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5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9185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5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5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5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5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5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5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 5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5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5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5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同步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地理5-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同步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

请据图回答1~2题。

1.下列城市空间形态所处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B.③是汽车时期

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2.图中所示城市形态出现最晚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的交通方式可知①是步行、马车时期;②是高速公路时期;③是火车时期;④是汽车时期。

第2题,交通运输发展方向是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公路时期出现最晚。

(xx·浙江杭州高一质检)读我国某市城区规划图,回答3~5题。

3.有关图中富居家具城选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布局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B.靠近居民区,便于扩大销售

C.靠近家具生产厂,以减少运输费用

D.靠近国道,便于产品出口

4.图中百货大楼、裕鑫大厦、鲁门商场布局最突出的优势是(  )

A.接近银行,便于金融流通

B.位于市中心,消费人群集中

C.相互靠近,便于互通有无

D.该处地价高,可显现企业实力

5.图中夜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货源充足B.人口集中

C.交通便利D.金融市场活跃

【答案】 3.A 4.B 5.B

【解析】 本题组利用城市规划图考查商业网点布局。

第3题,从图中可知富居家具城靠近城市边缘交通干道,符合交通最优原则;第4题,百货大楼、裕鑫大厦、鲁门商场等布局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消费人群集中;第5题,夜市以日常消费品交易为主,需要靠近居民区。

(xx·江苏南通高一调研)下图为“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B.矿产开发和人口数量的变化

C.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

D.地表形态和河流径流的变化

7.xx年该城镇产业布局中,不合理的是(  )

A.自来水厂B.大型超市

C.大型服装批发市场D.造纸厂

【答案】 6.A 7.D

【解析】 从图可判断城区空间形态随交通线延伸。

在xx年产业布局中造纸厂位于城区,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下图是我国某市城区空间分布与商业网点景观图,图中Ⅰ、Ⅱ、Ⅲ为该市空间布局变化的三个阶段。

据此回答8~11题。

8.该市在发展阶段I时,影响城区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B.矿产

C.公路D.铁路

9.到发展阶段Ⅲ时,引起城区空间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工业区迁移B.新住宅区建设

C.铁路运输兴起D.科技水平发展

10.图中甲类型商业网点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靠近居民区B.靠近交通干道

C.靠近工业区D.接近农副产品产地

11.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区内如乙商业网点类型的步行商业街增多,而大型商场、超市则更多地在城区边缘建设,所述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分别是(  )

A.市场最优 用地最优B.交通最优 市场最优

C.市场最优 交通最优D.货源最优 交通最优

【答案】 8.A 9.C 10.A 11.C

【解析】 在城市发展阶段I时,主城区位于河流交汇处,因此受河流影响较大;到发展阶段Ⅱ时,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城区空间扩展沿公路线分布;到发展阶段Ⅲ时,铁路运输兴起并成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城区向铁路沿线扩展。

在商业网点中,甲类型为农贸市场,以方便居民生活为基本原则,因此其区位布局要靠近居民区;城区内步行商业街则主要沿市中心的公路布局,充分借助大量的人员流动促进商业发展,因此其布局原则为市场最优;而大型商场、超市选址在城区边缘的交通干线沿线,则是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输,利于客货集散,因此布局原则为交通最优。

读下图,回答12~13题。

12.某地区有a、b、c、d、e、f六座规模相等的城市(镇),现需在其中两座城市设立百货中转站,最合理的是(  )

A.a和bB.b和d

C.a和dD.c和d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看,a、b处在来货铁路线上,应该建一个中转站,利于货物的交通周转,而b在来货方向上更有利于及时把货物运到其他城市,故应在b建一个中转站;其他城市中唯有d处在中心位置,且与其他城市联系距离不远,交通方便,应在此建一个中转站。

13.图中g地位于山区,林产品丰富,新近发现了一大型煤矿,需修建一条交通线,有关这一交通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修建交通线主要考虑的是经济、社会因素

B.交通线要沿g地与附近原有公路最短直线距离修建

C.山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此处不适宜修建交通线路

D.g城镇的发展规模今后不会超过其他六个城市

【答案】 A

【解析】 修建交通线主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g地位于山区,线路的选择要考虑地形条件,不可能沿最短直线修建。

g城镇随着资源开发和交通建设,有可能城市规模超过其他城镇。

(xx·深圳高一联考)读某城市内部和对外联系路线图,完成14~15题。

14.最不可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15.对图中路线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内部道路网比较合理

B.城市内部道路不宜改造成为“井”字形

C.城市内部联系十分便利

D.高速公路、铁路应穿越城市中心

【答案】 14.D 15.D

【解析】 第14题,丁既不符合市场最优原则,也不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第15题,高速公路、铁路穿过市中心,会干扰城市交通。

二、综合题

16.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五个城市中形成较早的可能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城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C、D城市兴起共同的区位因素是(  )

①平原地形②气候暖湿

③资源丰富④交通发达

(3)A城市兴起的主导区位是__________,促进该城市发展和限制该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__。

C城市位于__________地貌上。

(4)D城市适宜发展__________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容易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有__________。

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

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再形成一座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上。

(5)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字母所示地区适于发展的农业类型分别是:

G____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C 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地形、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③ (3)石油资源的开发 铁路运输 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 河口三角洲

(4)钢铁 河流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旅游 略(在连接BCDE四个城市铁路的交汇处) (5)畜牧业 种植业

1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地形区以__________为界可以把地形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A、B、C中最早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__,该地点是城市形成的良好区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大城市的是______________,良好的区位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三城市地位的变迁,说明了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对该地区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很大的影响。

【答案】 

(1)铁路或200米等高线 山地 平原 

(2)A 两条河流交汇处,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此地集散、中转 (3)C 沿河设城且在河流与铁路交会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最为优越 分布 发展

18.读下面我国华北平原商业中心分布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商业中心都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布。

(2)图中属大型商业中心的城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商业中心均分布于交通________

______地。

(3)图中的商业中心,位于京广铁路和京沪铁路交汇处的是____

____。

(4)北京市的一级商业网点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___是其作为一级商业网点的主要标志。

【答案】 

(1)铁路 

(2)北京 天津 石家庄 枢纽

(3)北京 (4)王府井 大型综合商店 超级市场

 

 

2019-2020年高中地理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

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分解作用D.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2.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

A.光合作用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D.平衡功能

解析:

第1题,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由于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第2题,恐龙灭绝后,通过平衡功能,其他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使得在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繁衍下来。

答案:

1.D 2.D

下为“黄土高原某区域景观图”,历史上该区域曾植被茂密,后因自然原因和某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出现图示景观。

据此回答3~4题。

3.该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流水沉积D.乱砍滥伐

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B.整体性

C.一致性D.多样性

答案:

3.A 4.B

5.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解析:

选A。

南方季风区在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湿润多雨的特征,而这种多雨的气候使得当地发育了淋溶强烈的红壤。

6.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

它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但存活率却变化显著。

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

结合藏羚羊的动态稳定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在无人类干扰时,一定范围内藏羚羊的数量是基本稳定的。

试分析其稳定的原因。

(3)藏羚羊的数量波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功能。

解析:

从图中可知藏羚羊的存活率和数量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的平衡和稳定,是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图示如下:

答案:

(1)上升 增加 下降 减少

(2)当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时,藏羚羊的存活率会上升、数量增加,之后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导致环境退化;在退化后的较差环境条件下,藏羚羊的存活率会下降,导致其数量减少。

(3)平衡

一、选择题

图中M是绿色植物,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

2.图中所示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  )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

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图示反映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具有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

光合作用实现了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形式的改变,也使化学元素发生了迁移,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

答案:

1.D 2.D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3~5题。

3.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  )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

4.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5.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B.地球表面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原因在于大气层中的CO2愈来愈少

C.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能放出氧气,同时也放出氮气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把有机质转化为元素和简单化合物

解析:

第3题,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可以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具有了平衡功能,但并不是单个要素所具备的功能。

第4题,大面积砍伐森林不仅会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浓度增加,也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物种会因森林的减少而灭绝。

臭氧层空洞是由于氟氯烃的排放造成的。

第5题,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保存在生物体内,把自然界的无机物转化、合成为有机物,同时吸收CO2,放出O2。

答案:

3.C 4.D 5.A

6.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去了3年只剩下42只。

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解析:

选C。

由题意可知,人工放养的驯鹿经历了由少到多,又变少的过程,这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各要素性质趋向稳定的能力。

“一枝黄花”是一种有害生物,原产北美,进入我国后在南方一些省份泛滥成灾。

它根系发达,繁殖力强,其根茎、种子均可繁殖,一株“一枝黄花”一年可繁殖两万余株,一旦蔓延,将无法种植农作物,一旦蔓延成灾,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安全将构成严重威胁。

结合生物入侵的案例,回答7~8题。

7.材料中描述的生物入侵现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B.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将产生新的功能

C.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D.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各个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8.“一枝黄花”在我国的南方部分省份迅速蔓延,其主要的原因是(  )

A.这些地区气候湿润,适宜其生长

B.该地区的土壤呈酸性,适宜其生长

C.这一外来物种在该地区没有天敌

D.这一物种在该地区发生了变异

解析:

第7题,生物入侵现象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之一,也就是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将会导致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第8题,“一枝黄花”在我国南方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的气候适宜其生存,植物生存的关键是看其与环境适应与否,并不是靠天敌来调节。

答案:

7.D 8.A

   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可是当这个大坝建成20多年后,人们发现:

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壤肥力持续下降;下游土壤盐渍化面积扩大;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恶化;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海岸线内退等现象。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9~11题。

9.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一系列现象体现了(  )

A.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各个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10.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哪一要素变化引起的(  )

A.气候B.土壤

C.水文D.生物

11.阿斯旺大坝形成了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

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对库区自然要素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生物多样性剧减

B.地方性气候更温和湿润

C.地下水位下降

D.洪涝加剧

解析:

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坝,形成水库,改变了水文条件,由此所引发的土壤、水质、河口三角洲等的变化属于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纳赛尔水库相当于一个人工湖泊,增大了水域面积,使当地气候受到影响,变得更温和湿润。

答案:

9.D 10.C 11.B

   下图为某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据图完成12~13题。

12.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上升B.植被破坏

C.气候变化D.农业开发

13.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

第12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

比较三个阶段的变化可知,正是由于地壳上升而导致陆地东西两侧的水分条件变化,才导致植被发生变化,所以根本原因是地壳上升。

第13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2.A 13.D

二、综合题

14.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解析:

(1)题,由图中箭头可看出,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其中生物(植被)常常被看作是一个区域的环境标志。

(2)题,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是水文因素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是由气候所决定的;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调节;植被破坏可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第(3)题,黄河含沙量大主要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在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而形成的。

答案:

(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1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各类工业废水,造成淡水河污染严重,为此,广东省著名的侨乡惠阳市不得不花费数亿元巨资从30多千米外的西枝江上游引水解决当地居民的饮水难题。

材料2:

经过惠阳、惠州和深圳三地环保部门多年不懈地整治,排入河中的工业废水已得到有效控制,河水水质及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多年来几近绝迹的鹭鸟、锦毛鸡、喜鹊、斑鸠等鸟类又重新回到了惠州淡水河畔安家。

(1)材料1中体现了哪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2)材料2中,经过人类的整治,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否产生了新的功能?

哪方面的功能?

(3)材料1和材料2共同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些方面?

解析:

本题以案例的形式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材料1中河水的变化导致了生物的减少和人类饮水的困难,材料2中的描述体现了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为生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两个材料共同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统一演化过程和“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方面。

答案:

(1)水对生物的影响。

(2)是。

 平衡功能。

(3)①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②某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