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础 生 态 学13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622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 础 生 态 学13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 础 生 态 学13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 础 生 态 学13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 础 生 态 学13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 础 生 态 学13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 础 生 态 学13章.docx

《基 础 生 态 学13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 础 生 态 学13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 础 生 态 学13章.docx

基础生态学13章

基础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概念

1.1生态学的定义

由德国科学家E.Haeckel于1866年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该定义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按组织水平: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按研究对象:

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

按部门划分:

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农田生态学、湿地生态学;

按研究性质:

理论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应用生态学;

1.3生态学研究方法

野外的

实验的

理论的

1.4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萌芽时期:

①我国在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中有植物沿水分梯度呈带状分布的记载;②公元前100年,我国农历确立了24节气,反映生物随气候变化的规律;③欧洲在公元前300年把动物分为陆栖、水栖等类型。

建立时期:

公元19世纪末,①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②1866年Hackel提出生态学概念;③1895年丹麦植物学家Warming发表《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④1898年德国植物学家Schimper出版《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

巩固时期:

20世纪60年代以前,出现四大学派。

①法-瑞学派,②英美学派,③苏联学派,④北欧学派。

创新时期:

20世纪60年代至今,生态学空前发展。

①研究层次两极扩展,出现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②研究手段不断更新,出现模型、仪器、遥感等新方法;③研究范围扩展,从生物界扩展到人类社会;④学科交叉频繁。

2.生物与环境

2.1生态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周围各种因素的总和。

环境必须有特定的主体,环境主体是相对的。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由生态因子构成的生存环境叫生态环境。

2.2生态因子的特征

(1)生态因子分类:

气候因子:

光、温、水、气等

土壤因子:

质地、pH、有机质等

地形因子:

海拔、坡向、坡度等

生物因子:

传播、寄生、共生等

人为因子:

传播、生产活动等。

(2)生态因子特征

综合性

主导因子性

阶段性

不可替代和补偿性

直接和间接作用

2.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植物分布区,动物迁徙,生物钟现象等,并对环境产生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环境对生物作用的同时,生物也对环境进行改造。

如森林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作用:

捕食、寄生、共生等。

2.4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生物的生长和分布,取决于环境中的最小量生态因子。

限制性因子:

生态因子处于最大量和最小量,都会成为限制性因子,这就是限制因子定律。

生物对生态因子有一个耐受范围,这个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de)。

生物可以通过人工驯化,调节自身的耐受幅度,使自身的生态幅发生改变。

第二章能量环境

1.地球上辐射及温度分布

1.1太阳辐射分布

太阳辐射主要由紫外(9%)、可见光(45%)和红外辐射(46%)组成。

太阳辐射受时间和空间变化影响,也受大气成分、太阳高度角、纬度、地形等因子的影响。

从光质看,低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短波辐射较多;夏季短波辐射较强;中午短波辐射较多,早晨长波辐射较多。

从光强看,夏季大于冬季,中午大于早晚,阳坡大于阴坡。

从日照看,一年四季日照长短不同,对生物繁殖和生长的影响不同。

1.2温度的分布

(1)土壤温度的变化

表层土壤温度变化快,周期短;下层土壤温度变化慢,周期长。

随土壤深度增加,温度变幅减小,土壤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延后。

温带地区土壤温度年变幅较大,热带地区土壤温度年变幅较小。

(2)水体温度的变化

时间上,赤道和极地附近海洋的温度年较差小于5℃,而温带海洋水温年较差为10-15℃。

空间上,冬季上层水温低于下层水温,随着水深增加,水温逐渐增加到4℃;夏季上层水温高于下层水体,随着水深增加,水温逐渐降低到4℃。

 

2.生物对光的适应

2.1生物对光质的适应

植物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

红橙光对CH2O化合物的合成有利,蓝紫光对蛋白质合成有利。

短波辐射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高山植物颜色较暗,叶面积小,毛绒发达,这是对短波辐射的一种适应。

长波辐射是地表热量的来源,对外温动物的体温调节,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2.2生物对光强的适应

光补偿点: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同化的CO2与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达到平衡时,太阳光的强度。

光照强度

图2-1.光合作用强度与大气CO2浓度的关系

阳地植物:

光补偿点高。

阴地植物:

光补偿点低。

海洋生物也根据对光强度的适应而生活在不同的水深中。

叶绿素必须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才能形成,否则植物会出现黄化现象。

光照强度与果实的含糖量等特征有关。

2.3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1)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是动植物生活节律对日照长短周期性变化的适应。

如鸟类迁徙,动物冬眠、换毛,植物开花、落叶等。

(2)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长日照植物:

在生长过程中,日照长度超过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萝卜、小麦、菠菜等。

长日照植物一般起源于高纬度。

短日照植物:

在生长过程中,日照长度小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玉米、水稻、棉花等。

短日照植物一般起源于低纬度。

中日照植物:

昼夜长度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等少数热带植物。

(3)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长日照动物:

温带地区,春季日照逐渐延长,动物生殖腺高度发育,繁殖开始,如鼬、刺猬、田鼠等。

短日照动物:

秋季日照逐渐缩短,生殖腺发育到最大,动物开始繁殖,如鹿、绵羊、麝等。

3.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3.1生物发育与温度

(1)生物的发育节律

内温动物和外温动物:

内温动物通过自身氧化产热调节体温,如鸟类、兽类等;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调节体温,如鱼类、爬行类动物等。

(2)植物的春化作用

植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需要经过一定的低温阶段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

(3)积温对生物的作用

一定时间内,生物的发育需要一定的总积温,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

如小麦的有效积温为1500℃左右,玉米2500-4000℃,椰子约5000℃。

3.2生物物候与温度

物候现象:

植物根据气温变化有顺序地完成其发育节律的现象,如发芽、开花结实等,物候现象主要与热量有关,因而间接受纬度、海拔等因子的影响。

物候现象可以反映当地的气候条件,在农业上应用广泛。

3.3生物地理分布与温度

生物地理分布与极端温度(年最高和最低温度)和积温有关,如橡胶树、可可必须在积温高于5000℃以上的热带地区才能生长。

一些温带水果,如苹果、梨、桃等需要低温刺激,因此不能在热带地区栽种。

3.4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1)形态适应

对低温适应,高寒植物的芽及叶片常有油脂保护,芽具有鳞片,保护植物免受冻害;动物的突出部分变小、增加羽毛和脂肪等。

对高温适应,植物密被绒毛和白色腊粉,反射强光,降低温度;叶片退化成针状,减少受热和蒸腾面积。

(2)生理适应

提高细胞液的浓度,降低细胞渗透压等。

极端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常形成次生代谢产物,成为中药材的有效成分。

动物的冬眠等。

第三章物质环境

1.地球水资源分布

1.1全球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方式为降水和蒸发,通过这两种形式,地球表面水分达到平衡。

 

1.2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分为:

吸附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吸附水由土壤颗粒吸附力保持,土粒越细,表面积越大,则土壤吸附水含量越高。

这一部分水分植物不能利用,只有在105℃左右的高温下才能汽化。

毛管水是存在于毛管中的水分,植物根系主要吸收这部分水分,是植物最重要的水分来源。

重力水为超过田间持水量的水分,向下移动进入地下水。

田间持水量:

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凋萎系数:

植物出现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1.3植物对水分的适应

(1)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

一些植物绿色组织含水量(%)

植物种含水率

植物种含水率

新疆杨64.0

沙枣62.5

毛白杨61.8

麻黄61.0

花棒62.8

柠条61.0

红砂57.9

梭梭78.3

(2)植物体内水分传导与蒸腾

水分以气体形式离开植物体叫蒸腾,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生长发育,气孔开闭,光、温、水、气等。

蒸腾强度:

单位时间在单位面积的失水量(g.cm-2.s-1)。

水分利用系数(WUE)=干物质生产量/水分消耗量(g.DM.g-1)。

测定蒸腾作用的方法有两种:

快速离体秤重;IRGA(InfraredGasAnalyzer)方法。

(3)植物的水分生活型

水生植物:

根系通气组织发达;

湿生植物:

根系不发达,叶片宽大。

中生植物:

输导组织发达;如农作物、树木等。

旱生植物:

根系发达,叶片退化,贮水组织发达。

1.4动物对水分的适应

(1)水生动物的水平衡

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保持动物体内水分平衡。

(2)陆生动物的水平衡

环境湿度影响陆生动物水分平衡。

通过形态适应、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调节体内水分平衡。

2.大气成分及其生态作用

大气由N2、O2、CO2、甲烷、惰性气体等组成。

其中CO2、甲烷等气体又叫做温室气体。

2.1动物与氧

动物的能量代谢是一个氧化过程;需要O2的参与。

人和动物进入高海拔地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将上升,这是对缺氧的一种适应。

长期的高浓度血红蛋白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肥大。

2.2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过程只有在阳光和绿色植物条件下才能进行。

CO2+H2O——(CH2O)+O2

光合速率: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同化的CO2量(g.cm-2.s-1)。

CO2补偿点:

在阳光下,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达到平衡时,大气中的CO2浓度。

C3和C4植物: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以5C糖作为CO2受体,形成2分子3C糖,具有该光合途径的植物叫做C3植物;以3C糖作为CO2受体,形成1分子4C糖,具有该光合途径的植物叫做C4植物。

C3植物的CO2补偿点高,一般为50-60ppm,而C4植物的补偿点低,只要10ppm即可,说明C4植物具有更高的CO2利用效率。

由于光合效率较高,C4植物WUE也较高。

一般C4植物的WUE是C3植物2-3倍。

C3植物对CO2浓度增加反应十分明显,增产显著,而C4植物则对CO2增加不敏感。

C4植物具有更浓的叶绿体含量,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

农田的很多杂草是C3植物,全球变化下,农田杂草的长势增加。

2.3植物的光合特征

光合速率在一天中有变化,分为单峰型和双峰型两大类。

旱生植物多为双峰型,早上9点左右和下午16点左右,可以避开正午高温和强辐射,减少水分蒸腾损失。

在干旱地区的高温和高光强度下,植物为减少水分蒸腾,一般都将气孔关闭,造成细胞间隙的CO2浓度降低,这时C3植物的光合效率明显下降,而C4植物则仍能保持较高的光合效率。

在测定植物光合速率时,一般选择在上午9-10点之间,使用IRGA仪器测定。

3.生物对土壤的适应

3.1对土壤pH的适应

酸性土植物

中性土植物

碱性土植物

3.2对土壤质地的适应

黏土植物

壤土植物

沙土植物(沙生植物):

具有不定根,抗沙埋。

3.3对土壤盐分的适应

耐盐植物:

苜蓿、木地肤、假木贼等

盐生植物(聚盐植物,泌盐植物):

柽柳、盐节木、红砂、红树林。

抗盐植物:

蒿类、盐地风毛菊等

4.火对生物的影响及管理

4.1火的益处

将枯枝落叶变为无机物,加速养分分解和循环,增加土壤有机质。

净化土壤表层,消除有害细菌。

增加地表温度,促进种子发芽。

4.2火的害处

使生物构成发生变化,破坏生态平衡。

使野生动物失去家园或死亡,造成物种丧失。

使地表裸露,造成水土流失。

5.生活型与生态型

5.1趋同与趋异适应

在相似生境条件下,不同种类的植物在外貌和生理上表现出一致性和相似性,这种现象称为趋同适应。

反之,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在不同生境下出现生态分化,而出现不同的生态类型,叫趋异适应。

如芦苇有不同生态类型。

5.2生活型与生态型

(1)生活型

指植物的外貌特征。

把形状和大小相似的植物划分为同一类生活型。

它是植物趋同适应的结果。

常把植物划分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垫状植物等生活型。

(2)生态型

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分化为不同类群。

它是物种趋异适应的结果。

如家鼠分化为大家鼠与小家鼠;芦苇分化为旱生与湿生芦苇等。

气候生态型:

分布区或栽培区不同气候区所致,如水稻的早、中、晚稻为日照生态型。

土壤生态型:

长期生长在不同土壤下,旱生与湿生芦苇、水陆稻为土壤生态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