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经营哲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398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BA经营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MBA经营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MBA经营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MBA经营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MBA经营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BA经营哲学.docx

《MBA经营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BA经营哲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BA经营哲学.docx

MBA经营哲学

主管应有诚意坦白告诉属下的弱点公司才会进步

论柯林顿谈劾案

在第一堂上课时我曾提过柯林顿的桃色风波,会是美国价值观改变的关键,这几天的发展可称得上锋回路转。

美国时间本周四众议院将进行弹劾案的表决,从昨日晚间到周四的六十小时间,我想未来案情有二个发展可能,第一就是这期间柯林顿应该会有动作,很可能是认罪之类的宣告。

第二是如果他不认罪,几乎所有共和党众议员都想弹劾他,虽然民意调查有三分之二美国人不主张弹劾,但也有一半以上美国人不喜欢柯林顿,这种「民意如流水」倾向,很可能让众议员们过半数投下赞成弹劾的票。

不过众议院通过弹劾后还要送交参议院,并需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弹劾票,这点并不太容易。

柯林顿这个案子攸关美国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因为当前约束人类行为的三种要素中,宗教的力量已经荡然无存,道德的力量也很小,法治力量成为唯一留存具有约束力的。

柯林顿的婚外情一案如果在一般民事诉讼,大概就是处以罚款之类,但重点是他对大陪审团说谎,一般人有此犯行事要坐牢的,总统违法施以惩罚,是社会价值观的基础。

如果一点都没受罚,代表美国的价值系统后退了一大步。

二十四年前尼克松在参议院举办弹劾总统投票前宣布辞职,那天晚上我看电视看到很晚,如今我对这新闻也相当注意。

激励与塑造培育﹝Incentive&Development﹞

中国与西方都强调赏罚必需相称,中文常说赏罚分明,西洋歌剧Micado中有一句「Letthepunishfeedthecrime.」﹝让犯罪的人受到惩罚﹞,也是英美文化对法治理念的缩写。

不过在企业界,实际上赏多于罚的比例非常大,受到惩罚的人很少,但是受赏的人却多如过江之鲫。

考绩制度是为了达到激励与塑造所产生的制度,不过却很少有成功的例子,不成功的原因是常将重点放在考绩上,而忽略了「塑造」。

最近台积电内也开始年度考绩的考评,在今天的公司内的一个会议上,我听到十几位员工对于考绩制度的意见录音,很多人都说主管打考绩不公平或很主观,但却没想到考绩有「塑造我」的功能。

考绩制度的重点在于「培育塑造」,而不是仅看过往的表现。

在进行考绩作业时,很少主管愿意将下属的弱点坦白告之,其实如何告诉下属他的弱点,对于主管来说也是一种训练,特别是被选为继承人选的属下,要更仔细观察他的弱点,主管必须有诚意且提供属下的建言要有建设性。

每一个人的工作表现都是可改进的,要有勇气对他讲其弱点,不要以「我们文化不兴如此」做借口。

一个公司要改掉「不愿意检讨别人」的文化,能够检讨别人的公司才会进步。

当然下属对主管的检讨也容易起反感而难以接受,很多主管怕下属产生反感,检讨考绩时就「你很好」、「我很好」的带过,这样的公司不会进步,若你告知属下弱点且其中十%或二十%能够改进,就很值得了。

我在美国做事三十多年,每个公司都有考绩制度,我可以说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

在这三十多年中,深深体验过担任下属的感觉,为何他们不能接受上司的意见。

我在美国总共经历过十位主管,其中只有二、三位不会坦白告诉我缺点,其它七、八位都很愿意与我谈我的弱点。

当然我也有自尊心,有时主管刚告诉我时我会起反感,但是过一、二天后仔细想想有道理会愿意接受,这才是关键。

「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些主管我并不一定佩服,但他们对我的批评仍然很有意义。

考绩制度的副产品,在确认表现最好与最坏的十%或五%过程,可同时达到激励效果与沟通效果。

对于考绩落至最后五%的员工,要与他们合理的说明,最后的五%不能永远在最后五%,如果每年一样的话表示老板有问题。

在沟通效果上,考绩的结果应该让同级或是更高主管知道,这样就可拟具一些调动人力的数据库,例如资遣名单﹝随时准备,备而不用﹞,或是升迁名单,其中升迁名单对于最好的十%应该再进一步进行排名﹝rankorder﹞,使升迁名单更为清楚。

现在公司多半会举办很多训练,包括外训、公司内上课、或是派到国外大学接受短期或长期的课程,这种课程有没有用?

我想应该是有限的用处,这些不是培育的主要工具,培育的主要工具第一是主管与下属的切磋,第二是下属的自我学习,第三才是这些课程训练。

此外我也想谈谈人力资源专家所谓的「生涯规画」,很多年轻人来应征工作时,会被问到将来的生涯规画如何,可能听到是「先做三年工程师,再去念MBA、毕业后转往业务部门,过几年希望能到国外工作一阵子,最希望能担任公司副总」,对于这种生涯规划我很不赞同。

一来面试时的主管通常大概是四十岁左右的经理,你跟他谈到四十五岁担任副总,不是很违背人情吗?

更何况世事难测,这种预计未来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且预先规划未来要做的职业,对目前工作的投入也打了折扣,有时徒然提高期待造成失望。

我认为最好的生涯规画,就是在每一个岗位上永远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且对公司产生贡献,尽力去做。

成长占有率矩阵产品成败一目了然

接着我想谈谈企业管理学上常常讲的成长占有率矩阵(Growth-ShareMatrix,),这个矩阵纵坐标是该产品市场的成长率,横坐标则是相对于最大竞争者的占有率,其中的圈圈代表了每个产品在该市场上的销售量。

图中左上角这块指的是「明星」,就是市场成长快、占有率又大的产品。

明星的左边那块称为「问题」区,落在这个区域的产品,通常在市场上是对的,但是定位不对,像上述学习曲线例子中的B公司,来不及振衰起敝,就属于这一「问题」类,不过有些产业要落在这里才有挑战性。

左下角这块则是「母牛」,这种产品是可以为公司挤牛奶的,但是这些产品多属成长率很低的市场,且特点是现金流量高,赚的钱可放很多在公司腰包里。

右下这块是「狗」,算是最不好的一类。

美国奇异电器总裁威尔许(JackWelch)是应用这个矩阵最透彻的主管之一,他在办公室中将公司内各种产品的这类矩阵图挂在墙上,且随每季市场规模及营收状况随时做改变。

如果有些产品一直无法跻身市场占有率的前三名,就会解散这个部门。

有人形容这种模式好像「中子弹」,什么意思呢?

就是厂房还在,人都死了。

威尔许这种管理方式,让奇异公司有上百种产品都是在市场中排前三名,也有很多是市场上的第一名,都是位于这个矩阵上左上角的大圈圈。

而不好的产品,像电视就直接关掉了。

威尔许在奇异已担任总裁(CEO)十七、八年,可算是美国最成功的经营者,但是从他的管理方式看来,可反映出我以前所说的,优秀领导者中可爱的人并不多。

此外,二十多年前的德州仪器也是像奇异现在一样,公司内有好几十种产品都是画在矩阵左上方的圈圈,例如DRAM、微处理器、国防用产品、消费性产品等。

技工素质可影响美日半导体竞争力

核心优势可以让企业在已有市场和未有市场出奇制胜,我想提当年在德州仪器(TI)研发64MDRAM的故事来说明核心优势。

一九七○年代,TI的日本厂和美国厂生产良率差异很大,以成熟产品的良率来说,日本厂有六○%至七○%的良率,美国厂却仅有三○%至四○%良率,美国有好的人才和机器,但拚不过日本厂良率的原因很复杂,可以用美、日作业员的素质、流动率和缺席率,以及技工、领班、工程师和团队精神等做说明。

日本的作业员清一色都是高中毕业生以上,素质整齐,甚至相当高的比率是大学以上,每年仅约一%至二%的流动率,而员工缺席率几近○。

反观美国,其作业员素质良窳不齐,而且流动率比日本高得多,景气好时流动率每年五○%,景气差些也有一○%的流动率。

可是,作业员需要经验,三至四个月训练期才能掌握八成的技术熟练度,如此高的流动率对产品、良率影响很大。

就好像二十年前,IC的发明人基尔比在TI的员工餐厅讲了一句名言,多数人进来从来没有做好一颗IC,但也找不出来是哪些人。

所以,训练是很重要的。

我们不能低估技工在半导体产业扮演的角色,日本的技工训练远比美国好,日本的设备故障率(DownRate)仅五%至一○%,而美国设备故障率却近三到四成比率,使得美、日两者产品和技术良率差一大截。

过去因为很多公司的设备故障率太高,使得产品线的良率不佳,而生产速度也受到严重延宕。

谈到领班、工程师的素质,日本都比美国高很多,日本理工毕业生愿意从事研发工作,但美国理工毕业生只想从事管理工作。

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也比美国高很多,这些复杂原因造成TI的美、日厂良率差异很大。

约在一九八七年,我收到TI寄来的年报中就曾经提到,TI有个厂的良率可以和日本厂匹敌,我认为,设备故障率降低因素是最大原因。

三年前台积电决定到美设厂时,也是因为美国二十年来的勤业观念进步很多,再加上设备多自动控制,环境改善不少。

台湾其实也具备类似日本的核心优势,但员工流动率高了些。

有了核心优势也拥有市场占有率后,企业要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就得考虑竞争对手的强处和弱点,类似企管学中常会提到的SWOT分析,也就是强势、弱势、机会和威胁的策略分析。

例如宏碁要在个人计算机建立自我品牌,或是笔记本电脑厂商英业达要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就得先分析IBM、COMPAQ的优缺点,不一定马上和大公司一较长短,应先培养自己实力才对。

因为光是比营销管道和品牌知名度,问题就复杂多了。

而DRAM产业也是如此,先改善良率降低成本后,就具备竞争优势了。

开发市场是经营企业最大乐趣

我前二个礼拜在美国,接触到许多人,特别是与二位经济学家讨论未来的景气变动。

首先是麻省礼工学院的教授克鲁曼(PaulKrugman),他在几年前就提出看法,认为亚洲地区所谓的经济奇迹,不过是资本密集下的产物罢了,如果资金离开了也就没有经济奇迹。

那他现在怎么说呢?

他跟三年以前差不多,认为如今亚洲发生的金融风暴其实是可以预防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外汇管制。

这方面我觉得台湾有点「半管制」,但不是中央银行在管,我问克鲁曼,不过他对台湾的情况不熟,但相信这种管制的原则应该是差不多的。

在克鲁曼提出外汇管制论点后第二天,马来西亚就宣布了外汇管制措施,克鲁曼还为此写了一封公开信给马来西亚总理,指出他的建议并非永久可行的,只是一个暂时的方式。

对未来美国经济的变化,克鲁曼的看法是「马马虎虎」,他预估未来美国的年经济成长率可维持在二%,失业率则顶多五%至六%,这个假设是一个相当正常的假设,不致于到「经济恐慌的地步」。

但是另一位麻省理工教授梭罗就持完全不一样的观点,他认为他提出的「板块理论」已经开始移动,主要原因是亚洲国家不可能永远都是出超状态。

于是我直接问他「假设这个人(指世界经济)要死了,是怎样的死法?

」他的答案是「美元崩溃」,我觉得他这假设是很「世界末日」的预言,很难令人想象后果。

接着讲到组织,组织有不同的功能单位,包括Sales/Marketing、工程、研发、生产企画、信息科技、人力资源、财务、行政、法务等,这里我不会一一介绍这些功能,我只就Sales/Marketing这职务来讲。

首先要翻译这个字,我觉得很多人对这二个字了解不够,都翻为「营销」,其实翻得不好,其实Sales和Marketing是二个完全不同的工作。

我把Sales翻成「营销执行」,Marketing则是「营销策画」,这样就分得清楚了。

Marketing要做那些事呢?

第一是去了解市场在哪里?

有没有市场?

如果现在没有市场,但是有潜在市场,就要去开发市场。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家公司你们可能多半没听过,慧智公司,他们现在要开发ThinClient,也就是智能终端机(IntelligentTerminal)。

这个产品的概念是某些计算机不需要很复杂的软件在其中,因此就开发一个价钱便宜、维修也便宜的计算机系统不是很好吗?

我也觉得很好,可是要推广到客户那儿,主要是一些大公司,他们会问「我不一定相信你呀!

」因此慧智的Marketing人员就要找出潜在市场,也就是把「容易说服」的公司找出来,这是个很艰巨但是也很开创的工作,但是最大利益往往是属于开创者的。

台积电在晶圆代工事业上的开创也是一个例子。

Sales是指你已经有客户了,Marketing是你去开拓一个荒野市场,同时还要决定哪一个客户应该先开发,我觉得经营企业最大的就是开发市场的乐趣,慧智公司最近出现一些成长,营收持续增加,是我感到蛮开心的事情。

此外Marketing人员也要决定市场需要什么产品或新技术,还要为产品订定策略性价格(StrategicPricing),有人认为只要在成本上加一些百分比就是订价了,这

是成本导向、很平庸的成本订价(Cost-basedPrice)。

好的订价法是价值导向的订价(Value-BasedPrice),例如英特尔的Pentium处理器,价格的获利率在七○%以上,一般订价的获利率只有四○%,英特尔的处理器就是价值导向订价,晶圆代工的价格也是例子。

至于Sales他的工作是与Marketing成对比的,主要是追求客户与雇主的双赢、充满活动力,我没遇过一个好的Sales不是很有活

力的,我看到很多Sales都是跳跳蹦蹦的,但是Marketing却很少如此,Marketing是思考型。

一个Sales如果无法将一半以上的时间与客户在一起,就不是一个好的Salesman。

此外Sales也负有订下机动售价(TacticalPricing)的责任,就是当场看客户的情况决定减价或加价,主要看客户的个别情形而定。

 

董事会、CEO应如君子之交

讲到董事会的运作,先问问各位在场的同学,你们所知道董事会的功能为何?

(学生回答:

拟定经营方针、任免重要主管),这个书本上的答案非常完整。

我要倒问你们,如果没有董事会,这个公司会变成怎样?

我认为这个公司首长会变成独裁者,一个国家的独裁者,还是有人可以与他讲话,但是公司的CEO如果太过独裁,公司内完全制衡的力量比较少,会让CEO为所欲为,公司变成私利,这样的例子发生很多。

好的董事会与CEO是相辅相成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既不是敌对,也不是橡皮图章,所以这也是为何好的董事会并不多见。

良好的董事会与CEO的关系,其中有些张力(Tension),但是董事会支持CEO到一个相当大的程度。

董事会可说是CEO的诤友。

至于CEO对董事会,应视为可敬的咨询对象,但CEO要有主见,要适当扮演强势领导的责任。

CEO与董事会之间是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如果一天到晚吃饭聊天也不是好事。

至于董事会的职责,第一就是监督公司大方向的运作,但是不看细部的决定。

第二是任免CEO的决定,这也是董事会的后法宝,要是董事会无此职责,只不过是个顾问会而已,这个任免权也是所有健康关系的起端。

接着我想谈谈台湾企业与国外企业董事会不同的地方。

最大的不同就是台湾很多是家族企业,公司的Owner控制董事会,这样并没有不好,董事会要听从Owner的指示原则。

另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台湾企业就算不是家族企业,很多也是由大股东控制董事会。

欧美的董事会成员大半由CEO聘任,酬劳不高,是一种荣誉职,我自己也曾担任很多公司的董事职务。

欧美大公司持股者大部份都是法人,因此他们没兴趣参与公司的经营。

虽然国外的董事会成员是由CEO聘任,但是好几家大公司如IBM或美国运通,也有CEO被董事会要求辞职的例子。

论沟通沟通是一种「乘数」的效果,你的学问及本领要发挥到最终的效率,就要靠沟通。

我要建议特别是各位仍然在学的同学,你们年轻更为重要,不要因为沟通不良,让多年学习的专长无法发挥。

沟通的基本方式,就是有一个「发讯者」、将讯息传给「收讯者」,收讯者再反应一些回馈给发讯者。

在这个模式中,收讯者的能力与发讯者的能力同样重要。

常常有人问我成功的原因为何,我想我「收讯」的能力已培养了很多年。

我相信「你听的越仔细,就会越累」。

我听讯息比我讲话累得多,陪养你「收讯」的能力,听完了「累不累」是一个判断的标准。

有关「收讯」能力的测验,第一个是「我讲话时,他会不会打断我?

」打断话的人既不礼貌也对自己不利,因为他打断我,他以为知道我接着要讲什么可是九○%他都猜错,我就提醒他们「那你以为我要讲么?

」还有一点,就是有些人常常在听到一个讯息时,因为里面有批评的言辞,所以一听到批评,就开始想该怎样去辩护,下面的讯息就听不进去了。

好的收讯者要全神贯注的聆听,其实阅读也是一种收讯,须要全神贯注及去除心理包袱的虚心。

至于发讯者,「做简报」是最频繁的一种型式,口头报告及演讲都是做简报的意思。

发讯者的最大秘诀,就是要对讯息彻底了解,这个条件是没有替代品的,你不彻底了解就没用了,即使你是多么口若悬河。

第二就是要「知道对象」。

各位事业中绝大多数的时间是与不太认识的人沟通,要尽可能知道对方的背景、喜好及要解决的问题。

两个礼拜前我去台积电的美国分公司,要会见一位大公司的CEO,我以前不认识他,但是这一阵子的商业杂志中有很多他的报导介绍他的背景、抱负,我就印起来发给一起去会见他的人。

「知道对象」有很大的用处,如果他不是技术背景,我老与他谈技术是对牛弹琴,如果他是技术背景出身,我与他谈技术就是投其所好。

越重要的对象,沟通起来也越花时间。

如果你不知道你收讯者的背景,我的原则是「从不高估你对象的专门知识,也从不低估对象的一般智能」。

发讯者还要抓重点,最令我感到枯燥乏味的就是没有重点的简报。

其次还要提醒自己随时遵守时间。

总之,沟通模式中无论是发讯者或收讯者,都是可以训练的,这不是天生的天赋。

我把大专以上人士沟通的层次分为三级,一个是Expressive(辞能达意),一个是Articulate(能言善道),还有就是Elegant(辩才无碍)。

据我观察,在台湾能以中文「辞能达意」者有八五%,英文有十五%,中文「能言善道」者大概十%,英文仅有一%,而中文「辩才无碍」者是凤毛麟角,英文达此程度者就更少了。

美国政治界如柯林顿是在能言善道与辩才无碍之间,里根则是辩才无碍型,同样的还有肯尼迪及二次大战时的丘吉尔。

总之,我送给大家的忠言是「努力训练自己达到沟通的最高境界」。

 

学习曲线谨慎应用企业获益不浅

市场占有率重要的根据来自学习曲线,最初是在一九六○年代末期至一九七○年代初期发展出来的,大概有六年时间中,市场占有率与学习曲线理论大篇幅出现在知名企业管理周刊中,如火如荼非常热烈,就像近几年来的X、Y、Z理论或企业再造等。

这些理论其实都有限制,如果你不真正了解或用错地方是很危险的。

以下我要讲的故事不是小说情节,是历史上实际真正发生的,其中很多人丧失了他的财富和事业,也有人藉此窜起,不过他们兴起也是短暂的,后来又被更新一批取代,短期的胜利者没有获得真正的胜利,第一批的失败者又找到他们的归宿。

首先这是一个学习曲线,这个图形有简单的物理意义,就是每一次累积量增加一倍时,成本就降低三○%,这个学习曲线的产品就是动能随机存取内存(DRAM)。

现在假设有两家IC公司A及B(见表),在第一年进入产品市场时,二家平均拥有市场占有率,生产的成本也一样,售价为二百元,但是A公司却将毛利一千元转为研发费用,以开发可以减低生产成本的技术,但净利却变为零,B公司因为第一年就赚了一千元,所以很高兴的庆祝。

假设第二年市场成长了五○%,A公司因为研发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所以将售价先砍一半到一百元,市场占有率提高了,B公司只好跟着降价,同时也开始投入一千元的研发经费,所以该年二家公司的净利都是负数,A公司亏一四○元,B公司亏七百元。

到了第三年,B公司总经理涕泪纵横的辞职了,换了一个新总经理来,但是A公司因累计产量增加,市场占有率再上升,依据学习曲线成本再降,因此售价也再砍一半至五○元,二家公司这年也同时投入一千元进行研发,不过这年A公司亏四一五元,B公司亏一○四五元。

这样发展到第三年结束时,B公司因为一直亏钱,且数额一直增加,公司士气大坏,他们自己知道在打败仗,市场占有率一直下降,价格主控权又在A公司手上,就决定不做了。

所以第四年时,A公司拥有百分之百的市场占有率,他不用再调降售价,这一年他净赚了一千七百元,总经理因为策略成功晋升为总裁,一切彷佛雨过天青。

这个故事就是一九八四到一九八六年之间的全球DRAM市场竞争,其中A是日本DRAM商,B是美国DRAM商,在那之后美国只剩下德仪和美光二家。

但是雨过天青的时间很短,假设以上的故事是舞台剧的第一幕,那第二幕上演的就是美国人用反倾销法影响日本人的策略,造成另一群团体受益,几年之后,韩国人变成A公司,日本人变成B公司,戏码到现在还在上演,而台湾也在其中插一脚。

我们来看看学习曲线要点:

∙第一,它与经济规模无关,经济规模是另一回事,经济规模是静态的,仅是一时的成本降低,但是学习曲线是动态的,累积的量大才有可能降低成本。

∙第二,累积的量会给予厂商减低成本的机会,但并不是自动减低成本,以前以为拿到市场占有率,成本就自动降低,这观念也不对。

∙第三,学习曲线较适于应用成长快速的产品市场,快速成长就把时间压缩了,累积产量加一倍只需要一年,成本变化降低就非常快,假如是很静态的市场,要十年以后累积量才加一倍,那很多人都有时间赶上。

∙第四,所以快速成长市场中时间被压缩,学习曲线应用最为适宜。

∙第五,市场区隔非常重要,但是DRAM的学习曲线不能应用在微处理器或逻辑IC或芯片组上。

∙第六,后进市场者不必从头开始学习,例如日本人做DRAM后,很多技术都非正式的流散,韩国厂就拿到了。

∙第七,学习曲线会因为通货膨胀而自动调整。

我相信晶圆代工业是可以独立出一条学习曲线的产业,所以晶圆代工业是要考虑市场占有率的。

DRAM也一样,监视器、主板不同产品都有其学习曲线。

学习曲线祖师是BostonConsultingGroup,我在此理论刚开始时就参与,因为他们以德仪的经验(data)来发展,德仪那时以学习曲线赢得的胜利就是双极体IC,德仪在那时应用学习曲线的成绩绝对可以拿A。

 

激励诱因台湾应开放股票选择权

今天开始讲Incentive(激励诱因),一般心理学家的研究,大致把incentive分为二类,一类是「维持因子」,包括基本的生活费用,这个部份可以使一个人去工作,但是不能使人全副精神投入工作。

维持因子还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公司设有餐厅、宿舍等。

另一种则是「激励因子」,其中包括成就感、除底薪外可供致富的金钱、团队乐趣及Recognition。

Recognition有人称为有名望其实不太对,说是「被认同」也没有「同」的成份,应该说是「被认识」。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一个人进取心及对成就的满足是很重要的事,如果你找一群人跟你一起打拚,就要找有成就感潜力的人,如果找一群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人,我的经验是赚钱固然是激励因子之一,但是这种激励没有成就感因子强,且非长久之计,常有人赚到钱了就失去激励因子而离开。

至于可供致富的金钱,无可讳言「钱」是一个激励因子,但是台湾的分红制度是没有「延期制」的,今年发了红,今年的激励因子就失去了。

团队乐趣则可参考我前几周讲的「志同道合」,「志」是公司愿景,「道」是企业文化。

至于Recognition,有些中阶主管在某事情上做得很不错,因此得到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当众嘉奖,也是一种激励因子。

在这里我可以分享一个人的观察,许多人在接受别人嘉奖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往后退,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希望你讲得大声一点。

接着我要强调「待遇」这个部份,待遇也分为维持因子及激励因子二个层面。

维持因子的待遇,就是最低的生活费用,也就是我们讲的「底薪」,例如一位总经理的底薪在十五万至二十万元左右,一位作业员的底薪在二万到三万元左右,这些就是他们属于生活费用的维持因子。

另一激励因子,又分为短期及长期二种,短期指对一年之内的成绩做激励,长期则是一年以上,有时可达五年、十五年。

长期及短期的待遇激励都是必要的,在台湾员工的分红制度属于短期的,只要把今年的成绩做好,就可以分得一笔奖金。

但是分红不足以激励长期成绩,很多人拿了短期的分红就走掉了;还有一些人长期在耕耘努力工作,但今年没有成绩,不能表现在盈余上,该如何激励?

我认为台湾缺乏让员工长期的激励因子,但是美国有这样的制度,主要且唯一的方式就是股票选择权。

股票选择权现在国内很多人都了解了,但是在十几年前我刚回台湾时,大多数人都不了解,政府长官也不了解。

股票选择权是指公司不定期授予员工购买特定数量的公司股票,购买价格是以授予日当天的市场股价为准,或是不低于市场价八五%的价格,让员工分五年购入。

假设公司今年指定你可购买一万股,那么你今年可以购入二千股,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