是生成油气的最有利地区。

(A)深海区(B)浅海区(C)大陆相(D)半深海区

39陆相环境中的深水——半深水(C)都是有利油气生成的区域

(A)沉积相(B)陆相(C)湖泊相(D)海相

40在(D)环境中,三角洲区、泻湖区都是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区域。

(A)三角洲相(B)海相(C)陆相(D)过渡相

41油气生成的过程,实质上是有机质在一定物理、生物化学条件下,完成(A)的过程。

(A)去氧加氢富碳(B)加氧去氢(C)富碳加氧(D)富氧加氢

42(C)对有机质转化成石油有决定性影响。

(A)断层(B)背斜(C)温度(D)岩性

43压力的增加将加速有机质向(A)的进程,同时还可使重质组分再度产生轻质烃类。

(A)油气转化(B)油气运移(C)储油层(D)油气储集

44(B)是将有机质中的氧、氮、硫、磷等元素分离出来,使碳、氢在有机质中富集。

(A)运移方式(B)细菌作用(C)有机质(D)地质作用

45(D)催化能力很强,对加速有机质的分解、生成油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A)化学作用(B)物理作用(C)沉积作用(D)催化剂

46(B)是生成油、气的根据,物理、生物化学条件是外部条件。

(A)沉积岩(B)有机物(C)泥岩(D)植物

47(A)是指油、气在地壳中的移动。

(A)油气运移(B)油气的生成(C)储油层(D)生油层

48油膜或油滴因地层压力的增大而被挤出(B),向压力低的方向运移。

(A)盖层(B)岩石孔隙(C)压力区(D)运移

49凝析油在地下成气态,故以气态运移,是以(C)为主。

(A)水平运移(B)斜运移(C)垂直运移(D)横向运移

50分子扩散运移,是以分子或分子团由高浓度向低浓度(D)。

(A)分散(B)运移(C)运动(D)扩散

51(B)的动力主要有动压力、地静压力、水动力、浮力、毛细管力。

(A)油气生成(B)油气运移(C)油气转化(D)油气储集

52由上覆沉积层的重量所引起的压力称为(A)。

(A)地静压力(B)浮力(C)流压(D)静压力

53(C)促使油、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运移。

(A)油压(B)静压力(C)动压力(D)流压

54在倾斜地层中,推动石油沿上倾方向运移的是(D)。

(A)下降力(B)水平力(C)切割力(D)浮力

55油气从生油气层运移至(B),主要依赖于地静压力,动压力和毛细管力。

(A)盖层(B)储油气层(C)生油层(D)圈闭

56油气在储油气层内部运移时,(A)起主要作用。

(A)水动力(B)毛细管力(C)剪切力(D)浮力

57初次运移是指油气从(C)的运移。

(A)储油层向生油层(B)生油层向盖层(C)生油层向储集层(D)盖层向生油层

58油气从有孔隙或裂缝的储集层内在外力作用下,再次移动为油气的(B)。

(A)初次运移(B)二次运移(C)三次运移(D)四次运移

59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流体,因此能够流动,这是油、气能够发生(A)的内在因素。

(A)运移(B)搬移(C)生成(D)三次运移

60(C)是地壳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地质时间内所形成的岩石总称。

(A)矿物(B)化石(C)地层(D)岩层

61表明地层形成先后顺序的时间概念称为(A)。

(A)地质时代(B)地层单位(C)地层(D)岩石

62在正常情况下,先沉积的是老地层,后沉积的是(B)。

(A)老岩石(B)新地层(C)新岩石(D)矿物

63用以划分地球历史的单位称为(B)。

(A)长度单位(B)地质时代单位(C)岩石单位(D)地层单位

64(D)地质时代单位是宙、代、纪、世。

(A)地方性的(B)大区域性的(C)小范围性的(D)国际性的

65(B)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A)中生代(B)古生代(C)新生代(D)太古代

66国际性的地质时代单位有(A)。

(A)宙、代、纪、世(B)代、纪、世、时(C)世、纪、宇、界(D)界、世、期、时

67地球的地质历史时代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C)、新生代。

(A)侏罗界(B)寒武纪(C)中生代(D)第三纪

68划分地层的单位称为(B)。

(A)地质时代单位(B)地层单位(C)时间单位(D)历史单位

69在地球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它表面都有一套相应的(A)形成。

(A)地层(B)辉石层(C)花岗层(D)玄武层

70地层单位是划分(C)的单位。

(A)地球历史(B)人类历史(C)地层(D)岩石形成

71宇、界、系、统是(A)的地层单位。

(A)国际性(B)全国性(C)大区域性(D)地方性

72地壳上的全部地层分为五个大部分,即太古界、元古界、(B)、新生界。

(A)古生代、中生代(B)古生界、中生界(C)第三纪、第四纪(D)志留纪、寒武纪

73宇、界、系、统主要是根据(C)的发展演化阶段来划分的。

(A)岩石(B)矿石(C)生物(D)岩性

74国际性的地层单位是(B)。

(A)宙、界、系、统(B)宇、界、系、统(C)宙、代、纪、世(D)宇、界、纪、世

75(C)地层分为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

(A)新生界(B)古生界(C)中生界(D)太古界

76宇、界、系、统是国际性的(D)。

(A)地质时代单位(B)岩石划分单位(C)划分地球历史单位(D)地层单位

77界相当于一个(A)时间内形成的地层。

(A)代(B)宇(C)时(D)层

78统是国际上通用的第四级地层单位,相当于一个(C)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

(A)界(B)宇(C)世(D)期

79地质年代单位的宙、代、纪、世与地层单位相对应的是(B)。

(A)群、组、段、层(B)宇、界、系、统(C)阶、时、带(D)期、时、组

80一个油田的开发,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开发前的准备阶段,编制油田开发方案及实施投产,(A)。

(A)方案调整与完善(B)调整三大矛盾(C)调整探井(D)完善观察井

81油田开发(C),其主要任务是随着开发过程的发展,不断对油田进行开发调整,使油田按要求生产,以取得预期的开发效果。

(A)开发前的准备阶段(B)编制油田开发方案及实施投产(C)方案调整与完善(D)以上都是

82油田开发前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在详探、开发试验的基础上,搞清石油(B)及油田地质特点。

(A)可采储量(B)地质储量(C)剩余可采储量(D)表内储量

83油田储量是油田开发的物质基础,故必须算准(A)、各油层组的储量、各个小层及油砂体的储量。

(A)全油田的储量(B)井组的储量(C)区块的储量(D)单井的储量

84一个油田的地质储量计算准不准,直接关系到这个油田用什么方式和方法来开采,采用什么样的(B)和地面建设重大问题。

(A)注水流程(B)地面流程(C)注气流程(D)自喷井工艺流程

85根据勘探、开发各阶段对油藏的认识程度,将石油储量划分为(B)、控制储量、预测储量。

(A)动用储量(B)探明储量(C)基本探明储量(D)以上都是

86油田的(B)情况与油气水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油田的开发有很大的影响。

(A)褶皱构造(B)地质构造(C)断裂构造(D)断层构造

87油田的构造情况、油气水在构造中的分布特点是选择合理(C)、布置油井必须考虑的地质因素。

(A)开发原则(B)开发层系(C)开发方式(D)开发井网

88搞清油层的分布状态及变化规律是编制油田(A)的基础和根据。

(A)开发方案(B)开发原则(C)开发井组(D)开发区块

89最充分地利用(A),要有较高的采油速度、最终采收率和较长的稳产年限是合理开发油气田的原则之一。

(A)自然资源(B)人力、物力(C)注水量、气油比(D)增产措施

90合理开发油气田的原则之一是:

具有最好的(D),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出最多的油气。

(A)以下都是(B)放大采油、气速度(C)增注措施(D)经济效果

91合理开发油气田的原则就是(A),高采收率,低采油、气成本和长期稳定高产。

(A)合理地采油、气速度(B)放大采油、气速度(C)合理地注水压差(D)合理地生产压差

92油井完成方法是指油、气层与井底连通方式、(A)及完井工艺。

(A)井底结构(B)人工井底(C)井身结构(D)管柱结构

93完井方法主要有裸眼完成、衬管完成、(B)、射孔完成、砾石充填完井法。

(A)导管完成(B)贯眼完成(C)钻井完成(D)套管完成

94(C)是油井完成方法的首要工序。

(A)试油(B)计算地质储量(C)钻开油层(D)确定油层压力

95油井钻至油层顶部,向井中下入(A)注水泥固井。

然后用较小直径的钻头再钻开油层,油层部分不再下套管或其他设备,这种完井方法叫裸眼完成。

(A)油层套管(B)表层套管(C)技术套管(D)油管完成

96裸眼完成法缺点是油、气、水相互串通干扰,不能进行分注和(A)。

(A)分层管理(B)分层固井(C)笼统注水(D)笼统采油

97裸眼完井法不适用于(C),因不能防止砂子流失,易造成井底周围的油层坍塌。

(A)泥岩层(B)页岩层(C)砂岩油层(D)白云岩油层

98衬管完成就是油井钻至油层顶部后,下入油层套管,注水泥固井。

再用小直径钻头钻开油层,用衬管悬挂器在地面上将预制好的带眼或割缝的衬管悬挂在(B),并使孔眼或割缝部位与油层对准。

(A)油管底部(B)套管底部(C)导管底部(D)抽油杆底部

99衬管的结构形式比较多,其中最简单的形式是钻有(A)。

(A)圆孔的管子(B)方孔的管子(C)带孔眼的衬管(D)带孔眼的尾管

100衬管完成法适用于胶结程度差的(D)。

(A)粘土油层(B)泥岩油层C)石灰岩油层(D)砂岩油层

101贯眼完成是在钻穿油气之后,把带孔眼的套管下入油层部分,为了减少水泥浆对油层的影响,在油层顶部套管柱外面装有水泥伞,并在套管内部装有(C)。

(A)正向单流阀(B)正向双流阀(C)反向单流阀(D)反向双流阀

102水泥伞是一把倒置的用钢片做筋的(B)。

(A)生铁伞(B)塑料伞(C)帆布伞(D)铁皮伞

103贯眼完成是先钻穿油气层,然后在油层井段部位下入带孔眼的(C),在油层顶部的套管柱外面装有水泥伞,并在套管内部装有反向单流阀。

(A)衬管(B)油管(C)套管(D)尾管

104油井钻完,下套管注水泥固井后,用射孔枪对油层射孔,使油层与井筒通过射孔孔眼连通,这种完井方法称为(A)。

(A)射孔完成(B)钻探完成(C)裸眼完成(D)钻井完成

105射孔完成能有效地防止油层出砂和坍塌,可以任意选择出(B),进行分层施工作业。

(A)水层射孔(B)油层层位(C)油层射孔(D)水层层位

106射孔完成法的缺点是(A),油层的裸露面积小,油气注入井中的阻力大。

(A)射井的孔数有限(B)射井的孔数多(C)易测试(D)以上都是

107砾石充填完井法是人为地在衬管和井壁之间充填一定尺寸的砾石,使之起(B)的作用。

(A)防水和保护生产层(B)防砂和保护生产层(C)防砂和破坏生产层(D)防水和破坏生产层

108(A)是指下入套管的层次,各层套管的尺寸和下入深度,以及各层套管外水泥的上返高度等。

(A)井身结构(B)井底结构(C)管柱结构(D)泵结构

109每口井的(D)都是按钻井目的,完井深度,地质情况、钻井技术水平,以及采油、注水、采气、注气等技术要求设计的。

(A)钻具结构(B)管柱结构(C)离心泵结构(D)井身结构

110固井时,油层套管和井壁之间的环形空间的水泥上升高度称为(D)。

(A)油流返高(B)水的返高(C)泥浆返高(D)水泥返高

111油井固井完成留在套管内最下部的一段水泥凝固后的顶面就是(B)。

(A)完钻井底(B)人工井底(C)套管下入深度(D)泥浆返高

112从完钻井底至人工井底这段水泥柱称为(C)。

(A)水泥环(B)水泥帽(C)水泥塞(D)水泥伞

113固井时,从井口到地下40m左右处,用水泥封固套管与井壁之间,称为(B)。

(A)水泥塞(B)水泥帽(C)水泥环(D)水泥面

114(A)是为防止地表土层坍塌,引导钻头钻井,建立钻井液循环,钻井开始时人工挖的浅井,或是用大直径钻头钻开地表,下入较大直径的管子。

(A)导管(B)引管(C)雷管(D)胶管

115导管一般用(B)螺纹管,下入深度(B)左右,周围用混凝土固定。

(A)14in,3~100m(B)14in,2~40m(C)15in,3~100m(D)15in,2~40m

116(C)是为了防止井眼上部地表疏松层的坍塌及上部地层水的侵入而上的套管。

(A)技术套管(B)油层套管(C)表层套管(D)导管

117(B)是由于钻井技术的限制而不得不在钻井过程中下入的套管,也叫做中间套管。

(A)表层套管(B)技术套管(C)技术油管(D)油层套管

118(D)是井内下入的最后一层套管,用来保护井壁和形成油气通道。

(A)油层油管(B)技术套管(C)表层套管(D)油层套管

119技术套管的尺寸,通常有(A)in三种,其深度及层数视具体情况而定。

(A)12,10,8(B)14,12,10(C)12,11,10(D)10,8,6

120把油层中的石油开采到地面上来需要一个通道,这个连通地面与地下油层的通道就叫(B)。

(A)采油树(B)石油井(C)井眼(D)井口

121石油井根据钻井的目的和开发的要求可分为:

①探井②资料井③(D)④注水(气)井⑤观察井  ⑥检查井⑦调整井。

(A)注气井(B)衬管井(C)探井(D)生产井

122在经过地球物理勘探证实有希望的地质构造上,为了探明地下情况,寻找(A)而钻的井,称为探井。

(A)油气田(B)煤田(C)煤气田(D)油田

123为了取得编制油田开发方案所需要的资料而钻的井称为(A)。

(A)资料井(B)石油井(C)检查井(D)探井

124用来采油(气)的井称为(A)。

(A)生产井(B)井位(C)资料井(D)气井

125用于向地层中注水(气),保持地层能量的井称为(A)。

(A)注水(气)井(B)气井(C)采油井(D)自喷井

126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为了检查油层开采效果所钻的井称为(D)。

(A)探井(B)水井(C)气井(D)检查井

127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专门用来观察油田(A)的井称为观察井。

(A)地下动态(B)油层(C)资料(D)变化

128为了挽回死油、气区的储量损失,改善断层遮挡地区的注水开发效果,以及调整平面矛盾严重地段的开发效果所补钻的井称为(C)。

(A)斜井(B)水平井(C)调整井(D)检查井

129自喷井的井口装置一般由套管头,油管头和(C)三部分组成。

(A)短节(B)抽油杆(C)采油树(D)驴头

130一般由(A)、油管头和采油树三部分组成的井口装置称为自喷井。

(A)套管头(B)油压(C)压力表(D)涡轮

131说出下列正确的自喷井井口装置的是(B)。

(A)生产闸门、采油树、短节三部分组成(B)套管头、油管头、采油树三部分组成(C)油压表、套压表、油管头、三部分组成(D)套管头、油管头、回压闸门三部分组成

132套管头在整个井口装置的(A)。

(A)下端(B)上端(C)左端(D)右端

133(C)在整个井口装置的下端。

(A)三通(B)盘根(C)套管头(D)钢体

134套管头的作用是(C)井内各层套管并密封套管间的环形空间。

(A)串联(B)平衡(C)连接(D)控制

135套管四通的作用是进行正、反(B)压井,观察套管压力以及通过油、套环形空间进行各项作业。

(A)正挤(B)循环(C)泥浆(D)正常

136油管悬挂器的作用是(A)井内油管柱,密封套管间的环形空间。

(A)悬挂(B)连接(C)配合(D)平衡

137油管头装在套管头的(A),它包括油管悬挂器和套管四通。

(A)上面(B)下面(C)左面(D)右面

138(D)装在套管头的上面,它包括油管悬挂器和套管四通。

(A)玻璃管(B)抽油杆(C)短节头(D)油管头

139采油树的作用是控制和调节油井的生产,引导从井中喷出的(A)进入出油管线。

(A)油气(B)水(C)聚合物(D)蒸馏水

140(B)的作用是控制和调节油井的生产,引导从井中喷出的油气进入出油管线。

(A)套管头(B)采油树(C)分隔器(D)油管头

141采油树主要由(A)、生产闸门、清蜡闸门和节流阀组成。

(A)总闸门(B)开关(C)阀(D)管线

142抽油井井口装置是由套管四通、(C)和盘根盒组成。

(A)出气管(B)安全阀(C)油管三通(D)水包

143抽油井井口装置必须能测(A)、动液面、取样、看压力,方便操作与管理。

(A)示功图(B)油压(C)套压(D)回压

144盘根盒的作用是光杆能在其中上下活动,又能(B)光杆不漏油。

(A)保护(B)密封(C)作用(D)封堵

145矿场采用的水套加热炉有(A)和火管式两种。

(A)水管式(B)灭火机(C)沸腾管(D)分离器

146水管式水套炉主要由水套、炉膛、火嘴以及(B)四部分组成。

(A)高压管(B)沸腾管(C)高温管(D)火管

147水套是一个密闭的(C),其内装有一组(四根或者是六根)走油盘管。

(A)正方形容器(B)长方体容器(C)圆筒状容器(D)离合器

148将卧置的管四周用耐火砖等砌成墙,称为(D)。

(A)火嘴(B)容器(C)锅炉(D)炉膛

149火管式水套炉用的是(A)燃烧喷嘴,装在炉膛口处。

(A)无焰(B)煤火(C)天然气(D火球

150火管式水套炉的水套钢体直径较大,是一个密闭的圆筒形钢筒,筒内装有盘管、(A)及水。

(A)火管(B)钢圈(C)火嘴(D)弹簧

151水套加热炉除了给油井产物加热之外,还以热循环的方式给井口,分离器以及(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