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造假原因及对策.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1497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造假原因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会计造假原因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会计造假原因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会计造假原因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会计造假原因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造假原因及对策.doc

《会计造假原因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造假原因及对策.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造假原因及对策.doc

论企业会计造假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会计造假的现状及其危害的列示,指出当前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同时引出所要论述的主题:

企业会计造假的成因及对策。

通过对企业会计造假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的透彻分析,分别指出了解决会计造假的对策。

【关键词】:

企业会计造假、成因、对策研究

【正文】: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其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不符合可靠性,相关性的质量要求,不能真实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实际发生情况,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单位实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信息失真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会计信息不实,二是会计信息造假。

它们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

会计信息不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意之间的出入,这种出入具有当事人无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意;不实在会计核算资料中暴露的比较明显;不实责任人一般得不到经济及其他利益等特征。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达到提高分红数额,博取股东信任,刺激股票市价,表示营业或偿债能力高强,或隐瞒营业亏损,或避免股东要求多分红利,减低甚至逃避纳税,加大秘密公积以保持其稳健性,减低股票市价以便收回库藏股票等目的,事先经过周密安排而故意造成的信息虚假。

此种行为具有欺诈的意向,以蒙蔽股东、债权人、银行或政府部门,显然有蔑视会计准则,破坏会计的真实性及一致性,并违反法令做出不正确的表示,歪曲财务报表内容使利益关系人的判断和决策错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安全。

由于会计信息占了整个经济信息量的70%以上,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就决定着经济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质量。

但目前严峻的事实却是:

我国会计信息普遍存在失实,有些甚至非常严重,可以说是“造假”。

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国家税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整个经济工作的秩序,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近年来,会计“造假”风气已使会计职业声誉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损害。

各行各业出现的造假行为不容忽视。

根据近年会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差,会计信息失真和违法违规情况严重。

财政部1999年抽查的110户企业中有102户、2000年抽查100户企业中有89户企业在收入、费用、利润等核算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失真问题。

1996年以来,企业上市公司陆续揭露出一系列造假大案。

如1996年的“渤海事件”,1997年的“琼民源事件”,1998年的“东北药事件”、“郑百文事件”,1999年的“中科创业事件”、“蓝田事件”、“闽富发事件”,2000~2001年的“活力28事件”、“银广夏事件”、“麦科特事件”等等,“造假”一条龙,肆无忌惮。

2002年中国的政治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股市却一度狂跌,使得许多股评专家大跌眼镜,百思不得其解。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上市公司多年来普遍地大规模造假烂账的后果所至。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直接危害了会计工作的生命力。

经济界的有识之士认为这一问题已经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高度重视。

曾专门为上海会计学院写下了“不做假账”的题词。

一个国家的总理如此地呼吁会计业不要做假账,要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可见会计“造假”之风已受到相当程度的关注。

早在1995年他亲自主持制定了“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约法三章”,1996年财政部又印发了《关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通知,但虚假会计信息问题始终得不到扼制,由于会计造假的性质较恶劣,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后果较严重,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找出根治的良策。

二、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会议信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会计信息失真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时期,大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它的存在又潜在地助长了社会风气的腐败。

为了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首先应当找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即会计造假的原因。

(一)会计信息造假的内在原因

1、单位负责人指导思想不正

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有些单位负责人利用手中权力,为了个人私利或本企业利益,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搞“厂长成本、书记利润”、“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设“账外账、小金库”,大搞短期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

一些企业负责人出于种种目的利用自己的权利,指使会计人员造假,他们有的虚增利润骗取贷款,有的隐瞒利润逃避交税,有的甚至虚列数据来掩盖其贪污受贿的罪行。

这些人,把国家、集体的企业当成自己的“小作坊”,胆大妄为,无所顾忌,任意造假,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这是当前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主要表现在:

(1)、为了业绩考核而造假

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考核办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而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涉及到会计数据。

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到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并影响其提升、奖金、福利等。

为了在经营业绩上多得分,企业就有可能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包装、粉饰。

(2)、偷税、漏税

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率而得出的。

因此,基于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目的,企业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

当然,也有少数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基于资金筹措和操纵股价的目的,有时甚至不惜虚构利润,多交所得税,以“证明”其盈利能力。

其特点是:

多列费用,少计收入,达到少交税和不交税的目的。

多见于民营企业或效益好的国有企业。

(3)、粉饰业绩,为达到特定目的而造假

上市公司和效益较差的国有企业以及昔日为省优、部优而今已失去竞争优势、失去市场的企业。

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而粉饰造假。

在市场经济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

因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打扮一番。

为了发行股票而造假。

股票发行分为首次发行和后续发行,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要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

其特点是:

少列费用,虚列资产,多计收入,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

(4)、为获利而造假

其特点是:

调整账务,虚增虚报利润,欺诈上市。

首先,股份公司上市,能增强本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形成稳定的资本来源,在更大的范围内筹措大量资金,因此,促使股票上市便成为公司追逐的目标,对条件不成熟的公司,财务资料做假便成为其首选捷径。

还有的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虽然打着“为公”的旗号,但实质是为个人(主管领导,管理者等)牟取私利,如“大庆联谊”弄虚作假,欺诈上市案件。

其次,对于那些已经上市但经营亏损的公司,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投机行为盛行,出现许多上市公司股价与公司实际业绩变动不一致,优股不优价,“垃圾股”价不低的现象。

使得投资者参与股市投机的心理大于投资,于是他们对“真实可靠”的信息披露并不重视,这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便难以达到降低市场中不确定性,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功效。

除此之外,股市承担了企业解困的重任,造成了一批质量不高的企业“包装上市;治理机制不健全,上市公司业绩不佳,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股权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形成股东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

不利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由于公司的治理机制不健全,从而使得上市公司的业绩不佳,为了能长期保住其上市公司的牌子,获得配股资格,利润操纵、粉饰业绩便成为他们的首选,披露虚假信息在所难免。

2001年,被中国证监会查处和被沪深证交所公开谴责、批评的100多家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是因为会计造假,那么,面对严厉的处罚和舆论的谴责,为什么会计失信会屡禁不绝?

其真正原因就是利益诱惑和“金钱效应”。

(5)、为推卸责任而造假

表现为:

更换高级管理人员时进行的离任审计,一般暴露出许多问题。

新任总经理就任当年,为明确责任或推卸责任,往往大刀阔斧地对陈年老账进行清理。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时,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实施,可能诱发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提前消化潜亏,并将责任归咎于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发生自然灾害,或高级管理人员卷入经济案件时,企业也很可能粉饰会计报表。

(6)、贪污盗窃,转移国家资产

其特点是:

出具假凭证,收入不入账,办假手续报废资产,将账目搞乱,浑水摸鱼,或将国有资产低价出售等。

多见于管理比较混乱的中小国有企业。

2、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其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领导决定。

虽然《会计法》规定: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

”但主管部门并没有起到保护会计人员行使职权的作用,守法的会计人员遭打击报复、被撤换,主管部门往往顺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出现了会计人员“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服于单位领导,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内部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二)会计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

1、企业改革不彻底、不到位是会计信息造假的深层原因。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

目前我国尚处改革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程度不高,仍存在企业经营者的权责问题、政企分开问题。

权责不明确,企业经营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受利益驱动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政企不分,使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经营者,一些政府部门经常干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企业的领导仍由政府干预,政治色彩浓厚,使企业领导不能专心发展企业,更注重自己是否能提升,势必导致财务造假而失真。

2、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目前,企业内部监督控制有着局限性,内部监督不到位,会计人员不独立,受单位领导指使被迫做假帐。

社会监督仍处于起步阶段,会计事务所虽然脱钩改制,但仍缺少标准的执业制度,政府监督大于社会监督力度,职责交叉,经常重复检查,企业领导又是政府指派,使检查与被检查藕断丝连。

企业领导同时管理会计与审计,内部审计不是处于董事会领导下。

社会审计监督不力。

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在人员数量上,现有注册会计师与《公司法》关于所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年度报表都要经注会审计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质量,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上,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素质偏低、偏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松驰的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往往是查帐容易,处理难,这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对内部人的监督,滋生其舞弊的可能。

监督不力客观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的泛滥 

审计监督对保障经济活动的有序运行,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活动,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有着其他经济监督无可比拟的作用。

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尽管已经相当完善,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仍有许多不适应。

⑴监督力量不足。

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国家(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社会)审计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近年来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而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却基本保持不变,造成现有的审计力量无法应对迅速增长的审计业务量。

国家审计对企业的监督开始弱化,注册会计师已经成为审计监督的主力军,但其承担的审计任务愈来愈重,可以说已不堪重负。

⑵监督力度不够。

国家审计的重点已经位移,企业的审计监督只能依靠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来进行。

但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因而这种审计监督不仅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反而对会计造假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