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1240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docx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docx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

中国文学的分期:

中国文学的分期一般都采用三分法,即“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古代文学从先秦到近代,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现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十二年的历史;当代文学是指从建国开始到现在六十二年的历史。

一、现代文学的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强大的思想启蒙诉求迫使新文化阵营开展了一场针对封建旧文学的“新文学运动”,提倡以白话为核心的“新文学”。

封建旧文学的基本特点:

1、文言;2、用典;3、模仿古人;4、押韵;5、对仗;6、言之无物;7、用语讲求典雅;8、多滥调套语。

二、现代文学的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色:

1、白话;2、借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观和方法论;3、提倡“民主”、“科学”和人道主义,注重“思想启蒙”;

第三节文学的现代和当代意义

一、文学的现代意义

“现代”一词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是

反传统的“现代意识”。

第二,是指时间。

文学的现代意义更多的代表了以反传统为特征的思潮和观念。

由于现代文学经历了三个十年的变化,每一个时期都各有追求。

第一个十年重“个人”;第二个十年重“阶级、社会”;第三个十年重“国家、民族”。

二、文学的当代意义

“当代”对于中国文学与“现代”有所不同,它更多都代表了时间的意义,有“最新”、“现在”、“目前”的意思。

但,对于“当代精神”的提出,在某种意义带有“后现代”(娱乐、调侃、颠覆、恶搞)成分。

当代文学经历了六十二年的历史发展,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异来讲经历了五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主流文化的特点。

第一个阶段是从建国到“文革”(1949~1966),提倡文学的“工农兵方向”;第二个阶段是“文革十年”(1966~1976),提倡“阶级斗争”和“三突出则”;第三个阶段是“新启蒙”十年(1978~1988),提倡“拨乱反正”和“回归现实”;第四个阶段“后新时期”(1988~2000),文学中心边缘化,从“先锋”到“后现代”;第五个阶段“新世纪十年”(2000~2010),文学的多元化和市场化。

 

第二章1949年以后的文学及发展

1949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十七年文学”、“文革十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

∙十七年文学

一、文学观念的确立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二、小说创作概况

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尤为突出。

三、诗歌创作概况

十七年的诗歌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抒情诗、长篇叙事诗以及具有民歌味的爱情诗创作等方面。

主要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闻捷等。

四、散文创作概况

散文创作在本时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魏巍的报告文学。

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散文家已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戏剧创作概况

戏剧创作也较繁荣。

老舍的《龙须沟》、《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曹禺的《胆剑篇》等均有独特贡献。

第二节“文革”文学

1966年“文革”爆发,“打倒一切”成为最响亮的口号。

一、“三突出原则”

“三突出原则”几乎可以概括“文革”十年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原则。

它是指在塑造人物中注重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和主要英雄人物。

二、“革命样板戏”

八大“样板戏”特指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加上《龙江颂》、《平原作战》、《杜鹃山》)

“样板戏”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1、严格按照“一线”、“二革”、“三突出”和“三结合”而创作;2、强调阶级斗争和道德教化;3、从人物造型、场景组织、情节安排、光线色彩调度、音响效果、到戏剧冲突都有一套公式化、模式化的处理方式。

第三节新时期文学

一、小说创作概况

新时期文学中以小说创作的成就最为突出,尤以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显著。

刘心武、张洁、谌容、蒋子龙、高晓声、陆文夫、王蒙、张贤亮、贾平凹等都以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本时期重要的小说作家。

二、诗歌创作概况

新时期诗歌出现了题材多样、形式多样和表现手法多样的喜人趋势。

艾青、李瑛、公刘、流沙河等老诗人重新握笔奋力创作。

一大批青年诗人以他们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和表现美的作品成为诗坛的重要力量。

三、散文创作概况

新时期散文的复苏,是由挽悼性散文开始的。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各种题材的叙事抒情散文大量出现。

巴金的《随想录》引人瞩目。

而代表着新时期散文创作的重大成就的是报告文学的繁荣,徐迟、黄宗英等是本时期很有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家。

四、话剧创作概况

话剧在新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既有敏锐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又有题材开拓上的成就,也有形式创新的尝试。

苏叔阳、沙叶新、高行健等是新时期话剧界引人瞩目的作家。

第三章五、六、七十年代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战时文化”对诗歌的渗透

“战时文化”这个概念是抗战时期提出来的,简单讲就是“战斗文化”。

它包含了革命斗争、积极进取、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情理合一、破除迷信、昂扬亢奋等关键词。

一、激情与铿锵:

战时文化的声响

二、同一性与使命感:

战时文化的要求

三、“战时文化”的倾向性特征

1、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激情,被引导为社会生活的“主调”,极大影响公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

2、歌颂“新中国”,歌颂革命的先烈,歌颂领袖,歌颂党成为被社会大众所能接受的文学作品的基本使命;

3、写光明战胜黑暗,以写光明为已任的使命感,使文学得心应手地配合政治的发展。

第二节“颂歌体”

一、新时代的狂欢式话语

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也成为诗人们着重表现的对象。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公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都以开国大典为题材,歌颂新中国的诞生,抒发豪情壮志,此后,歌颂新中国的建设,歌颂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歌颂革命先烈、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领袖等,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特点:

1、“颂歌体”延续的是解放区诗歌传统,以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2、主要精神风貌表现为革命英雄主义和战无不胜的“牧歌”式情调。

3、基本主题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人民群众成为主人公的豪情壮志。

三、不足:

1、共同的弊病是缺乏诗人的个性,使最具个性的诗歌开始失去个性。

2、艺术生硬,缺乏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三节政治抒情诗

一、政治抒情诗的性质

在建国后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政治抒情诗是应运而生的一种诗歌样式。

历史地看,它脱胎于20年代末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与40年代“七月”诗派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也有某种内在的精神联系。

当代政治抒情诗初见于50年代中期,形成于60年代初。

以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邵燕祥《我爱我们的土地》、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致青年公民》(组诗)和贺敬之《放声歌唱》《桂林山水歌》为代表。

二、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点:

1、突出强烈的政治功能,诗人的创作即是这一功能在艺术领域里的实践。

2、强调凸现阶级、国家、民族和集体主义的感情形态,英雄人物的情感世界往往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3、思辨性、政治性和鼓动性成为它最基本的抒情风格。

4、艺术结构主要分苏俄式阶梯体和中国式铺排体两种样式。

5、追求宏大叙事,体现出洪亮阔大的“放歌性”声音特征。

三、贺敬之(1924—)《桂林山水歌》《回延安》及《雷锋之歌》简析

1、三首诗代表了的两种形式与风格:

(1)自由奔放的民歌体

(2)马雅可夫斯基阶梯式。

《桂》和《回》是前者,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语言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意境悠远达观,又具神思妙想。

《雷》属后者,将叙事、抒情、议论有机融为一体,具有节奏明快、情绪激越、哲理思辨的风格。

2、三首诗尽显政治抒情的时代特征:

《桂》赞美南方桂林山水,借景抒发具有时代意义的壮志豪情;风景如画,人人进步,祖国强大。

《回》赞美北方革命圣地,表达出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

(延安精神: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雷》赞美时代英雄,与其说是在塑造雷锋的英雄形象,不如说是通过诗中再现出来的雷锋精神境界,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四、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望星空》及《团泊洼的秋天》简析

1、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倾向:

诗人总是从革命战士应有的人生哲学和精神状态回应时代的要求,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乐观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豪情。

 

2、《甘蔗林——青纱帐》:

交叉式构思:

甘蔗林“香甜”而又“严峻”,是今天幸福生活的象征,青纱帐“遥远”而又“亲近”,是昔日艰辛的革命斗争岁月的象征。

语言方式:

采取了楚辞、汉赋的铺张、排比、复沓、对偶等手法。

抒情方式:

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取得了雄浑、热烈、色彩浓郁的艺术效果。

3、《望星空》:

这首诗是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史洪流矛盾对立的政治抒情诗。

在时代主流意识下,诗人强烈地意识到个人的抒情、个人情感的迷失与软弱,个人与时代要求的矛盾的调和并非那么轻而易举,而是充满矛盾、痛苦,而对这种矛盾与痛苦的敏感体验和有意无意的表现,正是诗的价值所在。

4、《团泊洼的秋天》:

写于1975年9月。

当时,郭小川受到“四人帮”及其余党的残酷迫害,被非法关押在天津市郊静海县团泊洼干校隔离审查。

诗歌正面描绘了诗人在高压下进行英勇斗争的真实体验,是一首充满革命战士豪情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政治抒情诗。

五、闻捷的《天山牧歌》

闻捷(1923—1971)是这一时期知名抒情诗人,代表作是诗集《天山牧歌》。

这本诗集是诗人1955年先后发表在《人民文学》的组诗《吐鲁番情歌》为主体,收录了其它一些诗作而成的诗集。

诗集由《博斯腾湖滨》、《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天山牧歌》四个组诗和九首散歌及一首小叙事诗《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组成。

它是建国后最具特色的反映新疆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生活新貌的少数民族题材的抒情诗集。

诗作柔和、轻快,通过生活画面的写实抒发热烈的情感。

(一)《天山牧歌》的意义:

1、开拓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

它取材于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和爱情,成为50年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尤其是那些爱情诗,填补了爱情诗的空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呈现了诗歌艺术的新风格。

《天山牧歌》被人们美誉为“边陲小夜曲”,在其他诗人都在豪情满怀、放声歌唱之时,闻捷却以轻柔细腻的嗓音唱着优美的情歌,可谓独具特色。

(二)分析《苹果树下》

1、主要内容:

诗歌抒写的是姑娘和小伙子相爱的过程。

2、艺术特色:

①构思:

别致新颖。

用甜美的苹果象征幸福的爱情,并把苹果与爱情的生长同步关系作为构设意境的基点。

②结构:

前呼后应。

用首尾呼应,闪回春、夏、秋,五节诗的组织完成爱情的过程。

其中,采用了电影回闪的方式来展示爱情的过程。

姑娘:

不懂——猜——盼;小伙子:

爱——等——爱。

③场景:

情景相生。

爱情是在劳动场景中孕育成熟的。

果园是生活和劳动的场所,也是爱情萌发的环境。

附:

“写实”诗

建国以后因为文艺表现“工农兵”的需要,许多诗人去了工厂、农村、工地、军营,得到了第一手素材,进行主流意识要求下的“写实”。

于是,诗云上出现了一大批以描写“客观生活”,尤其是反映“工农兵生活”的“写实诗”。

李季写石油工人,有“石油诗人”之称,代表作《玉门诗抄》(诗集);傅仇写伐木工人,有“森林诗人”之称,代表作《伐木者》(诗集)。

邵燕祥作为记者诗作带有一定的新闻性,有“诗和新闻联姻”的说法,代表作《到远方去》。

 

第四节流沙河的《草木篇》

一、关于流沙河

流沙河(1931—)原名余勋坦。

四川成都人。

1957年1月参与创办建国后第一个诗刊《星星》,在创刊号发表散文诗《草木篇》,很快遭公开批判,被认为是“站在已被消灭的阶级立场”上,“向人民发出的一纸挑战书”,由此被打为右派,被贬为平民。

1979年重返文坛,在复刊的《星星》作编辑。

1985年退休。

二、《草木篇》的创作意图

诗人采用托物喻人的方式,把五种植物作为象征性器物,用以表达自己立身、处事、为人的原则。

三、五种植物的象征意义

白杨:

宁死也不弯腰,决不卑躬屈膝;

仙人掌:

没有奴颜媚骨,被逐也有顽强不屈的节操;

梅花:

执着于白雪,忠贞不渝;

藤:

为达目的,不惜手段;

毒菌:

丑恶借美丽来伪装。

 

四、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组诗借写草木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也鞭挞立身处世中的假丑恶,表达了作者的“善良之心、坦诚大度和刚直人格”。

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在感情抒发上憎爱分明,在语言运用上刚柔并济,堪称当代咏物诗中的佳作。

第五节大跃进民歌

一、“大跃进民歌”的形成

1、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了“两结合”的创作原则,号召收集民歌,认为是新诗发展的一个方向。

2、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规模搜集全国民歌》的社纶,把新民歌提高到决定新诗发展前途的高度来认识。

3、《诗刊》对诗歌界起到了“引导”和“转向”作用。

1958年可以是《诗刊》的“大跃进诗歌年”。

二、主要表现形式

1、利用礼堂、广场、车间和田间地头等一切空间,举办各种赛诗会、诗擂台、诗歌展览会、发动男女老幼、人人写诗赛诗。

2、村边、地头、社员家庭等处,以黑板,围墙,大字板作为民歌的园地。

3、发起省、市、县、乡各级“民歌创作组”、“研究会”,以组织的形式掀起创作的高潮。

4、各种公开出版的诗刊,文学期刊、也组织发表工农兵作者创作的民歌“竞赛”。

各种选本的“新民歌”如雨后春笋涌现,其中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当属郭沫若、周扬编选的《红旗歌谣》。

5、到处成了诗的海洋。

中国成了诗的国家。

万首诗车间、万诗乡、百万首诗选区,万诗兵营等称号随处可见,“全国皆诗人”。

三、“大跃进民歌”的负面影响:

1、它不像《诗经》是劳动者亲身的生活体验自发吟唱,而是服从于政治口号的遵命诗歌,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八股诗”、“命题诗”。

2、新民歌所歌颂、描绘的,正是“大跃进”运动中严重破坏生产力发展的虚假现象,它从根本上亵渎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起码良知。

极端的夸张使诗歌中出现了极荒诞的句子。

3、表面上看,这些诗有非常浪漫和个人的色彩,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写作”的“大诗歌”。

因为它一没有“个人”的价值判断;二没有一个真正的诗人所应具有的精神立场;三更没有作者本人的艺术个性。

4、庸俗、浅薄的幸福感与虚幻、轻浮的自豪感交相呼应,造就了特殊时代的迷信和愚昧。

第六节红卫兵战歌和天安门诗歌

一、红卫兵战歌

红卫兵战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独特的诗歌现象。

它是指“文革”前期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众性诗歌创作活动,主要发表在全国各地红卫兵自办的小报和大字栏里。

诗歌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对毛泽东的崇拜和歌颂;其二,为“革命”而牺牲的战斗精神;其三,抒写政治观点和事件。

其四,诗歌具有天真、狂热、豪迈、粗暴的情感倾向,其粗暴的情感还借助暴力语言来表达。

二、天安门诗歌

天安门诗歌出现在“文革”结束前,是建国后诗歌与政治事件结合得最经典的诗歌运动。

1976年4月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借清明节悼念周恩来总理,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斗志,创作出大量歌颂周总理,批判“四人帮”为内容的诗词曲。

1978年12月出诗集《天安门诗抄》,编者署名童怀周,华国锋提写书名。

天安门诗歌的特色

1、典型的广场诗歌。

一方面是张贴于广场,另一方面作家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唤起民众。

2、诗体百花齐放。

诗、词、曲,应有尽有,但以古体诗词为主。

古体诗词在形式上短小,有利于传播,用典方便,更好发挥其“匕首、投枪”的功能。

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扬眉剑出鞘》)

3、直抒胸臆,手法单一,明白好懂。

如“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

江桥摇,眼看要垮掉。

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向总理请示》)

4、互动性。

因有一个共同的倾诉对象和征讨目标,所以很适合在广场朗诵。

如《读三月二十五日〈文汇报〉有感》:

“三月二十五,妖魔起黄浦,《文汇》充当马前卒。

攻击总理真露骨,

第四章毛泽东诗词

第一节毛泽东诗词的题材和内容

(一)革命战争纪实类诗词

1、土地革命战争。

如:

《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2、以长征为主题。

如:

《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

3、以解放战争为主题。

如: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二)言志抒怀类诗词

1、抒写壮志情怀:

如:

《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托物言意:

如:

《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3、怀旧思故:

如: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三)祖国山河颂类诗词

如: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水调歌头•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四)时代风云类诗词:

如《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念奴娇•鸟儿问答》。

 

第四章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的诗词是他一生政治理想、文化人格和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一生作诗词100首左右,都是古体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他在日理万机之余,以极大的兴趣和激情、丰沛的想象和用典、坚实的写实加浪漫,创作而出的雄奇瑰丽的诗篇。

著名诗人贺敬之说:

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毛泽东诗词集中发表时间主要在1957至1963年,1957年1月25日《诗刊》一月号(创刊号)上以《旧体诗词十八首》为题正式发表毛泽东诗词。

这是毛泽东诗词第一次经作者校定后由官方公开发表,诗人毛泽东正式登上诗坛。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文物出版社同时出版了毛泽东自己编定的《毛主席诗词》和《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共收诗词三十七首,其中十首是首次公开发表,这是毛泽东生前圈定出版的第二种,也是最后一种诗集。

  1976年元旦,《诗刊》复刊的第一期,1976年一月号上发表了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

这是毛泽东生前发表的最后诗作。

  此后每逢毛泽东逝世或诞辰都有一些诗词被披露或结集出版,其中,1986年,为纪念毛泽东逝世1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基础上,由胡乔木主持编辑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选》,共收诗词五十首。

1996年9月,为纪念毛泽东逝世20周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选》,共收诗词六十七首。

而1996年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是截止目前为止,最具权威的毛泽东诗词版本。

第一节毛泽东诗词的题材和内容

毛泽东诗词在题材内容方面可以分为革命战争纪实、言志抒怀、祖国山河颂和时代风云四大类。

(一)革命战争纪实类

1、土地革命战争。

如:

《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2、以长征为主题。

如:

《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

3、以解放战争为主题。

如: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二)言志抒怀类

1、抒写壮志情怀:

如:

《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托物言意:

如:

《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3、怀旧思故:

如: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三)祖国山河颂类

如: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水调歌头•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四)时代风云类:

如《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念奴娇•鸟儿问答》。

•经典诗篇分析

(一)《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敌军宵遁。

[

1、释词:

[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

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

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鼓角]战鼓和号角。

古代军队用鼓角发号施令,指挥队伍行动。

这里指红军的军号等声音。

[岿(kuī)然]形容高踞屹立。

[众志成城]《国语•周语下》:

“故谚曰:

众心成城”。

意思是说万众一心,就坚如城堡。

2、释题: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

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

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

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

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

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

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

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3、艺术特色:

①满怀激情

诗人满怀激情地描述了这此战斗,热情歌颂了井冈山将士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

②举重若轻

在敌众我寡、生死未卜的艰难岁月,诗人依然谈笑风生,举重若轻,以轻松笔法写出最后二行,即敌人宵遁。

③写意烘托

全诗没有对激战进行正面而详细的描写,但在整个大意境中让读者感到了大气磅礴的气势。

④用词铿锵

  以“黄洋界上炮声隆”为例,黄洋界这几个字的字形和读音都极美,接着的“炮声隆”显得战斗敦厚坚实而无血腥味,而“隆”字的发音也浑厚有力,如用“响”字就败笔了。

足见诗人对词的音、色、味、形的轻松把握和出入自如。

(二)《七律•长征》

1、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五岭逶迤(wēiyí)腾细浪〕大庾(yǔ)、骑田、萌渚(zhǔ)、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逶迤”)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

“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

江的两岸,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