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8253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docx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docx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

-----有很多的微生物学家

阿尔贝尔ARBER,Werener

阿尔贝尔ARBER,Werener

1929.6.3—?

瑞士的分子生物学家。

Zürich工科大学毕业后,在日内瓦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由于λ原噬菌体缺失变导的研究而获得了学位

(1958)。

其后,在南加州大学J.Bertani的研究室对P1噬菌体的细胞导入进行了研究。

1960年归国后,在日内瓦大学对噬菌体感染系中有关寄主支配的限制与修饰进行了研究。

已明确了限制是基于特异的核酸内切触对外来性DNA被分解后而产生的;修饰则是由于特异的甲基化酶的作用使核苷甲基化的结果。

1971年任巴赛尔大学(Biozentrum)教授。

此外尚有转位子和插入因子等的研究。

1978年与

D.Nath-ans.H.O.Smith共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鄂永昌)

xxxxEHRLICH,Paul

xxxxEHRLICH,Paul

1854.3.14—

1915.8.20。

德国医学家和细菌学家。

生于西里西亚的斯踹伦(Strehlen)。

曾在斯特拉斯堡学习过。

1878年在柏林大学跟弗雷里希斯(

F.vonFrerichs)从事实验病理学的研究。

后来到柯赫(Koch)传染病研究所,并于1896年任血清研究所所长,进而于1899年任实验医疗研究所所长,1906年任化学疗法研究所所长。

由于他提出精巧的染色法,对血球形态学作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成为现代血液学的先驱。

他发现了抗酸性菌染色法、吡咯化合物的埃尔利希反应(对二甲胺基苯(甲)醛的反应)及检验类胆红素(bilirubinoid)的重氮反应等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

从这些药理反应的化学中发展了所谓化学疗法,因而成为化学疗法的奠基者。

他一方面对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引入化学反应的量论方法,于1904—1905年建立了有名的侧链论(德Seitenkette-ntheorie),另一方面还把自体抗原对自本是没有免疫性,作为Horrorautoxicus的定律,从而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

从实际工作来说,他发明的锥体虫(Trypanosoma)病及螺旋体病(Trepone-ma)疗法(创制有机砷化合物的salvarsan—

“606”,1909—1910)、治疗血清的抗毒力检定法等都很重要的。

另外他还进行了癌症的研究(埃尔利希腹水癌)。

于1908年与梅契尼科夫(

E.Metchni-kaff)一起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金。

日本的志贺洁(赤痢杆菌的发现者)和秦佐八郎(“606”研究的协作者)等都是他的学生。

(xx译)

埃维利AVERY,OswaldTheodore

埃维利AVERY,OswaldTheodore

1877.10.21—

1955.2.20。

美国细菌学家。

出生于加拿大NovaScotia州Halifax,10岁时移居美国,19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

曾一度开业行医,后来于1907年入Brooklyn的Hoagland研究所开始研究细菌,1913年转至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1945年因年老退休。

但一直到1948年仍在该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他对肺炎双球菌的荚膜物质的免疫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已明确是多糖类,并在对它同病原性的关系探索中,发现肺炎双球菌的病源性的转化是基于可遗传的菌体因子的变异;进而与

C.M.MacLeod、M.McCarty又共同证明形质转化的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

(1944),这被评价为基因的实质是DNA的最早的发现。

(鄂永昌译)

奥拉詹森ORLA-JENSEN,Sigurd

奥拉詹森ORLA-JENSEN,Sigurd1870—1949。

荷兰的细菌学家。

哥本哈根皇家技术学院(CopenhagenRoyalTechnicalCollege)的教授。

他主张基于生理性质的细菌的“自然”分类,并把重视系统发生的新命名法引进了细菌分类学中,19年出版的《Thelacticacidbacteria》被称为细菌分类学的经典著作。

主要著作:

巴尔逖摩BALTIMORE,David

巴尔逖摩BALTIMORE,David

1938.3.7—?

美国微生物学家。

1972年起任马萨诸塞州工科大学(MIT)教授,曾就学于Swarthm-ore大学、Rockefeller大学,经在MIT、AlbertEinstein医科大学和Salk研究所工作后,又转回MIT工作。

曾研究过病毒的缺失干涉粒子(DIpar-ticle)和病毒粒子内酶,1970年用鼷鼠白血病病毒,研究确定了RNA依赖性DNA聚合酶(同反转录酶)的存在,并与H.M.Temin-水谷慧同时发表。

1975年与Temin、R.Dulbecco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为美国科学学会会员。

(鄂永昌译)

巴斯德PASTEUR,Louis

巴斯德PASTEUR,Louis

1822.12.27—

1895.9.28。

法国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

就学于巴黎的EcoleNormale,毕业后任杜马斯(J.

A.B.Dumas)的助手,经任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大学教授

(1849)和里莱理科(Li-lle)大学教授

(1854)后,任母校的教授

(1857)。

此后又任索蓬(Sorbonne)大学教授

(1867)及巴斯德(Pasteur)研究所所长

(1881)。

为近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创始人。

他从酒石酸盐旋光性

(1848)的研究中,注意到微生物的作用而探索发酵的原因,特别是建立了灭菌技术,否定了自然发生论,证明发酵或腐败现象乃是微生物的作用。

他的主要研究成就是:

发现厌氧微生物和偏性厌氧生活;发明防止蚕的微粒子病和葡萄酒酸败的低温灭菌法

(1866);利用鸡霍乱、炭疽病和狂犬病

(1885)病毒减弱现象,发明了弱毒性疫苗;建立了对感染病特异免疫性的一般法则等。

(刘信译)

xx里xx

xx里xx

1853.12.20—

1931.6.13。

日本细菌学家。

生于熊本县,曾求学于熊本医学校,后入现在的东京大学医学系学习。

毕业后到内务省卫生局工作,1885年留学德国从师于柯赫,1891年回国创立传染病研究所,并任该所所长。

该研究所(私立,大日本卫生会)后改为国立研究所,1914年移交东京帝国大学管理时辞职,并重新组建里研究所。

留学时期,继1889年发现破伤风菌后,他和贝林格(

E.A.VonBehring)共同发现了破伤风抗毒血清

(1890),这是一项首创血清学(现在所谓的免疫化学)的历史性成就。

1894年曾赴香港调查鼠疫的流行情况,发现了鼠疫菌。

其门下有志贺洁等学者。

(刘信译

贝纳赛拉夫BENACERRAF,Baruj

贝纳赛拉夫BENACERRAF,Baruj

1920.10.29—?

出生于委内瑞拉,美国医学家。

1943年取得美国公民权。

1945年在维几尼亚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任纽约大学病理学副教授,在NIH的变态反应传染病部门任主任,1970年开始任哈佛大学比较病理学教授,为免疫反应基因发现者之一。

六十年代前半期,对两个系统的土拨鼠(系统2和系统13)PolyLlysine抗原的免疫反应进行了比较,发现系统2具有较高的反应性,系统13无反应性,其反应性是由单一的对立显性基因所支配。

以后用许多纯系小鼠及同族小鼠,发展了有关对各种抗原免疫反应性的研究,发现免疫反应基因含于支配主要组织适合性抗原的基因复合体(H-2)的Ⅰ领域。

由于后来许多研究者的工作,已清楚在人和其它动物体上也基本如此,将七十年代的免疫学在遗传学的基础上推向高速发展。

由于这些成就,1980年与J.Dausset,G.

D.Snell共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李建之译)

倍林BEHRING,EmilAdolphvon

倍林BEHRING,EmilAdolphvon

1854.3.15—

1917.3.31。

德国细菌学、免疫学家。

最初是军医,后在柏林当科克(R.Koch)的助手,1894年任哈雷大学卫生学教授,翌年转任马尔堡卫生研究所所长。

曾与日本北里柴三郎等合作,将白喉杆菌及破伤风菌分别注射于不同动物体内,发现在血清中形成白喉杆菌及破伤风菌的抗毒素

(1892),成为血清学及血清疗法的创始人。

由于抗血清的发明,1901年获得首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主要著作:

《GesammelteAbhandlungen

zuratiologischenTherapievonansteckendenKrankheiten》,1893;《TherapiederInfektionskrankheiten》,1899。

(区伟乾译)波特尔PORTER,RodneyRobert

波特尔PORTER,RodneyRobert

1917.10.8—?

英国生物化学家和免疫学家。

曾学习于Liverpool大学和剑桥大学,也曾在

NationalInstiuteforMedicalRescarch作为成员工作过,之后,从1960年起任伦敦大学的St·Mary′sHospitalMedicalschool的免疫学教授,1967年以后为牛津大学生物化学教授。

又自1964年起为皇家学会会员。

五十年代后期,用蛋白分解酶的木瓜蛋白酶处理免疫球蛋白G(IgG),发现三个分解片段,其中两个为相同的Fab,与另一区段Fc结合,所以明确了IgG是2Fab+Fc构成的;同时也明确了与抗原间的结合的Fab,对补体结合或吞噬的助长效应等生物学活性是在Fc;以后他在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分析研究方面居于领先的地位。

1972年与G.M.Edelman共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鄂永昌译)

伯内特BURNET,FrankMacfarlane

伯内特BURNET,FrankMacfarlane

1899.9.3—?

澳大利亚医学家,在墨尔本大学取得医学学位

(1923),后在伦敦大学留学。

1944年起任墨尔本大学医学院教授。

以流行性感冒=病毒以及噬菌体的研究等作为病毒学家而颇具名声,但不久又转向免疫学的研究,提倡有关免疫抗体产生的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

(1957),为现代免疫学开辟了革命的前景。

1960年与P.

B.Medawar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主要著作:

《Clonalselectiontheo-ryofacquiredimmunity》,1959;《Princip-lesofanimalvirology》,2版,1960;《Cellu-larimmunology》,1969;《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1970;《Genes,dreamsandreali-ty,1971:

《Intrinsicmutagenesis:

勃尔德BORDET,Jules

勃尔德BORDET,Jules

1870.6.13—

1961.4.6。

比利时细菌学家。

布鲁塞尔(Bruxelles)大学毕业。

1894年入巴黎巴斯德研究所,任梅契尼可夫(

E.Metchnikoff)的助手。

1901年在布鲁塞尔设立巴斯德研究所。

1907年任布鲁塞尔大学教授。

他发现红血球凝聚反应和溶血反应,并阐明了它的机制。

随后又发现包含在动物新鲜血清中的感应物质〔法,Substancesensibilisatrice,aléxine与埃里希(P.Ehrlich)命名的补体(Komple-ment)相同〕

(1898)。

1901年又和根哥(O.Gengou)一起发现了现在称作补体结合反应的血清学反应。

另外和根哥一起发现了百日咳菌(Bordetellepert-ussis)。

他同埃利希就溶血反应的机制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19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刘信译)布卢姆伯格BLUMBERG,BaruchSam-uel

布卢姆伯格BLUMBERG,BaruchSam-uel

1925.7.28—?

美国医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57)后,任国立关节炎和代谢疾病研究所研究员(1957—1964),后转入费城的癌症研究所任临床究所副所长。

从事血清蛋白质的免疫遗传学研究,发现血清中新的抗原抗体,由于此种抗原多见于澳大利亚当地人的血清中,所以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

(1965)。

其后证明了抗原存在于B型肝炎病毒的表面,被认是病毒碎片的、直径22毫微米的粒子。

他的发现推动了肝炎病毒研究的发展。

1976年以发现澳大利亚抗原的功绩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主要著作:

《Anewantigeninle-uchemiasera》,1965。

(区伟乾译)德雷勒D’HERELLE,FélixHubert

德雷勒D’HERELLE,FélixHubert

1873.4.25—

1940.2.22。

加拿大出生的细菌学家。

1902—1906年任瓜地马拉细菌研究所所长,此后赴墨西哥的梅里达(Merida),自1907年起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28—1933年任耶鲁大学教授。

1933年去苏联,任梯比利斯大学教授及该校传染病研究所所长。

死于巴黎。

他和图特(

F.W.Twort)同以细菌噬菌体的发现而闻名(1917年)。

主要著作:

《Lebacteriophage,sonróledansl’immunité》。

(刘信译)

xxDUBOS,RenéJule

xxDUBOS,RenéJule

1901.2.20—?

在法国出生的美国细菌学家、环境医学家。

早先求学于巴黎的国立农学院,1924年赴美,在拉特格斯大学随瓦克斯曼(S.Waksman)进行研究,并获得学位。

1927年入洛克菲勒研究所,任环境医学部教授。

从短芽孢杆菌分离出短杆菌素

(1939)。

这是从土壤微生物获得抗菌素的最早的成就之一。

短杆菌素是混合物,此后又从其中分离到短杆菌肽丁等。

其特点在于从微生物间的生态学上相互作用的观点,这一宽广的视野来观察抗菌素等物质。

主要著作:

《Thebacterialcell》,1954;《Mi-rageofhealth》,1959;《Pasteurandmodernscience》,1960;《Thedreamsofreason》,1963;《Manadapting》,1965;《Bacterialandmycoticinfectionsofman》4版,1965,《Reasonawake》,1970;《Agodwithin》,1972;《Onlyoneearth(与

B.Ward合编)》,1972;《Choisird’etrehumain》,1974。

(xx)

xx特DAUSSET,Jean

xx特DAUSSET,Jean

1916.10.19—?

法国医学家。

巴黎大学医学系毕业,后经该大学SaintLouis医院和国立输血中心,从1968年起任巴黎大学免疫血液学教授,自1978年以来,一直任CollegedeFrance教授,在此期间曾临时兼任国立卫生研究所移植免疫遗传研究部部长。

1958年他最先发现人的一种主要组织亲和性抗原(HLA),并命名为Mac(现在的HLA-A2);以后对HLA的对立性状进行分析。

自1970年以来,免疫学在遗传学的基础上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他的重要发现起着先导作用。

对于他的功绩,1980年同

B.Ben-acerraf、G.

D.Snell一起被授与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鄂永昌译)

弗莱明FLEMING,Alexander

弗莱明FLEMING,Alexander

1881.8.6—

1955.3.11。

英国细菌学家。

曾求学于伦敦圣玛丽医院附属医学校,在伦敦大学获得学位

(1908)。

后在圣玛丽医院疫苗研究所担任以调理素学说闻名的赖特(J.HWright)的助手。

他一生在此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28年住伦敦大学教授,并领导赖特-弗莱明微生物研究所。

发现溶菌酶(1922,他认为作为感冒的后遗症分泌鼻涕是细菌抑制机制的主体)之后,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变异研究中,观察到细菌因混入霉菌而死亡,作为其活性物质而发现了青霉素

(1929)。

从此,人类进入了抗菌素治疗的时代。

晚年再次进行噬菌现象的研究。

1945年他和合作者牛津小组的弗洛里(H.W.Flory)、秦(

E.B.Chain)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主要著作:

《OntheantibacterialactionofculturesofPenicillium》,1929。

盖奇杜塞克GAJDUSEK,DanielCarlton

盖奇杜塞克GAJDUSEK,DanielCarlton

1923.9.9—?

美国病毒学家,曾在哈佛大学学习,最初从事小儿科学,以后转到国立神经病和中风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NeuralogicalDiseasesandStrokes)工作,从而对未开化民族的病型产生了兴趣。

1957年,他发现了新几内亚东部高地人福尔(Fore)族中被称为库鲁(Kuru)的一种神经病。

当初曾认为致病原因是由于遗传、营养不良、中毒等,但也不完全排除感染所致的说法,于是,他在1964年将死者的脑乳剂接种在黑猩猩的脑内,从而证实了库鲁病可以在动物身上再现与传播。

后又进一步于1970年证明了人的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可布(Creutzfeld-Jakob)病,1974年证明了羊的蹭痒症(Scarpie)、水貂(mink)的脑病等呈现类似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的神经病,均可经灵长类传播,并属同种类型的病。

其病因被认为是一种病毒,但又比已知的病毒小,而且缺少免疫反应,由此也可以说是裸露的核酸,但具体怎样尚未弄清。

这种潜伏期极长的扩散性病毒病,人们称其为慢性病毒感染症(迟发性病毒感染症),盖奇杜塞克是其研究的中心人物。

由于他对库鲁病的研究为慢性病毒感染的广泛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因而曾获得了1976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田明华译)

xxKOCH,Robert

xxKOCH,Robert

1843.12.11—

1910.5.27。

xx细菌学家。

生于汉诺威的克劳斯塔,曾求于学于哥廷根。

1872年任沃斯泰因地方卫生技师,1880年任德意志帝国卫生官,1885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891年任新设立的传染病研究所所长。

此后去埃及、印度、非洲各地作研究考察。

他在建立微生物病的病因理论,培养、染色等检查方法以及建立病原菌学技术等方面,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作为柯赫学派的核心人物,在细菌学史上形成了一个柯赫时代。

特别值得提起的是,他研制成功了炭疽菌的纯培养法(平板培养法)和检测法

(1876);发现了结核菌

(1882)和霍乱菌;创制了结核菌素等。

除此外,他在锥体虫(Trypanosoma)病、牛瘟,疟疾、伤寒等方面的研究也很有名。

他最活跃的1880—1900年,曾是发现病原菌的黄金时代。

1905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刘信译)科思COHN,FerdinandJulius

科思COHN,FerdinandJulius

1828.1.24—

1898.6.25。

德国植物学家、微生物学家。

1859年任布雷斯劳(Breslau)大学教授。

1866年创建植物生理学研究所,1872年任所长。

他和巴斯德几乎在同一时期对细菌学作出很大贡献,柯赫即出自其门下。

他的重要成就除细菌培养以外,还有孢子的发现及其研究,它阐明了热杀菌的不可靠的原因,起着使“自然发生说”最后破产的作用。

另一方面他提出的,即如果植物体的原生质有坚固的细胞膜存在,则与动物的原生质(Sarcode)是相同的

(1850)这一见解,也颇负盛名。

主要著作:

《UntersuchungenüberdieEntwicklungsgesc-hichtedermikroskopischenAlgenundPi-lze》,1854;《GrundlegendeuntersuchungenükerBiologieundSgstematikderBakferien》,1872—1875。

(刘信译)

莱德伯格LEDERBERG,Joshua

莱德伯格LEDERBERG,Joshua

1925.5.23—?

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

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动物学,接着在该大学及医学院学习医学,后又在耶鲁大学微生物系学习。

毕业后任威斯康星大学副教授,1954年升为教授。

1947年利用大肠杆菌发现了基因重组,1951年又和津德(N.Zinder)共同用鼠伤寒菌(沙门氏菌)发现了转型现象。

他和比德尔(G.W.Beadle)、塔特姆(

E.L.Tatum)一起获195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刘信译)

里斯特LISTER,Joseph

里斯特LISTER,Joseph

1827.4.5—

1912.2.10。

另被称为ListerofLymeRegis。

英国外科医师。

曾在伦敦求学,在爱丁堡从事医疗工作

(1854),以后历任xx

(1860)、xx

(1869)、xx

(1877)各大学教授。

他从巴斯德(L.Pasteur)关于发酵、腐败和化脓理论中得到启发而注意外科手术时细菌感染(化脓)的严重性,首创使用石碳酸消毒法,在外科技术上带来了革新

(1867),但反对的也不少,约经30年才普及。

(区伟乾译)

里歇RICHET,CharlesRobert

里歇RICHET,CharlesRobert

1850.8.26—

1935.12.4。

法国生理学家、血清学家。

曾从师于马莱(

E.J.Marey)、xx(

C.Bernard)等,1887年任巴黎大学教授,原先研究神经生理学及体温生理学,后来首创血清疗法而从事有关的研究,1890年第一次对人体施行血清注射。

他发现注射抗原(异体血清)引起机体感受性增强状态,而命名为过敏性

(1902),以此获得19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在1920年代还进行了腔肠动物刺丝胞毒素的生物作用等研究。

主要著作《Propriétéschimi-quesetphysiologiquesdusucgastrique》,1879;《Physiologie》,1893—1902;《Dictio-nnairedePhysiologie》,10卷,卢沃夫LWOFF,AndréMichael

卢沃夫LWOFF,AndréMichael

1902.5.8—?

xx微生物学家。

生于Ainy-le-Chcteau(阿利埃),学完医学后,入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原生动物和细菌。

二次大战后,开始了溶原菌的研究,阐明溶原菌并非一个集团,而是各个子代细菌细胞。

并证明了溶原菌保持着前噬菌体,因偶然的或人为的诱发而从这一状态转向增殖状态,释放出感染性噬菌体。

他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研究的,而这种原噬菌体(prophage)诱发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与在该研究所由莫诺(J.Monod)等研究的适应酶相类似。

这一研究阐明了表达遗传性状的遗传控制机制。

由于这一研究成果,他和雅可布(

F.Jacob)、莫诺(Monod)一起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主要著作:

《Biologicalorder》,1960。

(刘信译)

鲁ROUX,PierrePaulEmil

鲁ROUX,PierrePaulEmil

1853.12.17—

1933.11.3。

法国细菌学家。

在巴斯德研究所从事研究,1904年任该所所长。

同巴斯德、梅契尼科夫合作进行了许多研究,主要成就是证明白喉菌体外毒素和抗破伤风血清的改良等。

(刘信译)

尼科尔NICOLIE,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