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课时).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23043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课时).doc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课时).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课时).doc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发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些特殊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蕴含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索过程,感受猜想、验证、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3.在学习活动重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灵活地应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一张白纸可以看成什么?

(学生例举)

2.尝试按要求画图。

“其中种黄瓜,种番茄”(学生用不同颜色彩笔在纸上涂出不同的分数)

[设计意图]:

从想象入手,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整个学习活动富有情趣性。

“按要求种地”,复习了旧知,为下面的探索研究活动提供的很好脚手架。

二、主动探究

(一)、采集信息,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预设:

(1)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是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

(2)番茄比黄瓜少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还剩下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没有种?

(1--)

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现在请同学们小试身手,一起来完成下面的几道题。

出示计算题:

++++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师:

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口答。

(略)

小结并过渡:

对于一般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说,应该都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但有一句话叫做“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一些特殊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会不会有一些特殊的手段呢?

[设计意图]:

通过一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导入“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探究特殊现象作好铺垫。

(二)、探究规律,深入研究

1.探究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相加的规律

课件出示:

+=+=师:

刚才我们说“特殊的题”,这些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

它们的分子都相同。

生:

它们的分子都是1。

生:

它们的分母是互质数。

师: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

那么,你能用学过的方法很快算出结果吗?

生:

(齐答)能!

学生计算后一一汇报结果。

(略)

师:

现在再来看这些等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思考。

生:

我发现+=,2+3=5,2×3=6。

师:

有意思。

其它的式子也有这个现象吗?

生:

+=,4+7=11,4×7=28;+=,9+10=19,9×10=90;+=,5+8=13,5×8=40。

(师随学生回答一一以课件出示)

师:

刚才同学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这四道题中,它们的和的分子都是两个加数的分母的和,和的分母是两个加数分母的积。

也就是说,如果用和

来表示这里的两个加数的话,我们刚才的这个发现可以表述为——

生:

+=(师以课件相机出示)。

师:

那么,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数字呢?

是不是除了0之外的所有自然数都可以?

换句话说,是不是所有的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相加都会是这种现象?

生有的说“是”,有的表示“不一定”,大部分同学比较犹疑。

师:

同学们非常谨慎。

确实,仅仅凭着4个例子就做出这样的结论,未免有点草率。

但是,我们不妨把这个发现看作一个猜想。

既然是猜想,我们就应该想办法——

生:

(齐答)验证!

师:

怎么验证呢?

生:

我们可以举一些其它的例子,看看是不是也这样。

师:

你觉得需要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

生:

10个。

生:

越多越好。

师:

要验证这个猜想,举例确实是越多越好。

最好是把所有的例子都举出来。

能把所有的例子举完吗?

生:

不能。

师:

那么我们只能尽可能多的举一些例子了。

这样吧,我们两个同学为一组,共同验证一个例子,一个同学用常规的方法计算,另一个同学用今天的这个发现来做,完了之后看看两个人做出来的结果是不是一致,好吗?

在验证的时候,也请大家留心一下,看看会不会出现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相加,但是结果跟我们的发现不符合的现象。

学生两人合作探究。

师:

谁愿意把你的探究结果跟大家说一说?

生汇报验证的结果:

绝大部分认为猜想成立。

(略)

师:

有没有同学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的情况?

生:

老师,我们这一组的情况不一样。

我们用两种方法做出来的答案不一致。

师:

哦?

说说看。

生:

我们验证的是+,我用通分的方法算出来是,他用猜想做出来是。

师:

诶,出现了“反例”。

这样看来,我们的这个猜想还是没有经得起考验……

生:

(很惊喜地)老师,还是相等的!

不是最简分数,它约分以后也是!

师:

哦?

在这儿等着呢。

真是虚惊一场!

我觉得这两位同学的例子举得很好,例题和大部分同学举的例子都是分母互质的,他们却考虑到了分母不互质的情况,使我们的“证据“更加全面了。

师:

现在你们认为这个猜想能够成立了吗?

生:

能。

[设计意图]:

通过发现---归纳---猜想---验证“+=”,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过程,给学生创设思维发展的空间,给学生以科学探究精神的启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激励作用。

2.探究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相减的规律

师:

刚才我们是从一些个别的特例中形成了猜想并举例来验证,这是获取结论的一般方法之一。

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出发,通过适当的变换、联想,同样能够形成新的猜想,进而获得新的结论。

比如说,+=(着重强调“+”),那么-=

生:

+=?

(教师课件出示)

师:

这个猜想对吗?

又该怎样去验证呢?

生:

可以像刚才一样,举例验证。

师:

那好,还是两个人一组共同验证,不过这一次我们交换一下,刚才用猜想来做的同学这一次用常规的方法来计算,用常规方法的这一次也来尝尝用猜想的滋味。

学生自主验证后汇报。

(略)

[设计意图]:

通过从+=已有的结论出发,适当变换、联想,形成新的猜想,进而获得新的结论,再一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类比,从而再一次经历“猜想---验证”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

3.小结巩固,运用规律

出示+=和-=师:

其实对+和-进行运算也能得到这个结论。

(演示通分运算过程并将两个式子合二为一:

±=)

师:

运用这个规律,我们能干些什么呢?

出示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略)

课件突出强调最后一题:

+=

师:

做这道题时有什么感觉?

生:

数字太大了,很难算,约分的时候也很麻烦。

师:

用通分的方法来做做看。

生:

这样容易多了!

师:

所以我们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做法。

一般来说,如果分母互质,用今天发现的规律来做比较简单一些。

三、方法应用

师:

今天我们研究是分子是1的分数相加或相减的一些规律,分子是1的分数又叫做——

生:

分数单位。

师:

它们都是分数单位,或者叫做单位分数。

但是又有人把这些分数称之为“埃

及分数”,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大约在3000多年以前的埃及,人们只使用分子是1的分数。

比如说,在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分数中,当有2个物品要平均分给3个人的时候,每个人可以取得个。

你可以算成=+。

那么,古埃及的人们,是怎么算的呢?

首先,把2个物品分成4个,先给每个人1个,剩下的1个再分成3等分,均分结果,每人分到加的,也就是+=。

埃及分数产生了大量的问题,其中有很多至今尚未解决,同时每年也在产生新的问题。

每年世界各国都有很多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找一找这方面的资料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

数学史的引入,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给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师:

在本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还有一些问题要留给大家继续探索。

如果分子都是2,或者分子都是3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又或者说,任意两个分子相同的分数相加或相减,它们的和或差会有什么规律?

与我们今天课堂上的发现又会有什么联系?

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课件出示:

±=±=……±=

[设计意图]:

课后问题的拓展与延伸,将有趣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到孩子们的数学学习之中。

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说是想让他们到素材中去感悟体验数学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总结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在课堂中,学生以自己的方法探究出结果以后,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光有猜测可不行,还需要自己思考、验证,使学生在头脑中意识到,今后再遇到新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先猜测一个结果,然后对这个结果作仔细的分析验证,对的,说明理由,错的,查找出原因,再作进一步地思考。

课堂检测A:

1、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

+=-=()=

-=-=

2、做书上第120页上面的练一练。

3、找错误。

⑴+===

⑵+=+==

⑶-=-=

⑷-=-=

课堂检测B: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

(2)+=+=()

★★选择自编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各一题,并写出计算的过程做在下面。

(1)

(2)

★★★选择自编题四题,直接写出答案。

(1)

(2)

(3)(4)

★★★★找规律并解决下面的问题.

(1)算一算:

====

(2)想一想: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并写下来.

(3)试一试:

用你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题的答案:

====

附答案:

课堂检测A:

1、+=-==

-=-=

2、(略)

3、

(1)、

(2)、(3)、(4)

课堂检测B:

(1)+=+=()

(2)+=+=()

★★:

答案不唯一

★★★:

答案不唯一

★★★★:

(1)、、、

(2)(略)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