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7514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附件:

 

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目录

序言6

一、“十一五”时期认证认可事业的发展6

(一)发展成就6

(二)发展经验12

二、“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12

(一)阶段性特征12

(二)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13

三、“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15

(一)指导思想15

(二)发展目标16

四、“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任务16

(一)扎实推进认证认可制度建设。

16

1.加快制度创新步伐17

2.巩固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17

3.加强法规体系建设18

4.健全行政执法监管体系18

5.完善国家认可制度19

6.推进省部合作机制19

7.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20

(二)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

8.加强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20

9.提升认可能力21

10.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21

11.促进食品农产品认证22

12.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22

13.完善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

23

14.提升管理体系认证水平23

15.加快实施服务认证24

16.推进检测机构认证认可体系建设24

17.加强进出口食品企业注册备案24

18.改进出口商品注册备案管理25

(三)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25

19.完善行业发展战略25

20.实施自主创新工程26

21.开展品牌建设27

22.强化从业机构建设27

(四)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

28

23.促进双边国际合作28

24.加强多边国际合作28

25.深化对台港澳合作29

26.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29

(五)努力提高基础工作水平。

30

27.推动宏观政策研究30

28.推进科技标准化工作30

29.加快信息化建设31

30.加强宣传工作32

五、“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33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33

(二)建立行业自律机制33

(三)加强社会监督力度34

(四)健全政策保障机制34

(五)完善规划实施机制34

六、2020年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展望34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更是促进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认证认可作为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定手段,在维护产品质量和安全,提升组织管理水平,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好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确保认证认可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国家认证认可发展战略构想,明确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促进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进而促进认证认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着力提升认证认可工作质量,推动认证认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认证认可事业的发展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认证认可工作在规范市场行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公众利益、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认证认可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在“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认证认可工作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优势,积极配合国家重点领域发展政策,在农业、商务、卫生、公安、司法鉴定、国家安全、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食品安全、工程建设等领域,建立并实施了相关认证认可制度。

不断加大认证认可立法工作力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认证认可法规体系,认证认可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强化认证认可执法监管,形成了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初步构建了“以认证监管机构为主导,以专职执法机构为主体,以法制工作机构为监督”的认证执法监管工作机制。

地方认证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执法监管能力明显提升,认证执法长效机制建设初见成效。

党风廉政建设、认证认可行风建设取得了新成绩。

———认证认可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

“十一五”时期,社会各界对认证认可工作更加重视,一些政府部门开始把认证认可各项指标作为衡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参数,通过推动认证认可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环境,保障公众职业健康安全、消费安全。

各地消费者协会连续多年把提高公众对强制性产品认证认知度,作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措施。

部分国有企业和基层党组织开始推行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国通过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基层党组织达50余家。

2000多家地方政府及政府部门引入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办事效率、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企业、群众、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有效地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认证认可在服务重点工作和妥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时期,认证认可工作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了技术基础保障作用。

为确保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等重要国际活动成功举办,制定了《重大国际活动出入境检验检疫规程》等7项行业标准。

2008年,受北京奥组委委托,对拟承担供奥运食品检测58家检测机构完成了资质认定紧急扩项。

对72家供奥运食品注册企业进行检查。

在奥运定点医院医学实验室认可专项方面,对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检测中心进行了认可,满足了国际反兴奋剂组织的要求。

汶川地震发生后,及时公布了有资质进行水资源检测的机构名录。

批准国家建筑工程质检中心等在地震灾区设立灾后重建实验室,使国家级检测服务前移,有力支持了灾后重建。

在食品安全事件处置中,紧急组织核实食品检测机构开展三聚氰胺检测能力,公布了460家可检测“三聚氰胺”的食品检测机构名录,组织开展了三聚氰胺检测能力验证活动。

制定了乳制品生产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认证实施规则和相关标准。

———认证认可在质量安全保障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十一五”时期,适应消费安全需要,对强制性产品认证领域实施了必要调整,对玩具、农机产品实施了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前强制性产品认证已达22类159种。

经中编办批准,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正式成立,信息安全产品、管理体系认证逐步展开。

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工作有效开展,经认可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对防止禽流感、登革热、甲型流感等流行疾病的蔓延发挥了关键作用。

认证认可的安全保障功能从传统工业产品领域向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保障国家安全新领域延伸。

———认证认可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产品出口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十一五”时期,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良好农业规范(GAP)、食品质量(酒类)、有机产品和绿色市场认证得以大力推进。

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已在18个省、直辖市的200多家企业开展了试点,我国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截止到“十一五”期末,当前有效证书达60955张。

在食品卫生注册管理方面,“十一五”时期共组织502家企业成功接受了60多个国外官方检查团组检查,世界上25个国家(地区)政府主管部门已接受我出口备案注册管理体系。

批准新推荐1219家出口食品企业对外注册,使获得国外卫生注册登记的企业达到5582家(次),出口食品农产品实现了在国外技术壁垒不断加严条件下的继续增长。

对20个国家1562家申请企业开展了肉类进口注册审核,共注册国外食品企业354家,将主要对华出口国的主产品纳入了进口注册管理范围,实现了进口食品前置性监管措施从无到有。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等内容明确写入《食品安全法》,标志着认证认可在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认证认可在服务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十一五”时期,在节电、节水、节油、可再生能源和环保等领域已有超过1400家企业的38000多个型号的产品获得认证证书,并被政府采购、政府工程所采信。

通过开展国家统一的节能环保汽车自愿认证,扩大能效标识管理范围、推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开展等工作,促进了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规范发展。

结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在钢铁、有色金属等10个重点行业积极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试点工作,确定了31家试点认证机构,组织制定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要求》。

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试点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后,综合统计结果显示:

综合能耗降低52103.8吨标准煤,相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8593.1吨,节约资金2605.19万元。

通过对进口废物原料装运前检验实施了电子监管,促进了检验把关和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国家统一的认可制度作用显著。

认可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增强。

认可工作已从传统的产品质量等认可领域,不断拓展到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安全、司法鉴定/法庭科学等社会安全等社会热点领域。

在服务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作用。

认可约束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创新性开展了对认证机构的“确认审核”工作,完善并实施了对认证机构的风险分级管理,搭建了最终用户反馈的新机制,丰富了认可约束的手段,并开展了认可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分析,对认可风险进行合理控制,提高了认可有效性,认可约束机制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成效明显,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认证认可/合格评定水平逐步向世界前列迈进。

“十一五”时期,以实现国际互认为核心,以服务国家外交外贸大局为目标,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国认证认可的国际影响力。

积极推动国际互认,促进我国产品对外出口。

截至2010年底,国家认监委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36个政府及有关协会、认证认可机构签署了77份协议类文件,与欧、美、日、俄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认证认可机构建立了长效磋商机制或双边合作关系。

国家认监委及我国认证机构、认可机构参加或跟踪的认证认可国际、区域组织达到19个,加入检测、认证多边互认体系8个。

我国全面签署了国际认可论坛(IAF)、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太平洋认可合作组织(PAC)、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等4个国际和区域认可组织运作的认可多边互认协议。

———认证认可结果的采信度逐步提高。

“十一五”时期,认证认可结果采信逐步纳入了政府采购和行业管理要求。

国家认监委与财政部、发改委、原信息产业部等部门联合发文,无线局域网产品认证结果的采信已经纳入政府采购要求。

国家认监委与商务部等五部委达成一致,将机动车和摩托车产品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作为企业出口的前置条件。

与建设部共同推动住宅部品认证,引导相关方面采信认证结果。

质检总局把获得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认证作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申请免验的前提条件。

商务部、财政部将出口企业获得HACC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列入重点资金支持范围,利用农轻纺产品贸易促进资金,建立了国家食品、农产品认证补贴制度。

体育总局要求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将获得体育用品认证作为相关招标的准入条件之一。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体质监测中使用的器材必须采信产品认证结果。

北京、浙江等地方政府制定政策,对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企业给予5-1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贴。

认可结果得到国内外广泛采信。

根据国际互认协议框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相关合格评定证书、报告在IAF/ILAC多边互认协议签约认可机构所在国或经济体具有认可互认证明效力。

(二)发展经验

五年来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认证认可工作。

二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重要原则。

三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依法规范与科学发展并举的工作方针。

四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五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创新的进取意识。

六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发挥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在认证执法和推进认证制度实施中的作用。

二、“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阶段性特征

随着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在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服务发展和国际化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现阶段,我国认证认可事业正处于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面发挥作用,迈向国际认证认可强国的关键攻坚时期;我国认证认可工作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强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取得巨大进展,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自我调整、自我创新任务更加艰巨;我国认证认可国际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合作日益广泛,但是其引导国际认证认可发展趋势的作用有待提升。

(二)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

未来五年,认证认可事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内、国际环境为认证认可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为认证认可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主题的提出,为认证认可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认证认可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深化改革开放,将使得认证认可更具体制机制上的优势;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认证认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认证认可提出了一个持续迈进的奋斗目标。

———国民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认证认可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人均国民收入的稳步增加,认证认可的社会需求将会持续增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将会带动低碳、节能、节水、环保等产品和管理体系认证的快速拓展;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与发展,将为有机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制度的推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为认证认可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质量强国战略的基本确立,将会巩固和完善认证认可的基础地位。

在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加强质量监管、增强全社会质量诚信意识等方面,在维护国门安全、食品安全工作中,认证认可制度将发挥重要作用;实施法治质检、科技兴检、人才强检和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将成为“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重要指针。

———基本稳定、继续向好的国际合作环境为认证认可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我国对外交往和合作将会更加频繁,认证认可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外贸战略的任务将会更加繁重,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将会更加突出。

认证认可国际与区域合作环境也会继续向好,双边和多边合作空间将会持续改善。

继续加快认证认可国际互认步伐,努力发挥认证认可在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中的重要作用,将是“十二五”时期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

展望未来五年,必须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认证认可工作还将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认证认可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尚有差距。

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有待拓展。

在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等方面,虽然着力很多,但作用不够显著。

在加强国家宏观质量管理等方面,认证认可的基础地位不够突出。

认证认可社会认知度偏低,尚不能为社会各界和消费者广泛知晓和接受。

———认证认可发展状况与科学发展的战略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认证认可区域发展不均衡,获证企业、从业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认证认可产业分布不均衡,过于偏重第二产业,在第一、第三产业中的推广力度不大,应用不够广泛。

认证认可资源存在条块分割现象,未能有效整合、合理配置,不利发挥行业整体优势。

———中国认证认可尚未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十一五”时期,我国有效认证证书数量虽已位居世界前列,但认证有效性有待提高,影响力亟需扩大。

认证认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机制不活的问题依然存在。

从业机构点多面广,但缺乏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长远经营意识和长期战略规划,市场竞争策略单一,恶性价格竞争依然存在。

———认证认可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认证认可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其它配套政策的支持。

以国家指导性价格为主导的认证认可收费制度滞后于市场发展水平,也有违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层认证监管部门在人员、机构、经费等方面的保障能力不足,影响了认证执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科学发展、促进国家质量总体水平提升为宗旨,以推动认证认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健全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法治化、科学化、国际化的认证认可工作体系。

(二)发展目标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认证认可阶段性发展特征相适应、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国家认证认可制度;

——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进一步拓宽认证认可服务领域,创新认证认可手段,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

——进一步规范和培育检测、认证市场,促进认证认可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继续实施认证认可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升中国认证认可国际影响力;

——进一步加强认证认可基础建设;

通过五年的努力,为实现建设认证认可强国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四、“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任务

(一)扎实推进认证认可制度建设。

以改革为强大动力和有力抓手,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全面加强法治认证认可建设,深入推动国家认可制度的持续发展,积极加强省部合作,健全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与认证认可事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相适应、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国家认证认可制度。

1.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树立创新理念,发挥首创精神,加强认证认可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推动以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为核心的认证认可制度创新。

配合国家相关改革政策出台,进一步推动认证认可工作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创新,以认证认可手段充分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突破旧有不合理制度的束缚,推动解决制约认证认可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推动认证认可工作的自身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新的动力。

2.巩固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继续强化“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加强认证认可部际合作。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认证认可事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充实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共同推进各项认证认可制度的建立实施;紧密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行业监管政策,在依法行政、行业监管过程中,积极运用认证认可手段,采信认证认可结果;紧密结合各自职能特点,共同化解风险、应对挑战。

继续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探索建立认证认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评价指标,有效发挥认证认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加强法规体系建设。

开展《认证认可法》立法研究。

加大力度推进《实验室管理条例》立法,建立我国统一的实验室监管制度,规范实验室检验检测行为,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顺应认证认可事业发展需要,继续加强认证认可配套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修订工作。

支持、配合相关部门在本部门立法中,引入认证认可手段,改革行政管理方式。

继续深入开展认证认可法规、部门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通过立法途径解决问题,促进认证认可事业的健康发展。

4.健全行政执法监管体系。

全面加强对各项认证认可活动的监督管理,努力把好认证认可准入关,坚决依法查处认证认可违法行为,积极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认证认可行政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类监管的认证认可行政执法监管模式,造就一支能力强、水平高、公正严明的认证认可行政执法监管队伍,忠实履行国家赋予的各项认证认可行政执法监管职责。

加强对认可机构及人员注册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对认证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办事处进行监督管理,提高认证机构设立及扩项审批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制度,规范行政审批程序,不断提升资质认定工作质量;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家产品质检中心授权管理制度,提高国家产品质检中心准入门槛。

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逐步建立起一套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又适合中国国情的认证认可行政监管工作机制。

加强认证认可执法,加强对虚假认证检测、超范围认证检测、买证卖证等的行政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造认证检测标志、证书等违法行为,完善从业机构退出机制。

加强对地方认证监管部门执法工作指导力度,统一执法标准,规范自由裁量权,健全认证认可行政执法程序。

加强质检系统认证行政执法机构建设。

建立和充实认证执法队伍,使之与执法任务相适应,积极与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协调,妥善解决执法机构存在的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认证执法培训制度,创新和改进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覆盖面,建立认证执法培训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机制。

5.完善国家认可制度。

坚持统一、权威的国家认可制度。

以不断增强认证有效性为核心,进一步研究有效的监管措施及退出机制,强化风险控制机制,健全认可统计分析制度,完善科学决策机制,积极探索与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联动的管理模式,发挥认可在规范市场秩序和促进诚信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

6.推进省部合作机制。

充分利用备忘录等与地方政府合作平台,强化地方政府指导、支持认证认可工作力度。

积极创新合作模式,建立完善认证认可责任分工体系。

进一步发挥认证认可的服务和基础支撑功能,推动认证认可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结合区域特点,建立认证认可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

支持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培育发展检测、认证市场,鼓励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或城市将检测、认证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采取优惠措施,支持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设立检测、认证机构或分支机构,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认证制度。

推动边疆地区积极参与认证认可区域合作,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检测、认证工作实现较快发展。

7.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充分运用认证认可技术手段,加强风险监测。

建立风险分析工作机制,统一风险分析工作要求,逐步实现风险分析无缝隙、全覆盖。

加强风险预警,建立风险快速处置机制。

严格实施风险防范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落实风险管理工作责任制。

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建立完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为有效管理、控制、防范认证认可风险奠定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基础。

(二)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核心,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保障改善民生,配合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等方面,突出认证认可的基础保障作用,充分发挥认证认可的导向作用。

8.加强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积极开展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研究和规划,加大投入,强化保障措施,稳步推进建设步伐,促进全国检测资源及信息的全面公开共享。

重点推动社会公共安全、人身健康、食品安全、公平贸易、环境保护等领域检测资源信息的公开,推动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逐步实现检测资源信息全方位开放、全社会共享。

加强信息平台技术开发,有效提升服务功能。

进一步健全检测资源信息采集、审核、更新和维护工作机制,以实验室资质认定信息系统建设为基本框架,促进检测资源共享平台有关数据持续更新,提高检测资源信息查询、检索的效率和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