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训农民进行水稻病虫综合防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842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训农民进行水稻病虫综合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训农民进行水稻病虫综合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训农民进行水稻病虫综合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训农民进行水稻病虫综合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训农民进行水稻病虫综合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训农民进行水稻病虫综合防治.docx

《论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训农民进行水稻病虫综合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训农民进行水稻病虫综合防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训农民进行水稻病虫综合防治.docx

论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训农民进行水稻病虫综合防治

论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训农民进行水稻病虫综合防治

作者:

吴育平    专题来源:

湖北省通城县农业局    点击数:

688    更新时间:

2010-4-20

一、概念  

   

(一)什么叫农民田间学校  

一般认为:

有系统的辅导材料,有固定的辅导员和学员,有以稻田为主的培训场所、有测验制度、评估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比较规范管理制度等,已经具备了学校的条件,所以将农民田间培训班提升为“农民田间学校”。

  

(二)农民田间学校的特点  

农民田间学校是农民田间培训方法发展的产物,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与一般方法培训农民相比较,有如下特点:

  

(1)以农民为中心,坚持“农民需要第一”的指导思想。

首先了解农民需要,培训前进行有关农情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使培训内容方法更有针对性,同时改变传统的师生教学关系,农民田间学校的教员只起“顾问”和“辅导员”的作用,其工作目的在于引导启发农民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正确决策去解决问题。

  

(2)以田间为课堂,每所农民田间学校都要选定1.5亩左右的稻田作为培训课堂,田间操作的培训都在稻田完成,受训农民亲自动手,不但印象深刻,而且人人能学到操作技能。

  

(3)以实践为手段。

坚持诱导启发式的教学,重点实践。

每次要求农民下田调查,观察,采集害虫、天敌、病虫害症状标本,以增强识别能力;设立剪叶、去蘖模拟试验,使农民从自己试验的结果中受到教育,懂得水稻有补偿功能,在害虫低密度的情况下不必使用农药防治的道理;建立“益害昆虫园”,使农民亲眼看到天敌吃害虫现象,进一步理解保护天敌,控制害虫的意义;安排农药毒性试验,加深农民对农药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的认识等等。

受训农民动脑、动口、动手,不但学会操作,而且弄懂道理。

  

(4)以培养决策能力为目标,农民田间学校对农民进行培训,不是停留在讲授一些知识,介绍一些技术和方法上,而主要的培训目标是提高农民进行田间调查,分析和防治决策的能力。

  

这种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的方法是对传统室内培训农民方法的突破,下表对农民田间学校与传统农技培训方法等作详细比较。

农民田间学校与传统农技培训方法比较  

项目  

传统方法培训法  

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法  

目标  

单项技术推广  

掌握田间操作技能,提高决策能力  

时间  

多在农闲,时间无序  

按水稻生育期有序进行  

对象  

不固定  

定向型  

方法  

大课讲授或以会代训  

田间辅导为主,农民操作为主  

内容  

多为单项知识传播  

学会田间识别、调查、决策和协议使用防治措施  

教师  

不固定  

有计划地先受训后当辅导员  

教材  

单篇或无  

有针对性的系统辅导材料  

评估  

粗放获得  

有计划、有组织、先调查,后评估,有结果有反馈  

 

(三)综合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1975年我国对植保工作在总结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30多年来,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有新旧观念斗争的推动下,植保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广大农民是综合防治的实施者,向他们宣传综合防治的基本知识,讲解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观念,是植保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

  

(1)综合防治的内涵与特点  

1、综合防治的内涵  

①综合防治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学。

它将作物、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和中性生物等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各组分之间,对各自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害虫不是天生就是害虫,害虫是因次生的农田生态环境对害虫有利,而对其天敌不利影响的结果,反之,农田生态环境不利于害虫而有利于天敌,害虫也会转为非害虫。

这里指的害虫与非害虫的转变,并不是指害虫食性的转变,而是应用了经济杠杆,以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界,来划分害与非害。

  

以水稻三化螟为例,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稻区暴发成灾,后经更换品种,改变稻田生态条件,以及改进药剂防治技术等措施的大力推行,螟害得到彻底控制,70年代三化螟发生量越来越少,在这些稻区三化螟便从主要害虫降为次要害虫甚至转化为非害虫,无需使用药剂防治。

可是,近几年来,由于水稻品种,耕作制度等又有新的变化,有利于三化螟数量的积累,有些稻区对三代螟的防治重新排到议事日程。

三化螟的变化是如此,其他病、虫、草、鼠的变化也是如此,联系这些变化,就可以理解综合防治与生态经济学的关系。

  

②综合防治对象不仅包括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还包括整个农田生态环境。

综合防治的直接对象是有害生物,但其目的和手段,决不是就虫治虫,就病论病,要消灭有害生物,也不是简单地为了求得一时的农田投入与产业之比,而是着眼于有害生物赖以生存的农田生态环境。

实践表明,农田生态系统充满着各种控害因素,人们在这方面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发和利用这些因素。

单纯使用化学农药,会带来许多副作用,这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不单纯靠化学农药控制有害生物的可能性,就在于农田生态系统存在许多自然控害因素,这一较深层次的问题,也会使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③综合防治的目标,决不仅限于众所周知的保护农业高产,还要保护农产品不受农药污染,适应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施药人员的身体健康。

也就是说,搞好综合防治,应该同步提高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忽视或牺牲哪一方面的效益,都应看作是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执行植保方针上的偏差性。

  

2、综合防治的特点  

①防与治,强调预防为主,防的成效越大,治的任务越小。

  

②多种防治方法,强调首先挖掘和利用无公害,成本低的农业、生物防治等自然控害因素。

  

③综合防治是为控制有害生物对作物的经济危害,而不是去消灭有害生物。

  

④化学防治是在必要时才采用,且要执行“按标用药”,并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带来的副作用。

  

⑤综合防治决不是多种方法的累加,凑合,而是要按照同步提高“三大效益”的目标对多种防治技术的再开发,实现优化、简化、规范化。

  

二、综合防治的几个基本观念  

农民田间学校对农民的培训,既要在短时间内使农民学会综合防治决策前后的多项操作技能,还要使农民理解和接受这些技术,前者必须采用田间操练培训的方法,后者则要进行综合防治基本知识和原理的辅导。

综合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内容多而复杂。

有些还比较深澳,如何使受训农民在几小时内能理解和接受,这对辅导员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根据实践,认为农民必须了解的与综合防治密切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可以综合为“八个观念”。

在讲解辅导时尽可能使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比较,这些事例要贴近当地农民的关注热点,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贴近农民的思想和向往,这样农民便会真切地理解这些原理,从而确定正确的观念。

  

(一)农田生态观念  

不同稻区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程度是不一样的,同一稻区不同田块之间也存在差异,有时在一块田内,某种病虫害在田边和田中的发生程度也有轻重之别,这是为什么?

要认识这个问题,解释这些现象,最基本的要确立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点。

就是说,在一个生态环境内,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应把有害生物与栽种的作物、自然天敌以及作用于这些生物的环境因子,看成一个整体。

某些病害或虫害越来越重,或越来越轻,就是这一生态环境中,对这些病虫害有利或不利因素系统作用的结果。

水稻生产中常见的现象:

籼稻地区二化螟发生较重;粳稻地区纹枯病发生较重,尤其是群体大、氮肥多的稻田,纹枯病发生最早,危害最重;稻白叶枯病,常发生在丘陵稻区,主要原因是这些稻区的低洼田容易造成深水淹苗,为病菌侵入稻体创造了有利条件。

秧田染病,便能随着移栽扩展到大田,造成大面积发病。

大田发病期,如遇上大风大雨,病害便可流行成灾。

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病虫害与作物为主体的农田生态环境是统一体,农民的生产活动,如选用抗性品种,改善水肥管理,能不断有利于伸出造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对有害生物治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反之,不了解,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作用,就病论病,就虫治虫,单纯依赖化学防治,虽然也可以取得一时的收效,但随着生境的逐渐恶化,最终还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稻田生态系统虽然复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从其不同的功能,可分为四个水平层次。

水稻、杂草等植物,处在一级水平。

它们是有机质的制造者,但是杂草与水稻夺水分,养料光照和空间是稻农不需要的“生产者”。

害虫、病害、害鼠等有害生物,处在二级水平,它们以植物为食料,是稻农的“敌人”,稻田捕食性和寄生性的蜘蛛、昆虫,有益细菌、真菌、病毒,还在黄鼠狼、猫头鹰、青蛙、蛇等有益生物,处在三级水平。

它们以处在二级水平的有害生物为食料,一般称为天敌,是农民的朋友。

保护这些有益生物,对于防止三级水平生物的增加乃至暴发至关重要。

处在四级水平的是那些对动植物尸残体进行分解的细菌、真菌,通过它们的分解,使营养转回到土壤中去,为植物的生存不断创造条件。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稻田生态系是一个四级关系网,相互之间既有依赖的一面,又有制约的一面,是一个整体,人们的积极劳动,就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良性循环的生态平衡。

  

此外,近年来有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农田生态系统中还存在一大类中性动物,它们既不伤害作物,也不取食有害生物,可是它们都是某些害虫天敌的补充食料,特别是在害虫大量发生前,往往是天敌生存发展的重要食料,中性动物的发现,丰富了生态系统的内容,最具代表性的是蚊子,我们把它称为中性昆虫。

  

(二)农药正负效应观念  

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失控,病虫害暴发流行的情况下,应急使用农药防治,往往成为能否控害保产的胜负手段。

从总体来讲,综合防治不能没有农药防治,但是决不是滥用农药。

目前,在农药使用上存在一个较大的误区:

认为病虫防治就是化学防治,别无他法;认为多用农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把多施农药和多施肥料一样,看作增产措施,因此任意加大剂量,增加用药次数;只知道使用农药治虫保产,不了解或不重视使用农药带来的副作用。

农药是具有一定毒性的特殊生产资料,使用农药后,既会产生正面效应,也会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只有全面认识农药,尤其要认识和重视长期使用农药对多方位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可能自觉跳出“误区”趋利避害科学地用好农药。

  

实践证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特别是滥用农药,会带来多方面的副作用。

  

1、污染农产品。

近年来,蔬菜被农药污染的现象较多,有的菜农竟在蔬菜上喷洒高毒农药,农药急性中毒事故时有发生,农产品受污染,还会直接影响创汇农业的发展。

  

2、污染环境。

农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人类普遍生活在低浓度农药环境中,成为主要公害之一。

  

3、杀伤天敌。

使用化学农药,会杀伤大量的有益生物,最明显的是杀伤害虫天敌,如甲胺磷等能杀伤稻田蜘蛛,杀虫双、丁草胺等能杀伤稻田两索线虫,据试验,三唑磷使用在水稻上,能剌激稻褐飞虱繁殖,并大量杀伤褐飞虱的天敌,破坏生态平衡,促使褐飞虱再猖獗。

  

4、产生抗性。

长期连续使用一种农药或一类农药,有害生物通过持续的适应和选择,便会产生抗药性,如稻纵卷叶螟对甲胺磷的抗性达到15-20倍,棉蚜对菊酯类的抗性高达1万倍以上,被迫改用其他农药。

  

5、作物药害。

农药使用不当,或使用了质量差的农药,往往造成作物药害。

作物药害表现的症状很多,如种子发芽下降、发根不良、植株矮化、叶片灼伤、萎缩、果实变小、畸形、甚至不实、严重的会发生整株提前枯死。

近年来,除草剂使用不当,而产生作物药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受害农民要求公断,赔偿事也越来越多。

  

6、人体中毒。

施药人员产业中毒死亡的严重事件不断发生。

  

此外,农田施农药对周围的蜜蜂、家蚕、鱼类、贝类及其它生物都会生产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三)品种抗性差异观念  

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小的生产单位,往往在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病虫害发生有轻有重,甚至这种差异极为显著。

在决定种植品种时,要尽量选用抗性品种,减少使用化学农药。

  

(四)健身栽培控害观念  

健身控害栽培,就是通过科学的栽培,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有利于增强作物耐害能力。

有利于自然天敌繁衍,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的稻田生态环境。

栽培管理不仅与病害有关,与虫害、草害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

如叶片嫩绿的稻田,容易引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产卵,加重危害;大苗栽培,封行较早的稻田,草害受到抑制危害较轻,一般无需化学除草。

由此可知,控害栽培作用大,潜力大,是不是重视和落实控害栽培,对实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影响也比较大。

  

(五)作物补偿观念  

作物受病虫危害后,有一种自我调节的本能,以维持其生命和正常发育,这就是作物的补偿功能,也是作物的耐害性。

所以“病虫危害≠损失”,“损失=病虫危害-作物补偿”。

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一般为负值,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出现正值,即病虫危害出现增产的情况。

如水稻栽插密度偏大,加之分蘖期氮肥施得过多,发过了头,叶面积指数超过了指标,田间过早郁闭,不加控制,必然会导致减产,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一些纵卷叶螟食叶危害是有益的,起了控制旺长的作用,能促进水稻正常生育和增产,若按常规用药去治虫,不但不必要,而且是有害的。

如长江流域棉花生产上,认为棉株底部早期的花蕾对增产没有作用,甚至摘除这些花蕾反而能促进增产,因此,这些地区对危害早蕾的一代棉红铃虫实行弃治。

桃树幼果过密,既影响产量,又降低品质,常应用疏果技术,若有少量虫害,而不去特地治虫,这些害虫就成了果农增产的好帮手。

  

(六)保护有益生物观念  

水稻田和其它作物田一样,存在许多生物,既有危害水稻的有害生物,也有以有害生物为食料的有益生物(天敌),还有对水稻以及有益,有害生物都不造成伤害的其他动物(中性动物)。

保护有益生物,保护有益生物的过渡食料(某些中性动物),这是促进生态平衡,控制某些生物灾害的重要措施。

  

稻田自然天敌资源是很丰富的,如稻田蜘蛛,种多量大,能大量捕食稻虱和时蝉;有些地区两索线虫也很多,在褐飞虱大量繁殖前,对短翅型稻褐飞虱的寄生率可达80%以上;此外,还有隐翅虫,黑肩绿盲蝽,蛙类,多种寄生蜂、蝇等。

可见,有益生物也是多样性的,充分发挥每一种天敌的控害作用,形成天敌群落效应,减少使用农药,促进良性循环,这就是保护天敌所要追求的目标。

  

保护有益生物,最关键的是要落实综合防治,科学用药而不滥用农药,同时还要根据当地主要天敌种类及其繁衍规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减少对天敌的伤害,有利于尽快形成群体优势。

  

(七)化学防治指标观念  

化学防治指标是按照经济阈值确定的,它代表了农民的防治利益。

  

化学防治指标,就是通过田间试验,对病虫、草、鼠害确定必须用药的发生密度(程度)指标。

这个指标综合考虑了有害生物危害性,作物补偿功能,天敌控害作用以及经济投入与产出之比的合理性。

  

实施按指标用药的关键,在于落实田间调查,查清有害、有益生物的发生情况,然后进行生态分析,对照指标,作出防治决策。

  

(八)植物保护的公德观念  

由于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在过去的年代里,不少地方对植物保护的实际目标,仅局限在保护眼前的生产上,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今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这两个植保的深层次目标,已经提出议事日程。

所以植物保护是农业内部的一门特殊专业,不但要有生产观念,还要确定职业道德观念。

农民是综合防治的实施者,是不是按照实施准则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也是个社会公德问题。

  

三、应用  

(一)综合防治实践  

按照保护策略,非化学措施,最小负面影响的化学措施来实施。

  

下面以水稻稻水虱的防治为例:

  

1、保护策略  

①有条件的地区,提倡稻田养鱼、稻鸭共生技术。

  

②浅水勤灌,及使晒田,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

  

③选用抗虫性品种。

  

④不偏施N肥,配合施用PK肥,增强植株抗虫能力,后期不贪青,茎杆坚挺。

  

⑤田埂种植黄豆等作物,提供天敌避难场所和桥梁。

  

2、非化学措施  

①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虱作用,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特别是在水稻生长前期避免杀伤天敌的化学农药,创造寄生性天敌如线虫,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隐翅甲、青蛙以及中性昆虫的良好生育环境。

  

②禁止施用菊脂类农药,不滥用除草剂,避免使用三唑磷、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

  

3、最小负面影响的化学措施:

  

经过田间生态系统调查分析,飞虱的百蔸虫量达到1500-2000头,短翅型成达20头以上,稻田天敌不能达到控制飞虱为害的数量时,即可采取化学农药防治。

  

(二)、综合防治简易法则:

  

1、想一想再下田  

插秧30天内常年应少打或不打杀虫剂,稻瘟病老病区、感病品种,破口期遇雨水天多必须在穗期打保险药。

结网蛛和游走狼蛛数量多是天敌状况良好的指标。

  

2、看一看再决策  

方法:

下田 5米 ,双手拨开禾丛,左右各看5丛稻。

  

①  纹枯病有2-3丛已现斑或更重  

②  稻瘟病发现急性病斑  

③  蜘蛛和初飞虱的比例若早稻达1:

4,晚稻达1:

8,可观察一周暂时不打药  

④稻纵卷叶螟应在发现田埂上蛾子飞来飞去很多后一周,注意查叶尖新叶苞苗超过1-2个,蜘蛛结网少时防治  

3、综合考虑三个问题  

①有无产量损失  

飞虱和纹枯病“冲顶”,造成倒伏,飞虱百丛冲量2000头以上,维持时间长,纹枯病60-80%的丛都被侵染,均会引起严重减产,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虫螟在水稻分蘖期为害不重时,并不会引起显著损失。

  

②有害生物快速增长的条件  

初飞虱在暖冬、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年份偏重。

田间出现短翅型成虫为快速增长条件,稻卷叶螟在雨量多、温度大的年份,部分N肥充足的稻田易存活和快速增长,要注意观察。

  

水稻生产前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如三唑磷会导致穗期稻飞虱数量加大,应尽量避免使用。

  

应该允许田间有一些害虫存在,它们是天敌的食物,可以在田间有一些水稻叶片损害,因为水稻有群体补偿作用。

  

③产量损失是否大于防治费用  

最简单的算法是收大于支:

即防治后保产效果如果多出的稻谷售出后所得的钱至少要比打药防治的费用,包括药、工、械和其它开支的总和数要高2倍以上才划得来。

  

四、培训应达到的效果  

(一)提高农民素质  

包括农民的综防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及其影响其他农民的作用等都应有所提高。

  

(二)经济效益方面  

包括农民培训前后的水稻产量,各种物质费用,如农药、化肥等开支,用工费。

  

(三)生态环境效益方面  

稻田自然天敌数量,稻谷乃至土壤、水域农药残留量的变化等。

  

总之,最终目标,是要使培训农民成为专家,使受训农民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论  

农民田间学校是在当前农村生产体制、生产条件下,普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知识与技能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特别是和当前示范县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当前生产,而且受训农民素质提高,终生受益,成为合格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梁帝允等主编<<水稻IPM应用与农民田间学校指南>>科学出版社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