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5836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格桑花

鸿鸣

   军嫂去唐古拉山兵部站看望当连长的丈夫,从格尔木站一下车,就看见一名20岁出头的小战士向她招手,原来是接她的司机兵。

   军嫂来到军车前,看见车的前面,绑了一束鲜花,有点像江南的扫帚梅,还有点像菊花。

她乐了,这个小伙子,还挺热爱生活的。

   军车离开格尔木,奔驰在去唐古拉山的山路上。

   司机兵一边开车,一边和军嫂聊天。

   “嫂子,听连长说,你是大学生,还是城市人,却一直生活在山村。

”司机兵好奇地问。

   “是啊,我和你大哥是大学同学,他毕业参军去了边疆,父母年龄大,就他一个儿子,为让他安心卫国,结婚后我辞去公司会计工作,从苏州到他老家,陕西的一个小山村,现在有10多年了。

”军嫂轻描淡写地说。

   “嫂子,你是城市人,在山村适应吗?

   “开始不适应,现在学会了柴火灶做饭,喂猪砍柴,山地播种,彻底是个农村媳妇了。

”军嫂说着笑了起来。

   司机兵又问:

“嫂子,山村的生活不容易吧?

   “还行,就是有时候有一种无助的感觉,比如上个月,我脸上一个痦子越来越大,还有点疼,医生说是黑色素痣病变,怀疑是恶性肿瘤前兆,必须切除。

我瞒家人做了手术,还好,病理检验报告显示,肿瘤是良性,我就是那次才哭了。

”军嫂好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却让司机兵心里为之一振,他由衷地说:

“嫂子,你真了不起!

   军嫂笑着说:

“这有什么啊,你大哥为国家,我为他呀。

”军嫂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神情,接着说,“实际我最自豪的是我儿子,他7岁了,经常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爸爸,我爸爸是解放军,他在唐古拉山保卫国家……”司机兵听得眼睛有些湿润。

   对面不断有军车开过来,军嫂发现,这些军车开过来的时候,都鸣笛三声,车上的人都向他们的军车敬礼,有时候司机兵也举手回礼。

   军嫂很奇怪,问:

“你们军车在路上相遇,都互相敬礼呀?

   司机兵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军嫂:

“嫂子,你认识车前挂着的那束花吗?

   军嫂说:

“好像我们那里的扫帚梅花。

   司机兵说:

“是的,它和扫帚梅是一个品种,在西藏,叫格桑花。

人们经常借着格桑花表达和抒发美好的情感,把它当作追求幸福吉祥和美好情感的象征。

它美丽而不娇艳,又是形容女强人的代名词,还是西藏首府拉萨市的市花。

   “我们部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有军车接送探亲的军嫂,车前必须绑一束格桑花。

来往的军车遇见后,都要避让,同时车上的军人,不管是谁,都要向军嫂敬礼。

   这时军车正行在盘山路上,一段路很窄,前面一辆军车停在悬崖边,等待他们的车缓缓通过,两车快要相遇时,听见了对面车上的大声口令:

“立正!

敬礼!

   军嫂流出了激动的泪水,从车窗伸出头,走出很远,还向敬礼的战士们挥手。

   军车来到了雪峰山下的补给站,司机兵说:

“我们在这里吃午饭,还有半个小时就到达兵部站了。

   军嫂有些着急:

“既然还有半个小时,我们先不吃饭,直接上山好吗?

   司机兵乐了,说:

“理解嫂子心情,我去办理上山手续。

   不一会儿,司机兵垂头丧气地走了回来:

“嫂子,我们上不了山了。

   “怎么了?

   “昨天夜里发生了雪崩,上山的路全被堵住,现在正清理积雪,车根本上不去。

   “多长时间才能上山?

”军嫂也有点急了,没想到,近在咫尺,却发生雪崩,成了远在天涯。

   司机兵说:

“听补给站同志说,最快也要半个月。

   想到有三年没见到丈夫了,现在已经到了雪峰山下,军嫂计算了一下时间,一咬牙:

“我在这里等半个月。

   半个月后,上山的路还没通,军嫂想到年迈的公公和婆婆,还有儿子马上要上学,不能再等了,只好遗憾地决定回去。

   临走前,在补给站领导安排下,军嫂和丈夫各拿着望远镜,在山下和山上互相观望。

军嫂发现,望远镜里的爱人,站在国旗下,手不断地擦着眼睛,而自己,却早已泪流满面。

   这时,军嫂突然发现,在丈夫身边,齐刷刷地站着一排军人,他们一起举起右手,向山下敬礼。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嫂看见军车前绑的鲜花,认为司机兵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小伙子,这看似闲笔,实则颇具匠心,目的是为下文写过往军车敬军礼作铺整。

B. 小说善用语言写人,作者在写军嫂向司机兵叙说自己的故事时,使用“轻描淡写地说”“说着笑了起来”等语句,写出了军嫂生活的不易。

C. 司机兵虽然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他的串联,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连贯、自然,军嫂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D. 小说以故事中有故事的形式,在叙述中穿插讲述,既讲述了军嫂过去的生活故事,也叙述了现在军看望丈夫的故事,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2)小说多次写到“眼泪”,眼泪中包含着不同的情感。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为“军嫂”,你是怎么看的?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

(2)①是一种忧虑的眼泪,军嫂担心自己有恶性肿瘤,流下了忧虑的眼泪。

②一种钦佩的眼泪,军嫂默默付出,独立撑起一个家,让司机兵钦佩。

③一种是感动的眼泪,过往军人对军嫂行礼,为军嫂让行,这些都让军嫂很感动。

④一种是无奈的眼泪,军嫂和连长丈夫长久分离如今却只能用望远镜相望。

(3)示例一:

我认为标题“格桑花”好。

理由如下:

①从内容来看,以“军嫂”为题无法全面概括文章的内容。

②从人物形象来看,“格桑花”是女强人的代名词,是军嫂坚强形象的象征。

③从情感来看,“格桑花”代表着幸福吉祥,表达出军嫂和丈夫之间的美好情感;④从表达效果来看,“格桑花”富有诗意,能够激起读者的想象。

示例二:

我认为标题“军嫂”更好。

理由如下:

①从内容来看,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军嫂的故事,即军嫂过去的生活故事和现在看望丈夫的故事。

②从人物形象来看,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军嫂这个人物的丰富形象。

③从情感来看,小说表现的足以“军嫂”为叙述对象的军嫂和丈夫之间的情感故事。

④从表达效果来看,“军嫂”一词朴素、大众化,更为直接地交代了文章的主人公。

【解析】【分析】

(1)B项,“使用‘轻描淡写地说’‘说着笑了起来’等语句,写出了军嫂生活的不易”曲解文意,军嫂叙说的故事本身可以反映军嫂的不容易,但是“使用轻描淡写地说”“说着笑了起来”等语句主要是为了突出军嫂的乐观。

故选B。

(2)本题说小说多次写到“眼泪”,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眼泪中包含着不同的情感。

依次找到几次写“流泪”的情节,结合上下文或者小说主旨分析即可。

第一处流泪是军嫂瞒家人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以后,军嫂担心自己有恶性肿瘤,流下的是忧虑的眼泪。

第二处是司机兵听军嫂介绍自己带孩子照顾家人,眼睛有些湿润,司机兵钦佩军嫂默默付出,独立撑起一个家,这是一种钦佩的眼泪。

第三处是过往的车辆看到车前面的格桑花后都对军嫂敬礼,军嫂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第四处是因为雪崩不能上山,军嫂和丈夫各拿着望远镜望着对方,长久分离如今却只能用望远镜相望,是一种无奈的眼泪。

(3)本题说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为“军嫂”,要求结合作品谈谈看法。

这个题目可以见仁见智,关键是要谈出理由和看法。

这里答题时主要切入点是小说的几个要素。

具体来讲,就可以从情节上,分别说“军嫂”和“格桑花”概括情节的利弊关系;从人物形象上,可以各自从小说塑造“军嫂”形象还是“格桑花”形象的有利角度讲明理由;从表现的情感主旨方面,也可以从“军嫂”或者“格桑花”各自表达的感情角度讲明好处;从读者感受方面,也可以从“军嫂”和“格桑花”各自方面具体分析带给读者的独特阅读效果。

要注意表述条理清楚,语言简洁精练。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是一种忧虑的眼泪,军嫂担心自己有恶性肿瘤,流下了忧虑的眼泪。

②一种钦佩的眼泪,军嫂默默付出,独立撑起一个家,让司机兵钦佩。

③一种是感动的眼泪,过往军人对军嫂行礼,为军嫂让行,这些都让军嫂很感动。

④一种是无奈的眼泪,军嫂和连长丈夫长久分离如今却只能用望远镜相望。

⑶示例一:

我认为标题“格桑花”好。

理由如下:

①从内容来看,以“军嫂”为题无法全面概括文章的内容。

②从人物形象来看,“格桑花”是女强人的代名词,是军嫂坚强形象的象征。

③从情感来看,“格桑花”代表着幸福吉祥,表达出军嫂和丈夫之间的美好情感;④从表达效果来看,“格桑花”富有诗意,能够激起读者的想象。

示例二:

我认为标题“军嫂”更好。

理由如下:

①从内容来看,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军嫂的故事,即军嫂过去的生活故事和现在看望丈夫的故事。

②从人物形象来看,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军嫂这个人物的丰富形象。

③从情感来看,小说表现的足以“军嫂”为叙述对象的军嫂和丈夫之间的情感故事。

④从表达效果来看,“军嫂”一词朴素、大众化,更为直接地交代了文章的主人公。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及把握作品情感态度的能力。

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然后厘清文章思路,把握每部分作者的观点,把握对人物的评价,进行概括分析。

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本题可结合具体情节,军嫂担心自己有恶性肿瘤,流下了忧虑的眼泪;军嫂默默付出,独立撑起一个家,让司机兵钦佩;过往军人对军嫂行礼,为军嫂让行,这些都让军嫂很感动;军嫂和连长丈夫长久分离,如今却只能用望远镜相望,无耐。

⑶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

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

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作品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先明确观点,再分析。

比如我认为标题“格桑花”更好。

从内容来看,以“军嫂”为题无法全面概括文章的内容。

从人物形象来看,“格桑花”是女强人的代名词,是军嫂坚强形象的象征。

从情感来看,“格桑花”代表着幸福吉祥,表达出军嫂和丈夫之间的美好情感。

从表达效果来看,“格桑花”富有诗意,能够激起读者的想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

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3)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哪些影响?

【答案】

(1)A

(2)B

(3)①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②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

③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解析】【分析】

(1)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强加因果。

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D项,曲解文意。

原文最后一段可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故选A。

(2)B项,以偏概全。

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

故选B。

(3)本题中,由“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可知: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可知:

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

由“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可知:

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故答案为:

⑴A;⑵B;

⑶①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②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

③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贾政近来闻得代儒称赞他(宝玉)专能对对,虽不喜读书,却有些歪才,所以此时便命他跟入园中,意欲试他一试。

逶迤走进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

   贾政回头笑道:

“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

”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迭翠”二字的,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

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才情,故此只将些俗套来敷衍。

   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

宝玉道:

“尝听见古人说:

‘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

”众人听了,赞道:

“是极!

妙极!

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中”贾政笑道:

“不当过奖他。

他年小的人,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熳,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

俯而视之,但见青溪泻玉,石磴穿云;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贾政与诸人到亭内坐了,问:

“诸公以何题此?

”诸人都道:

“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

‘有亭翼然’,就名‘翼然’罢。

”贾政笑道:

“‘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为称。

依我拙裁,欧阳公句,泻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

”有一客道:

“是极,是极。

竟是‘泻玉’二字妙。

”贾政拈须寻思,因叫宝玉也拟一个来。

宝玉回道:

“此处既为省亲别墅,亦当依应制之体,用此等字,亦似粗陋不雅。

”贾政笑道:

“诸公听此论何如?

方才众人编新,你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雅。

你且说你的。

”宝玉道:

“用‘泻玉’二字,则不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

”贾政拈须点头不语。

众人都忙迎合,称赞宝玉才情不凡。

贾政道:

“再作一副七言对来。

”宝玉四顾一望,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

众人又称赞了一番。

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众人都道:

“好个所在!

”贾政笑道:

“这一处倒还好。

若能月夜至此箇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

”说着,便看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

众人忙用闲话解说。

又二客说:

“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

”贾政笑问:

“那四字?

一个道是“淇水遗风”。

贾政道:

“也俗。

”又一个道是“睢园雅迹。

”贾政道:

“也俗。

”贾珍在旁说道:

“还是宝兄弟拟一个罢。

”贾政忙道:

“休如此纵了他。

”因说道:

“今日任你狂为乱道,等说出议论来,方许你做。

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没有?

”宝玉见问,便答道:

“都似不妥。

”贾政冷笑道:

“怎么不妥?

”宝玉道:

“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

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做?

”贾政道:

“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

宝玉道:

“这太板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

”众人都哄然叫妙。

贾政点头道:

“畜生,畜生!

可谓‘管窥蠡测’矣。

”因命:

“再题一联来。

”宝玉便念道: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道:

“也未见长。

”一面说,一面走。

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

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

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袺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

   贾政笑道:

“倒是此处有些道理。

虽系人力穿凿,却入目动心,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

”说毕,方欲进去,忽见篱门外路旁有一石,亦为留题之所。

贾政道:

“诸公请题。

”大家正想,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话,便说道:

“旧诗云:

‘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且题以‘杏帘在望’四字。

”众人都道:

“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思。

”宝玉冷笑道:

“村名若用‘杏花’二字,便俗陋不堪了。

唐人诗里还有‘柴门临水稻花香’。

何不用‘稻香村’的妙?

”众人听了,越发同声拍手道:

“妙!

”贾政一声断喝:

“无知的畜生!

你能知道几个古人?

能记得几首旧诗,敢在老先生们跟前卖弄!

方才任你胡说,也不过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说着,引众人步入茆堂。

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

“此处如何?

”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

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

“不及‘有凤来仪’多了。

”贾政听了道:

“咳,无知的蠢物!

你只知朱楼画栋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呢!

——终是不读书之过!

”宝玉忙答道:

“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怕他讨了没趣,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

“天然者,天之自成,不是人力之所为的。

”宝玉道: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

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

“扠出去!

”才出去,又喝命回来,命:

“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巴!

”宝玉吓的战兢兢的半日,只得念道: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贾政听了,摇头道:

“更不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节选部分介绍大观园的布局结构、风貌景致,主要目的在于展现贾府的极度奢华,展示贾宝玉的文才,为下文元妃省亲做铺垫;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为我们展现了古代高超的造园艺术。

B. 要想把景物众多、结构繁复、匠心独运的大观园清楚、详细地介绍给读者很不容易,但作者通过巡看新告竣的大观园,拟题匾对这一方法,不但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还使叙述极富故事性。

C. 大观园中的几处房子,后来都分给宝玉和他的嫂子、姐妹们居住,作者预先描绘这些各具不同特点的景色,以便用它作背景来烘托以后房主人的典型性格。

如稻香村的环境就与守节寡欲的李纨性格协调。

D. 题对额也是两类人在文才诗思方面的一次实地考核:

一方是正统文人贾政和一批附庸风雅的清客;一方则是封建逆子贾宝玉,结果宝玉凭自己的才华完胜前者。

这体现了作者对正统文人的辛辣嘲讽。

(2)“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黛玉的观察,刻画出了宝玉“潇洒”“多情”的一面,这篇节选文字通过贾政的考核又展现了宝玉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概括分析。

(3)“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宝玉共题写了五处匾对,贾政对宝玉的态度各有不同,如何理解贾政对宝玉的态度中蕴含的深意?

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案】

(1)D

(2)①多才:

宝玉知识丰富,才思敏捷,题匾对张口就来引经据典,解释头头是道。

②脱俗:

宝玉对景物的理解不落俗套,匾对意境清雅,格调清新,无陈词滥调,与众不同。

③叛逆:

宝玉说话直率,乐于表现,不善藏锋,直接驳斥众人,甚至与父亲“牛心”。

④胆小:

宝玉有软弱的一面,父亲一呵斥,就吓得不知所措,战战兢兢。

(3)①题写“曲径通幽”时,“贾政笑道”是满意。

宝玉题的对额确实体现出过人的才气,超出众人深远,众人的称赞更是让贾政很有面子。

②题写“沁芳亭”时,“贾政笑道”“贾政拈须点头不语”“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体现的是贾政掩饰不住的得意。

③题写“有凤来仪”时,“贾政冷笑道”“贾政点头道”“家政摇头道”,是掩饰自己的得意,同时也是在众人面前体现自己教子严厉,维护自己大家长的威严形象。

④题写“杏帘在望”“稻香村”时,“贾政一声断喝”是对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话”表现出的按捺不住的表现欲和年少轻狂意味的不满,他不想让儿子过于骄傲。

⑤在讨论“稻香村”时,“贾政气的喝命”,是宝玉“牛心”,对父亲也不客气地反驳,流露出叛逆的意味,这让贾政不喜欢。

【解析】【分析】

(1)D项“宝玉凭自己的才华完胜前者”错,宝玉完胜前者不一定都凭借自己的才华,文人清客们知道贾政的用意,有故意相让的可能。

原文中有“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才情,故此只将些俗套来敷衍”的交代。

故选D。

(2)解答本题从宝玉“旧诗云:

‘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且题以‘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