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生物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供海南省使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942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3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生物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供海南省使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生物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供海南省使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生物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供海南省使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生物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供海南省使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生物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供海南省使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生物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供海南省使用.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生物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供海南省使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生物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供海南省使用.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生物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供海南省使用.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生物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供海南省使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09年版)的说明(海南卷)

生物

Ⅰ.制订依据

海南省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生物学科考试说明制订的依据是:

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09年版)》、《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以及海南省中学生物课程的教学实际。

Ⅱ.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Ⅲ.考试内容

生物学科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

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

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及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理工类高考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及其解释

(一)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运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释

要求考生不仅能够概括出所学生物学知识的主要内容,还要能够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如关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内容,要求考生不仅能够分别说出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结构基础及调节过程,还要知道两者之间的关系。

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内容的方式可以是文字、绘图、图解等。

例如要求考生用遗传图解表示遗传过程,用柱形图表示不同环境下的种群数量等。

在理解能力中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推理、判断或得出结论。

例如要求考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这些现象可能是“把植物放在窗台上,它就向光生长”,“某小溪里有鲤鱼生活后,溪水变得可以饮用”等等。

理解能力中的第1、2和3之间既是递进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例如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题目,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和“能运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例1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

这些细胞位于

A.大脑皮层B.垂体C.下丘脑D.脊髓

[答案]C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的是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设计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人体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体液调节)结合点的认识,内容涉及必修3《稳态与环境》。

解答本题可以从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进行考虑。

选项A(大脑皮层)和选项D(脊髓)虽然具有传导兴奋的功能,但不具有合成与分泌激素的功能。

选项B(垂体)虽然具有合成与分泌激素(如生长激素)的功能,但不具有传导兴奋的功能。

选项C(下丘脑)既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传导兴奋的功能,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如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选项C符合题意。

从难易程度看,本题属于容易题。

例2下列有关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较短,分裂期时间长

B.分裂完成后,两个正常子细胞的DNA序列相同

C.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D.间期发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答案]A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和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理解和运用知识要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本题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体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中间期和分裂各期主要特点知识的理解能力。

内容涉及必修1《分子与细胞》。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细胞有丝分裂各期主要特点和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经历时间相对长短等相关知识。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期特点主要为,间期:

发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前期:

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中期:

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位置上;后期:

染色体一分为二,向两极移动;末期:

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恢复染色质丝状态,纺锤体消失,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目、DNA序列相同。

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时间最长,分裂期时间较短,故选项B、C、D选项说法是正确的,而选项A明显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从难度档次看,本题属于较易试题。

例3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某种激素溶液后,该小鼠出现活动减少、嗜睡,甚至昏迷现象,所注射的激素是()。

A.胰高血糖素B.胰岛素

C.抗利尿素D.胸腺激素

[答案]B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属考查理解能力范畴的题目。

本题内容涉及必修3《稳态与环境》。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目所列的四种激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糖代谢知识有较为透彻的理解。

解题思路应从四种激素的生理作用考虑,选择正确选项。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调节糖代谢,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因而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之后,导致血糖含量降低,体细胞特别是脑细胞缺糖,供能减少,使小鼠出现活动减少、嗜睡,甚至昏迷。

故选项B是正确的。

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

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为增加对肾小管的重吸收,减少水分从尿中排出;胸腺激素的主要作用为增强人的免疫功能,防癌、抗感染及延缓衰老。

给小鼠分别注射胰高血糖素、抗利尿素和胸腺激素,不会出现题干所列现象,故选项A、C和D是错误的。

从难度档次来看,本题属于中等难度试题。

[例4]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

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

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答案]A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体液免疫的理解,同时考查考生对曲线图的观察、分析能力,内容涉及必修3《稳态与环境》。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①理解机体免疫后,血清中抗体浓度(数量)的变化规律。

即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后,B淋巴细胞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不断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一过程需要几天时间)。

该抗体的数量增加,如果没有同种抗原再次刺激,该抗体数量增加一段时间(约8天)后,又逐渐下降。

②第二次抗原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淋巴细胞,因此产生的抗体比第一次更多。

③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各个选项曲线图所表示的血清中该抗体浓度的变化情况。

选项A的曲线图表示血清中原来没有该抗体,第一次抗原免疫几天后开始产生相应抗体并且该抗体浓度逐渐升高,几天(约8天)后,抗体浓度逐渐下降。

第二次抗原免疫后,该抗体浓度又迅速上升,上升的幅度比第一次大很多,持续的时间比第一次长很多,随后(约20天后)也逐渐下降。

故选项A符合体液免疫过程的抗体浓度的变化规律,是正确选项。

选项B的曲线图中,第二次抗原免疫后该抗体浓度还继续下降,并且第二次抗原免疫后,该抗体浓度上升的幅度比第一次小,故是错误选项。

选项C的曲线图表示第一次抗原免疫后,相应抗体浓度上升,随后下降到零。

在第二次抗原免疫之前就已经再次上升,并且两次上升幅度相同,故也是错误选项。

选项D的曲线图表示第二次抗原免疫对血清中该抗体浓度的变化不起任何作用,也是错误选项。

从难易程度看,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例5]下列有关动物胚胎移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受孕母畜体内的受精卵或胚胎均能移植

B.受体母畜必须处于与供体母畜同步发情的状态

C.超数排卵技术要使用一定的激素

D.试管婴儿技术包括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

[答案]A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的是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着重考查考生对动物胚胎移植有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内容涉及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掌握胚胎移植的过程和需要条件,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胚胎移植操作的对象是早期胚胎而不是受精卵;其生理基础是供、受体排卵后产生相同的生理变化,为移植提供相同的生理环境;超数排卵要对供体用促性腺激素进行处理;试管婴儿实质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共同产物。

选项A的叙述是错误的,其他选项的叙述正确。

从难易程度看,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例6]取适量干重相等的4份种子进行不同处理:

(甲)风干,(乙)消毒后浸水萌发,(丙)浸水后萌发,(丁)浸水萌发后煮熟冷却、消毒。

然后分别放入4个保温瓶中。

一段时间后,种子堆里温度最高的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C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即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

还考查考生有关种子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的基本知识,内容涉及必修1《分子与细胞》。

本题需要考生面对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

所需的生物学知识包括种子在不同情况下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布和生命活动,以及种子消毒等。

呼吸作用是所有活的机体和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它既为机体提供能量,还释放一定的热量。

煮熟种子的细胞已经死亡,没有呼吸作用。

风干种子细胞里自由水的含量极少,呼吸作用微弱。

因此,选项A和D都不符合题意。

种子消毒处理不会影响种子的生命活动和发芽率,而消毒会使种子表面的微生物失去活性。

因而未消毒只浸水的种子堆内的热量(包括种子及其表面微生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热量)比经过消毒的种子要多。

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

考生在审题时不仅要考虑种子本身,还要通过种子消毒这一提示联想到种子表面还有微生物的活动,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难易程度看,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例7]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

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环境条件

甲拟谷盗

乙拟谷盗

湿热

100

0

干热

10

90

湿温

86

14

干温

13

87

湿冷

31

69

干冷

0

100

①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

②甲拟谷盗和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

③从本实验中可看出,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

④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因素起重要的作用。

[答案] ①

②竞争③温度和湿度④遗传

[说明]本题在“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内容”方面对考生进行了考查。

设计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用柱形图描述生物学基本事实的能力,以及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内容涉及必修3《稳态与环境》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

用图、表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的能力是生物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题的小题①考查了考生用柱形图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或实验结果的能力,即把表中的数据转化成图形信息的能力。

从题干中的信息可以知道,甲、乙两种拟谷盗混养在同一面粉中,且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显然两者都是吃面粉的,由此可以判断两者是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寄生或互利共生的关系。

由于甲、乙两种拟谷盗培养的环境条件或湿热或干冷等,可知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应该是温度和湿度。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湿度、温度等气候因子,而对于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生活的拟谷盗来说,种群数量变化不同的原因只能来自生物体的内部即遗传特性。

因为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内部因素(基因)的控制。

从难易程度看,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例8]下图为人类中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

请回答:

(1)仅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请利用遗传图解简要说明原因。

(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

只写出与解答问题有关个体的基因型即可。

 

(2)如果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5是携带者,其致病基因来自I2的概率为______:

如果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Ⅲ5是携带者,其致病基因来自I2的概率为________。

(3)如果将该系谱图中一个表现正常的个体换成患者,便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系谱图,而且根据新系谱图,就可以确定该致病基因位于哪种染色体上。

请写出 这个个体的标号和致病基因在何种染色体上(写出一个即可)。

[答案]

 

由上可知,不论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均可出现同样的系谱图,故不能确定。

   

(2)1 1/4

(3)II4(或答Ⅲ5或答I2)常染色体(共2分)

[说明]本题是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的能力。

考查的内容是对基因的分离规律、伴性遗传规律等知识的理解,内容涉及必修2《遗传和进化》。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必须了解遗传图谱的含义、遗传图解的画法、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基因型的正确写法、概率的推算方法等。

解题思路:

(1)小题:

先假设如果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画出遗传图解,再假设如果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画出遗传图解,根据两种遗传图解情况再做出结论。

(2)小题:

如果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5是携带者,女性,则其基因型为XAXa。

其父亲(Ⅱ5)正常,基因型为XAY。

因此,Ⅲ5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只能来自于其母亲(Ⅱ4),可推出其母亲的基因型为XAXa。

即Ⅲ5致病基因来自于Ⅱ4的机率为1。

同理,Ⅱ4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2的机率为1。

综上所述,Ⅲ5是携带者,其致病基因来自于Ⅰ2的概率为1×1=1。

如果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Ⅲ5是携带者,则其基因型为Aa。

其母亲

(Ⅱ4)和父亲(Ⅱ5)都正常。

但其弟弟(Ⅲ6)为患者,基因型为aa。

可推出其母亲(Ⅱ4)和父亲(Ⅱ5)基因型都为Aa。

因此,Ⅲ5致病基因来自于Ⅱ4的概率为

同理,Ⅱ4致病基因来自Ⅰ2的机率为

综上所述,Ⅲ5致病基因来自于Ⅰ2的概率为

×

=

第(3)小题:

解答此题可这样推想,根据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女儿患病,则其基因型为XaXa,其父亲必患病,基因型为XaY。

又根据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女儿患病,基因型为aa,其父亲不一定患病,基因型为Aa或aa。

可从女性入手来将该系谱图中的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性个体换成患者,便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系谱图,而且根据新系谱图,就可以确定该致病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

如将Ⅱ4个体换成患者,在新系谱图中,其父(Ⅰ1)无病,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在X染色体上,而是在常染色体上。

同理,如将Ⅲ5换成患者,在新系谱图中,父亲

(Ⅱ5)无病,可推出致病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

又如,将Ⅰ2个体换成患者,在新系谱图中,其一个儿子(Ⅱ3)无病,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在X染色体上,而是在常染色体上。

从试题难度档次来看,本题属于较难试题。

(二)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解释

1.理解“生物知识内容表”中规定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包括实验原理的应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考查这一层次的能力可以同“生物知识内容表”规定实验的内容有密切联系,也可以是“生物知识内容表”规定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因此对于规定实验中的有关内容尤其是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等,要求考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如叶绿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中,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显微镜的使用等。

2.要求考生不仅要学会做所规定的实验,还要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如运用所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按照要求设计新的简单的生物学实验,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以及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等。

既要求考生从所学的实验中提炼、归纳出某些共同的东西(如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等),并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运用其解决问题。

考查这一能力,大多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实验方法对生物学事实进行验证,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预测(判断)、解释、分析和处理。

验证的过程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材料的选取等内容。

3.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探究能力被写进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的内容非常广,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方面。

从这个角度说,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分析,收集研究对象的信息,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对实验过程、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都属于科学探究能力的范畴。

需要强调的是,本项能力要求提到的“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指对未知答案问题的研究,是在这个前提下,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判断等。

如探究淀粉溶液中的淀粉和碘溶液中碘能否通过人工膜,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校园不同区域空气中细菌的含量及合适的消毒途径等。

4.对实验方案评价方面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生物学知识、所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综合运用的能力。

要求考生不仅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验设计能力,并且能够对某些实验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例1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其结果应该是

A.产生气泡B.溶液呈蓝色

C.溶液呈紫色D.产生砖红色沉淀

[答案]C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所学实验原理的运用。

题目的设计根据中学生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题目的选材、考试内容同考生实验有密切关系。

内容涉及必修1《分子与细胞》。

过氧化氢酶本身属于蛋白质,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其结果应该是溶液呈紫色。

因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会产生紫色反应。

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双缩脲试剂本身呈蓝色,选项B也呈蓝色,表明此溶液没有同试剂起反应,不符合题意。

过氧化氢酶能使过氧化氢快速分解成水和氧,产生气泡,但所给溶液中没有过氧化氢,因此选项A也不符合题意。

在考生做过的实验中,只有还原糖(如葡萄糖和果糖)同斐林试剂发生作用时能产生砖红色沉淀,但这与题干给的条件不同,所以D也不符合题意。

从难易程度看,本题属于容易题。

例2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正常生理功能

[答案]B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相关知识。

并考查考生对细胞壁功能的理解。

内容涉及必修1《分子与细胞》。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好渗透作用的条件、原理和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功能等。

生活、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渗透作用。

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引起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活的植物细胞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而复原。

将装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后,会杀死植物细胞,而死的植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故选项A是错误的。

只有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或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或吸水)而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

换言之,无论哪一浓度的外界溶液,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就不可能使同一组织的植物细胞发生复原。

故选项C是错误的。

当植物细胞已发生了质壁分离,说明该细胞原来具有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就具有细胞活性和大液泡。

由于大液泡不会很快消失,当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时,说明该细胞已失活,故选项D也是错误的。

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植物细胞会浸于清水中而吸水膨胀,但由于有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胞不会破裂,故选项B是正确的。

从难度档次的角度来看,本题属于较易试题。

例3分别在A、B、C三个研钵中加2克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下表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出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

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

处理

A

B

C

SiO2(少量)

+

+

+

CaCO3(少量)

+

+

95%乙醇(10ml)

+

+

蒸馏水(10ml)

+

注:

“+”表示加;“—”表示不加。

试回答:

(1)A处理得到的溶液呈,原因是。

(2)B处理得到的溶液呈,原因是。

(3)C处理得到的溶液呈,原因是。

[答案]

(1)黄绿色部分叶绿素受到破坏

(2)几乎无色叶绿素不溶于水

(3)深绿色大量叶绿素溶于乙醇中

[说明]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所学实验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本题内容涉及必修1《分子与细胞》,主要考查考生对叶绿素提取实验的方法和原理的理解。

叶绿素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液,用水是不可能提取出叶绿素的,所以处理B得到的溶液几乎是无色的。

用乙醇提取叶绿素的过程中,要将剪碎的叶片研磨。

研磨可使液泡破碎,液泡破碎后,其中的有机酸就会释放出来。

有机酸破坏叶绿素,加入少量的CaCO3可防止叶绿素的破坏。

处理A虽然使用酒精溶液提取是正确的,但没有加入CaCO3去中和细胞中的有机酸,使叶绿素部分遭到有机酸的破坏,结果溶液呈黄绿色。

处理C既用乙醇提取,又加入少量的CaCO3,所有步骤符合提取叶绿素的操作规程,结果大量叶绿素溶于酒精溶液中,溶液呈深绿色。

从难易程度看,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例4虽然蟾蜍的排卵是有季节性的.但也可以通过向体内注射促性腺激素促进其排卵。

为验证促性腺激素有促进蟾蜍排卵的作用,请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

(注:

蟾蜍排卵可通过检查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作为观察指标;不考虑注射激素的剂量;注射激素后只要求观察1次)

   材料用具:

发育成熟体重相同的雌性蟾蜍6只,注射器,饲养笼,适宜浓度的促性腺激素溶液,0.65%NaCl溶液(蟾蜍用生理盐水)。

 

(1)实验步骤:

……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答案]

(1)①将6只雌性蟾蜍随机编号1--6。

其中编号为1--3的蟾蜍作为对照组。

4--6的蟾蜍作为实验组,分别放入饲养笼中。

②检查两组每只蟾蜍的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进行记录。

③实验组每只蟾蜍注射一定量适宜浓度的促性腺激素溶液,对照组每只蟾蜍注射等体积0.65%MaCI溶液。

④一定时间后,检查两组每只蟾蜍的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进行记录。

 

(2)              促性腺激素促进蟾蜍排卵实验记录表    记录时间:

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