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狮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718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狮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狮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狮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狮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狮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狮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docx

《河北狮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狮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狮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docx

河北狮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

河北省定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4分)

1、19世纪末问世的《适可斋记言》写道:

“江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伸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

”“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这反映近代中国(  )

A.出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        B.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受到冲击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增强   D.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解体

2、下图是浙江杭州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历史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率先改革,城市改革处于试点期   B.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束缚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

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

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

这主要是(  )

A.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B.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C.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

4、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

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据此得出结论:

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

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

A.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B.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C.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D.说明

统治者抑制或重视的是特定的人群,而不是特定的行业

5、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6、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

(  )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搭乘轮船进行长途贩运 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购布 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取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7、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

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

绫绸之聚亦见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

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

上述材料表明(  )

A.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B.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

C.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D.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8、有学者认为,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材料中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  )

A.因闭关锁国而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B.自然经济的抵制和专制统治的阻碍

C.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形成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9、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

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

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

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官府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10、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

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11、右图是一张纸币,上有“晋察冀边区银行”,“中华民国三十五年”等字样。

下列各项对该纸币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纸币发行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B.该纸币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

C.该纸币的面值过大容易异致货币贬值

D.该纸币的发行流通有利于稳定边区货币市场

12、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

这一批评针对(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13、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

A.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B.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

C.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 

D.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14、右图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

万双)。

导致图中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受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受经济危机影响,日本减少对中国的出口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15、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

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

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

作者论述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三大改造

16、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于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在华投资中银行业有79.2%集中于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有80%,工业有67.1%。

”造成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

A.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B.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

C.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      D.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

17、从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同各国签订关税条约,提高火柴、瓷器、糖、水泥、肥皂等商品的进口税,到1933年,对棉产品、纸张的进口税率甚至高达货价的80%。

此举()

①促使外国资本卷土重来②推动了民族工业更快的发展

③使官僚资本得以垄断国家经济④有助于抵制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外货倾销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18、据《民国经济史》统计:

“1932年政府颁布以国有化为主导的《铁道法》……自1935年上半年至1937年上半年,铁路营业收入从858万元增加到9190万元,支出则从5420万元减少到4690万元。

但铁路债务却年有增加,从7742万元增加至95551万元;铁路员工从12.2万人增加至13.1万人。

”这表明()

A.政A.府干预经济面临负面效应困局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收效甚微

C.抗战爆发制约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D.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冲击官僚资本

19.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他说的“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

A.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B.地区分布呈东密西疏

C.生产技术水平低D.产业结构不合理

20.下表是某一阶段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该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年代

商办

官办或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A.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

B.甲午战争后外商企业严重阻碍民族资本发展

C.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发展较快

D.一战前官办资本在近代工业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21.两宋时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

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

这种现象间接造成(  )

A.土地兼并的缓解   B.自耕农的衰退

C.中央财政收入大增   D.商品经济繁荣

22.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

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

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23.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

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材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

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24.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     

B.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

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     

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

26.《吕氏春

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27.宋代欧阳修诗句“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

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

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描绘了当时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

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丧失了社会影响力      

B.商品经济影响人们意识

C.政府鼓励人们扩大消费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28.下表是《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对该表所反映的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据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整理

A.北宋的税收主要来自商业贸易      B.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税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D.北宋的赋税逐年加重

29.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

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

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

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30.读下表有关草市的沿革,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

有(  )

史实

结论

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郦道元(北魏)

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

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唐)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诸州镇郭下及草市见管属省店宅水,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

草市成为政府重要的税源

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陆游《入蜀记》

南市是大规模的草市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1.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32.《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

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

二、材料分析题(共36分)

33.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近代前期民族企业发展状况表

——根据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编制

材料二1914年,农商部发给华胜有限公司的采

矿执照图

 

材料三一战期间,我国创办的主要民族企业图

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1914年创办的塘沽久大精盐公司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出口增长表

 

材料五1922~1925年,中国纺织业发展状况表

……1921年至1922年两年内,日本在上海新设纺织公司六个,在青岛新设三个……。

1919年,日本在华纱厂的纱锭数为332922枚,1922年增至621828枚,1925年更增至1268176枚。

……在商品倾销方面,帝国主义对华贸易总值,如果以1913年为100,大战期间最低的1915年为79.7。

但大战一结束,1919年立即增加到113.6,1922年激增到165.8。

——引自胡华主编《中国革命史讲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前期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状况。

(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分)

 

(4)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一战期间的国际形势,分析材料四中中国面粉业由战前的进为主变为出口为主的主要原因。

(4分)

 

(5)材料五反映了哪些现象?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4分)

 

34.(18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

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7分)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5分)

 

高一历史月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3、A4、C5、A

6、C材料说的是:

北方生产棉花,南方善于纺织,所以②可以;明朝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所以③也可以;①不对,当时没有轮船;④也不正确,当时明朝后期实行海禁政策。

故选C项。

答案 C

7、D从材料信息“嘉靖”、“乾隆”表明所反映的时期为明清时期。

从“盛泽镇,……以绫绸为业”、“此类……江南不止一地”反映的是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答案 D

8、D题干反映传统经济发达,但依然是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充分发展,推动社会的转型。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两个关键的因素是资金与市场,D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是从经济角度的分析,A项说法错误;B项是对资本主义萌芽具有阻碍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应从内因分析,B项排除;C项“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说法错误。

9、B10、D11、D12、 A 13、A

14、A试题分析:

据材料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可知,1931年后,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大幅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日本侵华发动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变化,鼓励民族工业,故A正确。

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在一战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B错误。

受经济危机影响,日本应该扩大对中国的出口,故C错误。

当时国内政局动荡与市场对胶鞋需求量没有必然联系,故D排除。

15、A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

料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以及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可知是洋务运动,A项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未涉及经济改革;C、D项已涉及到了种子和种植方法,与材料不符;故选A。

16、D

17.C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提高关税水平,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对民族工业起到保护作用,在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有助

于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

18.A材料主要体现的事铁路债务和员工的增加,即A项。

不过材料中也提到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一些成就,比如铁路营业收入增加和营业支出减少;材料并没有反映交通运输受到制约的信息。

19.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的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在客观上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又迅速地萧条了下来。

这些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故选A。

20、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数据表格,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表格中“1895-1913年”比“1872-1894年”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数据表格中数据可知“1872-1894年”中国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A符合史实;“1895-1913年”的数据可以得出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发展较快,B符合史实;表格中“官办或官商合办”前后数据变化,反映了一战前官办资本在近代工业中的比重逐渐降低,D符合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外商并没有放松,B的表述不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

21、B22、D23、B24、A25、A26、B27、B28、B29、C30、C

31、A32、C

33、

(1)①投资厂、资本投资额均持续增长。

②1895年前各项增长值较低。

③1912~1919年各项数据达到最高。

(3分)

(2)1894年前: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挤压

;外商企业的竞争;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制;民族工业自身力量薄弱。

一战期间:

辛亥革命的推动、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群众性斗争的影响、“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4分)

(3)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相对落后;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等发达地区,分布不平衡;发展时间很短。

(3分)

(4)辛亥革命促进

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一战期间,英法等欧洲国家卷入战争,国民经济军事化,对面粉的需求增加。

(4分)

(5)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重新加紧经济侵略;日本在华经济势力迅速增强,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中国民族工业每况愈下。

(3分)

国家的独立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1分)

34、

(1)方面:

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儒道法思

想孕育着道德、哲学、变革思想,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准。

(6分)

(2)经济:

指商品经济。

(1分)

表现: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8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

(3)论证:

明清时期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在局部发达的一些生产部门存在;明清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经济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陷于停滞状态。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