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7199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docx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docx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

前言………………………………………………………………………1

一、非正规金融概念………………………………………………………2

二、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社会基础……………………………………………2

三、非正规金融弊端………………………………………………………3

四、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4

(一)非正规金融地位合法化这是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前提条件…………………………………………………………………………4

(二)制定相应的法律以法律形式对非正规金融的活动加以规范,使民间借贷有法可依……………………………………………………………………5

(三)将非正规金融纳入监管范围承认非正规金融的合法性,将其活动纳入宏观金融监管体系………………………………………………………………5

(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对民间信用资料的大量积累,建立信用制度…………………………………………………………………………5

前言

本文首先分析非正规金融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并单独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在中国发展的特殊原因和必要性,然后对非正规金融进行利弊分析,指出其优势和缺陷。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非正规金融发展需要政府的规范和引导,表明非正规金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给予合法地位,并为非正规金融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非正规金融概念

非正规金融现象几乎是所有国家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展开本文的分析之前,首先应该对相关的概念做出界定。

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金融和融资在实质上是同一的,为了统一称谓,不至于产生歧义,同时便于与国外文献的称谓的一致性,便于与正规金融的对照和比较,本文将其称为非正规金融【1】。

非正规金融(informalfinance)是相对于正规金融(formalfinance)而言的,理论界也将二者译作非正式金融和正式金融。

在中国,非正规金融常常被称为“民间金融”,“体制外金融”,“民间借贷”或“民间信用”。

对于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中外专家和学者最早就是从对非正规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开始的。

对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界定,中外专家和学者各自结合自己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总结学者们的定义主要有如下几种:

(1)非正规金融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保护和规范,处在金融监管当局日常监管之外的所发生的各种金融活动【2】。

(2)非正式金融是指不通过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和用超出现在法律规范的方式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3】。

(3)民间金融实际上是指以个人信用为基础,没有得到国家法律认可的,尚未纳入政府监管范围的金融形式【4】。

(4)民间金融是相对政府金融或国有金融而言的,它的产权必须是属于民间所有的,并应由民间金融组织或个人独立自主。

二、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社会基础

非正规金融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民间自由借贷、私有钱庄、典当行、储蓄贷款协会(包括循环式储蓄贷款协会和积累式储蓄贷款协会以及各种基金会等,但每种形式都有自己特定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实施机制。

共有的本地化优势使得资金借贷双方更易于了解对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以道德为基础的“关系融资”成为有效规避道德风险的一种机制。

非正规金融具有明显的不同于正规金融的机制特征:

首先,非正规金融的服务对象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第二非正规的金融市场规模较小,但分布广泛;第三非正规金融的运行机制灵活,且具有明显的本地化特点;第四非正规金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本。

前三个特征说明了非正规金融能够广泛存在的原因,最后一个特征指出了非正规金融的发展瓶颈【5】。

理论界关于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原因有两种假说——金融抑制与所有制歧视假说和非信息对称与交易成本假说,解释了正规金融系统为什么无法满足居民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将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原因归于金融抑制和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的共同作用。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是非正规金融广泛存在的根本原因,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只是一个强化因素,否则无法解释,在金融自由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仍然存在非正规金融。

非正规金融内生于经济发展的本身,并不会因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而消失。

但是,金融抑制助推了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对利率实施管制以及严格的市场准入导致了正规金融体系不发达,融资渠道单一,资本短缺。

很多借款者不得不向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寻找资本。

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非正规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除了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共性原因以外,又有自己的特殊原因,即长期以来正规金融系统存在明显的所有制歧视,信贷配给的对象仅限于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得不到规模扩大所需的资金,加速了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立足我国实际情况,传统金融机构目前不能满足资金需求者的要求,农村资金匮乏,非正规金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机构撤并工作,造成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缺位。

在农村,商业银行俨然成了“抽水机”,只存不贷现象严重。

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向城市转移,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短缺。

农业的弱质性以及小生产者缺少担保抵押品的现状,使得他们很少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

而非正规金融满足了广大小规模资金需求者的需求,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6】。

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就不能限制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而应该加以鼓励,引导其朝着正规的方向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

三、非正规金融弊端

非正规金融的利弊在正规金融在各种法律法规约束的环境下发展起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其在农村具有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优势。

非正规金融的本地化特点,很少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正规金融活动不能解决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交易成本低,即“关系融资”在农村普遍存在,不需要用于评价和调查等的费用。

非正规的金融市场上存在一种隐性担保机制。

借贷双方不仅有信用关系,而且处于一定的社会联系中。

这种无形资源可以为当事人带来物质或精神上的收益。

很多地区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和形式对特定的文化具有嵌入性。

这类非正规金融机构往往被当地居民给予更多的认同感。

不可忽视的是,非正规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弊端。

其一是法律障碍。

非正规金融是在没有得到法律正式许可的情况下经营的,要进一步发展非正规金融,就必须制定法律,对非正规金融加以认定和规范。

其二是规模障碍。

非正规金融分布广泛,具有本地化特点,借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道德约束。

这种约束仅仅限于熟人之间,一旦融资双方范围扩大,这种“关系融资”就难以奏效。

因此,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受到规模上的限制,并且规模上的狭小使得小范围内的经济主体面临的风险无法通过多样化进行有效分散,导致较高的“关联风险”【7】。

另外,非正规金融通常只针对少数的对象展开,而且客户相对固定,当其放款范围扩大时就会遇到正规金融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非正规金融规模扩大时会遇到交易成本迅速增加的难题,现有的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不能适应规模扩大后的经营要求。

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依存。

非正规金融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为非正规金融提供资金来源。

政府允许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就应该允许并支持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同时存在和发展。

四、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

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非正规金融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不能解决的金融供给与社会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但也不能忽视非正规金融的缺点。

依赖“关系融资”的非正规金融,由于没有合法的地位,借贷行为发生在政府监管以外,农业的弱质性以及农民的小规模生产在自然灾害等因素爆发后,也不能保证借贷的按时偿还。

非正规金融蕴含着潜在的风险【8】。

这种风险一旦爆发,不仅破坏民间金融这一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而且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生产。

非正规金融可以弥补正规金融制度不能提供的服务,所以政府不能遏制其存在和发展,应该扬长避短,对非正规金融加以规范和引导,发挥民间借贷的优势,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非正规金融地位合法化这是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前提条件。

打压的手段不能禁止非正规金融的存在。

非正规金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既然不能禁绝,就应赋予其合法的地位,适度放松对非正规金融的限制,使其享有与正规金融平等的地位,正视所谓“地下金融”的存在,不但可以保障其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控制非正规金融由于经营不善而引发的金融风险【9】。

(二)制定相应的法律以法律形式对非正规金融的活动加以规范,使民间借贷有法可依。

台湾的做法或许可以借鉴,针对存在的合会,台湾制定了专门的法律,限制当事人资格及权利的转让,对契约的方式、标会的方法和交付汇款的期限以及倒会时的处理方法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法律覆盖的内容既要包括准入条件,明确准入者的资格,又要对日常借贷活动做出细致的规定。

(三)将非正规金融纳入监管范围承认非正规金融的合法性,将其活动纳入宏观金融监管体系。

通过“体制外突破”,推动“体制内改革”。

为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可以尝试建立非正规金融监管机制,成立民间借贷监管机构。

其职责是对民间借贷实施监管,限制贷款的用途,着眼于降低贷款风险,实施借贷双方登记制度,不对利率做出限制,但严厉打击高利贷行为。

(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对民间信用资料的大量积累,建立信用制度。

对全民开设信用档案,建立监测系统,定期采集非正规金融活动的信息,使监管当局容易获取各项金融和风险管理数据;鼓励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适度竞争与有效合作,使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能够共享客户信息。

净化农村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是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制度保障。

结论

在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正规金融制度供给不足使得我国现行的正规金融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

非正规金融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缺陷,满足了一部分资金需求者的融资需求,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隐藏着潜在的风险,政府应正视其存在,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将非正规金融纳入监管范围,对其积极引导,加以规范,使其合理健康成长,为新农村建设缔造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民权,徐忠,俞建拖.信贷市场中的非正规金融[J].世界经济,2009

【2】张士锋,张小羽.我国民间金融的存在、发展与政府作用.金融会计,2009,(3).

【3】王自力.怎样看待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问题川.南方金融,2010,(7).

【4】陈时兴.对我国民问金融及其发展前景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9,

(1).

【5】楼远.非制度信任与非制度金融:

对民间金融的一个分析m.财经论从,2010,(6).

【6】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体外循环资金及对区域经济金融的影响【J】.金融论坛,2009,

(1).

【7】宋冬林,徐怀礼.中国民问金融的兴起与发展前景:

温州案例【J】.北方论丛,2010,

(1).

【8】朱毅彬,蒋峰,吴博俊.民间融资发展与合法化问题研究m.海南金融,2009,(5).

【9】毛金明.民问融资市场研究【J】.金融研究,2010,

(1).

谢辞

本论文设计在李英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定稿无不凝聚着李英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设计期间,李英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李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使我深受感动,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和熏陶,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设计。

在此向李英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