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年级联考.docx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年级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年级联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年级联考
上海市十二校2015届高三年级联考
高三
2013-12-2821:
25
上海市十二校2015届高三年级联考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
(18分)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
卢新宁
①谢谢你们叫我回家。
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②跟你们一样,我曾在中文系就读,青涩的背影也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
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③其实,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④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
《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⑤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在这个 的时代, 。
⑥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
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⑦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
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
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
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⑧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在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时,他特认真地对我说:
“这个社会更需要的, 北大人的适应, 北大人的坚守。
”
⑨这让我想起陈平原先生在中文系百年时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
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
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
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
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⑩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
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
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
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我最大启示是:
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注】卢新宁,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级本科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1.文章第①段中加点词“无远弗届”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分)
2.请在第⑧段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分)
A.不是 而是 B.是 更是
C.既是 也是 D.是 不是
3.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学弟学妹,作者更多的表现了她的忧虑,她忧虑的是:
(3分)
(1)
(2)
(3)
4.根据文意,请在文中第⑤段空白处补充恰当的内容,使句子完整。
(2分)
在这个 的时代, 。
5.根据文意,请理解文中第⑦段中划线句的意思。
(3分)
6.根据文意,对第⑦中“粉碎机”一词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粉碎机”是指具有强大破坏作用的社会力量。
B.“粉碎机”是指具有否定、解构能力的怀疑心态。
C.“粉碎机”是指缺乏信仰而心灰意冷、随波逐流的现象。
D.“粉碎机”是指缺乏精英培养而塑造“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社会。
7.作者走出北大,生活给她的启示是:
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依据这个启示,请举出一个具体的实例,阐述作者的思考。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2题。
(20分)
门 孔
余秋雨
⑴谢晋的儿子阿三还在世的时候,谢晋对我说:
“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是整天扒在门孔上磨的。
只要我出门,他就离不开门了,分分秒秒等我回来。
”
⑵谢晋说的门孔,俗称“猫眼”,谁都知道是大门中央张望外面的世界的一个小装置。
但对阿三来说,这个闪着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种永远的等待。
因为爸爸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在那里出现,他不能漏掉第一时间。
除了睡觉、吃饭,他都在那里看。
双脚麻木了,脖子酸痛了,眼睛迷糊了,眉毛脱落了,他都没有撤退。
⑶有一次,谢晋与我长谈,说起在封闭的时代要在电影中加入一点人性的光亮是多么不容易。
我突然产生联想,说:
“谢导,你就是阿三!
”
⑷“什么?
”他奇怪地看着我。
⑸我说:
“你就像你家阿三,在关闭着的大门上找到一个孔,便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亮光,等亲情,除了睡觉、吃饭,你都没有放过。
”
⑹他听了一震,目光炯炯地看着我,不说话。
⑺我又说:
“你的门孔,也成了全国观众的门孔。
不管什么时节,一个玻璃亮眼,大家从那里看到了很多风景,很多人性。
你的优点也与阿三一样,那就是无休无止地坚持。
”
⑻我一直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觉得拍电影是一个力气活,谢晋已经年迈,不必站在第一线上了,他可以从一个电影导演变成一个“电影导师”。
有这个想法的,可能不止我一个人。
⑼有一次,他跨着大步走在火车站的月台上,不知怎么突然踉跄了。
他想摆脱
踉跄,挣扎了一下,谁知更是朝前一冲,被人扶住,脸色发青。
这让人们突然想起他的皮夹克、红围巾所包裹着的年龄。
不久后一次吃饭,我又委婉地说起了老话题。
⑽他知道月台上的踉跄被我们看到了,因此也知道我说这些话的原因。
他朝我举起酒杯,我以为他要用干杯的方式来接受我的建议,没想到他对我说:
“秋雨,你知道什么样的人是真正善饮的吗?
我告诉你,第一,端杯稳;第二,双眉平;第三,下口深。
”
⑾说着,他又稳又平又深地一连喝了好几杯。
⑿是在证明自己的酒量吗?
不,我觉得其中似乎又包含着某种宣示。
⒀他在中国创建了一个独立而庞大的艺术世界,但回到家,却是一个常人无法
想象的天地。
他与夫人徐大雯女士生了四个小孩,脑子正常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谢衍。
谢衍的两个弟弟就是老三和老四,都严重弱智,而姐姐的情况也不好。
⒁我们如果把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与谢晋的那么多电影联系在一起,真会产生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
每天傍晚,他那高大而疲惫的身影一步步走回家门的图像,不能不让人一次次落泪。
落泪,不是出于一种同情,而是为了一种伟大。
⒂一个错乱的精神漩涡,能够伸发出伟大的精神力量吗?
谢晋作出了回答。
谢晋亲手把错乱的精神漩涡,筑成了人道主义的圣殿。
我曾多次在他家里吃饭,他做得一手好菜,常常围着白围单、手握着锅铲招呼客人。
客人可能是好莱坞明星、法国大导演、日本制作人,但最后谢晋总会搓搓手,通过翻译介绍自己两个儿子的特殊情况,然后隆重请出。
这种毫不掩饰的坦荡,曾让我百脉俱开。
在客人面前,弱智儿子的每一个笑容和动作,在谢晋看来就是人类最本原的可爱造型,因此满眼是欣赏的光彩。
他把这种光彩,带给了整个门庭,也带给了所有的客人。
⒃他有时也会带着儿子出行。
那次去浙江衢州,坐了一辆面包车,路上要好几
个小时,阿四同行。
坐在前排的谢晋过一会儿就要回过头来问:
“阿四累不累?
”“阿四好吗?
”“阿四要不要睡一会儿?
”……每次回头,那神情,能把雪山消融。
⒄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家后代唯一的正常人,那个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典雅君子,他的大儿子谢衍,竟先他而去。
谢晋一直以为儿子是一般的病住院,完全不知道事情已经那么严重。
眼前病床上,他唯一可以对话的儿子,已经不成样子。
⒅他像一尊突然被风干了的雕像,站在病床前,很久,很久。
⒆谢衍吃力地对他说:
“爸爸,我给您添麻烦了!
”
⒇他颤声地说:
“我们治疗,孩子,不要紧,我们治疗……”
(21)从这天起,他天天都陪着夫人去医院。
(22)他老家的屋里,有我题写的四个字:
“东山谢氏”。
(23)那是几年前的一天,他突然来到我家,要我写这几个字。
他说,已经请几位老一代书法大家写过,希望能增加我写的一份。
东山谢氏?
好生了得!
我看着他,抱歉地想,认识了他那么多年,也知道他是绍兴上虞人,却没有把他的姓氏与那个遥远而辉煌的门庭联系起来。
(24)他的远祖,是公元四世纪那位打了“淝水之战”的东晋宰相谢安。
这仗,是和侄子谢玄一起打的。
而谢玄的孙子,便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
正因为这一切,我写“东山谢氏”这四个字时非常恭敬,一连写了好多幅,最后挑出一张,送去。
(25)谢家,竟然自东晋、南朝至今,就一直定居在东山脚下?
别的不说,光那股积累了一千六百年的气,已经非比寻常。
谢晋对此极为在意,却又不对外说。
他
在意的,是这山、这村、这屋、这姓、这气。
但这一切都是秘密的,只是为了要我写字才说,说过一次再也不说。
(2009年1期《收获》,有删改)
8.请结合上下文意,简析第⑶段中“谢导,你就是阿三!
”一句的含义。
(3分)
9.结合文意,分析第⒃段“每次回头,那神情,能把雪山消融”一句的表达效果。
(3分)
10.根据文意,对第⑼--⑾段描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
A.谢晋“踉跄”的脚步,“挣脱踉跄”的努力,“铁青”的脸色,都在表明他工作的辛苦,身体的羸弱。
B.谢晋“跨着的大步”、一直喜欢围着“红围巾”,让我们感受到他对事业的执着热爱,对生活的满怀热情。
C.谢晋知道他的“踉跄”的脚步透出他体力的不支,但他用足够的酒量向人们证明他的身体强健,依然可以战斗在第一线。
D.谢晋解说“真正善饮”,目的是想用行动证明自己身体硬朗,委婉拒绝了“我”的建议。
E.谢晋年龄和身体导致其脚步踉跄,但却努力地“又稳又平又深”干杯,让我们看到他对电影的挚爱和追求。
1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眼中的谢晋形象。
(4分)
12.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以“门孔”为题的好处。
(4分)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饮酒》
(2)独立扬新令, 。
(卢纶《塞下曲》)
(3) ,空中闻天鸡。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楼船夜雪瓜洲渡, 。
(陆游《书愤》)
(5)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6)君问归期未有期, 。
(李商隐《夜雨寄北》)
(7) ,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远浦帆归》)
(8)高山仰止, 。
(《诗经》)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
(8分)
闻邻船吹笛
杨 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①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 ①分:
料,料想。
1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15.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请简要分析“笛声”表现的丰富内涵。
(2分)
16.全诗以“江空月寒露华白”起笔,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加以赏析。
(3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7分)
①杨政字子行,京兆人也。
少好学,从代郡范升受《梁丘易》,善说经书。
京师为之语曰:
“说经铿铿杨子行。
”教授数百人。
②范升尝为出妇①所告,坐系狱,政乃肉袒,以箭贯耳,抱升子潜伏道傍,候车驾,而持章叩头大言曰:
“范升三娶,唯有一子,今适三岁,孤之可哀。
”武骑虎贲惧惊乘舆,举弓射之,犹不肯去;旄头又以戟叉政,伤胸,政犹不退。
哀泣辞请,有感帝心,诏曰:
“乞杨生师。
”即尺一②出升。
政由是显名。
③为人嗜酒,不拘小节,果敢自矜,然笃于义。
时帝婿梁松,皇后弟阴就,皆慕其声名,而请与交友。
政每共言论,常切磋恳至,不为屈挠。
尝诣杨虚侯马武,武难见政,称疾不为起。
政入户,径升床排武,把臂责之曰:
“卿蒙国恩,备位藩辅,不思求贤以报殊宠,而骄天下英俊,此非养身之道也。
今日动者刀入胁。
”
④武诸子及左右皆大惊,以为见劫,操兵满侧,政颜色自若。
会阴就至,责数武,令为交友。
其刚果任情,皆如此也。
建初中,官至左中郎将。
【注】①出妇:
被丈夫休弃的妇女。
②尺一:
帝王的诏书。
17.指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①范升尝为出妇所告,坐系狱( ) ②唯有一子,今适三岁 ( )
③举弓射之,犹不肯去 ( ) ④会阴就至,责数武 (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2分)
A.常切磋恳至 B.而骄天下英俊
C.于是相如前进缶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9.下列加点词与“不思求贤以报殊宠”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皆以美于徐公
C.乐琴书以消忧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6分)
①果敢自矜,然笃于义
②以为见劫,操兵满侧,政颜色自若
21.文中通过三件事刻画了杨政的“刚果任情”,请分条加以概括。
(3分)
(1)
(2)
(3)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1分)
西湖七月半①
张岱②
①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②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③吾辈始舣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
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随之败落,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
③昭庆:
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
断桥:
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
④里湖:
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22.第①段中作者写了五类看月之人,根据文意,请将下列空白处填写完整。
(3分)
(1)
(2)名门闺秀 (3)
(4)市井之徒 (5)
23.杭州人游湖一般是“巳出酉归,避月如仇”,而在七月半却“逐队争出”,这表明他们“
”的心态。
(用原文词语回答)(1分)
2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2分)
25.请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2分)
26.周作人在给《陶庵梦忆》时说:
“他(张岱)的洒脱的文章大抵出于性情的流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3分)
二 写作 70分
27.作文。
想要走得更快,请独行;要想走的更远,请结伴而行。
----非洲古谚
这个非洲古谚语,寓意深刻,一定引发你很多思考。
请选取一个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
(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上海市十二校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
(18分)
1.(2分)年轻学生们的前途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
(出自《尚书·大禹谟》,全句“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意思对即可,“届”为“到达”之意1分,双重否定1分)
2.(2分)A
3.(3分)
(1)现实生活会消磨人的激情与浪漫,使人怀疑一切;
(2)面对凸显的社会问题,年轻一代能否接受前辈未曾经历的挑战;(3)在利益成为唯一价值追求时,致使人们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随波逐流,成为“精致利己主义”。
(每点各1分)
4.(2分)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怀疑”或“质疑”等1分。
“信仰”1分)
5.(3分)文化修养(或文化知识)(1分)无法抗拒阻止(1分)因追逐利益而导致的道德、信仰的缺失(1分)。
6.(2分)B
7.(4分)举例(幸免于时代车轮下的人)(1分),具体分析坚强的表现、追求的信仰(2分),语言(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
8.(3分)谢晋如阿三在关闭的大门上找到一个孔看着光亮等待亲情一样(1分),在封闭的年代找到了电影这个途径,探寻人性之美(1分),坚持不懈(1分)。
9.(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谢晋关心阿四的神情比喻为能够融化冰雪的温暖的阳光(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一个父亲对智障儿子的深切关怀,至情感人(1分),表现作者对一个慈父充满了敬意(1分)。
10.(6分)
答案:
AC(A项主要表明的是他已经步入年迈之时;C项谢晋向人们证明他身体硬朗健康主要是端杯稳、双眉平、下口深,而非酒量大。
每项3分。
)
11.(4分)
(1)深情爱子的慈父;
(2)对家庭责任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