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五章透镜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8710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1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第五章透镜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第五章透镜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第五章透镜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第五章透镜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第五章透镜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第五章透镜教案.docx

《人教版第五章透镜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第五章透镜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第五章透镜教案.docx

人教版第五章透镜教案

透镜与应用单元计划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4、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5、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6、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二、重点难点

1、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4、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5、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6、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放大原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节  透      镜     一课时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课时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课时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一课时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课时 

 

第一节透镜第30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

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生甲]什么叫透镜?

[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

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

[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lens)?

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lens)?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甲]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乙]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丙]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丁]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生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

[生己]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板书)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

[生甲]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乙]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图5-1-2主光轴和光心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

图5-1-1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甲]图中甲是凸透镜。

[生乙]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再看(课本板图5-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

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

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生甲]有亮点。

[师]亮点是怎么形成的?

[生甲]“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

[生乙]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

[师]他们分析的特别好,咱们为他们鼓掌!

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

这说明了什么?

[生甲]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

[生乙]亮点是光会聚的。

[生丙]凹透镜不能使光会聚。

[生丁]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

[生戊]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

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做法一:

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

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二:

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做法三:

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法都很好,也可行,我们来拍手表示祝贺。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

(三)焦点和焦距

[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看投影(课本图5-1-7所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length)。

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焦点和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

(1):

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

(2):

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如图A、B是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3cm和5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

学生们作图,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从图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图A偏折得厉害,图B偏折得不厉害。

[生乙]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

[生丙]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

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

试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原理?

先猜测一下。

[生甲]把小灯泡放在大于一倍焦距之外。

[生乙]把小灯泡放在一倍焦距之内。

[生丙]把小灯泡放在焦点处。

[师]学生们都猜想,想不想知道你猜得是否正确,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并说出理由。

方法

(1):

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外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方法

(2):

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内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方法(3):

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师]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它利用了什么?

[生甲]经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

[生乙]这是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是可逆的知识。

[生丁]光通过凸透镜两侧表面发生折射。

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要会聚到焦点处,那么,焦点处射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就会平行于主光轴出来。

三、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到作业本上。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第3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2.情感与态度:

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陪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分别成什么像,物距和像距的大小比较。

(2)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分析法、问答法

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若干个、硬纸板若干张、凸透镜若干个。

课前准备:

(1)全班分为四组,收集有关生活 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资料。

(2)组织每一组事先按课本P63“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

(3)上课前每四人发一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教师:

透镜不但可以改变光线,还可以成像,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透镜。

(二)新课教学

1.照相机

介绍照相机:

①用课件展示照相机,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光圈控制进光量,快门控制胶卷什么时候感光….

②介绍照相机如何成像,以及如何冲印照片(注:

这一步可由学生讨论完成)。

教师:

同学们你们说说看,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那么在胶卷上会成一个什么像呢?

(让学生思考)

制作模型照相机:

模拟照相机成像,以小组为单位,调试模拟照相机,步骤:

(1)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调节相机,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2)探究:

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

(注:

此处只重过程方法,不重结论)

教师指出实物照相机在拍照时把半透明纸换成感光胶片,通过感光就可以获得照相底片了。

学生总结:

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2.投影仪

首先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构造,找到凸透镜镜头,投影片通过镜头成像。

其次取下平面镜,放上投影片,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图案清晰的像,学生观察像的特点。

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

镜头上的平面镜有何用处?

(有条件的话让学生提出观点后可上台实际操作看是否正确)

教师装好平面镜,使在屏幕上成投影片图案清晰的像。

问:

如要使屏幕上的像变大,镜头应如何调节,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要如何改变?

(学生讨论,演示验证)

学生总结:

投影仪成像时投影片离镜头较近,像离镜头较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

学生活动:

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看字有何变化。

学生总结:

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

教师:

试试看,如何才能使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变大。

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

放大镜远离课本。

教师:

是否放大镜可以不断远离,像不断变大呢?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要在一定范围内。

教师问:

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例:

可以用来观察物体的细微之处,可以用过来聚光,使火柴点燃等)

问:

如果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现成的放大镜,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

(注:

次问旨在锻炼学生的放散思维能力,所以教师不必多加评论,点到即可。

4.实像和虚像

利用课件介绍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情景,指出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及区别

(三)课堂小结

像与物比较

倒立、正立

放大、缩小

像距(V)与物距(U)比较

照相机

倒立

缩小

V

投影仪

倒立

放大

V>U

放大镜

正立

放大

(四)课堂练习(书P96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内作业

P96动手动脑学物理题1.2.3.

(六)板书设计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七)课后反思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3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⑵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

⑶学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⑵学习从物理现象、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

⑵养成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⑶养成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⑵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用:

凸透镜(焦距10cm、5cm各一个)、光屏、蜡烛、光具座、火柴、玻璃球、多媒体ppt课件。

学生用:

凸透镜(焦距为10cm一个)、光屏、蜡烛、光具座、火柴。

【模拟实验】蝴蝶杯显影过程

【设疑】蝴蝶杯,古代饮器之一,以杯中“酒满蝶显,酒干蝶隐”的奇特视觉效果而千古流传,被世人美誉为“千金之宝”。

注入酒后的蝴蝶杯为什么会显示出蝴蝶栩栩如生的画面呢?

(设计意图:

以“蝴蝶杯显影”这一神奇现象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板书课题】§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复习提问】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各有何特点?

2.它们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何不同?

【引导分析】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在使用时条件不同,使得成像结果不同:

照像机是拍摄远处物体,使远处物体成缩小的像在胶片上;投影仪是将物体放的较近,而在较远处的屏幕上成较大的像;放大镜是将物体放得最近,它可以成比物体更大的像。

可见,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及各自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关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为学生的合理猜想提供依据)

【前置补偿】认识物距(u)和像距(v)

物距(u):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v):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设计意图:

前置补偿物距、像距,为提出问题时正确、简洁表述做铺垫)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聆听学生猜想,对学生的猜想做出评价。

【过渡】猜想的正确与否需要实验进行证明,下面我们共同设计实验,证明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器材主要有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

【引导思考】如何利用所给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的关系呢?

请说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

【引导点拨】本次探究,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都有哪些呢?

请大家讨论并分析。

1.如何保证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演示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并要求学生调节。

2.如何找到像的位置?

【演示2】

(1)点燃蜡烛,移动光屏找到蜡烛烛焰清晰的像确定像的位置,并要求学生找到像的位置。

(2)移近蜡烛,取下光屏,直接用眼透过凸透镜观察虚像,并要求学生观察虚像。

3.如何能更加方便的测出物距和像距?

【演示3】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标尺的50cm处,调节蜡烛和光屏改变物距和像距。

引导学生口算出物距、像距的大小。

4.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指导】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删减和补充,并强调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的注意事项:

(1)实验记录表格应有表头,能体现出所有需要记录的数据、现象以及实验次数。

(2)实验记录表格中有关测量的数据应标明单位。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实验注意事项以及需要记录的现象和数据,解决实验中会影响学生实验的难点或疑惑点,为学生分组实验的成功扫清障碍。

)【温馨提示】

1.改变物距时,可使蜡烛由远及近逐渐靠近凸透镜来改变物距。

2.为使实验结论更全面,更具普遍性,请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观察物距不同时的成像情况,且使蜡烛在凸透镜前的位置分布均匀一些。

3.观察u=10cm,u=20cm时的成像情况,并将物距、像距及成像性质记录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

为使实验结论能够顺利得出,给予学生实验适当的提示及要求)

【进行实验】下面请同学们使蜡烛位于凸透镜前的不同位置,调节光屏分别找到像,观察像的性质,并将对应的物距、像距及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分别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内。

【成果展示】在学生实验结束后,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小组的实验数据。

【收集数据】

1.在实验过程中,你都观察到了哪些不同正倒、大小、虚实的像?

2.当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不同时,所对应的物距、像距分别是多少?

将学生列出的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以及所对应的物距、像距的大小输入电脑,通过大屏幕展示。

(收集数据表格见附件2)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合作探究意识;多组实验总结成像性质并将对应的物距、像距通过多媒体展示,收集的数据更多,数据分析更具说服力)【点拨引导】由收集的数据可知,物距大小在一定的范围内成像的性质相同,在不同范围内成像的性质不同,如何界定物距大小的范围呢?

物理学中,通常以凸透镜的焦距(f)为参考标准,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界定物距的范围。

(设计意图:

诱导学生思考物距大小的界定,给出焦距作为标准,引导学生比较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

【数据分析】同学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f=10cm)请同学分析收集的实验数据,比较物距(u)与焦距(f)的大小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实验数据10、11、12,物距(u)与焦距(f)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能得出怎样的规律?

2.分析实验数据13、14、15,物距(u)与焦距(f)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能得出怎样的规律,像和物位于凸透镜同侧还是异侧?

3.分析实验数据4、5、6,物距(u)与焦距(f)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能得出怎样的规律,像和物位于凸透镜同侧还是异侧?

4.分析实验数据1、2、3,物距(u)与焦距(f)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能得出怎样的规律,像和物位于凸透镜同侧还是异侧?

5.分析实验数据7、8、9,物距(u)与焦距(f)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能得出怎样的规律,像和物位于凸透镜同侧还是异侧?

6.分析物距处于不同焦距范围内的像距(v)与焦距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板书】完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表格(表格见附件3)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分析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全面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设疑】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都一样么?

【演示实验】取焦距为5cm的凸透镜,演示u>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33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了解用眼护眼常识。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的探究,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用眼护眼教育,强化眼保健意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本章“透镜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

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

本节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动探究、解决新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教学难点: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如果把你的眼睛用布蒙上,你生活和学习还方便吗?

你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

很多同学戴了眼镜,现在把你的眼镜摘下来,看到的景物还清楚吗?

你的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眼镜为什么能够矫正视力?

引入课题──眼睛和眼镜。

一、眼睛

结合眼睛的模型和挂图,观察眼睛的结构。

逐一介绍眼球的结构,并与照相机对比,明确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提示学生,我们晶状体的焦距很短,只有1~2cm,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都在两倍焦距以外;同时让学生观察玻璃体、晶状体、视网膜的位置,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然后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

(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2.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

(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

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3.视网膜起什么作用?

(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4.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

(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立缩小的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生总结:

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实验:

利用充水的透明橡皮膜模拟晶状体的变形与调焦。

实验器材:

透明橡皮膜、注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