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列传第四十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746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史列传第四十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南史列传第四十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南史列传第四十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南史列传第四十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南史列传第四十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史列传第四十答案.docx

《南史列传第四十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史列传第四十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史列传第四十答案.docx

南史列传第四十答案

南史列传第四十答案

【篇一: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同步测试:

4.11陈情表word版含答案]】

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解析】c项,“闵”通“悯”。

【答案】c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躬亲抚养(亲自)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望)..b.门衰祚薄(福气)夙婴疾病(缠绕)..c.未曾废离(废止)刘病日笃(病重)..d.晚有儿息(子)诏书切峻(严厉)..

【解析】a项,“期”,古代丧服的名称,句中指穿这种丧服的亲族。

【答案】a

3.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臣欲奉诏奔驰..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d.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解析】a项,古义,赶快去;今义,很快地跑。

b项,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c项,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今义,辛劳苦累。

d项,孤苦:

孤单无靠,生活困苦。

【答案】d

★4.(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3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但以刘日薄西山.

a.臣具以表闻.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c.非臣殒首所能上报.d.历职郎署.

【解析】例句中的“日”,名词作状语,天天。

c项,名词作状语,向上。

a项,使动用法,使?

?

闻。

b项,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d项,名词作动词,担任?

?

职位。

【答案】c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2)____________,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____________。

(3)臣之辛苦,________________,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________________,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答案】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

(2)臣欲奉诏奔驰实为狼狈(3)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愿陛下矜愍愚诚

二、课内阅读

阅读《陈情表》,回答6~9题。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宠命优渥宠:

恩宠.b.听臣微志听:

听信.c.日薄西山薄:

迫近.d.更相为命更:

交互.【解析】b项,听,准许。

【答案】b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③矜愍愚诚,听臣微志.a.①与②相同c.②与③相同

b.①与③相同d.①②③都不同

【解析】①③均为“怜惜”,②为“自夸”。

【答案】b

8.下面四个句子中的“之”字,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解析】a项,连接主谓之间,取消谓语独立性。

其他三项为结构助词。

【答案】a

9.把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我是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受到过分的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2)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小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刘氏侥幸地寿终。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僧孺传

王僧孺,字僧孺,东海郯人。

僧孺幼聪慧,年五岁便机警,初读《孝经》,问授者曰:

“此书何所述?

”曰:

“论忠孝二事。

”僧孺曰:

“若尔,常愿读之。

”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仕齐为太学博士,尚书仆射王晏深相赏好。

晏为丹阳尹,召补郡功曹,使僧孺撰《东宫新记》。

司徒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僧孺以善辞藻游焉。

文惠太.

子欲为宫僚,乃召入直崇明殿。

会薨,出为晋安郡丞。

建武初举士,除仪曹郎,迁治书侍御史,出为钱唐令。

初,僧孺与乐安任昉遇竟陵王西邸,以文学友会,及将之县,昉赠诗,其为士友推重如此。

天监初,除临川王后军记室参军,侍诏文德省。

出为南海太守。

南海俗杀牛,曾无限忌,僧儒至便禁断。

又外公舶物、高凉生口岁数至,皆外国贾人以通货易。

旧时州郡就市,回而即卖,其利数倍,历政以为常。

僧孺乃叹曰:

“昔人为蜀部长史,终身无蜀物,吾欲遗子孙者,不在越装。

”并无所取。

视事二岁,声绩有闻。

诏征将还,郡民道俗六百人诣阙请留,不许。

至,拜中书郎、领著作,复直.文德省,撰起居注、《中表簿》。

迁尚书左丞,俄兼御史中丞。

僧孺幼贫,其母鬻纱布以自业,尝携僧孺至市,道遇中丞卤簿,驱迫沟中。

及是拜日,引驺清道,悲感不自胜。

顷之即真。

时高祖制《春景明志诗》五百字,敕沈约以下辞人同作,帝以僧孺诗为工。

迁少府卿,出监吴郡。

还除尚书吏部郎,参大选,请谒不行。

出为仁威南康王长史、兰陵太尉行府、州、国事。

僧儒工属文,善楷隶,多识古事。

侍郎全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

僧儒答曰:

“古人以石为针,必不用铁。

”僧孺好坟籍,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家书相埒。

少笃志精力,于书无所不睹。

其文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世重其富博。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写既毕,讽诵亦通毕:

结束.b.僧孺以善辞藻游焉游:

游学.c.郡民道俗六百人诣阙请留诣:

造诣.d.世重其富博重:

推重,敬重.【解析】c项,诣:

到?

?

去。

【答案】c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全部表现王僧孺有文才的一项是()①家贫,常佣书以养母

②僧孺与乐安任昉遇竟陵王西邸③文惠太子欲为宫僚④帝以僧孺诗为工

⑤僧儒工属文,善楷隶,多识古事⑥其文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a.①④⑥c.①②③

b.②③⑤d.④⑤⑥

【解析】“文才”指文章或文学的写作才能。

①以抄书得钱奉养母亲,孝顺。

②王僧孺在西邸与任昉的交往。

③文惠太子想任命王僧孺官职。

④皇帝认为王僧孺的诗写得最好。

⑤善于写文章。

⑥王僧孺的文字辞藻华丽。

【答案】d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王僧孺小时候就十分注重品德修养。

比如在学习《孝经》时,知道《孝经》讲授忠孝事情,就对老师说自己十分愿意经常读这样的书籍。

b.王僧孺被诗友推重。

司徒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召集文学之士,王僧孺、任昉等因为擅长文辞都在这,后王僧孺到钱唐去,任昉还赠诗给他。

c.王僧孺特别注重民生。

王僧孺做南海太守时,禁止南海人杀牛,并且禁止商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后因为政绩卓著,被征召回京城任职。

d.王僧孺小时候家庭贫寒。

王僧孺的母亲以卖纱谋生,有次二人到集市,因遇中丞的仪仗队而被驱赶掉进沟里,这给他造成了心灵的伤害。

【解析】c项,在海南,王僧孺没有“禁止商人哄抬物价”的做法。

【答案】c

13.把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昔人为蜀部长史,终身无蜀物,吾欲遗子孙者,不在越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僧孺好坟籍,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家书相埒。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前有人任蜀部长史,一生没有蜀地的物品,我要留给子孙的,不是越地的衣物。

【篇二: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一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共6分,每题2分)

乡土本色

费孝通

○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2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3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4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5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6“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7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

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

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8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

《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16分)

裴邃字深明,河东闻喜人。

邃十岁能属文,善《左氏春秋》。

梁天监初,除后军谘议参军。

邃求边境自效,以为庐江太守。

五年,征邵阳洲,魏人为长桥断淮以济,邃筑垒逼桥,每战辄克,于是密作没突舰。

会甚雨,淮水暴溢,邃乘舰径造桥侧,进击,大破之。

迁广陵太守,与乡人共入魏武庙,因论帝王功业。

其妻甥王篆之密启梁武帝云:

“裴邃多大言,有不臣迹。

”由是左迁始安太守。

邃志立功边陲,不愿闲远,乃致书于吕僧珍曰:

“昔阮咸、颜延有二始①之叹,吾才不逮古人,今为三始,非其愿也,将如之何!

”后为竟陵太守,开置屯田,公私便之。

再迁西戎校尉、北梁秦二州刺史,复开创屯田数千顷,仓廪盈实,

省息边运,人吏获安。

乃相率饷绢千余匹,邃从容曰:

“汝等不应尔,吾又不可逆。

”纳其二匹而已。

普通二年,义州刺史文僧明以州入魏,魏军来援。

邃深入魏境,出其不意。

魏所署义州刺史封寿据檀公岘,邃击破之,遂围其城。

寿请降,义州平。

四年,大军北侵,以邃督征讨诸军事,先袭寿阳,攻其郛,斩门而入,一日战九合。

为后军蔡秀成失道不至,邃以援绝拔还。

于是邃复整兵,收集士卒。

明年,略地至汝、颍间,所在回应。

魏寿阳守将长孙承业、河间王元琛出城挑战,邃临淮叹曰:

“今日不破河间,方为谢玄所笑。

”乃为四甄②以待之。

令直阁将军李祖怜伪遁以引承业,承业等悉众追之,四甄竞发,魏众大败。

承业奔走,闭门不敢复出。

在军疾笃,命众军守备送丧还合肥寻卒赠侍中左卫将军进爵为侯谥曰烈。

【注】①二始:

指晋始平太守阮咸与南朝宋始安太守颜延之,二人皆负时望而遭忌。

②四甄:

指埋伏左右的四支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魏人为长桥断淮以济济:

渡河

b、邃乘舰径造桥侧造:

建造

c、明年,略地至汝、颖间略:

攻占

d、在军疾笃笃:

严重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命众军守备送丧/还合肥/寻卒/赠侍中左卫将军/进爵为侯/谥曰烈

b、命众军守备/送丧还合肥/寻卒/赠侍中左卫将军/进爵/为侯谥曰烈

c、命众军守备/送丧还合肥/寻卒/赠侍中左卫将军/进爵为侯/谥曰烈

d、命众军守备送丧/还合肥/寻卒/赠侍中左卫将军/进爵/为侯谥曰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裴邃年少会写文章,当官后自己要求到边境去效力,担任庐江太守。

b、裴邃担任二州刺史时开发屯田,粮仓充实,军民安定,于是他们送来许多匹绢。

c、魏军袭击寿阳,攻打外城,杀掉守关士兵进入内城,裴邃率众与之大战了九个回合。

d、裴邃为人正直有威仪,将吏敬畏他,他去世后,淮肥间的人民没有不流泪涕泣的。

7.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1)吾才不逮古人,今为三始,非其愿也,将如之何!

(4分)

(2)令直阁将军李祖怜伪遁以引承业,承业等悉众追之,四甄竞发,魏众大败。

(3分)

(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分)

古代诗歌阅读(共8分)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8.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4分)

9.纵观全诗,分析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0分)

10.,鸟倦飞而知还。

11.,眄庭柯以怡颜。

12.,烟光凝而暮山紫。

13.,秋水共长天一色。

14.酌贪泉而觉爽,。

15.,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16.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17.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寂静钱钟书

周灿人

○1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墓旁,烛光隐隐。

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群伫立无语。

鞠躬,献上白菊。

○2偶有路人好奇:

“这是在祭奠谁?

○3有人低声答语:

“今日是钱锺书先生辞世10周年。

○410年前,钱锺书安详离世。

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20分钟,“如此寂静”。

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

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5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6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抑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

《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了四千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

世人惊叹:

“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7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

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个人的名字。

即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

“文革”时他被送干校去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趣盎然。

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锺书,也没有杨绛。

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走回窝棚。

杨先生说:

“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

”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

“没有书。

○8“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升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

钱钟书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

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

杨绛先生说:

“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

?

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9“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心不在焉”。

1○0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到第三遍时忽然间明白:

“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

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1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

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

“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

轰轰烈烈。

但也正是在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更无法企及的波澜壮阔。

我们往往只惊叹“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记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和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1○2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是他一生的格调。

1○3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

“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锺书走了。

”是的,这个时代再没有了钱锺书,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8.下列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

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的采访。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

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

如,写清华师生10周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19.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4分)

20.文章的结尾说:

“这个时代再没有了钱锺书,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6分)

第二卷表达题

基础题(每小题2分,共6分)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曾几何时,当阿旦、福尔曼、佛雷泽、约翰松、杜兰这五名美国昔日的拳坛霸王纵横江湖之时,他们的乖乖小女梳着小辫撒娇。

如今,老拳王纷纷淡出江湖?

?

b.何先生西洋画的功底非常深厚,对中国画的春秋笔法也十分熟稔,寥寥几笔,一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c.那天,有很好的太阳,我们三个人,从头发到衣服都滴着水,除了身上的湿衣服以外,三人都两手空空,别无长物。

d.盗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2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b.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c.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d.几组蝴蝶展框,吸引了参观者,大家都以为这是标本,看到展框上方“仿真蝴蝶微型风筝”的标志,使大家恍然大悟。

【篇三:

《刘瓛字子硅》阅读及答案】

ss=txt>刘瓛字子硅,沛郡相人。

年五岁,闻舅孔熙先读《管宁传》,欣然欲读,舅更为说之,精意听受,曰:

“此可及也。

”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

怡然自乐,习业不废。

聚徒教授

,常有数十。

齐高帝践阼,召瓛入华林园谈语,问以政道。

答曰:

“政在《孝经》。

宋氏所以亡,陛下所以得之是也。

”帝咨嗟曰:

“儒者之言,可宝万世。

”又谓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