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8803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4题)

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

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

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2.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

这反映了当时(  )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                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            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3.“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

“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

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

A.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

C.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D.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4.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

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王相被罢免。

这表明(  )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5.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  )

A.冶铁业中开始使用灌钢法                    B.开通丝绸之路产品远销欧亚

C.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6.明清以前,中国是以钱钞为主要货币的,但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白银相对于钱钞更值钱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                    D.政府的推动

7.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

这反映出(  )

A.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B.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

C.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                    D.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8.梭伦执政时曾经立法规定:

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

这一规定旨在(  )

A.维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                    B.借机打击氏族贵族势力

C.激励雅典人积极保家卫国                    D.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9.《世界文明史》写道:

“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近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

”文中“整个欧洲思想界”主要指的是(  )

A.相时论的提出B.文艺复兴的兴起C.宗教改革的进行D.启蒙运动的兴起

10.中世纪晚期,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

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

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开始                    B.自由劳动制度占主导地位

C.工业发展基于扩大的市场                    D.工业化促进农村经济转型

11.当代一历史学家指出:

“人类的物质文化在过去的200年中发生的变化远甚于前5000年。

”从今天看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B.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联系

C.科学革命导致了一系列新发明的出现D.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12.有学者指出,由于英国议会在1688年之后获得了立法、征税和支出权,因而它的权力比欧洲任何国家的议会、等级会议或国会都要大。

下列不能直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B.议会掌握法官决定权

C.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                            D.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

13.1950年代金斯堡的长诗《嚎叫》尖锐地批判了缺乏人性的商业文化,字里行间集中了愤怒的“嚎叫”,并使之宣泄,充满焦虑与担忧,旨在引起人们注意到美国精神生活中才智遭受践踏的不正常现象。

《嚎叫》的文学风格是(  )

A.后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新古典主义

14.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  )

A.遭到战争破坏严重                                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                                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15.某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它的主要影响是(  )

A.扰乱了地方的社会秩序                        B.控制清政府的财政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16.“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在这里描述的是(  )

A.北伐战争期间的农民运动                    B.“工农武装割据”下的土地革命

C.1947年启动的土地改革                        D.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运动

17.“十四年抗战”逐渐成为国内史学界的共识,凸现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下列史料,最能印证它的是(  )

A.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军在长春活埋了200多人

B.1931年到1935年,我军在东北共伤亡169660人

C.1933年到1937年,中国完成了沿海要塞区的建设

D.中国迫使美英在1943年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18.1910年,晚清官方在南京举办规模最大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还设有两个外国展厅。

其中,湖北的茶叶、景德镇的瓷器、广东的黑檀、汕头的亚麻抽绣,最吸引人眼球。

外国展品有英国机器、德国和日本军用物资、美国的广告等。

各省众多人士纷纷乘坐火轮、火车前去参观。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重视兴办实业    B.被迫开放市场C.主动融入世界      D.出现“短暂春天”

19.1925年6月,永利碱厂创办人、大实业家范旭东通过上海英文《大陆报》发表题为《请看英人摧残国货毒辣手段》的文章,披露工业用盐收税案的经过,揭露英国资本家丁恩等人侵犯主权、摧残我国工业的情况,在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材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制约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官僚资本的阻碍

D.民族资本主义在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20.严复在《救亡决论》中说:

“驱夷之论既为天下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

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

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

”这表明严复主张(  )

A.通晓夷情抵抗列强侵略                        B.坚持变法维护清朝统治

C.反对守旧宣传进化思想                        D.提倡西学挽救民族危亡

21.1928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

面对这一危机,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危机,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

材料表明(  )

A.危机根源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左”倾思想占据上风

C.农业集体化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D.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22.199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334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4%。

这主要得益于(  )

A.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            B.当时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落实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23.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

“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

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  )

A.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            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

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            D.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

24.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

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各自具有片面性

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二、材料阅读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乡贤是指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被称为乡贤文化。

商代诞生最早的乡贤——宗族长。

西周设“乡师”,掌管所治之乡的教化、稽核人口数字及老幼贵贱废疾等情况,听其狱讼。

春秋战国设立乡里制度,乡贤被称为“父老”。

在自发性邻里自治下,帮助无法维持生存的民户得到富裕民户的借贷或救济、收养孤弱、排解邻里之间的矛盾。

汉初,乡贤父老被归到集权的控制体系中来,建立“三老制”,主要职责是教化乡民为善及民间自治。

东汉以来随着选官制度的变化,逐渐形成乡绅群体。

他们主要由本地中小地主、科举落第的知识分子、退休返乡的中小官吏及宗族元老等一批在当地基层有影响的人物组成。

明中后期,乡绅成为政府与乡民之间的连接、监管纽带,为维护乡村秩序稳定和促进基层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编自徐丹《传统乡贤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

材料二“文革”后,乡村从“一大二公”旧体制中解放出来,但乡村治理并未实现现代转型。

至90年代,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精英持续流失,乡村社会内部缺乏组织领导乡民进行乡村现代建设的本土精英,总体上呈现出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不断边缘化、老龄化、贫困化的双重趋势。

由此,传承发扬乡贤文化成为一种共识。

1998年全国人大颁布《村委会组织法》,在法律层面规定乡村自治。

借助重建乡贤文化实现以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摘编自季中扬《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贤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发展的社会因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乡贤文化呈现的新特点,并简析其兴起的时代背景。

(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中国“在文学上他们是成人,在科学上他们是儿童”。

这个科学的儿童在人生之初,也有基本的科技经验与积累,但它们的实用性、整体性和直观经验性,决定了它们只能停留于初级阶段,永远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突破。

比如:

中国的罗盘,西方人用来探险,中国人则更多的用来测风水选坟莹;中国的火药,西方人用来制造火器,中国人则更多的用来放鞭地、点烟花;对于数学,西方人为数学而数学、中国人则更多的用来丈量土地、测算收成;对于天文学,西方人是为了发现上帝造人的方法,而中国人是为了种地和占卜。

——摘编自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7.【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雍正即位之初,贪官污吏纳贿盛行,库帑不足,财政匮乏。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五月,率先在山西省实行火耗归公,后逐步推广。

措施如下:

第一,以前造成亏空的责任不追究,但必须在限期内改正。

规定除陕西外,限三年内,无论贪污挪用的问题是否已经被查出,务必如数补足。

如限期不完,从重治罪。

第二,设立会考府负责全国支出经费的核算,不合规定的不准报销。

第三,清理各种陋规,须保留的收入作为公款。

过去用于官员受益的各种征派收入或禁止奢侈浪费形成的收入,统归国家财政。

火耗归公后,一部分用于弥补亏空,一部分作地方公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火耗归公后,私征、暗征减少,火耗征收率有所降低,在弥补亏空的同时,追查亏空原因,过去私征贪占官员的行为受到了一定限制。

——赵兴罗、李少会《古代吏治整饬与财政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背景与主要举措。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积极影响。

(6分)

高二期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

【解析】“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A项错误;“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

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D项错误。

2.B【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三国两晋南北朝。

【解析】由材料“公元408年”可知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由材料“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可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中原汉族文化典籍,分裂状态下已出现了国家统一的因素,故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且“直接管理”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促进国家统一的文化因素而非丝绸之路,故D项错误。

3.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宋朝。

【解析】材料中“知州”是地方机构,不是分割宰相的军政大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知州”的设立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是管辖地方的官员的职权,并未涉及地方行政单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说明当时地方长官的权力减小,说明对地方的控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

4.C【解析】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吸收了阴阳五行家的迷信思想,故B项错误;“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

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表明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与材料的内容表明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

5.D【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隋唐。

【解析】灌钢法发明于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故B项错误;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时间是明中后期,故C项错误;制瓷业在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故D项正确。

6.C【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清朝。

【解析】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与当时对外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有关。

商品经济的繁荣并不能保证中国的出超地位,故A项错误;B项虽然符合事实,但也不能必然带来政府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故B项错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对外国商品输入的抵制,带来对外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主要是经济模式导致的,D项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7.C【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元朝。

【解析】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材料中“寻仙访道”不符,故A项错误;娱乐需要与材料中“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多是宣扬浮生若梦”“获得解脱与自由”相符,故C项正确;题材广泛与材料中“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不符,故D项错误。

8.D【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题目中并未体现自由平等,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符合题目中“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符合题目中“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故D项正确。

9.D【考点】启蒙运动;经典力学。

【解析】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构成了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相时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初,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的兴起是在14世纪,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的进行是在16世纪,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的兴起于17世纪,故D项正确。

10.C【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而不是中世纪晚期,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一个生产过程,没有涉及劳动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可以得出工业发展基于扩大的市场,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乡村制造业活动”没有关于农村经济转型的信息,故D项错误。

11.C【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材料强调人类的物质文化即经济文明在19、20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分别发生于14、18世纪,不符合材料所属时间,故A项错误;地理大发现发生于16世纪,也不符合材料所属时间,故B项错误;19、20世纪先后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一系列新发明,推动经济文明突飞猛进的发展,故C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同样不符合材料所属时间,故D项正确。

12.C【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表明英国议会的权力比较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议会掌握法官决定权表明议会的权力比较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是行政权力的完善,不能说明议会的权力很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表明议会的权力很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3.A【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

【解析】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与材料“尖锐地批判了缺乏人性的商业文化……旨在引起人们注意到美国精神生活中才智遭受践踏的不正常现象”相符,故A项正确;现实主义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故B项错误;浪漫主义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故C项错误;新古典主义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故D项错误。

14.C【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破坏了广州的对外贸易,但不是导致广州对外贸易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广、厦、福、宁、上,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厦、福、宁、上同时作为通商口岸被开放,因此广州对外贸易受到新通商口岸冲击,故C项正确;D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5.C【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根据“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可知是《马关条约》规定的允许外国开工设厂的决定,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不是主要的,故A项错误;这种行为对清政府的财政没有直接影响,故B项错误;由于允许外国办厂,具有特权,对国民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阻碍作用,故C项正确;此规定对中国商品的出口没有限制,故D项错误。

16.A【考点】国民革命。

【解析】根据“国民革命”“农村变动”等信息可知毛泽东描述的是北伐战争期间的农民运动,故A项正确;土地革命与“国民革命”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土地改革与“国民革命”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与“国民革命”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7.B【考点】抗日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解析】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猖狂进攻,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1年到1935年,我军在东北共伤亡169660人,最能印证“十四年抗战”的说法,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军在长春活埋了200多人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1931年到1935年,我军在东北共伤亡169660人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1933年到1937年,中国完成了沿海要塞区的建设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中国迫使美英在1943年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8.C【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析】从题干信息“还设有两个外国展厅”、“外国展品有英国机器、德国和日本军用物资、美国的广告等”、“各省众多人士纷纷乘坐火轮、火车前去参观”可以得出当时的中国主动融入世界,重视兴办实业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被迫开放市场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主动融入世界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出现“短暂春天”是在民国初期,故D项错误。

19.A【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英国资本家丁恩等人摧残中国工业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打压,故B项错误;官僚资本主义产生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提及英国资本家在工业用盐税收方面打压民族工业,而非技术领域,故D项错误。

20.D【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驱夷之论既为天下之所废而不可行”体现不是抵抗,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护清王朝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宣传进化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通外事”“早一日转机”体现挽救民族危亡,故D项正确。

21.B【考点】“斯大林模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在1921年就被终止执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面对这一危机,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危机,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可知,斯大林的这种激进和极端的设想与实践,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