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因素中的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917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Q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因素中的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Q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因素中的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Q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因素中的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Q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因素中的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Q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因素中的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Q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因素中的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docx

《Q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因素中的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因素中的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Q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因素中的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docx

Q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因素中的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Q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因素中的分析及应用研究

项目负责人(签名)

所在学校(盖章)

 

1.“项目名称”限25个汉字。

2.封面的“项目编号”由教育厅填写。

3.封面的“项目负责人”须由本人签名。

3.表格用A4纸打印。

4.“研究类别”含义:

基础研究:

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应用研究:

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

试验发展:

指利用从科学研究和实际经验中所获得的现有知识、生产新材料、新产品、新装置、新流程和新方法,或对现有的材料、产品、装置、流程、方法进行本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推广应用、科技服务:

指与研究与发展活动相关并有助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的活动。

 

研究

项目_项目名称_Q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因素中的分析及应用研究___研究类别_2_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试验发展4.推广应用5.科技服务___依托的一级学科_统计学___成果形式_论文_起止时间_2014年4月到2015年4月__经费_申请总额_2万元_其他经费及其来源_0__项

人_姓名________职称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电子邮箱_____项除

目负

组责

主人

要外

成五

员名_姓名_职称_学位_专业_工作单位_承担任务_本人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项目研究意义及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现状(附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研究意义:

近年来,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57.2%的网民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学生已成为我国网络用户中的主要群体。

据统计,约有9.9%的上网大学生明知过度上网的危害,仍无法停止上网,该种迹象已被定义为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综合症。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危害是巨大的:

(1)对身体的危害:

很多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长期在电脑前,少食少动,饮食不规律、缺乏睡眠、手臂长期重复同一个动作、眼睛长时间近距离盯着屏幕、大脑在上网期间长时间处于活跃兴奋状态等一系列的派生恶习使得身体健康状况在大学期间每况愈下,易患肩周炎、手臂肌肉劳损、视力恶化、肠胃炎、身体免疫力下降等疾病,严重的还会造成心脏上、神经上的疾病甚至猝死的严重后果,近年来,高校频繁发生学生因长时间上网而猝死的事件已引起高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2)对学业的危害:

虚拟网络能给人们带来超越现实又可轻易获得的快乐享受,一旦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必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使得本该用于学业的时间精力都被分散了,严重者甚至分不清现实与网络,使得学业完全被荒废,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80%中断学业(包括退学、休学)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

(3)对心理的危害:

过分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导致现实世界中人际关系淡化,人际沟通的匮乏使得性格越来越孤僻厌世,越来越寄托于虚拟世界,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导致人格异化,出现自私、怯懦、自卑、功利、敌意、偏激等现象。

一旦停止网络活动,便难以从事其他正常世界的活动,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形同废人。

另外,网络世界内容良莠不齐,对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期的广大青少年也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上网引发的道德堕落、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问题正逐年增多,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现状:

国内外对于网络成瘾的研究由来已久。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Goldberg提出,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97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

中国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这一问题日趋严重。

2009年5月14日,我国首个《网络成瘾诊断治疗标准》通过了国内众多精神医学专家的论证,不仅为临床医学增加了新病种,还明确了网络成瘾患者应该由具有精神科的医疗单位收治。

然而国内的这一治疗网络成瘾患者的方案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甚至是得到了强烈的质疑声,网络成瘾到底是不是病首次提升到了全民讨论的地步。

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熊丙奇认为,如果把网瘾看做心理问题,是可以接受的,但把网瘾说成精神病有些过于极端。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网络成瘾在各个国家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比如美国主要是沉迷色情网站,而中国主要是沉迷网络游戏,但目前普遍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疾病,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主要是外部干预。

有文献[6]提到韩国政府根据汉阳大学儿童精神病专家、汉阳大学医院精神科教授安东贤对于韩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发现,为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设立康复中心,希望他们能够从沉溺上网中恢复过来。

我国现有的研究文献也纷纷从各个方面讲到了外部干预的治疗方法,比如赵晓军认为加强人文关怀等措施可干预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1],比如付洪涛等从辅导员如何应对大学生沉迷网络的方面进行了论述[4],,甚至在《关于青少年网瘾及其戒除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一些医疗机构使用药物外部干预的治疗方式。

这些方式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网络成瘾带来的社会问题,但由于中国网民增速过快,网络成瘾的群体依然逐年壮大,外部干预的方法很难真正意义上解决国内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这一问题依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被研究。

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及学者意识到治疗网络成瘾的问题不能只靠外部干预,研究对象的内部因素同样非常重要,目前对于内部因素的研究主要在心理学方面,探讨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变化,其他学科的介入性研究几乎没有。

参考文献:

[1]赵晓军.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华章.2011(17).

[2]方卫中.  大学生网瘾现状分析及防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1).

[3]戴雅玲,张运红,郑安云,苗丹民.  网络成瘾青少年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03).

[4]付洪涛,姚飞,鲍杰,张艳辉.  浅析大学生网瘾及辅导员应对之策[J].科技资讯.2011(03).

[5]郗杰英,郭开元.  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矫治[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6]国内外关于网瘾的探讨http:

//www.students-

[7]关于青少年网瘾及其戒除的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http:

//www.cycs.org/Article.asp?

ID=7890.

[8]YoungKS.Internetaddiction:

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J].CyberPsychology&Behavior,1998,1(3):

237-244.

[9]BlockJ.IssuesforDSM-V:

Internetaddiction[J].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2008,165(3):

306-307._

2.主要研究内容、目标、方案和进度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大学生群体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是本身属于具备良好基础知识的群体,对于网络成瘾可能存在的严重后果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的个体甚至非常清楚,属于对后果具有主观认知性的群体,这一群体为何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我认为仅仅从外部干预来达到治疗网络成瘾是不够的,过于强势的外部干预甚至会引起该群体的反感,这也是很多高校建立了网络成瘾的外部干预机制比如高校的心理角专门用于疏导该群体、比如让辅导员班主任经常对学生进行防网络成瘾的教育、比如有的学校强制收缴网络成瘾学生的电脑等但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很多个体排斥这些行为。

所以必须从个体的内部因素出发,分析研究对象主观看法、态度和价值观对其行为的影响才能更好的达到防治网络成瘾的目的,Q方法论正是这样的理论,本文将Q方法论应用到对网络成瘾的因素的分析中去,试图从研究对象的内部因素中找到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并将其应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及治疗中去。

(1)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成瘾认知主观影响因素探索

本次研究依照Q方法原理(Q方法[10]是一种分析研究对象主观看法、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方法,从受访者角度,了解研究对象内在的行为),开发Q样本后,设计“网络成瘾认知主观影响因素调查表”,选择网络成瘾的高校学生群体(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为例)进行一对一Q访谈,筛选出影响高校学生群体网络成瘾的主观后果感知相关因素,为后期高校网络成瘾学生群体的针对性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2)大学生群体主观因素干预性预防及治疗网络成瘾策略的探索

确定影响大学生群体网络成瘾主观认知影响因素后,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设计和探索能用于预防及治疗网络成瘾的干预策略。

再随机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实施。

(3)建立基于主观后果识别模式的大学生群体的预防及治疗网络成瘾的新策略

基于前期研究数据基础,通过实验-对照法对比主观后果识别因素干预性实施方法和常规外部因素干预实施方法对提高预防及治疗网络成瘾效果上的差异,评估主观后果识别因素干预性实施方法的效果,建立建立基于主观后果识别模式的大学生群体的预防及治疗网络成瘾的新策略。

课题实施方案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通过Q方法分析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成瘾认知主观影响因素

①确认基本样本

本课题组拟在前期研究中采用等容量比例抽样法对宁波大红鹰学院部分大学生进行网络成瘾认知和态度的调查,预计获取有效问卷500份左右,该部分数据作为基本样本可基本反映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生群体的构成和网络成瘾后果的接受度。

②确定Q样本

首先从专家意见、文献检索、前期研究基础中收集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成瘾认知的可能的“影响变量”(Q方法称之为意见母体),然后通过大众媒体报道、网络舆论等各种途径检索涉及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后果接受度的、满足前述意见母体的所有陈述。

在前期研究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0名大学生网络成瘾人群进行预访谈,从中选出与网络成瘾因素相关的正、反两方面观点,参照二维风险因素模型、风险的社会放大效应和系统风险理论,形成Q主题(即对筛选后有效陈述纳入各自意见母体进行归类形成Q主题,每个Q主题包括若干个陈述),确定Q问卷。

③选取受访者

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在前期研究的具有网络成瘾特性的大学生人群数据库中随机抽取60名,受访对象知情同意后纳入研究范围。

④开展Q访谈

Q方法访谈工具包括:

人口学特征问卷和Q访谈问卷。

首先,受访者浏览全部Q样本,再根据最同意(+5)到最不同意(-5)11个级别对区域核能发展与生活的陈述进行赋分。

研究者请受访者解释排序的理由,作为深入了解其观点和思维模式的依据;同时减少受访者为了符合社会认同标准而不真实地表达观点的可能性。

访谈结束后,访谈对象按照强烈支持(+5)到强烈反对(-5)选择对区域核能发展的态度作为Q分析的应变量。

⑤统计分析

通过PQMethod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包括3个连续的步骤。

第一步,计算所有Q排列的相关系数。

第二步,对相关矩阵进行因子分析。

第三步,计算因子陈述的分值和差异值。

筛选出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成瘾认知的主观影响因素。

技术路线如下:

(2)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成瘾认知的主观影响因素后,将主观因素归类后设计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通过Q方法筛选出网络成瘾认知的主观因素后,可针对因素与网络成瘾后果接受度的相关性选择若干个最相关的因素设计针对性的网络成瘾治疗方案。

(3)实施方案效果评估,建立基于主观后果识别模式的大学生群体的预防及治疗网络成瘾的新策略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

以纳入Q访谈的60名大学生群体为实验组,根据网络沉迷后果识别主观因素分类,将60名Q访谈的对象分成不同主观因素组,开展基于主观网络沉迷后果识别因素的针对性预防及治疗实施。

从前期研究数据库中再随机抽取60名大学生群体,开展一般性预防及治疗实施。

实施效果评估:

实施后1个星期和6个月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宁波大红鹰学院网络成瘾后果认知度和接受度调查》(调查表前期研究中形成并使用),以前期数据中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成瘾后果接受度作为基线资料,评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施效果,建立基于主观网络成瘾后果识别模式的大学生群体预防及治疗的新方法。

技术路线如下:

课题研究进度:

起始年月

进度目标要求

2014.05

查询文献,编制调查表

2014.06至2014.12

培训调查员,开展大学生网络沉溺主观影响因素调查

2015.01至2015.04

调查数据录入,统计分析,确定大学生群体网络沉溺主观影响因素

2015.05至2015.09

开展针对性预防及治疗

2015.10至2015.12

评估预防及治疗网络沉溺的效果,总结新方案

2016.01至2016.06

项目总结,撰写论文和成果鉴定

参考文献:

[10]赵德雷,乐国安.Q方法论述评.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04:

12-16.

[11]刘孟宇,彭锦,姜淼,等.Q方法在中医专家经验研究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0):

1101-1104.

[12]FairweatherJR,RSwaffieldS.VisitorexperiencesofKaikoura,NewZealand:

aninterpretativestudyusingphotographsoflandscapesandQmethod[J].TourismManagement,2001,22(3):

219-228.

[13]WeblerT,DanielsonS,TulerS.UsingQmethodtorevealsocialperspectivesinenvironmentalresearch[J].GreenfieldMA:

SocialandEnvironmentalResearchInstitute,2009:

54.

[14]胡小军.基于Q方法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工作压力实证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

(2):

83-86.

[15]姜永志.心理学方法论的主观性变革——兼论Q方法的操作主观性[J].心理学探新,2013,33(4):

302-307.

3.与本项目有关的工作条件(包括研究工作基础、实验条件等)

①项目组成员科研经历

项目负责人对Q方法论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已经初步设计出Q方法在课题中的应用方案。

项目主要成员王水教授长期从事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计算机软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省级项目两项,参与省、市级项目多项,多次获得市科技进步奖,参与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与数据挖掘直接相关的论文7篇,其中2篇中文核心,5篇EI收录。

项目组主要成员章群医师,为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人员,多次参与过省市厅级项目,专业方向为医学统计学,有丰富的将统计学应用到医学、心理学的经验。

项目成员彭绪山副教授,多次主持、参与过省市厅级项目,对项目的把握及完成有较丰富的经验。

发表论文5篇,其中有3篇被EI及CPCI收录。

近几年中,专心深入研究不确定数据的挖掘及查询技术,已有3篇文章投入英文期刊正在审稿中。

团队的其他人员也均在数据统计和数据挖掘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如徐颖老师的课题去年成果申请了浙江省教育厅的科研项目。

②技术团队构成

本项目技术团队共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硕士3名,主管医师1名。

本团队具备较深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能力。

全团队属中青年结合,技术全面,科研实力强,对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力保障。

③与本项目相关的科研成果

[1]Wang,S.andL.Wang,AnimplementationofFP-growthalgorithmbasedonhighleveldatastructuresofweka-JUNGframework.JournalofConvergenceInformationTechnology,2010.5(9).

[2]Wang,L.,S.WangandL.Feng,Highexpectedweightitemsetsminingonuncertaintransactiondatasets.InternationalJournalofAdvancementsinComputingTechnology,2012.4(20):

p.625-632.

[3]JunGong.Analysistheideaofpersonalizedsearchenginebasedonuserbehavior,The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ApplicationandSystemModeling,2010,10.(EI)

[4]XushanPeng,PingCheng,MaoJiWang.AStudyofNegativeAssociationRulesMiningAlgorithmBasedOnMulti-Database.Proceeding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cienceTechnologyandEngineeringApplications,2012,10:

432-435.(EI)

[5]XushanPeng,YanyanWu.ResearchandApplicationofAlgorithmforMiningPositiveAssociationRules.Proceeding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lectronic&MechanicalEngineeringandInformationTechnology,2011,9:

4429-4431.(EI)

④完成本项目的实验条件

高校作为大学生密集的地方,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样本较易收集,同时,高校对于学生沉迷网络问题非常重视,能为实验的完成提供便利。

本学院拥有相关实验室2个、PQMethod、Matlab、SPSS19数据处理软件以及相关系统程序开发等软件包这些条件为本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硬件保障。

4.预期成果形式、去向和效益

预期成果形式:

(1)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及以上。

(2)提交“Q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因素中的分析及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效益:

为广大高校的相关学生活动提供定性、客观的参考意见,为预防以及治疗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科学支持。

5.经费预算(单位:

万元):

合计

科研业务费

实验、材料费

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费

相关经费

合计

2

0.6

0.6

0.2

0.6

2014年

0.6

0.2

0.3

0.1

0

2015年

0.6

0.2

0.3

0.1

0

2016年

0.8

0.2

0

0

论文版面费6000

购买主要设备、材料的名称、数量、金额:

打印机一台0.2万元,打印纸若干0.05万元,打印耗材墨盒等0.15万元用于调查过程中调查表和相关资料的印制。

6.学校审核意见:

 

年月日(盖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