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321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备考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备考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备考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备考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备考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备考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docx

《高考备考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备考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docx

高考备考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

2013高考备考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

一、语言文字应用

1.(2013届山东青岛二中11月考)读下面的一段材料,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4分)

2012年10月11日,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多年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作家万之认为,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

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

作家麦家、方方、主持人崔永元等人也力挺莫言获奖。

从媒体采访获悉,记者对莫言的获奖这样评述:

莫言是贴地气的中国本土作家,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3届山东济南外国语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概括出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不超过35个字。

(4分)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中国掀起了“诺贝尔文学奖热”。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也进入了大家视野。

其代表作有小说《城市与狗》(1963年)《绿房子》(1965年)和《酒吧长谈》(1969年)等,其中《城市与狗》使略萨蜚声国际文坛。

略萨的作品从社会层面讲,笔触相当广泛,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市镇市民、知识分子、艺术人物、官僚机构、军队等,都是他的描述对象。

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

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不择手段竞争等。

哈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成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

《公羊的节日》体现了他对拉美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

小说通过杜撰一个女人的所见所闻,再现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将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魔鬼般的独裁时代,批驳得淋漓尽致。

略萨被誉为“拉美结构主义文学大师”,和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并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

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能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理由:

3.(2013届浙江省某重点中学期中联谊)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5分)

自从斩获诺奖以来,莫言的旧居因为当地官方的热捧,而备受舆论的关注。

近日山东省旅游局调研组也来到高密,考察将莫言旧居开发成旅游线路的可行性,并提出要修缮旧居。

前不久,高密市一位官员就如何劝说莫言父亲同意修缮其旧居,准备了这样的说辞:

“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儿子已成为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

又闻网球运动员李娜成名后,湖北武汉市为其立了雕像;女航天员刘洋返回地球后,河南林州市在其祖籍地特制了“中国第一女航天员故乡”的招牌,其母还在河南电视台获得了“当代孟母”称号。

请用一句话表达你对上述现象的明确观点。

并就你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要求言之成理,字数80左右。

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3届浙江瑞安中学上学期期中)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央视采访时说,自己此次获奖,不会对文学有长期的影响,民众对文学的热情也会很快过去,一切还是会按照生活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关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未来影响这一问题,你怎么看?

(不少于80字)(5分)

 

 

 

 

 

 

 

 

 

 

 

 

 

 

 

 

 

 

 

 

 

 

 

 

 

 

 

 

 

 

 

 

 

 

 

 

 

 

 

 

 

 

 

 

 

 

 

 

 

 

 

 

 

 

 

 

 

 

 

 

 

 

 

 

 

 

 

 

 

 

 

 

 

 

 

 

 

 

 

80

 

 

 

 

 

 

 

 

 

 

 

 

 

 

 

 

 

 

 

 

二、实用类阅读

(2013届甘肃山丹一中上学期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莫言自述:

我平时是孙子写作时色胆包天

1957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

他讲,当时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

这个作家“腐败”到一天三顿吃饺子!

我们当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

我当时就问他:

“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

”所以,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了。

我后来把村里面的书借来看了以后,头脑当中才真正有关于文学的概念。

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

但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

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

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着“味道好极了”。

我小学五年级就被学校赶出来了,就一个人牵着两头牛放牧。

那时候我就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

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和大地发出的气味。

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

直到现在,我依然动用的还是我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

我二十岁以后的东西,基本上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

想象力,也有外来接受的地方。

我们山东高密这个地方,离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的故乡也不远,隔了三百多里路。

我听老人讲了很多很多关于鬼神的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死人非常多。

我们村子里最高纪录是一天死了18个人。

一出门就看到原野里有鬼火在闪烁,而且经常有各种各样火一样的球在天空中飘来飘去。

我当医生的姑姑就告诉我,这是狐狸在恋爱。

人一旦进入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你就觉得你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你在走路的时候经常听到脚后面有一个声音在跟随着你。

我的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这里面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

我们山东话的许多方言土语,一旦写到书上,是非常典雅古朴的古语,反而能够被人理解。

我们说一把刀锋利,不说锋利,而说“风快”。

说一个姑娘漂亮,也不说漂亮,我们讲“奇俊”。

说今天天气很热,我们不说很热,而说“怪热”。

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不能仅仅把方言土语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而要把方言土语用到叙述中。

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

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

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炮孩子”,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

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

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

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

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

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

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

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

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

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

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

我最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指《生死疲劳》),写了一个后记,最后一句话就是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有人说我为获奖,作品特意贴中国标签?

什么是中国标签?

我不知道。

我在《檀香刑》后记里面说,我想在语言上有我自己的特色,根本不是想写给外国翻译家看。

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

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

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回忆大学生邻居的故事交待了作者文学梦想及文学概念的来源,也让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群众物质极其匮乏的生活状态有所感知。

B.为莫言的写作源源不断提供素材的是他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二十岁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去写了。

C.鬼神妖怪的各种传说在莫言的家乡很盛行,尤其是许多老人讲的鬼神故事对莫言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以“莫言”为笔名,意在提醒自己少说话,他却一句话也没少说,这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

E.这篇文章是莫言被授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后的自述,平易如话家常,没有故作深沉的情感和晦涩的词汇,一如作者的小说语言一样平实朴素。

6.文学创作的成功需要有作者有非凡的才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莫言的想象力是如何获得的?

请结合全文概述。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末“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如何理解莫言这句话的内涵?

请结合原文简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托尔斯泰虽未曾得到诺奖,但他的言说成为诺奖一个隐蔽的信条———“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

”作为世界的基本细胞,作为主体感知的源头和存在的基础,村庄提供了我们感知世界的基本图式,成为我们想象世界的首要依据。

莫言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垦“高密东北乡”(莫言家乡的象征)的文学王国,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中国文学的启示是什么?

请结合原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阅读

(2013届浙江瑞安中学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20分)

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

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

“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

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

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

大家都学得很像。

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

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

“。

”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对我说:

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

人应该有骨气!

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

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

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4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③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

(不超过40字)(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届浙江绍兴一中分校上学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8分)

我的梦想

莫言

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

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

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

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竟尿在教室里。

他很生气,骂道:

“你这熊孩子,怎么能随地小便呢?

”我哭着说:

“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大约8岁的时候,我在村里小学读三年级,因为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加之上学时年龄较小,母亲给我缝的还是开裆裤。

为此,常遭到同学的嘲笑。

张老师到我家去做家访,建议母亲给我缝上裤裆。

我母亲不太情愿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缝上裤裆后,因为经常把腰带结成死疙瘩,出了不少笑话。

后来,大哥把一条牙环坏了的洋腰带送我,结果出丑更多。

一是,六一儿童节在全校大会上背诵课文时掉了裤子,引得众人大哗;二是,我到办公室去给张老师送作业,那个与张老师坐对面的姓尚的女老师非要我跟她打乒乓球,一打,裤子就掉了……

  在我短暂的学校生活中,腰带和裤裆始终是个恼人的问题。

大概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五一劳动节学校开运动会的作文,张老师大为赞赏。

后来,我又写了许多作文,都被老师拿到课堂上念,有的还抄到学校的黑板报上,有一篇还被附近的中学拿去当作范文学习。

有了这样的成绩,我的腰带和裤裆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问题。

  后来我当了兵,提了干,探家时偶翻箱子,翻出了四年级时的作文簿,那上边有张老师用红笔写下的大段批语,很是感人。

因为文革,我与张老师闹翻了脸。

我被开除回家,碰到张老师就低头躲过,心里冷若冰霜。

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

那本作文簿被我的侄子擦了屁股,如果保留下来,没准还能被将来的什么馆收购了去呢。

  11岁时,我辍学当了放牛娃后,经常会忆起作文的辉煌。

村里有一个被遣返回家劳改的“右派”,他是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生,当过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经常在一起劳动。

他给我灌输了许多关于作家和小说的知识。

什么神童作家初中的作文就被选进了高中教材啦,什么作家下乡自带高级水啦,什么作家读高中时就攒了稿费三万元啦,什么有一个大麻子作家坐在火车上见到他的情人在铁道边上行走,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结果把腿摔断了……他帮我编织着作家梦。

  我问他:

“叔,只要能写出一本书,是不是就不用放牛了?

  他说:

“岂止是不用放牛!

”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讲了那些名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的事。

大概从那时起,我就梦想着当一个作家了。

别的不说,那一天三顿吃饺子,实在是太诱人了。

  1973年,18岁的我就跟着村里人去昌邑县挖胶莱河。

冰天雪地,三个县的几十万民工集合在一起,人山人海,红旗猎猎,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着湖南民歌《浏阳河》,那情那景真让我感到心潮澎湃。

夜里,躺在地窖子里,就想写小说。

  挖完河回家,脸上脱去一层皮,自觉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

跟母亲要了五毛钱,去供销社买了一瓶墨水,一个笔记本,趴在炕上,就开始写。

书名就叫《胶莱河畔》。

第一行字是黑体,引用毛泽东的话: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第一章的回目也紧跟着有了:

元宵节支部开大会,老地主阴谋断马腿。

故事是这样的:

元宵节那天早晨,民兵连长赵红卫吃了两个地瓜,喝了两碗红黏粥,匆匆忙忙去大队部开会,研究挖胶莱河的问题。

老支书宣布开会,首先学毛主席语录,然后传达公社革委关于挖河的决定。

那部小说写了不到一章就扔下了,原因早已记不清。

如果说我的小说处女作,这篇应该是。

  1978年,我23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

当了兵,吃饱了穿暖了,作家梦就愈做愈猖狂。

我在黄县站岗时,写了一篇《妈妈的故事》,写一个地主的女儿(妈妈)爱上了八路军的武工队长,离家出走,最后带着队伍杀回来,打死了自己当汉奸的爹,但文革中“妈妈”却因为家庭出身为地主,被斗而死。

这篇小说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天天盼着稿费来了买手表时,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