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8436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docx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docx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将来的经济开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

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

一直到如今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理解决。

〞意即国民党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也不见得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立获得的辉煌成就,使艾奇逊之流的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彻底破产。

195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消费总值年均增速为8.4%,创造了世界经济开展的新奇迹。

不仅使13亿人口〔比艾奇逊当时看到的多了1.7倍〕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到达小康,并且正在向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和根本实现现代化的目的前进。

  一、前30年建立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探究社会主义建立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立,探究社会主义建立规律。

  〔一〕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旧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经济。

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性质的工业仅占百分之十左右,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了百分之九十左右。

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掠夺压榨,特别是长期战争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

1949年同旧中国消费力开展鼎盛时期的1936年相比,工业消费下降50%,钢产量由92万吨降为15万吨,原煤由6000多万吨降为3000多万吨,棉纱由245万件降为180万件;农业消费下降20%多,粮食产量由2700多亿斤降为2100多亿斤,棉花由1600多万担降为800多万担。

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河运、海运、空运〕遭到严重破坏。

国民党政府为维持其反动统治和发动内战,滥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使市场混乱、民不聊生。

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新中国成立后要开展经济,必须首先治理国民党政府留下的乱摊子,先有经济的恢复,才能有经济的开展。

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和措施:

一是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权;二是没收官僚资本,开展国营经济;三是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开展农业消费;四是保护和开展私营工商业;五是统一财经工作,彻底稳定市场。

仅仅用了三年时间〔1950~1952年〕,就使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超过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最高程度,稳定了市场物价,较大改善了人民生活。

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成功,还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和清剿国民党在大陆剩余权力的背景下获得的。

  〔二〕建立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

一是管制或收买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首先是把帝国主义对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的控制权收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国家统治对外贸易和国家银行外汇专营制度。

对于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约1000多家〕,由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并冻结了我国在美管辖区内的公私财产,我国政府宣布管制其在华财产;而其他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由于过去依赖的特权不复存在,其经营难以为继,有的放弃经营,有的被我国作价收买,这些被管制和收买的帝国主义企业成为了国有经济的组成局部。

二是没收官僚资本。

当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八比二,国家在解放后没收了全部官僚资本,从而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局部消灭并转变为了国营经济。

接收的官僚资本企业包括工业企业2858个;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招商局所属的全部交通运输企业;四大家族把持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及其他2400多家银行;国民党政府经营的茶叶、盐业、石油等十几家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三是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展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国营经济。

管制或收买外国在华企业和没收官僚资本在进展解放战争中以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即已成功完成。

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那么是在第一个五年方案时期完成的。

到1957年,在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的比例,国营经济为33%以上,农业和手工业合作社经济为56%以上,公私合营经济约8%,说明公有制经济已居于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也已建立起来。

由于受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认识的局限,私营经济被完全取消,个体经济亦微乎其微。

  〔三〕探究现代化建立道路

  我国现代化建立战略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逐步形成和完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关于经济开展战略,曾先后提出过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的方针和目的。

1953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道路和总任务,其中“一化〞即是实现国家工业化。

当时对工业化的认识主要是根据前苏联的经历,衡量经济的主要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工业化的标准是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到达70%;实现工业化的途径是优先开展重工业;当时预计完成工业化所需时间是经过三个五年方案,即15年左右。

施行工业化的战略任务,是在第一个五年方案〔1953~1957年〕中开场进展的。

但后来在急于求成思想的指导下,从1958年至1960年实行了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制度上强调“一大二公〞,给我国工业、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灾难性损失。

其后,不得不用五年时间〔1961~1965年〕进展全面大调整。

直到1965年,我国财政经济状况才得到根本好转,主要工农业产品消费恢复或超过了1957年的程度。

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还曾三次提出过四个现代化战略目的:

一是1954年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四个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现代化,而实现国家工业化就是开展现代工业,工业化的本质即为工业现代化,可以说“四个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拓展。

二是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再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开展战略,并将原来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即要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程度。

三是在“文革〞后期,邓小平同志重新恢复工作后的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的。

  在前30年中,我国对经济管理体制也曾进展了一些探究,如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4月发表的?

论十大关系?

中,从十个方面剖析了前苏联体制形式的弊端,分析了我国经济开展的经历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科学管理方法等。

在后来的理论中,对经济体制也进展过几次调整和变革。

但是,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为找到一条有别于前苏联形式、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立途径而进展的探究,并没有得到较满意的答案。

  〔四〕前30年经济建立所获得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虽曾确定国家工业化战略目的和三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供施行的完善的现代化战略思想体系;而且由于受当时国际形势影响和盲目冒进做法以及对国内形势错误判断的干扰,长时期内实际工作的重点没有放在经济社会开展上,耽误了开展现代化建立的珍贵时间,而十年〔1966~1976年〕“文革〞动乱更是把整个国民经济推至濒于崩溃的边缘。

当然也应看到,在改革开放前这30年间,在中国共产党指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辛奋斗,国民经济仍保持中速增长,假如把统计的经济总量指标换算成国内消费总值,从1953年至1978年,年均增长率到达6.7%。

并且,国家也曾投入大约7000多亿元资金,建立了3000多个大中型工程,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和科学技术都有了相当开展。

例如,开发建立大庆油田、成功油田、辽河油田、华北油田,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煤炭基地,兴建了13个大化肥、4个大化纤、3个石油化工工程,建立了多条铁路和几十个深水码头,研制出振我国威的“两弹一星〞,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科技和文化建立骨干力量;这些都为现代化建立提供了珍贵经历,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和技术根底。

  二、近30年完善施行现代化战略,改革管理体制和实行对外开放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道路,并严肃认真地纠正了1957年下半年之后和“文革〞期间的“左〞倾错误,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随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开场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完好的现代化建立战略体系,包括现代化战略阶段性目的、施行步骤和现代化建立战略的根本途径和政策措施,并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

  〔一〕完善现代化建立战略体系

  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八十年代,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理论,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立分三步走的战略目的和步骤。

此时衡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的主要指标,已改为国民消费总值〔GNP〕。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走两步,要实现国民消费总值翻两番,到达温饱和小康;21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到达中等兴旺国家程度。

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成功实现了现代化建立“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的,人民生活总体上到达小康程度。

但是,已经到达的小康还是低程度、不全面、开展很不平衡的。

而稳固和进步已到达的小康程度,还需要进展长时期的艰辛奋斗。

党的十六大基于对“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需要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的〞,这是在新形势下对我国现代化建立战略的丰富和开展。

进入新世纪后,衡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的主要指标又改为世界通用的国内消费总值〔GDP〕。

实现现代化建立的第三步战略目的进一步被分成两个阶段,即前20年在优化构造和进步效益的根底上,实现国内消费总值翻两番,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后30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根本实现现代化,到达中等兴旺国家的程度,把我国建立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目的的根底上,对我国开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即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开展,在优化构造、进步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根底上,实现人均国内消费总值到2021年比2000年翻两番。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将20年内GDP总量翻两番,改为20年内人均GDP翻两番,这是对战略目的的重大提升。

   〔二〕创始现代化建立的根本途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的开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根底。

但“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立社会主义的详细做法〞,要实现现代化,还必须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这就是改革开放。

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其一,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完善根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立上来的同时,就着重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展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们实行的是方案经济体制。

方案经济体制片面强调方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否认市场配置资源的根底性作用;由于权利高度集中,利益格局一元化,使微观经济丧失活力,并造成宏观决策发生几次重大失误,束缚了消费力的开展。

世界经济开展理论证明,市场经济是不可逾越的。

我们要完成现代化建立任务,必须改革方案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方案与市场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经历了十年逐步探究的过程。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以“方案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开场重视市场;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方案商品经济的体制,应是方案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不再区分主辅;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根底性作用。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改革经济管理的同时,还进一步完善和开展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把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只理解为公有制经济,追求“一大二公〞,否认私营和个体经济的作用,理论证明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不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开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的根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固和开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开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的新格局。

进入新世纪,经济体制改革获得重大打破,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获得重大进展。

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开展。

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今后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步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二,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一方面由于西方兴旺国家对华封锁禁运,另一方面我们没能及时抓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产业转移和开展国际经贸关系的大好时机,使我国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

邓小平指出:

“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开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兴旺国家的先进经历、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地域,不断进步对外开放程度。

在80年代我们开放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广西等多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在90年代初,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精神指导下,实行了上海浦东新区和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一带的开发开放,黑河等13个沿边城镇的对外开放,以及内陆省会和自治区首府的对外开放。

到90年代上半期,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沿江开放地带——内陆开放省会城市——沿边开放口岸〞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别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成为内地与外国开展经贸关系的重要桥梁。

进入21世纪,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到新的阶段,对外经贸关系大幅增长,施行“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

将来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根本国策,进一步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构造,进步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平安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实现现代化采取的重大政策措施

  我国在现代化建立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推进中,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诸如:

调整经济构造,转变增长方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进步、以及管理创新转变,努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建立创新型国家。

坚持可持续开展,正确处理近期开展与长远开展的关系、经济开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建立的突出位置。

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坚持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

统筹城乡开展,加强农业根底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开展一体化新格局。

推动区域协调开展,施行区域开展总体战略,深化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开展。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开展规划、方案、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完善立法和加强司法,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进步宏观调控程度。

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中,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把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纳入到经济社会开展内涵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做到开展依靠人民、开展为了人民、开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实行改革开放获得的伟大成就

  经过近30年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和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推动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开展。

1979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消费总值年平均增长9.8%,高过世界经济同期年均增长率的2.3倍。

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曾创造世界经济开展奇迹的新加坡和韩国,在其最辉煌的30年间〔新加坡1961~1990年、韩国1966~1995年〕,国内消费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5%和8.4%;而我国在近30年中GDP到达年均9.8%的增长率,创造了世界经济开展的新奇迹。

  新中国经过60年的开展建立,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工业化与信息化交融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飞速提升,“神舟七号〞漫步太空是最有力的证明。

国家综合实力也大大增强,我国国内消费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00670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3位;人均国内消费总值由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2021年的22698元,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52年的64.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79763.9亿元,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3;国家财政收入从1952年的173.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1300亿元,增长352倍;国家外汇储藏从1978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19460亿美元,位列全球之首;人民生活从温饱缺乏开展到总体小康,并已朝着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目的迈出了坚实步伐;政治建立、国防建立、文化建立、社会建立获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展望、将来,2021年将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30年〔2021~2039年〕。

将来30年,我们将继续坚决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决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

我国经济开展仍将处于〔年均增速在7.2%以上〕高速增长期,到本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我国在实现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奋斗目的之后,将完成工业化和根本实现现代化,GDP总量将居于世界前列,人均GDP也将超过2万美元,进入中等兴旺国家行列。

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进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奉献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