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作业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685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作业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培训作业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培训作业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培训作业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培训作业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训作业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培训作业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作业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训作业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培训作业MicrosoftWord文档2

学习了《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后,请在您所教的本册书上选取一篇精读课文,尝试用本课程提供的教学策略,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情景渲染、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师指板书)(生齐读课题)

1、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回忆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牢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坚持不懈的挖,最终救出儿子和其他13位同学的事。

2、是的,课文讲的是发生在父子之间的事。

(相机板书:

父、子),刚才大家都提到了地震,同学们想一想像这样的大地震,正常情况下被埋在废墟下30多个小时的人生还的可能性大吗?

(齐答:

不大)是的,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

然而,这篇课文讲的十四个小孩被埋在废墟下38个小时后却得救了。

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得救?

是什么创造了这一奇迹?

(1、是父爱。

2、是心中的信念:

“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3、师接着:

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一句平常话(屏幕出示句子1: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提问:

(1)同学们,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

(三次)

(2)这三次分别是在课文的哪部分出现的?

(是在“去救儿子”、“救助儿子”、“儿子得救”这三部分内容中出现的。

二、研读“去救儿子”部分,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

过渡: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去救儿子”这部分内容,指名一生读“去救儿子”部分,其他同学找到父亲说的话,用“──”画出来,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出示句子2: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提问:

不论发生什么指生活中会遇到哪些事?

(困难、挫折、生病等)遇到这些事,父子俩会怎么做?

(共同面对,战胜它)看来大家都读懂这句话了。

好!

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谁敢试一试?

2、(点击句子3)出示:

A、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B、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C、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小结:

对!

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

这就叫—(引读)不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研读“拯救儿子”部分,感受父亲了不起

过渡:

是呀,就是这样一句平常的话语: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使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走向废墟去救儿子。

请大家默读救助儿子部分,思考:

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父亲的哪些言行最触动你的心灵。

1、重点抓住(出示句子3: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看来这两句话值得我们去品味,谁来读读这两句,从中体会到什么?

(1)提问:

当父亲挖了24小时,24小时几天几夜?

(一天一夜),一天一夜不吃不睡,父亲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饥饿、疲劳、浑身无力、)这个时候周围会发生什么事情?

(发生火灾、大爆炸)

(2)这些随时都会危及父亲的生命,但是父亲仍然没有放弃,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生接——儿子在等着我;36小时过去了,36小时已经是一天一夜再加一个白天了,此时的父亲心里会想些什么?

(想:

一定要救出我的儿子;只要我多挖一点,我就会离儿子更近一些。

)所以他要不停地挖,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2、经过漫长的36个小时的挖掘,年轻的父亲此时变得怎么样了,(齐读: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

(1):

让我们看看此时此刻的父亲吧!

(出示)插图,注意观察时要有顺序。

(电子教鞭指头、身、手。

)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学生交流。

(2):

是啊,8小时过去了,他满脸灰尘,双手早已被磨破,可他还在挖着,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生: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

12小时过去了,他更加疲惫了,可他仍在坚持。

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生: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

24小时过去了,他的双眼布满血丝,双手早以血肉模糊,可他没有停下来,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生: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

36小时过去了,父亲仅凭着心中的信念支撑着,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生: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

分分秒秒中都包含了对儿子的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体会再读这句话。

   (3)师过渡:

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两句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

出示句子4(通过配乐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2、这位父亲就这样挖呀挖,不吃不喝,不休息,难道就没人阻拦过他吗?

(有)有哪些人来阻拦他?

(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这些人是怎样劝阻的?

分别读出劝阻的话。

当时这么多人曾经劝过他,但后来为什么人们不再来阻拦他了呢?

(大家以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已经精神失常了。

)出示句子5: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提问:

失常什么意思?

(失去理智,神志不清)父亲真得精神失常了吗?

(没有)你为什么说这位父亲精神没有失常?

(1、因为父亲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着他,他一定要去救自己的孩子。

这种信念产生一种超出常人的力量,他坚持挖了38个小时,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我们只会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说他是精神没有失常。

2、因为父亲心中始终想着对儿子的承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平常的话成为父亲精神的支柱,所以他才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可见父亲的精神不失常。

师小结:

是的,父亲的精神确实没有失常。

因为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

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我要救我的儿子!

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让我们再来读读父亲这一伟大的壮举。

齐读他挖……这句话。

(三)、抓住语言描写,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过渡语:

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用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再看看他的儿子阿曼达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请大家找出描写儿子的部分大声读一读,边读边体会。

1、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的阿曼达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生:

是个了不起的儿子,是个勇敢的孩子)

2、抓住了不起,你从哪里体会到?

读出来。

出示句子6: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从儿子的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儿子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你能用朗读告诉大家儿子对父亲充满信任。

生读——齐读

(2)从儿子的话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儿子很勇敢。

(3)创设情境体会儿子的勇敢。

师:

来,请大家闭上眼睛。

你和阿曼达一起正在那座三层教学楼里上课,突然,整个教学楼开始剧烈地摇晃,轰——厚重的房顶像山一样向大家砸来,倾刻间,所有的人都被压在了废墟底下。

四周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房屋的倒塌声,同伴尖叫、哭泣的声响成一片。

师:

这时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1:

很害怕。

生2:

很恐惧,很无助。

师:

那么被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

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

师:

四周一片漆黑,尖叫的声音、哭泣的声音响成一片,即使大人也会害怕,更何况七岁的阿曼达,他害怕过,颤抖过,但他最终战胜了自己,还不住地安慰同学,表现得多么勇敢啊!

是什么力量让阿曼达战胜了恐惧,表现得那么勇敢。

是父亲说过的那句话(学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4)创设情境感悟儿子的品质。

 师:

7岁的小阿曼达,在废墟底下顽强地等。

一直等了三十八小时,几乎是39小时的生死离别啊!

现在终于逃出死神的魔掌。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曼达,当安全洞口被打开,当一丝光射了进来,当父亲冲你声音颤抖地说:

“出来吧!

阿曼达!

”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生:

马上冲出去。

)师:

你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很好。

让我们听听阿曼达是怎样说的?

生读阿曼达说的话

出示句子7:

“不!

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

听了阿曼达的话,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生:

阿曼达,你真勇敢,我很佩服你。

生:

阿曼达,你很有爱心,你真了不起。

师:

这对父子马上就要相见了,父亲是多么激动,多么急切!

而儿子却把先出去的机会让给了同学。

是什么让他有这样可贵的勇气和爱心呢?

(生:

是父亲说的话。

(5)师:

又是父亲这句话。

在面临绝境的时候,儿子想到了这句话,父亲也想到了这句话。

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

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6)激情导语:

困境中,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才把他们父子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让我们读读这句让父亲顽强执着、决不放弃的话!

(生齐读)让我们读读这句给了儿子无比的信心,坚定的勇气的话!

(生齐读)让我们读读让这对父子彼此信赖,心息相通的话!

(生齐读)在生死关头,这句承诺,这句话,顿时化为一种不可摧毁的力量,这就是——生:

爱的力量。

师:

是的,这是一种伟大的不可摧毁的爱的力量!

(师板画:

师:

是爱创造了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终于经受住灾难的考验,重逢了!

让我们通过朗读最后一句感受他们重逢的喜悦,无比幸福感吧!

((生齐读)

(7)提问:

如果请你把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换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为什么要这样换?

三、课外延伸,激发情感

过渡语:

地震中的父与子用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的一幕令人感动,像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一个伟大母亲的感人故事,请大家边听边想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师配乐朗读故事)。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

.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当人们把废墟清理开时,发现她的身体下面躺着一个孩子,包在一个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

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医生解开被子准备做检查时,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只见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1、学生谈感受。

四、总结回味,升华情感

1、感受生活中父母的爱

过渡语:

只因为有爱,我们的父母就可以无私地为我们付出一切,甚至他们的生命。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在平日的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了哪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的事呢?

学生交流

2.师:

是呀,爱是清凉的风,丝丝拂过我们的心田。

父母的爱己融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它也许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或是冲你痴痴地傻笑,给你一个满怀的拥抱,却流露出不尽的爱。

请回顾你的生活,在文后的方框中书写你心中的爱,能写几句就写几句。

(配乐,屏幕出示8:

(生小练笔,教师巡视。

汇报)

爱,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爱,是冬日里母亲织的毛衣,驱走严寒,给我温暖;

爱,是; 

爱,是;

爱,是;

……

 

师:

同学们,你们都写出了心中的爱,晚上回家后读给你的家人听,好吗?

2、赠送诗歌《父爱》(配乐)

师总结:

孩子们,爱是一曲不老的歌,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都能成为这个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诗歌《父爱》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亲儿子

跟你在一起

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课题:

《狮子和鹿》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三年级

(2)班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林雪飞

单位:

玉环县合洋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狮子和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

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

当遇险时,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物各有所长、所短。

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它的存在价值。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时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阅读童话故事的能力,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字词的学习学生很容易掌握,难点是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很难懂,教学中教师应作为重点突破。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

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2.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

欢快的音乐声起,一只漂亮的鹿从丛林里出来,蹦到池塘边。

   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

(小鹿姐姐)

   你喜欢它吗?

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

学生交流。

2、鹿姐姐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

(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3、学生朗读句子,师引: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读题。

学生交流:

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

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小鹿的美丽模样,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接着以文中的重点句设疑,巧设悬念,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二、朗读感悟,以读促思

(一)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

   2、学生互相提醒注意易读错的字词,汇报对本课生字新词的理解和理解方法。

教师及时点拨小结,如鼓励大家用看图、换词方法理解“匀称”;用联系近义词和上下文来理解“抱怨”。

   3、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要求“音准、句通、文顺”,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记号。

   4、学生再次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

   5、教师出示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段课文。

可以和四人小组讨论读;可以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座听;可以和好朋友一人读一句交替读。

   6、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

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深读课文,对比感悟鹿对鹿角和鹿腿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  

 1、再读“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请学生从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美丽—难看、送命—逃生)

   2、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

请你找找。

过渡:

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是这只漂亮雄健的公鹿,来到池边喝水,突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来,谁快来夸夸自己。

  ①、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②、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你还能用哪些词来赞美它?

  ③、当它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兴奋、惊讶)

  ④、谁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我就把这美丽的鹿角戴在他的头上。

(用头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⑤、用“多么┅┅多么┅┅”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教室多么明亮,多么______!

  我们的祖国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____________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3、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

找找相关内容。

(1)、学生朗读句子,齐读。

(2)、谁能读好这一句,带着怎样的表情、心情?

(皱眉、抱怨)(3)、练习:

选句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

  ②.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

4、朗读展示(读中评)老师想倾听你们的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1)推荐平时读书最好的同学朗读;

(2)请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

(3)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选择写鹿腿和鹿角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

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

因此,教学中努力营造出“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使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都能展示读书才能,这样,整堂课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感悟鹿遇险的经过,再次体会鹿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

过渡:

难看的腿让它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差点儿送它的命,这是怎么回事?

1、默读第六自然段,思考:

    ①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

美丽的角又有什么缺点?

    ②通过这件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

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2、小组合作,交流信息。

3、自由读课文五六自然段,体会鹿遇险的经过,真是有惊无险。

再次体会鹿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

(指名读——齐读)

4、师引读,导语激情:

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看到过猛兽追赶猎物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吗?

对于弱者来说,那将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那样吧,现在我们就到森林深处去亲自体验一下。

闭上眼睛:

清清的池水边,一头公鹿正在悠然地喝水,突然它发现了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身材是那样匀称,皮毛是那样光滑,特别是两只鹿角就像两束美丽的珊瑚,一阵风吹来,他忘情地欣赏着,殊不知远处的树丛中,两只虎视眈眈的眼睛正在注视着它,一场厄运就这样降临了,鹿猛一回头……,(惊叫)生读:

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

……师:

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事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

生读:

狮子……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小组合作,交流信息。

在读书的过程中,不可小看老师的“导悟”作用,有时老师艺术性的寥寥几语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在这段的朗读训练里,通过老师一次次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一次次主动参与到朗读实践中,老师把颖悟的心灵交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和灵性的精神世界与学生共享,潜移默化中老师就成了学生精神文化之旅的亲切导游

三、议论争辩,顿悟创新。

过渡:

经历了这次灾难之后,鹿痛定思痛,幡然省悟,它毅然锯掉了头上那两只美丽的角,同学们讨论一下鹿该不该这样做呢?

 1、 生经过小组讨论之后形成正反两方:

(1)正方:

不应该把角锯掉。

(2)反方:

应该把角锯掉。

2、以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摆事实,讲理由。

3、师小结:

很高兴同学们能从这则寓言中悟到很多东西。

像我们熟悉的《龟兔赛跑》选自《伊索寓言》,它语言凝练,寓意深刻,大多用拟人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在这个脚步匆匆的世界里,寓言是一种别致的快餐,能让我们在读后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满足,希望同学们能和寓言交上朋友。

以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摆事实,讲理由。

思辩的这一过程,完全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在小组激烈的辩论中,让孩子们据理力争,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思想的交锋使课堂上高潮迭起,然后老师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们推荐了这一特点鲜明,又深受大家喜爱的文学作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四、 前后联系,延伸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陶罐和铁罐》带给大家的启示。

   2、学生分析、比较《陶罐和铁罐》与《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老师适时鼓励、点评。

3、师小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学生分析、比较《陶罐和铁罐》与《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说说共同之处。

通过比较,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会更加开阔,学会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

五、读写结合,训练技能。

过渡: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寓言故事,懂得了许多道理。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编一则寓言,先想好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然后创编一个寓言故事,说明这个道理,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1、学生各自开始创编后,介绍一下编的寓言题目。

2、指名学生朗读创作的寓言故事,师生讨论评价。

3、增设一项特别奖项-“创作奖”:

鼓励编的寓言好的学生。

六、拓展练习,引导实践。

1、摘抄本课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

3、课外找《伊索寓言》读一读。

学生各自开始创编后,介绍一下编的寓言题目。

学生朗读创作的寓言故事,师生讨论评价。

读写结合,口书并重,工具性与人文性两元统一,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的有机结合,使人耳目一新,突出一个“创”字。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学生姓名

李自强

评价日期

2011.5月17日

评价项目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课堂表现

回答问题

作业态度

知识掌握

综合评价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