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路景观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237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道路景观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浅谈道路景观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浅谈道路景观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浅谈道路景观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浅谈道路景观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道路景观设计.docx

《浅谈道路景观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道路景观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道路景观设计.docx

浅谈道路景观设计

浅谈道路景观设计

摘要:

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现在存在的问题、注意的问题、营造的问题等全面展开论述。

强调城市道路建设中加强道路空间的景观艺术设计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景观设计;道路;城市

1概述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在现代化城市中起着重大作用,城市人口的密集、机动车辆的增加,自然环境的污染,使自然失去原有的平衡,平衡被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负面影响,在城市中交通拥挤的路段,如立交桥、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的进行景观绿化种植设计,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

来提高整个城市的品位,利用自然植物特有的吸收CO2,放出02的功能,减轻空气污染,还有除尘、防风、防噪音等功效。

生态景观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从物质上看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上看城市景观道路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

据观测资料,在城市中40m宽的林带,能够降低噪音10—15dB,4m宽的绿篱可减弱噪音约6dB,根据苏联的测定,树林下空气的含沙尘量比露天广场中的空气含尘量低约42%。

又根据北京的测定,多排树木的道路比没有树木的道路能减弱风速约50%。

2道路景观的构成

2.1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指道路红线以内的景观,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三类:

(1)实用性:

路栅、路障、路灯、路钟、坐椅,电话亭、邮筒、垃圾筒、公交站亭、地下道口、人行天桥等;

(2)审美性:

街道树、花坛、喷泉、雕塑等户外艺术品,地面艺术铺装等;

(3)视觉传达性:

交通标志、路标、路牌、海报、地面标志等。

2.2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是指背景建筑,建筑是形成道路空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道路两侧建筑的构成形式、物质功能、视觉印象以及社会职能,决定着道路的空间特点;同时,建筑物的尺度应与城市路和谐,可采用双重尺度,建筑的上部恰恰是在路上运动的汽车中人的视觉范围内,因而只需设计色彩效果,而建筑的下部是慢速运动的行人视觉可及范围,可采用人的尺度进行设计。

因此,建筑是街区的门面,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物质和文化,建筑的优劣是衡量城市品位的一个重要标准。

道路两侧建筑构成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向性的最有力的因素,具体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牌的位置、样式等方面。

3道路景观目前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

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植株生长势态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在有架空电线的下面盲目栽植毛白杨、垂柳等大型乔木,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影响了美化效果,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2)片面强调绿化,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

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的灌木,影响步行或骑车;在较窄的分车带上密植大量的乔灌木,阻挡了行车视线。

在环岛上,这一矛盾更为突出。

(3)设计形式单调且过于封闭。

主次干道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没有创新,缺乏生机与活力。

分车带两侧栏杆过高,显得道路拥挤,影响市容。

(4)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

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

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结果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

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4道路景观应该注意的问题

(1)认真调查道路的周围环境和立地条件,为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调查的指标有:

周围绿化现状(绿化的布局、树种及长势)、土壤理化性质及地下、空中管线和大型公共场所。

(2)仔细、合理规划。

道路绿化包括行道树、分车带、中心环岛和林荫带四个组成部分,为充分体现城市的美观大方,不同的道路或同一条道路的不同地段要各有特色。

绿化规划在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同时,四个组成部分的布局和植物品种的选择应密切配合,做到景色的相对统一。

①行道树以冠大荫浓的乔木为主,侧重落叶类,夏季可遮荫,冬季可为行人提供天然日光浴。

间距5~8m,在有架空线地段,应选择耐修剪的中等株形树种。

②分车带是道路绿化的重点。

应结合自身宽度、所处车道性质及有无地下管线进行规划。

位于快车道之间的分车带,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适当配以小型花灌木。

位于陕、慢车道之间的分车带,宽度为2m以下或有地下管网的,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宽度在2—4m且无地下管网的,可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做灵活多样的大色块规划设计;宽度为4m以上且无地下管网的,除灌草结合外,还可配以小型乔木。

③中心环岛地处道路交叉点,目的是疏导交通,要求绿化高度在0.7m以下,为使司机和行人能准确地观察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可采用小乔木和灌木、花、草结合的方式进行各种几何图案或变形设计。

④林荫带以方便居民步行或游憩为前提,参照公园、游园、街头绿地进行乔、灌、草、花的合理优化配置;同时,可布置少量的园林设施,如园路、花架、花坛、园桌、园凳、宣传栏等。

5道路景观的营造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实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城市景观环境中要坚持生态优先,保证生物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

城市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

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

因此,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持续发展。

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绝不是空想,它是发展的方向,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2)协调性原则

城市道路是一个有机整体,设计中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

同时要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人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还应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良性地整体发展。

(3)服务和谐性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的服务对象为城市居民,景观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充分挖掘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地域特征,满足各种不同情感的需求,尽量做到自然布景与规划布景相结合。

设计生态的滨河绿地,更应体现“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环境观,追求天、地、人的和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形成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主题。

主要以自然美、植物美、景观美为基础,体现自然的重要性。

形成绿地成片、树木成林、花香四溢、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城市景区。

6结束语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工细琢的景观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用植物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根本出路。

建设景观化的道路应采取大手笔、大色块的绿化手法,主要道路绿化带的理想宽度至少是30m,才能有效地发挥植物材料的生态效应,只有树立大园林的观念,克服以往的“一条路,两行树”、绿化“小打小闹”的做法,才能使城市环境面貌跃上一个新台阶。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单靠道路绿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建设“点(公园绿地”,“线(道路、河流、铁路)”、“面(单位庭院、居住区)”、“带(城市环型绿化带)”、“网(郊区农田林网)”、“片(城市隔离片林)”等多层次、多结构、多组团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绿化体系。

参考文献

[1]韩丽雅.廊坊市道路绿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3,

(1).

[2]丁铭绩.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2).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4]刘库,李河.浅谈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的设计与选择[J].防护林科技,2002,(03).

[5]何渝生.汽车噪声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6]曲格平.中国的环境与发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7]郑西平.北京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1,(01).

[8]刘祥平.试论现代道路绿化要点[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1,(o4).

[9]和丕壮.道路绿化工程的景观设计[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O1).

flO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fM1.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道路景观规划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导读】提要:

本文通过对道路景观规划在我国产生、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道路景观规划的初步概念、原则、内容、步骤,并针对道路的线性特征以及规划的可实施性,提出模块化组合的积木式设计方法。

关键词:

道路景观规划模块化积木式

目&n

时间:

2006-04-04编辑:

Monica来源:

景观重庆【朗读】【投稿】【纠错】【字号:

大中小】【关闭】

提要:

本文通过对道路景观规划在我国产生、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道路景观规划的初步概念、原则、内容、步骤,并针对道路的线性特征以及规划的可实施性,提出模块化组合的积木式设计方法。

关键词:

道路景观规划模块化积木式

目录

1道路景观规划在我国产生的背景4

1.1作为城市的门脸和形象工程得到重视4

1.2作为城市土地增值的主导因素之一5

1.3增强城乡与街区的识别性,丰富城乡景观,延续城乡文脉。

5

1.4提升道路的交通功能。

5

2道路景观规划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6

2.1重展示、轻功能6

2.2重个性、轻关系6

2.3重绿化、轻设施6

2.4重线形、轻节点7

2.5重表面、轻内涵7

3道路景观规划应着重研究的问题7

3.1道路景观规划的理念与使用功能的实际结合。

7

3.2道路本身与道路结合部以及相邻部的关系。

8

3.3充分研究道路要素的充足性和有效性8

4道路景观规划的含义9

5道路景观规划的原则10

5.1道路景观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应10

5.2道路景观应满足应有的生态功能10

5.3道路景观设计要符合用路者行为规律与视觉特性10

5.3.1行为规律10

5.3.2视觉特性11

5.4道路元素要协调,形成完美的景观11

6道路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步骤12

6.1道路景观规划的内容12

6.2道路景观规划的步骤13

7道路景观规划的对策14

8案例分析?

?

以吉林江源县城道路景观总体规划为例14

8.1江源县概况14

8.2县城形象定位15

8.3道路景观规划基调15

8.4道路景观规划原则16

8.5景观规划具体措施16

8.6道路景观体验方式16

8.7道路景观控制规划16

8.7.1.点:

是由入城公路构成的城市景观节点16

8.7.2.线:

是由城市道路构成的城市景观主要轴线17

8.7.3.面:

是以城市道路为主体与地块(综合绿地)结合构成的城市景观街区21

参考文献:

22

道路景观规划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道路景观规划是道路交通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产生的一个规划专题领域,是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随景观设计理念的诞生而相应产生。

在我国这一专有名词的产生还不到3年的时间,但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其运用的区域已十分广泛,而因为这一专题在我国尚属起步发展阶段,其理论体系的却未能跟上实践的需要,故此在规划的方法、解决的问题和评价的标准上都存在很多不统一,也造成规划设计水平的参差不齐。

1道路景观规划在我国产生的背景

1.1作为城市的门脸和形象工程得到重视

近年来,中国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城市为了寻求发展、招商引资,改善城市面貌和投资环境,均在城市建设大做文章,在神州大地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城市建设热潮,特别是上海世纪大道、大连星海广场等在全国较为有影响的城市形象工程诞生后,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热点大部分转到入城公路、城市主路、高速公路与广场建设上来。

对道路与广场的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作为城市入口得到格外的强调。

道路景观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受到日益重视。

而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较为专门的领域。

但由于道路景观规划缺少科学理念的支持,近年来,道路“宽”“大”“豪华”却成了道路景观好的标准,而忽视其本身具备的功能。

把道路景观规划引入了一个误区,导致大量土地侵占、资源破坏、投入浪费等现象。

促使我们要尤其对道路景观规划做深入研究探讨。

1.2作为城市土地增值的主导因素之一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改善经济的一条主要渠道,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人们在道路动的心思也越来越细,对道路建设的要求由“通”、“畅”向“优”、“美”方向转化,认识到现代化的道路形象和功能是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是吸引企业进驻开发的有效渠道。

而高品质的道路建设需要科学的道路景观规划指导。

1.3增强城乡与街区的识别性,丰富城乡景观,延续城乡文脉。

城市的扩张,增大了道路的规模,土地的集约开发,使得城乡区间与城市内部道路网络也越来越密集。

增加城市的活力和个性以及区域的识别性,成了城乡管理者关注的问题,而作为城市的门脸要素和城乡间的脉搏?

?

道路就成了主角之一,其与城市丰富景观的物质结合以及与城市文化的精神融洽,形成了专有的设计方法和领域,构成道路景观规划的内容和要求。

1.4提升道路的交通功能。

科技的发展,造成道路上流动或固化的物质越来越多,管理的对象也越来越复杂,生活的提升,人们对“行”的环境标准也越来越重视,从身体的轻松和心情的愉悦都对道路提出要求,特别是城乡公路与城市内部快速路需要不断改变沿路景观以减缓视觉疲劳,因此协调好道路中各物质要素的关系、充分满足交通、提升道路形象成为综合解决的问题,道路景观规划作为这一任务的承担者应运而生。

2道路景观规划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道路景观规划由于目前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标准指导,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总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归纳如下:

2.1重展示、轻功能

只重外观,规划中过分强调道路表面形式,例如以宽大为优,以奢华为美,以构图为手段。

把豪华当景观,把气势当形象,使道路华而不实。

却忽视或弱化道路交通功能和人的便捷性要求。

例如大面积模纹花坛和草地往往阻碍人的行进,高大的树木影响司机的视线等。

2.2重个性、轻关系

只考虑道路红线范围内的设计,忽视道路与不同性质用地(如城乡差别以及城市居住、行政与商业对建筑后退红线都有不同要求)的关系。

往往一笔带过,百事同一。

道路周边不同的用地性质对道路功能和组成要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2.3重绿化、轻设施

把道路景观规划误认为绿化或绿地规划,忽视道路绿化与道路内及周边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关系以及设施本身的规划建设和在道路中的角色与地位。

例如绿化与地下管线的关系及其埋深的影响、道路中人行天桥、地铁站、地下通道、变电设施的安排原则与布局方式等都不被考虑。

2.4重线形、轻节点

只考虑规划道路本身的线形景观,而不研究与之相交口的衔接,规避矛盾,相互规划均不考虑节点。

往往在规划形成空洞。

例如道路平、立交叉口,广场节点等

2.5重表面、轻内涵

忽视道路景观各要素的联系,缺乏全面、科学、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在要素的安排上不考虑地方性和季节性要求。

例如把很好的自然环境改造,去做人工绿地等,既增加维护成本又破坏了生态。

在北方使用南方的树种等等;在总体气氛的塑造中不研究地方文化的背景,张冠李戴,东抄西借等,大连使用过的路灯就几乎全国各地都能看到。

3道路景观规划应着重研究的问题

3.1道路景观规划的理念与使用功能的实际结合。

道路景观规划应该强调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要以物质功能为主体,视其为首要的满足因素,兼顾精神功能的需求,道路景观应以地方、生态、文化、科技为导向。

遵循:

(1)生态性原则:

强调设计遵从自然。

自然的空间格局,自然的生态过程。

(2)文化性原则:

强调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人文景观的再创造。

(3)科技性原则:

借助科技的手段和先进的设备,创造高科技的新景观特色。

(4)地方性原则:

充分利用本地的材料,本地的风格进行规划设计。

(5)相宜性原则:

建立道路与人,道路与山水,道路与道路,道路与植物,道路与设施等有机总体的关系。

(6)经济性原则:

强调经济、实用、节约这一原则实际上包含在以上所有各项原则之中,即充分利用自然气候地形,当地材料,构筑亲切宜人的空间。

(7)国际化原则:

按照国际化标准提供各种道路交通与环境设施。

3.2道路本身与道路结合部以及相邻部的关系。

道路作为交通的承载者和用地的联系纽带,其本身就是一个不能孤立的。

因此要充分考虑好道路的功能,满足不同景观的需求,加强其与周边环境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3.3充分研究道路要素的充足性和有效性

构成道路景观的要素多种多样,其数量是庞大的,而且正因为景观构成要素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这也可以说是道路景观的一个特色。

因此,为了避免道路景观的琐碎繁杂,仔细推敲各构成要素的存在意义,排除不必要的要素,创造简洁精练的道路形式是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同时保证必要要素的存在也是重中之重

道路景观构成要素的基本分类

道路:

道路本体(路面等)

道路植栽(行道树、灌木、树池等)

道路附属物(道路标志、防护栏等)

道路占有物(电线杆、公共汽车站、人行天桥等)

道路衔接段(道路交叉口、道路桥等)

沿街:

建筑物(商业、办公楼、住宅等)

广告牌(小型广告牌、屋顶广告塔等)

围合屏障(屏、栏、绿篱等)

空地(广场、公园、河流等)

交通措施:

交通指示牌

交通方式

远景:

自然要素(山岳、海、湖泊、森林等)

人工要素(塔、城墙、高楼等)

人的活动:

步行者、自行车、汽车等

地下部分:

交通设施(地铁、地下通道等)

商业设施(地下街、地下广场等)

能源、通信设施(天然气、电气、通信电缆等)

排水设施(排水道等)

变动因素:

季节、气候、时间等

4道路景观规划的含义

科学处理道路红线范围内部及其结合部和相邻部的关系,统筹部署和安排道路本身及其结合部各景观要素,使其达到功能、经济与美观的统一。

道路景观规划是将道路本身、结合部与相邻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强调景观主题确定和整体印象确立过程。

而道路景观设计是分为道路本身、结合部两大类。

然后再而细分,直至指导施工实现。

5道路景观规划的原则

道路景观在考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还应作为道路环境中的重要视觉因素现代交通条件下视觉特点,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协调,力求创造更加优美的道路景观。

5.1道路景观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应

道路的尺度、方式都必须考虑道路汽车速度因素。

商业街、步行街的绿化要充分与商业的繁华紧密结合。

5.2道路景观应满足应有的生态功能

充分利用绿化的生态属性,绿地犹如天然过滤器,可以滞尘和净化空气。

据测在广州有绿化的街道上,距地面1.5M高处的含尘量比没有绿地的街道上含尘量低56.7%,而草坪的飘尘浓度仅为裸露地面的1/5。

行道树尤其要满足遮阴降温功能。

充分考虑增加空气湿度、吸收有害气体、隔音和吸收噪音,

道路绿地设计应考虑到城市土壤条件、养护管理水平等因素。

选择好适宜的园林植物,形成优美、稳定的景观。

5.3道路景观设计要符合用路者行为规律与视觉特性

5.3.1行为规律

道路功能不同,人流与车流的出行目的亦不同。

出行方式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电车、地铁等,有乘坐私人机动交通工具如小汽车、摩托车等,还有骑自行车的人和步行者。

街道上出行居民中步行者有过境者、购物者、散步休闲与游览观光者。

上班、上学、办事的过境人员行程往往受时间限制,较少有时间在道路上停留,道路的拥挤情况、步行的平整、街道的整洁、过街的安全等。

购物者的步行要方便其来回穿越,而观光游览者,他们游街、逛景、观看熙熙攘攘的人群,注意店面、街头小品、漂亮的建筑等。

散步休闲的人带有悠闲的锻炼性质。

5.3.2视觉特性

不同用路者的视觉特性也是进行道路景观设计时的重要依据。

5.4道路元素要协调,形成完美的景观

现代的道路环境往往容易雷同,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将有助于加强道路特征,区分不同的道路,一些道路也往往以其绿地而闻名于世。

在现代交通条件下,要求道路具有连续性,而绿地则有助于加强这种连续性,同时绿地也有助于加强道路的方向性,并以纵向分隔使行进者产生距离感。

道路还应与周围地形协调,对对靠近山地、河湖、丘陵的道路景观应有不同的处理,城市地形的特征会给城市景观带来个性,而道路作为一个城市的骨架,就必须与地形尽量融合,以形成道路与地形特点相适应的视觉特征。

总之道路不仅要与街景中其他元素相互协调,与地形、沿街建筑等紧密结合,使道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与城市自然景色(地形、山峰、湖泊、绿地)、历史文物(古建筑、古桥梁、塔、传统街巷等)以及现代建筑有机联系在一起,把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体化的设计,创造有特色、有时代感的城市环境。

道路景观还应与充分考虑街道上交通、建筑、附属设施、管理设施和地下管线、沟道等。

6道路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步骤

6.1道路景观规划的内容

综上分析,道路景观规划主要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6.1.1现状条件分析(包括区域位置、地形特色、周边建筑构筑物、周边道路交通状况、相邻地段建设内容及规模);

6.1.2自然和人文背景分析;

6.1.3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包括建设目标、指导思想、规划原则、总体构思)、道路总体的功能定位与规划应对策略。

6.1.4道路布局及其导则(包括不同道路要素与用地功能区的安排及周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控制);

6.1.5空间组织和景观设计(包括不同功能所要求的不同尺度空间的组织、不同空间的景观设计);

6.1.6道路交通规划(包括道路等级、平面形式、交通方式、人车流系统、停车站场规划等);

6.1.7绿地系统规划(包括不同性质绿地如草地、自然林地、疏林草地、林下公园、人工水体、自然水体等的组织);

6.1.8主要种植类型设计(包括种植意向、苗木选择);

6.1.9区域夜景灯光效果布局规划(包括设计意向、照明形式);

6.1.10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包括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热力燃气等);

6.1.11竖向规划(包括地形塑造、高差处理、土方平衡表);

6.1.12主要节点设计与重点景观断面控制,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部分

A道路典型平面、纵横断面。

B道路各类节点,如:

道路平、立体交叉口,公交站场与路边停车方式,地下通道与天桥,车行与步行出入口等交通设施的平、纵断面。

C道路与商业、文化、居住、绿地公园、院落等相关结合部的典型断面。

D车行、非机动车与人流交通的组织方式与相互关系

E道路内各种市政设施与公共服务小品的外观与材质设计

6.2道路景观规划的步骤

6.2.1景观主题的产生和整体印象的创造、个性化(对城市、地区文脉的认识、道路景观的素质调查、道路个性的发现与表现)

6.2.2道路的基本设计(道路的比例、线形设计、道路平面结构与断面形式)

6.2.3要点的概念设计与控制导则(交叉点、桥、站前广场、停车场、地下出入口、隧道、步行桥、路边广场、小型建筑物)

6.2.4道路的修饰(种植用地、树种选定、路面的构成、铺装材料、车道铺装、步道铺装、挡土墙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