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234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柱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圆柱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圆柱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圆柱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圆柱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柱的认识.docx

《圆柱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柱的认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圆柱的认识.docx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

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教师:

(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

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观察:

数一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动手操作:

画、剪、比、量。

教师:

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

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

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

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

(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

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

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师借用。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

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3)小组内互相交流:

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

有什么发现?

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

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

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

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

(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

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

(板书:

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

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

(板书:

面积相等)

教师:

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

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

(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

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

与底面有什么不同?

(板书:

曲面)再用手摸一摸。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

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

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

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

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

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

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

(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

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

(三角板斜放)

预设:

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

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习巩固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教材P20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四)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用长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

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

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

是怎样的一个圆柱?

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

(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

(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

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油桶。

4.考考你:

教材P18做一做第2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热爱数学、学好学生的兴趣。

教具准备:

 

  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下面(     )图形旋转会形成圆柱。

  

(二)认识侧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问:

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

 

   ⑵交流:

你们是怎么算的?

  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

  ⑶讨论:

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

  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

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

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1中的罐头。

  ⑴师:

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测量什么数据较方便?

  ⑵出示数据:

底面直径11厘米   高:

15厘米

  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

  ⑷交流:

你是怎么算的?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3、小结:

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

  追问:

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高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4.发散提高: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5.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三)认识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例3中的圆柱。

   ⑴问:

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

师板书:

  长:

3.14× 2=6.28(厘米)  宽:

2厘米

   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

  板书:

直径2厘米    半径1厘米

  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⑴这个圆柱有几个面?

分别是什么?

  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

分别画多大?

  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

  ⑷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

   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⑴讨论:

什么是圆柱的表面?

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 2 + 圆柱侧面积

  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

  4、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⑴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⑵对照板演,讨论:

  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

知道底面圆的直径怎么求圆柱的底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

知道圆的半径呢?

  想一想:

如果知道的是圆的周长呢?

  (四)总结反思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2.生活中的圆柱体表面都是一个侧面加两个底面吗?

哪些不是?

又该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

  畅谈体会。

  (五)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六第1题。

  注意指导学生思考问题要求的是圆柱的哪个面。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用铁皮做油桶时,需要做圆柱的哪几个面?

圆柱的体积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2、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

”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

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

(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

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

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

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

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

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

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

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习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

(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

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

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

(板书课题:

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

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

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

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

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

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

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

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2)请大家回忆一下:

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

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近         ,也就越接近长方体。

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

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    )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   )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

   [设计意图:

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平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

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3、实践练习。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4、课堂作业。

     为了美化环境,阳光小区在楼前的空地上建了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

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4米,高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这四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四)反思回顾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圆柱的体积

(2)

教学目标

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容积计算和体积计算的异同,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一)复习导入

口头回答。

教师: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πr2h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

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

学生:

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杯子的底面积:

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

50.24×10=502.4(cm3)=502.4(mL)

(3)比较一下补充例题和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

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

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题。

(2)指名学生回答下面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结果是什么?

学生:

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统一结果单位,方便比较。

(3)教师评讲本题。

【课堂作业】

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2题,第28页练习五第3、4题。

第3题,其中的0.8m为多余条件,要注意指导学生审题,选择相关的条件解决问题。

第4题,是已知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圆柱的高,可以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答案:

“做一做”:

2.3.14×(0.4÷2)2×5÷0.02=31.4≈31(张)

第3题:

3.14×(3÷2)2×0.5×2=7.065(m3)=7.065(立方米)

第4题:

80÷16=5(cm)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

圆柱的体积。

问:

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

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

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完整板书:

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

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随机板书)

预设1:

瓶子还有多少水?

(剩下多少水?

预设2:

喝了多少水?

(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

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

(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

瓶子有多少水?

(怎么解决?

学生:

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

需要用到什么工具?

(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

(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

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

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

喝了多少水?

学生:

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

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

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

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

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

(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

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

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3)怎么求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

引导学生得出:

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3.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矿泉水瓶内直径为6cm)

教师:

方法找到了,接下来能否正确求出瓶子的容积就看你们的了!

(1)课件出示:

一个内直径是(   )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   ),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    )。

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2)四人小组合作:

A.组长安排好分工:

要量出所需数据,其他组员要监督好测量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要按要求把题目填完整。

B.组内互相说一说:

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矿泉水瓶的容积=(      )+(       )。

C.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利用所得数据独立计算,再组内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4.交流反馈。

教师巡查,选择矿泉水瓶中原有水高度分别6、7、8、9厘米的同学板演。

瓶中水高度为6厘米的:

3.14×(6÷2)2×6+3.14×(6÷2)2×13

=3.14×9×(6+13)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7厘米的:

3.14×(6÷2)2×7+3.14×(6÷2)2×12

=3.14×9×(7+12)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8厘米的:

3.14×(6÷2)2×8+3.14×(6÷2)2×11

=3.14×9×(8+11)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9厘米的:

3.14×(6÷2)2×9+3.14×(6÷2)2×10

=3.14×9×(9+10)

≈537(毫升)。

教师:

出示某品牌矿泉水瓶的标签,上面写着净含量为550毫升,基本符合。

5.解答正确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小结: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像这样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数学书P27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

重点交流如何转化,倒置后哪两部分体积不变?

求小明喝了多少水实际上是求矿泉水瓶上面无水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将水瓶倒置后不规则容器转化成了圆柱:

该圆柱体积=小明喝了的水。

3.14×(6÷2)2×10=282.6(毫升)。

2.输液100毫升,每分钟输2.5毫升,请观察第12分钟时吊瓶图像中的数据。

问整个吊瓶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1)请学生计算,并反馈订正。

(2)反馈要点:

整个吊瓶容积=图像中空气部分的容积+还剩下液体的体积。

根据图象,可以得出在第12分钟吊瓶有80毫升是空的。

剩下液体的体积=100-2.5×12=70(毫升)。

即整个吊瓶容积=80+70=150(毫升)。

3.如下图,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的圆柱体,从中间斜着截去一段后,它的体积是多少?

(1)思考:

这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要求它的体积,它不能像瓶子里的水一样可以流动变形转化,怎么办?

(2)讨论方法:

A.重叠:

假设把两个大小一样的斜截体拼成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6)厘米的圆柱,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新圆柱体积的一半。

B.切割:

把这个立体图形分为两部分,下面是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上面是一个高为(6-4)厘米的圆柱斜截体,且体积是高为(6-4)厘米的圆柱体积的一半。

(3)用自己认可的方法计算,并进行反馈。

解法一:

3.14×(9.42÷3.14÷2)2×10÷2=35.325(立方厘米)。

解法二:

3.14×(9.42÷3.14÷2)2×4+3.14×(9.42÷3.14÷2)2×2÷2=35.325(立方厘米)。

(4)反馈小结:

可以有不同的转化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

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体课件,米(或沙子),三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

(一)情景导入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教师:

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2.教师:

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

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

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学生回答。

3.教师:

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

教师:

像你们说的一样吗?

学生回答。

4.教师: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

教师:

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样,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