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334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49 大小:8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一、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

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观念。

难点:

正确地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关键: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和比较克、千克、吨这三个质量单位。

第1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5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了解质量单位

课前,老师布置让大家到农贸市场、药房等地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指出:

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认识工具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启发学生说出:

电子秤、台秤、磅秤、天平、杆秤、地秤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介绍天平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称盐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

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

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分组活动:

用精度高的电子秤称一称。

(也可以就用天平称)

例如:

一小块橡皮、一团棉花、一大粒花生、一小段粉笔、10粒黄豆……

称完之后,用手掂一掂。

引导学生感受:

同样都是大约1克重的物品,有的看上去大,有的看上去小。

物品的轻重,不能只看大小。

6.讨论:

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小结:

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三、课堂活动

分组活动:

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

五、课后延伸

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个简易天平。

六,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6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台秤、电子秤、体重秤、两袋500克的盐、大米、水果糖、苹果、萝卜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上一次的体检中,你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教师记录:

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教师:

我们班最重的同学都没有老师重,我的体重是50000克。

板书:

50000克

教师:

看了老师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说出的数大,同时启发学生说出老师用的单位和同学们用的单位不一样。

教师:

为了便于比较,也为了记录简便,老师用来表示体重的单位应该与你们的一样,都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克。

(板书:

认识千克)

二、探索新知

1、认识1千克

(1)出示一袋500克的碘盐,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

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再出示一袋同样的碘盐,问学生:

两袋这样的碘盐重多少?

启发学生说出两袋是1000克,500克+500克=1000克。

告诉学生1000克就是1千克。

教师板书:

1000克=1千克

千克用kg表示。

1kg=1000g

(2)将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请学生看指针所指的刻度是1千克。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千克?

将学生说到的一些物品放到台秤上称一称。

(每组至少一种)

(3)学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币,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受。

(4)讨论:

你认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小结:

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2、操作活动,称物品

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秤。

(1)称出1千克盐、3千克大米、2千克水果糖。

(也可以用作业本、数学书等代替)用手掂一掂。

(2)称8个苹果、3个萝卜,掂一掂,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有多重,再称一称。

学生交流:

你用什么工具称?

怎样称的?

3、克与千克的换算

(1)这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

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

1千克是1000克,3千克就是3000克。

3kg=3000g(板书)

这3个萝卜重2000克,如果用千克作单位,怎么表示?

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

1000克是1千克,2000克就是2千克。

2000g=2kg(板书)

比较这两个式子:

3kg=3000g2000g=2kg,你发现了什么?

千克与克的进率是1000。

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填一填。

(教科书第3页)

(3)老师的体重是50000克,真的比全班所有的人都重吗?

50000克就是50千克,全班最重的是48千克,老师比全班的同学都重。

三、课堂活动

(1)对口令。

(教科书第5页)

(2)填一填。

(教科书第6页:

第3,4,5题)

(3)分组活动,称一称。

选择一件你想称的物品,估计一下有多重。

用台秤、电子秤、体重秤等,与同学合作,称出物品有多重。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全班交流:

你用什么工具称出什么物品有多重?

四、全课小结。

五、课后延伸。

小猪重30千克,小猫重5千克,大公鸡重3千克,母鸡重2千克,两只小鸡分别重500克。

它们要坐船去游玩,大木船规定不能超过33千克,小木船规定不能超过9千克。

它们怎样坐船?

六,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7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践、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掌握千克与吨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请学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教师准备体重秤、1桶水、1袋大米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

我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

引发学生的争议,引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

(板书:

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认识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

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

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

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

100千克重不重?

(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

1000千克重不重?

(4)1000千克就是1吨。

1吨重不重?

板书:

1吨=1000千克。

2算一算,加深对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

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

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

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小结:

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000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

填一填:

2000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000千克是1吨,2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000千克,4吨是4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000。

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

(教科书第6页:

第6题)

(3)解决问题。

①看图(教科书第4页算一算),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

有5吨橘子,运走2000kg,还剩多少吨橘子?

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

怎样思考的?

组织学生汇报

小结:

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6页:

第8、9题。

六、课后延伸:

做一个小调查。

(参考第7页进行)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较为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3能结合现实情况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

  4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学习探讨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

  5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重点:

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难点:

1正确计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的应用。

关键:

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例题的直观图,讲清算理和算法,明确计算过程和注意问题。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整十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会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

把单元主题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6+6+6+6=()×()=()

3+3+3+3+3+3=()×()=()

4×5=4+()+()+()+()=()

7×2=()+()=()

学生填空后,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并总结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2.计算

7×4=2×3=8×4=5×2=7×4=

6×5=3×9=4×4=6×7=9×9=

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来口算的。

教师:

这节课就用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单元主题图。

教师:

同学们看,在这样一个大森林里好热闹啊,这些小动物们在忙着做什么呢?

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情景,如啄木鸟与小兔在议论吃害虫的事,啄木鸟每只每天吃300只害虫,3只每天就要吃3个300只害虫,可以用300+300+300来解;小象在买玩具,每辆小汽车57元,6辆小汽车要……

教师:

这个大森林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生活中遇到过吗?

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例如我们买玩具的时候、买菜的时候,都要遇到这样的问题。

教师:

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使学生意识到用连加的方法可以解决,也可以根据前面学习的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但计算不出结果。

教师:

对了,大森林和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用我们原来学习的连加的知识可以解决,但是太麻烦。

同学们也知道求相同加法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但是同学们只能列出算式,不知道怎样计算。

在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我们先来看母鸡与蛋的问题。

2.教学例1

教师: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列成20+20+20,也可以列成20×3。

教师:

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让学生理解这是求3个20是多少,可以用连加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

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20×3的积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求20×3的结果。

其主要的方法是:

(1)因为:

20+20+20=60,所以:

20×3=60。

(2)因为:

2个一×3=6个一,所以:

2个十×3=6个十。

也就是20×3=60。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都可以用口诀二三得六来算,不同的是,两道题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所以结果就不一样,2个一乘3得6个一,2个十乘3得6个十。

小结:

同学们这个发现很有意义。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一样,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不同的是,要注意计数单位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用多少个十去乘一位数,它的结果是多少个十。

练习:

30×4,40×8,5×60。

学生计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如计算30×4时,想三四十二,三个十乘四得十二个十,也就是120,所以30×4=120。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完成后集体订正。

重点对比这两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左图及填空第2题第1竖列,第3题第一横排的题目。

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怎样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

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五.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整百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

70×4=20×3=80×4=5×20=7×40=

60×5=30×9=4×40=6×70=9×90=

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

想乘法口诀,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师:

这节课就用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继续学习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2。

教师: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松果,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

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让学生理解这是求4个300是多少,可以用连加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

根据你们前面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300×4呢?

如果学生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则进一步追问300×4的算理;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引导学生积极地回忆起前面所学的连加算式、乘法口诀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都与300×4的计算方法有关。

教师:

连加算式与300×4有什么关联?

让学生理解300×4可以用300+300+300+300=1200来算出结果,也就是通过连加算式知道300×4=1200。

教师: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与300×4又有什么关联?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借助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来推想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如借助30×4的口算方法来推想300×4的口算方法。

教师:

怎样借助30×4的口算方法来推想300×4的口算方法呢?

引导学生回忆30×4是3个十乘4得12个十,300×4是3个百乘4得12个百。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3个十×4=12个十3个百×4=12个百

教师:

也就是说,你在计算300×4时,可以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300×4时,要想口诀三四十二,然后想到300是3个百,所以乘出的结果是12个百,也就是1200。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300×4=1200。

教师:

从中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

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样,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时,也要想乘法口诀来计算,但是要联系因数的计数单位来考虑结果是多少。

教师:

这样的口算同学们会算吗?

试一试。

学生口算后,抽学生说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2.教学课堂活动第2,3题和练习二第2题

(1)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

(2)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

要求学生按题中的要求进行口算游戏,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

(3)让学生独立口算练习二第2题,强调计算的顺序是一竖列一竖列地进行口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右图及填空第2题第2竖列,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3题第2,3横排,完成后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连,

(5)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怎样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

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五,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3.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

20×4=6×70=200×5=400×3=90×8=

要求学生口答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抽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出示果园丰收情景图。

教师:

爸爸正在摘梨呢,他们家的这8棵梨树能摘多少千克梨呢?

(2)出示小明的对话框。

教师:

小明提出建议把梨全部摘下来称一称。

你们同意小明的做法吗?

为什么?

学生交流。

(3)出示爷爷的对话框。

教师:

爷爷建议怎么做呢?

学生(观察情景图后):

爷爷建议:

“其实不必要,我们可以估算大概的产量”。

教师:

你怎么理解“其实不必要”?

引导学生回答:

“其实不必要”就是指不一定要采用全部摘下来称,而有其他的方法。

教师:

爷爷建议我们怎样得到8棵梨树的产量?

引导学生回答:

用估算得出大概的产量。

教师:

那你想知道怎样进行估算吗?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一棵梨树能摘梨91千克,8棵梨树能摘梨多少千克应该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列式为:

91×8。

教师:

如果我们只需要知道大概的产量,我们可以对91×8进行估算。

启发学生将91看成90,计算90×8就可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91千克看做90千克而不看做100千克呢?

引导学生回答:

因为90和91相差了1,而100和91相差了9,所以91千克最接近90。

教师:

这里说的“最接近”对估算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回答:

把91看成90算出的结果更接近于实际的产量。

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越接近于91,误差便越小。

教师:

现在请你用跟91比较接近的90这个数算一算小明家8棵梨树的大概产量吧。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后集体订正。

学生板书如下:

91×8≈720(kg)

强调:

这里要用约等于符号。

教师: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或整百数,然后用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来计算,从而得到它的估算结果。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三第1题后全班订正。

交流估算过程。

2.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师: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下面我们要研究的是:

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么估算呢?

出示爸爸和小明卖梨的对话情景。

教师:

爸爸一棵梨树上的梨卖了197元,8棵梨树上的梨大约可以卖多少钱呢?

教师: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

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计算呢?

怎样算出大约可以卖的钱呢?

引导学生说出:

应该列式为197×8,用估算来算出大约可以卖的钱。

教师:

为什么你要选择估算?

使学生理解这里梨的产量是一个近似数,所以也没有办法求出卖的钱的精确数,也就是说因为产量是一个近似数,求精确值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选择用估算来估计一下大约能卖多少钱就行了。

教师:

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估算197×8吗?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学生试着估算后全班汇报。

如果有其他做法,则请学生说明理由,再组织全班讨论。

教师:

由此看来,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样进行估算呢?

引导学生说出: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是把三位数看做跟它比较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千数,然后再计算出它的结果。

完成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选择任意一排的4道算式来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

订正时抽学生说估算过程。

3.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课堂活动第1题。

(1)教师:

求大约有多少个学生?

根据图中的哪些条件列式?

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回答:

根据“每列有28人,有4列学生”这个条件列式为:

28×4。

教师:

你准备怎么估算?

引导学生回答把28看做30,所以28×4≈120(人)

(2)教师:

求3辆这样的汽车能不能坐下所有的学生怎么办?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算一下这3辆汽车大约可以坐多少人。

引导学生回答:

一辆汽车可以坐52人,3辆汽车就有3个52,列式为52×3,把52人看做50人,所以52×3≈150(人),150人>120人,所以够坐。

四、课堂小结

教师:

同学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填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