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8706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浅析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浅析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浅析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浅析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docx

《浅析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docx

浅析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浅析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和政县第二幼儿园李峰兰

摘要: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身心并重”的幼儿教育观,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适应都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更是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

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应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使幼儿尽早建立起各种健康行为。

遵循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和参与的积极性,从我们身边的实际生活入手,利用形象生动的儿歌,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通过“感知自己的小手等”来了解身边的“故事”,懂得养成清洁卫生、勤洗手的重要性,由引发的问题“手脏了我们应该怎样做”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培养幼儿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通过观察画面、讨论画面,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仿洗手动作、亲身体验洗手的过程来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初步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关键词:

常规培养主动性幼儿的积极性示范性

题目:

浅析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卫生习惯常规教育的关键时期。

幼儿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幼儿离开熟悉的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进入陌生的幼儿园,接触陌生的同伴和老师,对于这些不同的个体,进入幼儿园后要使其在体、智、德、美得到不同程度的充分发展,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最关键的工作是培养好他们良好卫生习惯。

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卫生习惯相对容易些;同时,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

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是极为重要,是小班的核心课程之一。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呢?

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与家长沟通,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班上幼儿独立性较差,在和家长沟通交流中得知,幼儿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吃的,更由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

卫生习惯差。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于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

开学后,我们发现幼儿偏食、挑食、浪费的现象较严重。

但幼儿饮食习惯的可塑性较强,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以及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采用儿歌等艺术形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1、我们通过儿歌如“刷牙歌”、“小手洗一洗”。

让幼儿了解小手的作用,学会刷牙的方法。

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

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

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

通过小竞赛,让幼儿掌握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说:

“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头洗仔细,小手腕别忘记。

”这样,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勤于洗手的好习惯。

2、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

我很注重情感教育,经常与孩子谈“爱”,我们把“爱”融进一天的活动当中,如吃饭好、睡觉好、来园不哭、有礼貌的孩子,老师经常会说:

“宝贝,真乖,老师爱你”。

我还注意捕捉幼儿在园的一点点进步,及时在孩子的父母面前表扬他,亲亲他的小脸或摸摸他的头以表示鼓励或奖励小贴贴。

3、我在幼儿常规培养时经常采用一些游戏的方法,教会孩子怎样做,懂得遵守每条常规的道理。

例如:

我用儿歌向孩子介绍一日生活的常规,让孩子多次练习,他们就会做了。

良好常规的建立需要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平时加强检查,坚持不懈。

三、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一个班级中,三个搭档老师在教育方法上要统一要求,是良好卫生习惯常规形成的关键。

如果三个老师的卫生习惯要求不同,幼儿就会无所适从。

例如:

“一位老师要求幼儿在上完厕所后洗手,另一位老师要求只要不是大便都可以不洗等,这样一来部分孩子就故意不洗手,幼儿容易产生误区,导致孩子的卫生习惯很难养成,甚至会越来越差。

四、通过榜样进行正面教育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特别是小班幼儿的模仿更为强烈,并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而向小班幼儿提供学习榜样,是小班幼儿进行行为练习,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必要条件。

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老师要用明锐的眼光观察每一位孩子并及时抓住点滴的优点进行表扬鼓励,其他的幼儿就能起到榜样与鞭策的作用。

例如:

“我班上的幼儿虎小芮,上完厕所后,能主动用老师教的方法认真去洗手,我发现后对着全班幼儿的面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虎小芮露出了甜甜的笑容,班上几位不爱讲卫生的幼儿听了心里痒痒的,惭愧的低下了头。

孩子们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

后来班上的孩子逐渐养成了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久而久之,我班上的幼儿都能及时做到上完厕所后洗手,因而幼儿主动讲卫生的习惯就形成了”。

在日常卫生习惯中,千万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会为了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做好每件小事。

发挥小班幼儿主动性进行卫生习惯常规培养的方法实在很多,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多留意,多运用,相信孩子们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五、教师要以身作则

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在孩子心中老师是最有权威、最可信赖的人,因而教师的言行举止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为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

在幼儿园里,老师接触幼儿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幼儿的影响最大,在孩子面前老师就是一面镜子。

例如:

“在给孩子成饭前,老师当孩子的面说去洗洗手,老师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逐渐给幼儿卫生习惯良好形成的熏陶”。

六.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爱和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地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

例如;“幼儿洗手不认真,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

道理讲过了,方法教过了,最初几天他们还洗的挺认真,时间长了,就开始敷衍了事。

这也不怪幼儿,他们没有“不好好洗手会生病;会长蛔虫”的体验,当然无法引起重视。

因此,我在幼儿洗手时,经常表扬那些易被幼儿直接感受到的行为:

“萱萱的小手又白又嫩,因为他每次都特别认真地洗手。

”“看XX洗得多仔细,过几天他的手一定会变得更好看。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你要是认真洗手,手上就会又肥皂得香味”。

每到此时,孩子们都主动把洗干净得手伸过来让我看,让我闻。

总之,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必须落实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多鼓励肯定孩子。

让孩子在主动积极乐观的情绪下健康快乐成长。

《如何提高幼儿的课堂注意力》

 【摘要】教学效果是所有教学的最终目的,幼儿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幼儿在得到更多快乐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因此,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必须从提高幼儿的课堂注意力开始。

教师应从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游戏的趣味性,把握教学时机,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家校联动入手,促进幼儿注意力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注意力  有效策略   研究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

课堂注意力,顾名思义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课堂教学。

由于注意,人们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问题,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没有注意,人们的各种智力因素,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将得不到一定的支持而失去控制。

提高幼儿课堂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重要保障。

如何培养幼儿的课堂注意力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切实改进教学方法

幼儿园的集中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根据幼儿注意的特点,精心设计教育环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幼儿的注意吸引到活动中来。

如综合主题活动“帮助小白兔”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帮助小盲兔,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同时,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一开始,教师组织幼儿进入事先精心布置的场地中,使他们置身于“森林小动物住宅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紧接着,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吸引幼儿的环节:

小盲兔探路的情境表演;表演后让幼儿各抒己见的谈话;幼儿戴上墨镜体验双目失明的感觉;教师边演示教具边声情并茂地讲述“小白兔的故事”;幼儿结对子玩“小狗帮小兔”的游戏;幼儿为小兔设计用具等。

整个教育活动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巧妙地巩固了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其有意注意。

设计时还注意了动静交替,时张时弛,使幼儿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以调节大脑皮层的活动,使幼儿自始至终情绪愉悦,积极性高涨。

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了情境表演、谈话、讲故事、游戏、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幼儿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大胆表述、扮演角色,使他们情趣盎然,注意力集中,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适宜的教学内容,能促进幼儿注意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不是像中小学那样全都规定好的,而是依据幼儿的经验,要符合整体性、综合性特点,所以内容选择具有广泛性、丰富性,要以幼儿的生活为源泉,就好比陈鹤琴先生说的“生活即学习,生活即课程”,幼儿周围的生活都可以是幼儿学习的内容,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适宜,要适合我们所面对的孩子,要适合我们的教育目标。

(三)把握一堂课的最佳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

注意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兴奋中心,并且兴奋中心有稳定的节奏。

对儿童的研究表明:

两岁儿童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为7分钟,四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

因此,在教学中应紧扣连续注意的最佳时间。

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放在前十分钟,后面适当进行游戏、练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同时当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征兆时,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声调、榜样示范和游戏奖励等办法,让孩子重新关注课堂。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1、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

幼儿的认识活动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

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那就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要善于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

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

他们必须通过人于物的相互作用,构建起真正内化的新的知识经验,形成幼儿期所独有的知识经验。

如:

在欣赏散文“家是什么”中,要求能力强的幼儿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词,对能力弱的幼儿要求能说说散文的大致内容。

这样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感,从而对学习也会有兴趣。

幼儿在认识事物、获取经验的过程中具有整体性,所以要将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渗透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通过相互渗透来促进幼儿学习习惯的发展。

2、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一是化平淡为神奇。

适当给平淡的事情添上一些神秘的色彩,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看书时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语句,像“这是怎么回事呀?

”“让我们来猜猜看”,来引发幼儿对学习的好奇心。

二是对浅显的现象给予深度的揭示。

孩子对常见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兴趣。

此时若把这些事物背后的奥秘告诉幼儿,就会重新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如:

幼儿对太阳的落山,天变黑的现象司空见惯,不当回事,可以告诉幼儿并不是太阳在我们头顶上走,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走,幼儿对太阳、地球再次产生了新的认识兴趣。

任何事物都有无穷的奥秘,我们要善于把握幼儿的心理,引导幼儿保持认识事物的兴趣。

三是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实践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最佳途径,而幼儿又大都喜欢动手操作,尽管尝试可能会失败,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则会长盛不衰,对学习的知识也会掌握得更多。

动手操作能使幼儿的认识由表面趋向实质,从而激发更大的求知兴趣,促使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为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结实基础。

孩子对某事物的兴趣越浓,越容易形成稳定和集中的注意力。

教师要鼓励他们从事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及兴趣,并借以培养自己的注意力。

   3、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

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需要不断鼓励,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

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

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4、加强实践训练

习惯、习惯,习了才会惯。

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情,只有做恶劣,而且要反复做,才能养成习惯。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

“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都有养成习惯的肯能;重复的次数越多,动作也就越成熟。

”毫无疑问,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来于反复做,即反复的实践。

如果家长在思想上重视了,而在行动上却没有耐心,那么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人们知道:

知识是基础,行为是关键,习惯是归宿。

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会言行不一,许多孩子嘴上说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难以做到,“知”、“行”严重脱节。

为此,父母必须加强对孩子行为的训练,创设孩子反复实践的机会,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交往、游乐、劳动等活动中,进行学习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为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练习,反复强化,直至最后形成自动化的行为,养成一种自然的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一件事,如绘画、练琴、练书法等等,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不要一会儿叫做这事,一会儿又叫做那事。

训练最好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以便形成一种心理活动的定向。

(五)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1、创造良好环境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幼儿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

“万物细无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人和睦,是让孩子感到快乐、安全的首要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身心健康,做事情也更能集中注意力。

同样,父母努力创造和保持喜爱学习、乐于学习的家庭氛围,将会使孩子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萌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孩子也一定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

2、制定共同目标

习惯的“惯”字,有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说,要求和标准不能走样。

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以至。

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在教育上取得一致,意味着相同“信息”重复输入孩子的大脑,易于形成神经联系,促使习惯形成。

如果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逐渐养成钻空心子的心理。

而且不同方向的教育信息互相干扰,容易形成孩子的两面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当然,要实现要求一致,不是轻而易举的,家长应十分重视并努力去实现,可以订立一个约定,如果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上发生分歧,决不要在孩子面前公开暴露矛盾,而要在事后交换意见,以求统一行动,这样的教育效果才会好。

3、起好表率作用

幼儿时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最不喜欢说教。

榜样是具体形象的,正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所以它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故事、儿歌、歌曲等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会深深打动孩子,这些艺术形象所塑造的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孩子最爱模仿。

他们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家长应该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家中应经常给孩子将一些具有传统美德的故事;念一些有助于陶冶孩子情操的诗歌、儿歌;唱一些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歌曲。

同样,幼儿又是好奇、好模仿的,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而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为什么呢?

家庭、教养机构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幼儿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但其中家庭又是对他们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

首先,血缘关系、亲子之情对孩子发展提供了最强烈的感情氛围,因而父母的教育,影响最易感染幼儿。

其次,父母与幼儿朝夕相处,关系密切,你们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

所以,幼儿时期,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培养和调整幼儿的注意力家长和教师要掌握灵活的方法才能行之有效,要根据不同性格,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机智,勇于创新,充分发掘幼儿的潜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优良品格。

同时借助家长的积极配合,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努力去做,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前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幼儿教育概论》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4]缪建东著:

《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赵忠心著:

《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浅谈幼儿园的野性教育》

 【摘要】在中国的老传统中,听话、不听话,成为了衡量孩子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准。

乖乖儿好比是被驯化的顺从者,固然带起来比较轻松,但长期如此,就会丧失个性,失去创造力,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

【关键词】野性  幼儿 教育  影响

大多数人都在教导孩子听话,懂事上下足功夫,为孩子精心的设计通往未来的阳光大道。

多年后我们发现不少所谓乖娃娃、好学生却没能如我们所愿的那样功成名就,而那些看起来不太“听话”具有“野性”的孩子却往往能够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取得成功。

面对这样的反差,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我们的乖孩子变得弱不禁风;是什么让具有“野性”的孩子能够走得更远?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名为《领袖们》的书,他说,一些国家的教育制度可以为大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培养出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机会。

因为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式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

一、什么是野性教育

  “野性”褒贬皆非字面意思,此处的“野性”二字绝非贬义。

野性是使孩子有百折不挠的抗挫能力、有张扬的个性、有冒险的勇气、有敢于担当责任的勇气,是生命本质中不可或缺的阳刚、坚毅、和不屈不挠个性的体现。

”“野性教育”就是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炼孩子的就意志、强健孩子的体魄,激发孩子的斗志。

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把传统的“圈养式教育”转化为“放养式教育”。

国外有句谚语:

“没有什么教育比逆境来的更实在!

二、野性教育的影响力及重要性

  “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趋势,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加等国的德裔)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人数的一半。

换句话说:

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7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孩子们不可能终身待在摇篮中,也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学校,我们不可能保护他们一辈子,更不可能无时无刻的待在他们身边保护着,总有一天,他们会步入社会,社会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地方,竞争不承认弱者,因此孩子们必需要有高素质的生命活力才行,而这种生命活力不会与生具来,需经过长时间的打造磨砺才能形成,因此,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一些“野性”能教育孩子直面挫折,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引导孩子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危机,勇敢面对现实。

给教育注入一点“野性”也是爱孩子的另一种表现。

 三、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还记得1992年8月《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带给我们的震撼吗?

日本的77名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的孩子一起举行了题为“草原探险”的夏令营活动。

我们的孩子中途生病了,回大本营里睡觉,而日本的孩子则坚持到底。

我们的孩子来到营地后无所事事,等着别人把饭菜送到手里,而日本的孩子到了营地,支帐蓬、做饭菜,还礼貌的邀请大人们吃饭......可见日本孩子顽强的意志品质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

而中国的孩子对他人的依赖性比较强,独立能力相对来说要比外国的孩子弱一点,尤其是现在处在独生子女偏多的状况下,家长都相对的溺爱自己的孩子。

然而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一个个都可能是有棱有角的“野”孩子,为了安全,老师们都会要求孩子们要听话,把野性磨掉,都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

孩子稍有些不顺从就不能容忍,往往对孩子管得过于严格,限制得过多,把孩子的野性都给扼杀了。

本该蹦蹦跳跳、茁壮健康的身体,却被总怕碰着伤着的柔性体育锻炼得软弱退化。

如果孩子们都是无棱无角、平平庸庸、唯唯诺诺这是好事情吗?

没有了张扬的个性,他们就只能是别人的影子,这样的影子,我们还能奢求他们能有创新的能力吗?

其实调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苗。

孩子们的现状向我们的教育发出了呼吁,我们的教育却少“野性”,我们为什么不能培养也具有野性的文明精神的“新人”呢?

   四、如何对幼儿进行“野性”教育

  

(1)锤炼强健的体魄及抗挫能力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培养“阳光少年”实施“野性教育”要从行动入手,从生活入手,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从强健体魄入手,更应当是从幼儿时期入手。

毛主席教导我们: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把健康放在了第一位,可见强健体魄的重要性,在日本、韩国的野性教育中跆拳道、柔道、拳击、足球等更是成为了男生必修课。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的这一句话之所以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它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

能经受住挫折磨难的人才会有大的作为。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篇记录文章:

德国幼儿园室外的活动场地有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料地。

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

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午餐时间孩子们三三两两地来到餐桌旁。

老师把饭盘放在孩子面前,大点儿的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年纪小的、不会用勺子吃饭的孩子就用手抓着吃。

今天刚刚入园的3岁大的格碧妮站着不动,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

老师让她坐在小凳子上,用手势启发她自己吃饭。

可是,格碧妮不会抓着吃,呆呆地坐在那里。

老师耐心地用手比画着教她,却丝毫没有要喂她的意思。

直到吃饭时间结束,格碧妮一口没动的饭菜就被“没收”了。

看到这儿,我有些不解。

雅娜老师说:

“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

格碧妮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

”苏珊娜博士说:

“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

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华南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杨文轩教授表示:

“大学生不能只是文质彬彬,不要因为社会文明的进展而忽略了野蛮。

”简单来说就是安全教育、体育锻炼等,培养学生的“野性”,在遇到危险的情况时,才可以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在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2)允许幼儿的“叛逆”心

文明发展的基础是野性,我们忘掉了这个基础。

就像美国是强横的,但他的文明程度不能说低。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西瓜”,老师走过来说:

“嗯,画得好!

”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

这时另一位专家问教师:

“他用蓝色画西瓜,你怎么不纠正?

”那个教师说:

“我为什么要纠正呢?

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西瓜呢。

”允许孩子这样“不听话”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样做可以保护孩子的想像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允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