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5746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部编本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部编本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部编本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部编本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

《部编本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本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

部编本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

部编本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课堂纵横

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

小说家都德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教学中要引领学生通过把握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并探究其原因,从而深层探究小说的主旨。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

教学中要善于拓展延伸,联系过去日本占领我国东北后的语言侵略,深化理解。

也可适当联系时下汉语的某些尴尬处境,引导学生重视母语学习。

另外,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应注意“长文短教”,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技法,读写相联系,以阅读促写作。

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及其发展变化。

3.理解小说的爱国主题,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品读细节的包孕性,学习本文出色的细节描写。

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像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初步掌握解读小说的方法,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重视母语的学习。

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租心理活动的描写,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理解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尝试用精练的语言概述大意,梳理情节。

变换角度,以第三人称创造性复述故事,熟悉情节,理解第一人称叙述的高妙之处。

从作品中探寻时代背景,为解读小说作必要的铺垫。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以单元话题导入。

2008年是中国奥运年,是中国幸运年。

这是中国的骄傲,更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

这种为祖国而自豪的感情便是神圣的爱国情感。

爱国情感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今天我们将要欣赏到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它就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2.以作者作品导人。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1.一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揭示“最后一课”的语句,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并用精练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学生交流自读成果。

选一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词语,并明确读音和词义。

选一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课文中能够揭示“最后一课”的语句。

明确: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第13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句成段。

第16段“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第23段“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最后一课”的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选一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述小说情节。

明确: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课文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教师评价并点拨:

朗读时,要有角色意识,要以声传情。

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的感受在朗读时要注意体现。

比如大家刚才提到的四个包含“最后一课”的句子,朗读时应该用不同的语气来读。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

小弗郎士应该感到震惊。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应读出恍然大悟的语气。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2.二读课文,圈点勾画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预设提问:

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请梳理小说的情节,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组交流自读成果。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划分方法:

(1)课前(第1~10段)——课上(第11~23段)——下课(第24~29段)

(2)上学路上(第1~6段)——上课之前(第7~10段)——上课经过(第11~23段)——宣布下课(第24~29段)

(3)上课前(第1~10段)——上课时(第11~29段)

(4)上学路上(第1~6段,开端)——上课(第7~23段,发展)——下课(第,24~29段,高潮、结局)

师生共同评议:

以上故事情节的四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四种更为合理,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大部分:

上学路上、上课和下课,突出了“上课”的情景,并且突出“我”的见闻感受这一线索。

第一种划法和第四种划法的区别在于第一部分。

作为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性格和后面情节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构思安排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人物性格由幼稚变得成熟。

所以,(1~6段)应为故事的开端。

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

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

第三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

上课前、上课时。

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故事不够完整。

所以课文按第四种划分法为好:

第一部分(1~6段):

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坪活动的描述。

刻画了小弗郎士的幼稚、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的性格,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7~23段):

故事的发展,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写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的经过。

(7~10段)写了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11~16段)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们对这最后一堂语法课的纪念;(17~23段)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段):

故事的高潮、结局。

写下课时的情景。

三、变换角度,以第三人称创造性复述故事

教师提示:

三读课文,以小弗郎士为叙述角度,以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

品读原文体会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

多媒体显示课文六幅图片,为学生复述作铺垫。

学生按第三人称复述情节。

师生评议,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语言表达要流畅。

预设提问:

课文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和刚才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品味,然后交流。

明确:

以第一人称“我”小弗郎士的口吻叙事,更增添了亲切感、真实性,更容易表现小弗郎士最后一课上在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情感熏陶、启迪下的心灵的成长。

四、聚焦小说环境描写,从作品中探寻时代背景

教师提示:

现实主义小说是属于时代的。

杰出的小说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解读环境描写是解读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请大家从文中圈点勾画出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语句,仔细品读,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自读。

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第3段“画眉在树林边完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第4段,“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首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第11段,“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第16段,“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第18段。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

‘怎么?

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

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

第21段,“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第24段,“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第一句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句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品的时代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遇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

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师总结:

进步的小说是时代的号角。

小说家善感敏锐的心灵总是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

解读环境描写、了解时代背景,是阅读小说的一把钥匙,对于小说主旨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请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改写这篇小说。

2.对“最后一课”,小说两个主要人物各有怎样的认识和感受?

阅读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叙述故事,理解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彼此心目中的对方。

走近人物,走进“最后一课”,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爱国激情。

教学过程

一、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讲述故事

同桌之间相互讲述。

学生对照了解:

韩麦尔老师心目中的学生小弗郎士和学生小弗郎士心目中的老师韩麦尔先生。

教师评议并引申:

依托文本,转换叙事角度,有助于深层探究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性格的发展变化。

在接下来的研讨中,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你一定会在现有感知的基础上证实并提升自己。

二、走近小弗郎士,走进“最后一课”

教师提示:

请圈点勾画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其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上学路上小弗郎士有着怎样的心理感受?

上课前教室里的气氛与平日有什么不同?

这意味着什么?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

明确:

上学路上——“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表现了他畏惧老师、怕提问的心理。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他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他的幼稚。

上课前——他发现今天的情形和平时不一样。

从气氛来说,平日里“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今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从学生来说,平日里“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今天上课前,“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从老师来说,平日里“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

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今天,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

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穿戴上了那套“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表帽。

后排板凳,平日里一向空着,今天却坐着好些镇上的人,和学生一样肃静,不同的是他们面带忧愁。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特别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镇上的人。

这一切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令小弗郎士甚感疑惑、诧异。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了变化。

他心里难受、懊悔。

对于学习。

在上学路上,怕提问而选择去野外玩,如今却想“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

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对于老师。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理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在“最后一课”上,“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忘了我挨的戒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全教给我们。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皋没有这么高大。

”他对老师由怕到理解、同情、敬爱、钦佩。

对于祖国。

上课前,看到普鲁士兵操练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在最后一课上,“他心里万分难过”,称普鲁士兵为“坏家伙”。

特别是“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独句成段,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并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对窗外鸽子的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

教师总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刻画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巨烈惨痛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可见,韩麦尔先生对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

让我们走近韩麦尔。

三、走近韩麦尔,走进“最后一课”

1.教师提示:

从文中圈点勾画出有关韩麦尔先生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语句。

仔细品读,说说这些描写揭示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师生达成共识:

(1)外貌描写。

“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从语言描写透视内心的思想感情。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柔和”和“我的”包含了对祖国、对同胞、对学生的无限深情,“严肃”中包含了对亡国的深沉悲痛。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这就是了。

大家天天都这么想:

‘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

‘怎么?

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现在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

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十分痛苦的心情。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

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勇于自我反省,是觉醒的标志。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

只要掌握祖国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含意深刻,发人深省。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由“我的孩子们”到“我的朋友们”称呼的改换,既是说话对象范围的扩大也是人物情感的升华,包含了希望大家一起,团结起来摆脱奴役、拯救祖国的爱的衷肠。

(3)从动作与神态描写可以透视感情的激荡。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

这是一种发白内心的眷恋,是对祖国诚挚的爱,是一种深层的感伤和无奈。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教师总结:

小说通过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自己工作、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后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2.提问:

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点拨: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表现出对祖国的爱和对亡田的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教师总结: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涵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3.演读24~29段,精彩再现故事高潮。

学生表演朗读,推选一名学生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提示:

注意对破折号的演读,对动作“转”“拿”“使”“写”“靠”“做了一个手势”的表演要到位、人情。

要表现出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带给他的沉重的打击。

四、对话人物,评点人物

作品的思想都凝聚在人物的刻画中,作者的情感都倾注在人物的言行中。

对话人物,会让我们怦然心动,感奋沉思。

请分别从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的角度评价彼此心目中的对方。

学生虚拟角色,激情评点。

可能出现的评点有:

小弗郎士是一个“可怜的”“幼稚的”由“贪玩无知”到“成熟爱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可怜的”“普通的”“爱国的”教师。

教师提示:

注意对“可怜”内涵的理解。

小弗郎士说韩麦尔先生“可怜”。

是基于韩麦尔先生被迫离开热爱的教育事业、离开自己的学生、离开服务了四十年的校园家园的痛苦而言的。

这是小弗郎士爱国思想火花的进发。

韩麦尔先生说小弗郎士“可怜”,是基于小弗郎士没有学好本国语言而且今后再也没有机会学习而言的。

它不是一般的可怜,而是一种高度的民族责任感的体现,学语言是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五、拓展延伸,激活思想

预设提问:

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学生讨论明确: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

普鲁士侵略者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团人民,想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

教师补充资料:

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的文化侵略现象,当年日军占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他们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洲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地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

当然,他们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

教师引申:

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已变成一种潮流,外语成为语言霸主。

无论是考学还是升职,外语是第一要件。

许多大学生外语精通,汉语却日渐荒疏。

有识之士大声疾呼:

汉语不哭泣,拯救汉语!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根,决不能荒疏怠惰。

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六、课堂总结

《最后一课》通过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对法语的热爱,表达了崇高的爱国情感。

他们对语言的感情深深感染了我们。

民族语言,承载的是情感交汇的分量,传递的是心灵相通的密码,积淀的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无论发生什么,汉语是中华民族的生命。

让我们捍卫汉语,捍卫民族尊严。

其他语言是壮大丰富汉语的养分,汉语是深扎大地的根。

七、布置作业

紧承文末句子,围绕爱国主义主题,以“《最后一课》之后”为题,续写一段话,想像要合理,结构要完整。

提示:

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

“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

”“打到普鲁士”“法兰西万岁!

”普鲁士士兵冲进教室,人们含恨离去。

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又都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写作活动设计

模仿课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技巧,写一位你熟悉的人物,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再现其精神风貌。

2.开放探究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

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

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那种煎熬。

现在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铃声,时于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

祁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

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须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

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

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缚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

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速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

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

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

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扬着脸。

在看他。

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

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了两声。

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

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

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

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他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

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

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

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

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

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

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