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中学高三历史选修一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683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石中学高三历史选修一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金石中学高三历史选修一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金石中学高三历史选修一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金石中学高三历史选修一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金石中学高三历史选修一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石中学高三历史选修一习题.docx

《金石中学高三历史选修一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石中学高三历史选修一习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石中学高三历史选修一习题.docx

金石中学高三历史选修一习题

2013-2014金石中学高三历史《选修一》习题

第一课:

走向民主政治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

债务简单地被宣布无效了。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2:

……规定全体雅典自由民,不论他们属于贵族还是平民,一律按财产多寡分为四个等级。

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高级官职……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3: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所引梭伦诗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梭伦改革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这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3,可以看出梭伦的改革政策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原则?

 

2.(2013年福建卷文综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zxxk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10分)

3.【课中思考题】(教材P4)

想一想,这几段诗歌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主张?

提示:

反映了梭伦力求公正和中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张。

4.【阅读与思考】(教材P8)

比较雅典财产等级划分与权利分配的关系,结合梭伦的诗句,想一想:

梭伦所主张的“公平”实质上是什么?

提示:

实质上是另一种不公平。

它在公民集体内部形成一定的平等,但在否定了基于出身的不平等的同时,承认公民内部因贫富不均而造成的不平等。

5.【解析与探究】(教材P8)

(1).观察下图,请思考:

为什么雅典人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充分享受民主权利和更好地履行公民义务?

提示:

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雅典公民都有权利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例如参加公民大会、担任公民法庭陪审员和其他职务等。

而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公民才能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能力,了解法律,在公民大会中讲演等,例如实行“陶片放逐法”(或“贝壳放逐法”)就要求公民能将欲放逐者的名字写在陶片(或贝壳)上,才能实现这一民主权利。

(2).想一想,这两位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的身上具有哪些令人钦佩的优秀品德?

提示:

他们身上具有正直无私、热爱祖国、重视法治、希望建立公正社会、不贪恋名利等品德。

关于此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5.【自我测评】(教材P9)

(1).简析梭伦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实施改革的必要性。

提示:

梭伦改革前雅典实行贵族政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的运作。

由于缺少民众的监督和有效制约,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至公元前7世纪末,农民抵押土地的记债碑在雅典四郊比比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愤愤不平,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庇护债权人的贵族政府,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及改革的基本特点。

提示:

(1)主要措施

①梭伦改革始于经济领域。

他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土地又回到平民手中。

梭伦还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

②为了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难题,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③梭伦的政治改革同样倾向于平民。

他改变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此后,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参与政治管理的机会只由他的财产资格来决定,而不再取决于他的出身。

④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他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取代战神山议事会。

(3)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梭伦的经济改革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摆脱了沦为奴隶的命运;有利于获得人身自由的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②梭伦的政治改革同样倾向于平民,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局限性:

①梭伦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

②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到雅典人民手中。

第四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2: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

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

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2说法的原因。

【课中思考题】

1.南门徙木的举措起了什么作用?

(教材P21)

提示:

南门徙木可以说是政治家商鞅在变法前夕精心策划的一场政治秀,其作用主要是取信于民,使老百姓相信政府,遵守政府的法令。

但是它也只是使老百姓对政府法律知道避趋,意识到不要视政府的法令如儿戏而已,我们不可将其作用人为拔高。

按当时法家“民可乐成而不可虑始”的观点,这种政治秀只是使人民明确并执行政府法令,并不需要人民理解政府的法令,同时为其后来变法法令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2.这是《战国策·韩策一》中记载的当时的人对秦国军队的评论,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材P22)

提示:

这则材料主要对比了秦国军队与山东六国军队的战斗力,说明秦国军队的强悍是山东六国所不能比拟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从地理上讲,秦国地处西方偏僻之地,与游牧民族杂居,文化传统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民风剽悍。

而最主要的原因是: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推行的奖励军功和严肃军纪的措施,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阅读与思考】(教材P24)

 请结合这一历史背景,分析商鞅“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等举措的政策导向和历史影响。

提示:

春秋战国以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提高,个体劳动取代了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的强制性集体耕作,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为适应社会的转型,商鞅规定“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对男子成年而不分家立户的要加倍征收赋税。

这就改变了秦国保留的戎、氐等少数民族中男女杂居、父子同住的生活方式,鼓励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与探究】(教材P25)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成败与历史影响。

(1)商鞅变法的功绩: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运动。

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腐朽势力,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改变了秦国卑弱落后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2)商鞅变法的弊端:

为保证变法的实施,商鞅迷信法律,推行严酷的法令,既扼制了旧贵族的反抗,也压制了人民的不满,树敌太多,最终不仅导致其个人悲惨的结局,也对后来秦国乃至秦朝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都是对法家思想极端推崇所带来的恶果。

(3)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商鞅变法不仅壮大了秦国,为后来秦的强盛奠定基础。

自我测评

自我测评解答: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1)经济方面: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和军事方面: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藉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通推行县制;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令”。

历史意义:

(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②商鞅的个人作用:

商鞅敢于同旧的势力作斗争。

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变法过程中,又不畏强权,严惩了一些旧贵族,从而确保了新法的推行。

③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④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变法,这是重要因素。

第六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

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

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以上材料反映出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2: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1、2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3.(2013年山东卷文综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

”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4分)

4.【课中思考题】

阅读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怎么看?

(教材P37)

提示:

对实施青苗法产生的影响,材料中有四种观点:

王安石认为它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打击和抑制高利贷势力。

苏辙认为该法侵害了富裕人家的利益。

韩琦认为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导致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

神宗认为该法只是关乎政府能否增加收入,不会造成其他影响。

学生可根据该法的内容,并参考以上几种观点,形成自己的认识。

5.阅读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

(教材P37)

提示:

维护地方治安,逐步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促进军队纪律的改进和战斗力的提高,并节省军费开支。

6.【阅读与思考】(教材P40)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他们争论的焦点在哪里?

他们的理财观念各有什么合理之处,各有什么不足?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王安石变法是否做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提示:

(1)他们争论的焦点是理财问题。

(2)司马光理财观念的合理之处是提出理财要节流,贵族官员乃至皇室都要以身作则节约开支;不足之处是把善理财与搜刮百姓财富混为一谈。

王安石理财观念的合理之处是不增加百姓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不足之处是低估国家财政不足的隐患,并认为皇帝对大臣的赏赐不会影响富国,不应节约。

(3)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但地方官员执行不善,造成了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

7.【解析与探究】(教材P40~P41)

(1).根据材料1,说一说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精神。

提示:

意志坚定、直率无讳、据理力争、百折不挠。

(2).当时的人和后人是从哪些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的?

提示:

司马光认为:

王安石变法理想远超常人,但新法用人不当,对北宋的政治和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后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新法毁坏了原有的制度,任用奸邪之人,最后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法的实施对革新北宋社会政治、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积极作用。

8.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请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

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自我测评】(教材P41)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1、“三冗”是指“冗官”“冗兵”“冗费”。

“冗官”是由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

“冗兵”由于北宋极力扩充军队所致。

“冗官”“冗兵”和对辽、西夏支付的战费与赔款,早成了“冗费”。

由此,形成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积弱”则由于北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由于过分的分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造成的。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1)主要内容:

富国之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强兵之法主要有省兵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此外还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

(2)历史作用:

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为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以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

经过实施新法,政府收入增加,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军队战斗力得以提高,国力有所增强,在实现富国强后方面是有一定成效的。

第九课:

欧洲宗教改革

1.阅读下列材料: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回答: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

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2:

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

——马丁·路德

……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约翰·加尔文

(1)根据材料1,说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出发点,指出这一论纲在宗教改革中的地位。

(2)比较材料2中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张的共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他们的共同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

3.(2013年浙江卷自选模块09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丁•路德说:

“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二恩格斯说:

“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依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

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的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3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纸上)

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

精神的和世俗的B.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

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D.上帝用恩典统治,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对“人间的王国”的贡献。

(4分)

 

(3)比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局限性。

(3分)

【课中思考题】

1.旧的意识形态能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占据统治地位吗?

(教材P58)

提示: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里可以以宗教改革为典型例证来证明这一点。

宗教改革前,欧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要求打破旧的天主教会的沉重束缚,所以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

2.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有何独特之处?

(教材P62)

提示:

中世纪后期的英国是一个王权日趋强化的民族国家,那里的宗教改革首先是自上而下发起,从王室利益需要出发而进行的,其结果主要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此外,英国没有像德国和法国那样发生宗教战争,也是由于有比较强大的国家力量起到了控制全局的作用。

3.耶稣教会为什么要不择手段进行传教?

(教材P63)

提示:

耶稣教会成员绝对服从教皇和上级,他们深入宫廷,结交权贵,开办医院和学校,运用一切方式为天主教服务。

其主要目的是为维护天主教的政治、经济利益,从思想上控制人的精神世界。

在海外传教中,它一方面充当殖民侵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4.今天的世界是否已经完全实现了宗教宽容?

(教材P65)

提示:

在基督教各宗派之间,基本上实现了宗教宽容。

但是,在不同的宗教之间和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实现宗教宽容仍需时日。

“冷战”结束以后,宗教冲突更显突出,并且与民族冲突、政治冲突、经济冲突等交织在一起。

提倡宗教宽容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析与探究】(教材P66)

1.阅读以上材料,说明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并分析马丁·路德的主张与天主教会的区别。

提示:

(1)原因:

材料1表明教会要掠夺德意志人的钱财;材料2表明教会通过兜售赎罪券骗取德意志人的钱财;材料3表明路德愤起揭穿教会的骗局,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

(2)区别:

教会主张通过教会赎罪和得救;路德主张真诚地悔过就可以得救,无须经过教会。

2、结合以上材料,探究“异端”一词的内涵,思考宽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1)“异端”的本意指非传统的宗教派别,是一个宗教用词,在希腊文原文中,意思是“选择”或“选择的行为”;在《圣经》中引申为党派的意思,指一群信念相同的人共同聚集在一起。

在基督教的历史中,总是在某一宗教斥责另一宗教时使用,故在基督教的语境下“异端”一词有负面含义。

在教材给出的材料中,“异端”基本上符合上述本意,指的是非正统的或与某一教派、某一区域的宗教信仰不一样的人。

进一步看,称别人为异端包含着排斥异己和思想文化专制的意思,违背宗教宽容的原则。

(2)现代社会中,宗教纷争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实现宗教宽容,有助于维护人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自我测评

1、结合历史背景,阐述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宗教改革前天主教在欧洲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控制着各阶层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拥有巨大的政治权利,占据大量的财富和经济资源,是欧洲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和主要支柱。

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教会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

因此,必须打碎教会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桎梏。

(2)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与世俗政权的勾结与争斗,教廷和一些教士的极端腐化,都使得各阶层民众对之日益不满。

上述这些矛盾在得意志尤为尖锐,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的首先发生。

2、结合马丁路德的主张,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路德初期的宗教改革主张可以归纳为:

(1)“信仰得救”即“因信称义”的原则。

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圣礼不是主要的,更不需要靠教士的监督和干预。

(2)《圣经》高于一切,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3)建立廉洁教会,反对教阶制度和繁杂的礼拜仪式,主张神甫可以娶妻(4)政教分离。

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宗教手段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改革的历史作用。

(1)欧洲宗教改革是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席卷欧洲的一次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

(2)它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积极响应,个别国君大力支持,部分贵族也积极投入。

(3)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俭教会的要求。

(4)它和文艺复兴运动并称为早期资产阶级的两大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十二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60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

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1)材料中实现现代化道路的“西方模式”是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61年改革中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

它对俄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2013年上海卷历史37)(12分)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没有主人的同意不能离开土地,如果变更给新主人,他们也随之被转让。

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作为其一生劳作的回报,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

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

他们用粮食、水果、蜂蜜、鸡蛋、家禽等实物按比例支付一年的收成。

在和平无事的安宁岁月里,他们常常经营市集。

问题:

(1)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哪一种人?

说明判断的理由。

(8分)

 

(2)结合材料概括“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形态特征。

(4分)

【课中思考题】

1.你读过19世纪的俄国文学作品吗?

你对那些作品中所描述的俄国现实有什么感受?

(教材P79)

提示:

阅读果戈理、普希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作家的相关文学作品,然后分析这些作品中所描述的俄国现实生活,学会分析和掌握历史学习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班级内交流并畅谈感想。

19世纪的俄国是个沙皇专制的农奴制国家。

反专制、争自由、对自由的歌颂、对民主的向往是俄国文学的主旋律。

如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用辛辣讽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