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2075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复习提纲.docx

《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复习提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复习提纲.docx

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复习提纲

2018年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  

一、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

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  

速度:

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

     

速度的单位是:

m/s;km/h。

  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工具:

钟表。

秒表(实验室用)  

单位:

s   min   h    

长度的测量工具:

刻度尺。

  

长度单位:

m   kmdmcmmmμmnm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厚的刻度尺的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第二章有趣的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波:

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速:

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

1、介质种类。

2、介质温度。

  

记住:

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

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

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超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音。

(蝙蝠、海豚可发出)  

次声波:

低于20Hz的声音。

(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  

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

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

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

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

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控制噪声:

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即:

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声与信息:

声能传递信息。

(雷声、B超、敲击铁轨等)  

回声定位:

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  

声呐:

根据回声定位。

  

声与能量:

声能传递能量。

(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碎石)

第三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光源:

太阳、星星、萤火虫、灯笼鱼等。

  

人造光源:

火把、电灯、蜡烛等。

  

光的传播:

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  

光线: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108m/s,计算中取C=3×108m/s。

(水中是真空的3/4,玻璃中是真空的2/3)  

光年:

(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1光年=9.4608×1012km/s。

  

二、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

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

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辉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两种反射:

1、镜面反

射:

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

(如: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2、漫反射:

由于物体的表面凸凹不平,凸凹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  

注意: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只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理解: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包括透镜)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球面镜:

1、凸面镜: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应用:

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2、凹面镜:

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

(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四、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

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

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理解:

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

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现象:

折射使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

  

五、光的色散  

色散:

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

(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

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

  

六、看不见的光  

光谱:

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红外线:

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辐射,不过人眼看不到,这样的辐射叫红外线

红外线的应用:

加热、拍红外线照片诊病、夜视仪、遥控。

  

紫外线:

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

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荧光。

  

○雾灯用黄光的理由:

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透镜:

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

1、凸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

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

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

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

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

对光起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

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  

u>2f   倒立缩小实像   f

u=2f倒立等大实像v=2f(实像大小转折)  

f2f    幻灯机  

u=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

“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

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四、眼睛和眼镜  

眼睛:

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

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

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

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

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

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

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

100×焦距的倒数。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

物镜焦距较短,物体通过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焦距较长,物镜成的像经过它成放大的虚像(像放大镜)。

  

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注:

伽利略望远镜目镜为凹透镜,天文望远镜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视角:

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

视角越大,成的像越大。

  

第五章质量和密度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一种粒子;一般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0.3-0.4nm)。

 

物质三态的性质:

  

固体:

分子排列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

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体:

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体:

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作用力微弱,易被压缩,气体具有流动性。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和太阳系相似),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纳米科技:

(1nm=10m),纳米尺度:

(0.1-100nm)。

研究的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二、质量  

质量:

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无关。

物理量符号:

m。

  

单位:

kg、t、g、mg。

  

1t=103kg,1kg=103g,1g=103mg.  

天平:

1、原理:

杠杆原理。

  

2、注意事项:

被测物体不要超过天平的称量;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不能把砝码弄脏、弄湿;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3、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把游码放到标尺放到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

(3)把物体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

(4)读数:

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注:

失重时(如:

宇航船)不能用天平称量质量。

  

三、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属性;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定值。

  

密度: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受到温度的影响,与质量、体积无关。

  

公式:

  

单位:

kg/m3   g/cm31×103kg/m3=1g/cm3。

  

1L=1dm3=10-3m3;1ml=1cm3=10-3L=10-6m3。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烧杯、细线  

量筒:

测量液体体积(可间接测量固体体积),读数是以凹液面的最低处为准。

  

测固体(密度比水大)的密度:

步骤:

  

1、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m;2、在量筒里倒入适量(能浸没物体,又不超过最大刻度)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3、用细线拴好物体,放入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

  

注:

若固体的密度比水小,可采用针压法和重物下坠法。

  

测量液体的密度:

步骤:

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2、把烧杯里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液体的体积V2;3、用天平称出剩余的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密度与温度:

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气体热膨胀最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影响最大;固体和液体受温度影响比较小。

  

水的反常膨胀:

4℃密度最大;水结冰体积变大。

  

密度应用:

1、鉴别物质(测密度)2、求质量3、求体积

第六章力和运动

一、力  

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单位是:

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力的三要素是: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示意图。

二、弹力弹簧测力计  

弹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塑性:

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弹力: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簧测力计:

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三、重力  

万有引力: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

2、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

(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四、摩擦力  

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

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决定摩擦力(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实验原理:

二力平衡】1、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的分类:

1、静摩擦:

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2、动摩擦:

(1)滑动摩擦: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

(2)滚动摩擦:

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增大摩擦力方法:

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

(2)减小压力;(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分开(加润滑油、形成气垫)。

  

五、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观点:

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

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六、二力平衡  

平衡力: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

  

二力平衡: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七章压强和浮力  

一、压强  

压力: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

(1)有的和重力有关;如:

水平面:

F=G

(2)有的和重力无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公式:

,式中p单位是:

pa,压力F单位是:

N;受力面积S单位是:

m2。

  

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增大;;

(2)F不变,S减小;(3)同时把F增大,S减小。

  

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二、液体的压强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液体压强计算:

,(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据液体压强公式:

,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

  

连通器:

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原理:

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应用:

船闸、、锅炉水位计、茶壶、下水管道。

  

三、大气压强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具有流动性而产生的,  

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

1、托里拆利实验(最先测出):

实验中玻璃管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课堂实验:

用吸盘测大气压:

(原理:

二力平衡F=大气压p=F/s)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

气压计。

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金属盒)气压计。

  

标准大气压:

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pa。

  

大气压的变化:

和高度、天气等有关;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沸点与气压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在1标准大气压下,能支持水柱的高度约10.3m高。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

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

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五、浮力  

浮力:

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沉浮条件:

(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法一:

(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2)F浮>G上浮(最后漂浮,此时F浮=G)  

(3)F浮=G悬浮或漂浮  

法二:

(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   下沉;

(2)<   上浮;(3)=   悬浮。

(不会漂浮)  

阿基米德原理: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