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各市县中考二模古诗词曲鉴赏题汇总详细解析.docx
《河南省各市县中考二模古诗词曲鉴赏题汇总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各市县中考二模古诗词曲鉴赏题汇总详细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各市县中考二模古诗词曲鉴赏题汇总详细解析
2019年河南省各市县中考二模古诗词曲鉴赏题汇总【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对下面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A.词的前两句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舞”字化静为动,描绘了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的情景,既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
B.“殷勤问我归何处”,塑造了一位态度温和、关心民意的天帝,暗含了词人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殷切赞美。
C.“九万里风鹏正举”,作者联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D.本词气势磅礴、格调豪迈,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答案】B
【解析】
【详解】
B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
“殷勤问我归何处”:
天帝殷切地问我:
你打算到何处去?
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
所以“现实美好生活”说法不妥。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被贬谪到西北边塞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
B.首联写了诗人轻车简从,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奔赴目的地。
C.颔联借蓬草和归雁自喻,既言事又写景,表达了诗人飘零之感。
D.颈联把广阔的自然景象同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尾联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A
2.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解析】
1.A项错误,此诗时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的意思是“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燕然:
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这里代指前线。
所以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八百里”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体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C.“梦回”二字表明词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战斗情景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
D.这首词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一个忠贞不二、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壮士形象。
2.“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
简要分析。
【答案】
1.A
2.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
1.“八百里”,牛的代称,写的是战前给养准备,并非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
故A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
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本题要求从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
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结合本诗写作背景分析,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所以“可怜白发生”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意为“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即将与好友分别,难舍之情让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离开好友后我心里孤独茫然”。
C.“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描述了“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的情景。
D.“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为“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C.《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D.两首诗词都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和信任的悲愤与愁苦。
【答案】
1.B
2.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并非选项中的“与朋友分别”。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
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对人生前景充满信心。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
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这两首诗词虽然运用了典故,但都不是表现作者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和信任的悲愤与愁苦之情。
故选D。
5.奏免衢婺丁钱①
(北宋)胡则②
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勅降南州。
丁钱永免无拘束,苗米常宜有限收。
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
臣今未恨③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④。
(注释)①丁钱:
即人口税。
②胡则(963-1039):
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曾在方岩僧舍读书,举进士后历任三朝,官至兵部侍郎。
明道元年(1032)八月江淮大旱,民多饿死,胡则上疏,奏请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百姓感德,故立庙纪念,香火日盛。
③恨:
遗憾、不满。
④绍见休:
永远享受安乐。
休,休养生息。
1.请赏析本诗颈联的表达效果。
2.本诗末句中的一“恨”一“喜”表现出胡则怎样的为官情怀?
【答案】
1.颈联用对偶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朝廷免去了百姓丁钱后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和拥戴。
2.表现出胡则在奏免衢婺丁钱被批准后由衷的欢喜,表现出胡则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解除困苦(以民为本)的为官情怀。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
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此句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呼万岁”和“照千秋”写出了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和拥戴。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和性格的把握。
末句中“长喜王民绍见休”可以看出诗人因为奏免人头税被批准后的欣喜,表现了作者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高尚情怀。
据此作答。
6.赏析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忽然飘来一阵蔷薇花香,香气沁人心脾。
2.文章写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闲之感。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池水”“微风”“蔷薇”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
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
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重山·端午①
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②。
空惆怅③,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释:
①《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
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遭逢乱世","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
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
②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
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③惆怅:
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楚辞·九辩》: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
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B.作者"空惆怅"是因无人解,"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C.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D.此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
2.该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B
2.作者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解析】
1.B错误,“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
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无人解”等诗句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②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
(注释)①七盘岭:
地名。
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
②浮客:
游子,诗人自指。
③褒城:
地名。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本诗画线句中的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清夜”写出夜晚的清冷,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又以子规近似“不如归去”的悲啼倍添伤感。
表达了作者在流放途中失意、怀乡、孤独之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芳春”和“子规啼”表明时节是暮春。
作者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着悲啼的杜鹃声,虽然面对的是万紫千红,百鸟齐鸣,但只选择了银杏树的绿和杜鹃鸟的啼,一则代表了江南的名木和四川的名鸟,表明自己远游已快到蜀地了,二则寄托了自己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高枕安稳地睡卧在褒城西的七盘岭上。
远处山头的月亮近得到窗前,高处的天河低得流进门来。
春天的银杏树已绿,清凉夜晚杜鹃在啼叫。
浮游之人白白听到杜鹃唤归,听到褒城晨鸡报晓还得上路前行。
9.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中,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发挥想象,说说诗中画线句描绘出了怎样一幅画面?
3.“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人可以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永不褪色的亲情;可以把雁视为传递音讯的“使者”;可以用雁来表达雄浑悲壮或凄苦伤悲的审美感受……下列选项中,把雁作为传递音讯“使者”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D.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答案】
1.示例:
诗人用“蓬”“雁”自喻,写出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般出使边塞,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抒发了自己的惆怅、孤寂之情。
2.示例:
茫茫大漠,无边无际,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点儿风声,只有一缕袅袅青烟,直升天际;一条大河静静流滴,圆圆的落日孤悬,夕阳下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归雁”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作答时要注意突出沙漠的荒凉和景物的单调。
3.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
A的句意为: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B的句意为: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
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C的句意为: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D的句意为: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
故选B。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银山碛西馆①
岑参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②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③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注)①银山碛(qì)西馆:
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
②铁门关:
在焉耆以西五十里。
③胡沙:
胡地的风沙。
(1)请赏析“飒飒胡沙迸人面”中“迸”一词的妙处。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迸”,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的力度之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
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诗句“飒飒胡沙迸人面”的意思是:
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
“迸”本是“爆开,溅射”的意思,这里是“扑打”的意思。
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具体传神地侧面写出塞外风的力度之强,表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
并与上文的“风似箭”相照应。
(2)诗的前四句叙写了塞外的恶劣环境,末两句则借典言志,抛弃传统士人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功名的追求。
所以这首诗采用了衬托或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据此分析作答。
11.阅读《泊秦淮》,完成后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有人说,“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
说说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2.诗人通过“犹唱”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古代诗歌中常出现“月”有时是自然之月,有时是借月感叹时光流逝,寄托思念之情,象征哲理的启迪……下列诗句中,与“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表意相近的一项是()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案】
1.示例:
诗句中“夜泊秦淮”既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又照应了诗的题目:
“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由此触动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这句诗承上启下,体现了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
2.示例:
“犹唱”是指国运衰微时,商女还在唱《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
表面上是指责商女,实则却是讽刺那些不顾国事、沉迷享乐的达官显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3.B
【解析】
1.本义考查诗句的赏析,诗句的赏析还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角度等方面出发。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需要我们理解“夜泊秦淮近酒家”中值得玩味的地方,这就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理解。
内容上,“夜泊秦淮”点出了时间、地点;结构上,“夜泊秦淮”照应标题,“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做这类题目,不可孤立地看某个词语,需要将它放入诗句中理解。
在本题中,也就是要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这就简单了。
《后庭花》是亡国之音,作者通过商女唱《后庭花》这件事讽刺了那些不顾国家安危,只顾享受的达官显贵。
3.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关键字的理解。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指自然之月,并且在此句中没有任何修辞手法,所以只有B项符合。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校书:
官名,即校书郎。
叔云:
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_______)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_______)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________)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________)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________)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答案】
1.①A②A③A④B⑤B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
所以⑤句中的“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显然不准确。
④⑤两项是错误的,其它三项正确。
按要求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叙写了李白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伸抑郁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据此理解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