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第三部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历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720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5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第三部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第三部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第三部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第三部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第三部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第三部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历程.docx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第三部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第三部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历程.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第三部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历程.docx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第三部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历程

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第三部分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历程)

1.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⑴起步阶段(1840——1895)

⑵整体发展阶段(1895——20世纪初)

⑶转折:

新起点、新道路(20世纪前20年)

⑷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27——1949)

⑸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2.主要领域及内容:

⑴经济领域:

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⑵政治领域:

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⑶思想领域:

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

⑷军事领域:

创办近代军队和军事工业;

⑸外交领域:

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9世纪40年至60年代(1840---1860))(近代化起步阶段)

【阶段特征】1840年至1860年,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一社会性质的转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影响,中国呈现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一)政治:

A.鸦片战争

1.原因根本:

1840~1842年间,英国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借口中方销毁鸦片,派兵入侵。

2.结果: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损害中国通商主权,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议定,损害中国关税主权。

3.影响:

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结果:

(1)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外人得往内地游历、通商等。

(2)《北京条约

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给英国等。

3.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2)评价:

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2.《资政新篇》

是洪仁玕在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

集中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二)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1.主要原因:

西方列强的入侵。

2.前提条件:

国内市场的扩大。

3.表现: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纺”和“织”的分离,“织”和“耕”的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影响:

(1)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2)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中国社会商品化程度增加,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三)思想文化:

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思想藩篱。

2.代表人物及其活动:

A.林则徐: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

他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报刊,命人翻译《各国律例》,并编译《四洲志》一书。

B.魏源:

放眼世界,编写《海国图志》,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3.影响:

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四)外交: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体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国工业近代化起步,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

这一阶段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社会生活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逐渐推广。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经济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一)政治:

A.甲午战争

1.根本原因: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日本要掠夺中国的土地、财富与资源。

2.结果:

1895年《马关条约》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臣民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3.影响: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根本原因:

列强试图将中国完全变为其殖民地;义和团运动为外国侵略提供借口。

2.结果:

《辛丑条约》

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划定使馆区。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

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

3.影响: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经济:

A.洋务企业的兴起

1.背景: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2.目的:

 旨在“自强”、“求富”。

根本目的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内容:

①第一阶段:

(19世纪60—70年代)创办军事工业。

a.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创办,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b.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创办,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工业。

②第二阶段:

(19世纪70—90年代)创办民用企业,目的是辅助军事工业。

4.失败的根本原因:

单纯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5.认识: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大机器生产,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B.民族工业的产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

1.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②外资企业利润刺激③洋务企业技术诱导④一些商人、官僚、地主投资于近代企业(资金)

2.地区:

东南沿海

3.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从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

1.原因:

(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

(2)为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

2.代表人物:

著名的实业家主要有:

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三)思想:

A.体用之争

1.背景:

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入,对中国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文化产生冲击;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使清政府内部出现分化。

2.派别及主张:

(1)洋务派:

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体西用”的文化主张,要求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

(2)早期维新派:

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a)初期:

坚持“ 与列强进行商战 ”的思想立场,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

    (b)后期:

与洋务派分道扬镳,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

3.影响:

(a)洋务运动时期的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 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b)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但他们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B.维新思潮

1.背景:

(1)政治上: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上:

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3)阶级上: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上:

西学知识的增长。

2.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主张:

(1)康有为:

设立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特点:

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

借用孔子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梁启超:

撰写《变法通议》,宣传维新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3)谭嗣同:

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撰写《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发出时代最强音。

(4)严复:

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适者生存”原理,阐明中国实行维新变法的道理。

3.论战:

围绕维新变法的时代主题,维新派与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进行论战。

主要内容是: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废八股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

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阻挠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20世纪初----1919年)(转折:

新起点、新道路)

(一)政治:

辛亥革命

1.背景:

(1)义和团败,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深,清新政骗局;

(2)资本主义发展;(3)资产阶级壮大;(4)1905年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5)同盟会十六字纲领的宗旨,民报发刊词中阐述为三民主义;(6)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成立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意义:

①性质: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作用:

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经济:

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2)中华民国奖励实业,实业救国思潮兴盛;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

2.表现:

面粉业和纺织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张謇是代表性人物。

(三)思想: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3)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人中国,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兴起概况:

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主要代表人:

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前期指导思想:

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活动基地(运动中心):

北京大学。

3.内容: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而后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4.影响:

积极:

(1)实质: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

(2)猛烈冲击了封建礼教统治地位,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3)推动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是一场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4)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

没有反帝,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或否定,对后来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至1927年)

(一)政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A、五四运动

1.原因:

a.直接原因:

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

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特权等要求,遭到英美等国拒绝,并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日本,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根本原因:

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

c.五四运动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的产物。

2.经过:

a.第一阶段:

5月4日起,中心在北京,学生是主力,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合约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三个卖国贼。

b.第二阶段:

6月5日起,中心在上海,工人是主力,掀起“三罢”斗争。

3.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三人职务;拒绝合约签字。

4.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历史条件:

a.经济基础: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b.思想基础:

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阶级基础:

五四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组织基础:

南陈北李建党活动。

e.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

3.影响: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主要表现在:

a.思想理论:

马克思主义;b.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c.阶级基础:

代表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d.革命纲领: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1924.1---1927.7)

1.合作的原因:

a.中共意识到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孙中山在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后,接受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决定与中共合作,来改组国民党。

2.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3.实现标志:

1924国民党一大。

4.合作基础:

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5.结果:

1927年蒋、汪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两党合作破裂。

D、北伐战争

1.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

2.过程:

两个阶段:

a.1925.7-1927.3国民政府在广州;b.1927.3-1927.6国民政府转移到武汉。

3.结果:

消灭吴孙,基本胜利。

4.评价:

北伐战争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随着蒋汪背叛革命,与列强勾结成为新的军阀,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大革命宣告失败。

5.失败原因:

a.客观:

帝、封势力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b.主观:

中共缺乏经验;共产国际错误指示;后期陈独秀右倾放弃领导权。

6.教训:

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建立自己的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二)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一战期间短暂春天,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衰退。

(三)思想: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概况:

a.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b.1919年,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历史作用:

a.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拯救国家的新的思想武器。

b.为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B.新三民主义

1.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涵:

a.民族主义有两层含义:

一为民族自求解放;二为各民族一律平等。

b.民权主义是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c.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新的表现:

a.民族主义方面:

由反满发展为明确反帝;b.民权主义方面:

民权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c.民生主义方面:

增加了节制资本。

d.新的最大表现是:

反帝。

4.历史作用: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即反帝反封,成为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五、国共十年对峙(1927年至1937年)

(一)政治:

1.阶级矛盾与党内路线之争

A.南昌起义

1927年8月,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独立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起义受挫以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10月,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土地革命

(1)内容:

在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开展土地革命。

(2)意义:

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得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巩固了红色政权。

D.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

党内左倾错误的指导。

(2)概况: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10月三路红军主力在会宁会师。

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E.遵义会议(1935年1月)

(1)内容:

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意义: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民族矛盾

A.九一八事变:

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B.华北事变:

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二)经济:

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的发展

1.原因: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很快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农和交通运输。

2.概况:

1927年——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无论原来较为发达的面粉和棉纺织业,还是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都有较大发展。

制碱工业除了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朝鲜半岛。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三)文化: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背景:

(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领导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一再失败;

(2)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

2.论著:

《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内容: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4.意义:

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六、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一)政治:

A.抗日战争

1.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1937年9月,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它的成立与发展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最重要的原因。

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

3.抗战过程:

(1)三个阶段:

a.防御阶段:

1937.7-1938.10;b.相持阶段:

1938.10-1944初;c.反攻阶段:

1944-1945.8。

(2)两大战场:

 

全面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形成原因

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能够发动群众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依靠力量

依靠人民群众,并争取和动员一切抗日力量

 单纯依靠国民政府和军队,美英等国的外援

影响

共产党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

 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接连失利,丧师失地

(3)重大事件:

a.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屠杀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30万;

b.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4.重要战役:

(1)防御阶段,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组织四场大会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取得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和徐州会战的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2)相持阶段,1940年,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组织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5.结果: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6.抗战胜利的原因:

a.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重要的原因)。

7.抗日胜利的意义:

a.国内: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b.国际: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解放战争

1.1945年8月—1946年6月,争取和平民主: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2.内战的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内战过程:

三个阶段

(1)战略防御(1946.6—1947.6):

全面进攻---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1947.6—1948.9):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1948.9—1949.1):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4)大决战(1949.4):

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

党的工作重心要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1)标志:

中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结束。

(2)国内意义:

实现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国际意义:

改变世界政治格局,鼓舞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思想意义: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经济:

1.抗战时期1937-1945:

民族资本主义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

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和沦陷区日军摧毁和吞并;②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2.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原因:

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③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三)文化:

1.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

(1)论著: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主张:

a.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b.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3)意义:

说明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

(1)论著: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

(2)思想主张:

a.1949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提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b.同年发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