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7.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009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7.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7.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7.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7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学科知识综述

苏俄(联)从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始,经历了列宁、斯大林两位领导人,并最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斯大林的个人因素在其中起到了某种作用。

这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严重地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二、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三、教材分析

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

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四、学情分析

虽然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苏联的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理解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

(3)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4)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

2、过程与方法:

(1)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通过循循诱导,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从而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跟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2)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一、向往春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细节1:

难忘1918

展示“1918年苏俄面临的形势图”

设问: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1、背景:

政权危机、粮食危机

细节2:

背口袋的人

展示资料1:

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

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

“背口袋的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人。

在整个国内战争期间,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运进城里的。

——闻一《俄罗斯通史》

资料2: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预设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设问:

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2、内容:

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

设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效果如何?

展示材料:

两张图片:

图一:

苏联红军凯旋

图二:

列宁

3、影响: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细节3:

从“立战功”到“调枪口”

展示材料:

两个图表

图片(20年代饥饿的人群)

设问:

通过图表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粮食产量越来越低,国家征集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国家对农民剥夺太重了,征集的不仅是农民的余粮甚至是农民的口粮,20年代饥饿的人群,一幕幕人间悲剧。

苏俄人民,面对战时共产义义政策的是,”想说爱你容易”……1921年,农民的暴动几乎遍及全国:

这种不满情绪也影响了军队。

资料补充: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1921年2月28日,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水兵90%是来源于农民,曾在“十月革命”中打响第一炮的英雄却将枪口对准了苏维埃政权。

从“立战功”到“调枪口”说明苏俄又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面对着政治危机,作为苏维埃的最高领导人开始了认真反思。

二、春天来了——新经济政策

展示资料:

列宁的反思(文字、图片)

列宁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了如下反思:

“为什么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人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勒紧裤腰带跟着我们走,而在用鲜血与生命换来和平之后,布尔什维克政权却面临被人民抛弃的危险?

“我们在经济进攻中前进得太远了,没有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基地……”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总结:

从列宁的反思可以看出:

在追随马克思理想走得太远了,而忽视了身边农民的生活现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列宁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了勇敢的调整,是否有苏俄人民所期盼的春天…

细节1:

勇敢的调整细节

展示资料:

俄共(布)十大后,政府宣布,1921年-1922年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

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

他们看到,扩大耕种面积,多打粮食就能多得粮食,吃不了的粮食可以拿到集市出售。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设问:

学生思考,引导同学们说出粮食税和恢复自由贸易。

当时政府如何对待大中小企业的?

细节2:

远方的客人

展示资料:

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

1921年,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

列宁将政府无力经营的石棉矿以租让的形式交由哈默开发。

此后,哈默联络了30多家美国公司与苏俄(联)做生意。

列宁亲切地称他为“哈默同志”。

 ——丹尼尔《哈默传》

设问:

①从刚才”远方的客人”中,你发现苏俄是如何对待大中小企业的?

②除了这些措施之外,新经济政策在分配制度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粮食税、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恢复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制

设问:

措施对比说特点: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②那么,二者进行对比,有什么新特点?

2、特点:

①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②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从此苏俄变成了苏联。

展示两幅图表: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苏俄(联)工业总产量变化曲线

设问:

我们让数据说话:

①引导学生说出粮食产量增加,工业生产恢复;

②苏联政权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政权稳定,工农联盟得到巩固,苏联人民所盼望的春天是真的来了吗?

细节3:

那年的春天

资料:

苏俄农民叶莲卡在日记中写道:

“1922年春天,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对于俄罗斯的男人而言,比饿肚子更可怕的事情是没有伏特加喝,所以,前几年,不得不搞点医用酒精来解馋……

1922年春天,自由贸易后,随处都可以“畅饮”了……

展示图片:

伟大导师列宁逝世

(阳光总在风雨后,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雨,苏联人民终于盼来了春天,可惜的是它还有点短。

正当苏联人民沐浴在新经济政策的春风中时,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

斯大林继任苏联领导人,他以强硬的手段,终结了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苏联人民春天般的生活还能延续吗?

三、春天还在吗——斯大林体制

细节1:

一个特别的模式

资料展示:

1925苏(共)布通过了工业化方针;

1927年苏(共)布通过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设问: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斯大林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可以说是回归马克思理想的一次探索与实践,只不过他比马克思更加速了。

1、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细节2:

一个惊人的奇迹

展示资料:

苏联经济位次演变表

图片(苏联实现工业化)

图片(二战苏联红军占领柏林)

图片(苏联1933年建成的第聂伯河水电站)

设问:

这种模式下苏联发生了哪些变化?

(苏联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发展迎来了春天,那么,作为苏联民众是否能够感受到春日的温暖呢?

在同学们回答后,教师总结出示答案:

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这种以牺牲农业、农民利益为代价、“先飞机大炮、后胶鞋面包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这种着眼于让人民勒紧裤腰带时刻准备打仗的工业化必然会影响到苏联人民的生活。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

2、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细节3:

—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展示资料: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多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展示资料:

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说过:

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当年马克思最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方案时,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解放。

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民生问题是多么的重要。

小结: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从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到享受春光无限,从对春天充满期待再到黯然神伤。

历史用它无语却又坚定的表情让我们深思……

八、课后系统——教学

后记

用好探究活动案例,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克服传统历史课堂“满堂灌”弊端的有益探索。

也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和运用新课程理念,提升素养,从而选择恰当

的教学策略来备课、上课和进行评价的教学模式。

历史探究活动的案例要精心筛选,有利于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师要仔细分析探究活动案例,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在本课中有着较多历史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我更应该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发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