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4879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docx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docx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

劳务工作办公室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

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特别是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创业发展能力,加快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切实发挥农村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于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高台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高台县辖136个村,农村总户数36966户,总人口130148人,有农村劳动力8.21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63.1%。

就从业情况看,总体以从事传统农业为主,全县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6.08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3%,从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比例为73∶15∶12。

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集中在劳动力技能要求较低、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建筑装修、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一线产业,从业人员约1.69万人(其中建筑业1.3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1%。

从文化结构看,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高中及以上文化1.0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1%,初中文化4.12万人,占48.1%,小学文化及以下3.05万人,占39.8%。

二、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的劳务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就有相当一部分头脑灵活,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不甘贫困,自发地离开农村,走进城市开始务工创业。

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也逐渐增多,自发外出打工的人员不断增加,如何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实现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流动,让长期滞留在农业上的富余劳动力及时转移到二、三产业或输出到经济发达地区寻求新的就业空间,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自2005年以来,通过各级党政组织的强势推动,共与北京、天津、浙江、深圳、山东、新疆等多个城市和地区以及本省的89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

劳务输出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成效一年比一年好。

2010年,全县劳务输出达3.0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575亿元,劳务收入成为全县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

从输出规模看,全年共输转人员3.06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37.3%。

从输出形式看,有组织输出18272人,自谋输出12319人,政府组织输出占输出人数的59.7%。

从输转去向看,省内输出19662人,省外输出10929人,其中:

东部2264人,中部2206人,西部4759人,其它1700人,境外就业200人。

从劳务收入水平看,全年劳务收入2.575亿元,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输出总人数15%,5000-10000元的占输出总人数45.5%,10000-20000元的占输出总人数32.6%,20000元以上的占输出总人数6.9%,劳务人员年人均收入8415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551元高2864元。

三、劳务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劳务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大,劳务输出的数量逐年递增,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不断增加,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全县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发现在整个劳务经济发展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劳务输出质量不高,劳动力素质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致使劳务经济对农村的贡献乏力。

我县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0424人,只占12.7%,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达71709人,占87.3%,而大多数劳动力未经培训,造成与当前劳动力市场尤其是中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正在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的要求还不适应,成为严重制约我县劳务产业发展的瓶颈。

从近几年劳务输出的情况看,大部分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属于“忙了在家种田,闲了外出打工”的类型,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严格,技术工和普工的收入差距不大,导致了一些农民工安于现状,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致使输出质量不高。

从市场需求看,现在市场急需的是技术工种,熟练工种更是供不应求,而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向西部输送,向东南沿海输出的比较少,况且从事的是体力型工作,技术含量低,收益不高,市场就业竞争力弱,而且容易失业。

究其原因是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

一是文化素质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占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部分;二是没有专业技术,外出务工人员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很少,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也不能长期站住脚;三是心理素质差,缺乏吃苦精神。

部分外出务工者求安怕险,一到外面,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吃好、玩好,没有一种艰苦创业的意识,遇到一点困难,诸如饮食习惯的差异,气候的差异,老板脸色不好看,就受不了,就急忙回家,并且进行负面宣传,影响极坏。

2、品牌意识较差,缺乏就业竞争力。

尽管“劳务品牌”有效提升了农村劳动力价值,呈现出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态势,城乡职业教育也为之提供了品牌打造的技术平台,但目前,“劳务品牌”覆盖面窄、申请量少、界定标准缺失等问题,仍然制约着自身发展,而且很多农民工对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并不买账,原因是认为参加培训时间长,担误外出赚钱,而且参加培训后能否找到工作还不知道。

不能很好的掌握一技之能,导致农村劳动力工作不稳定,就业竞争力低下。

3、输出渠道不畅通,劳务经济效益不显著。

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较少,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近年来,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带动式输转劳务发展缓慢,多是靠地缘关系,亲缘关系为纽带,主要从事建筑、修路、矿山、种植、养殖等技术操作简单的行业和领域,信息沟通渠道不够畅通,服务手段落后,规模小,层次低,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随着劳务大军的增加,劳务基地缺少,原有的劳务基地远远不能适应劳务产业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劳务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

4、法制观念淡薄,维权意识较差。

务工人员外出盲目性大,全县外出的劳务人员分布在省内外各企业和建筑工地,除部分是统一组织输出外,绝大部分人员属无序、自发、盲目外出,既无较为稳定的岗位和工种,又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既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又缺乏一般的法律知识,不时发生务工人员上当受骗和工资克扣,拖欠工资的现象。

而输出后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我县近几年劳务输出的人员中,只有部分用工单位实行工伤保险,个别用工单位为少量务工人员缴纳医疗、失业、养老保险。

如果出现意外伤害或患重大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救助。

还有些务工人员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遇到家庭困难和后顾之忧,没有保障支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5、市场把握不准,创业能力较差。

务工人员思想观念落后保守,这是制约劳务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处于“死守家门、固守一业”的陈旧落后的生活状态中,有的恋家情结重,宁肯守着穷日子,也不愿外出务工;有的人心里还以打工为耻,瞧不起外出打工人员;有的人怕出门上当受骗;有的人犹豫不决,担心打工不成反倒赔钱等等情况,严重制约着我县劳务输出的发展。

而一些外出务工赚钱回乡人员,市场把握能力不强,创业意识不强,不能将外出务工期间所学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反哺农村、解决农村发展缓慢的问题,影响了我县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劳务输出是我县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当前,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入手,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全新的理念,创新的方式,得力的手段和措施,尽快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转移。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品牌建设。

努力扩大高台劳务输出的影响,提高输出稳固率,劳务品牌是劳务人员创四方的“通行证”,是加快劳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综观劳务大省的先进经验,在劳动力过剩、劳务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劳务品牌就是竞争的利器,就是务工人员闯四方的“通行证”。

特别是在劳动力过剩、劳务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劳务输出的竞争已更多地成为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谁能早一步形成自己的品牌,谁就能在劳务市场上占得先机。

随着劳务输出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成效一年比一年好,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品牌劳务市场竞争力。

形成一个劳务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此,我们应该要在宣传推荐好“金张掖宣化金瓦刀”、“陇原高台爱心家政”劳务品牌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坚持不懈地以创建具有高台特色的劳务品牌为目的,走“以品牌占市场,以品牌促就业”的路子,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劳务输转的规模和质量,实现劳务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整合相关行业信息,指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从而使劳务输出由纯体力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化,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获得更多的市场就业机会。

(二)抓技能培训。

劳务输出的关键是人员素质,必须把农民培养成蓝领工人,实现角色转换。

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必须立足全县产业发展需要和劳务市场需求,要解决输得出、留得住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在加强对务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技能素质方面下功夫。

一是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

县劳务办要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宣传队,经常下乡进行外出务工常识和劳动政策法规培训和外出务工常识的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维权意识。

二是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对群众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在充分了解群众培训意愿的基础上,发挥全县6家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的作用,重点开设计算机、酒店餐饮、家政服务、缝纫、建筑、电焊等市场前景好,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培训。

三是依托优势劳务加大品牌劳务培训。

坚持“求精求专、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扩大规模”的原则,围绕已创建的劳务品牌开展培训,走以品牌占市场、以品牌扩规模的劳务输转路子。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金张掖金瓦刀”、“陇原高台爱心家政”品牌劳务,不断扩大输转规模,提升输转质量和档次,增加市场信誉度,以此带动劳务输出集团化和有序化输出,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四是依托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培训。

积极协调各相关单位,与县内部分企业联系,对全县的酒店服务员、企业在职职工和部分建筑公司职工进行在职职工的提高性培训,不断强化岗位技能,逐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五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储备式”、“对接式”、“定向式”培训。

在充分调查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培训专业,联合职业中专重点在培养“两后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上下功夫,推行毕业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双证制”,增强学生毕业后进入劳务市场的竞争力。

六是开展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

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聘请SYB创业培训教师,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充分利用县培训中心的劳动力技能培训阵地作用,集中开展各类劳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促使劳务输出由苦力型、体力型向智能型、科技型转变。

(三)抓跟踪服务。

按照劳务输出的工作程序,从每一细节、每一环节,严格把关,做好对劳务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

积极引导督促务工人员参加工伤、医疗、失业、养老保险,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劳动市场供求管理库,及时准确地为务工人员提供劳务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跟踪服务。

通过跟踪服务,有力地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做到让务工人员安心,家长放心。

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劳务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联合劳动监察、公安、工商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专门的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对超收职业介绍费、提供虚假用工信息等行为的进行严肃查处,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的中介机构限期整改,并要求将各项制度、收费标准、监督电话和各类证照上墙,对务工人员反映的问题及时向企业负责人反馈协调解决,避免劳资纠纷发生和矛盾激化,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规范用工双方的劳动关系,加强劳动就业的合同管理,妥善处理劳动纠纷,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有效机制,保障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使务工人员在政府的引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效益地外出务工。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做好后续跟进服务工作。

积极培育发展壮大劳务中介组织、劳务协会和劳务经纪人,逐步使劳务输出由政府推动向市场运作转变。

(四)抓基地建设。

劳务基地是劳务产业发展的依托,是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县劳务输出多数是以自发输出为主,大部分在省内的建筑、交通、水利、种植、养殖等行业,务工时间短,流动性较大,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规模性输出。

因此,必须加强劳务基地建设,按照“短变长”和“内转外”发展劳务产业的思想,多渠道联系开辟新的劳务基地。

一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劳务基地的作用。

紧紧依托县内阳光、业盛、西部、金桥等劳务中介机构,在巩固发展浙江、广州、北京、天津、乌鲁木齐等89个劳务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壮大劳务基地,积极派员前往用工集中地建立劳务供求关系,订立劳务供求合同,努力开辟东南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基地。

鼓励各类企业和劳务中介机构积极寻求劳务合作伙伴,组织农村劳动力到县外承建工程项目、农业项目,开展劳务合作,拓展县外劳务市场。

积极吸引外地企业、用人单位和劳务机构来我县组织招聘活动。

二要适时到外地考察联系劳务基地。

重点在摸清全县剩余劳动力资源状况和转移就业情况基础上,每年选择和培育3-5个村作为劳务输出示范村,建档立卡,提前培训,储备用工信息。

同时还要加强镇、村劳务站、劳务点的建设,配备管理员、信息员,协助政府做好劳务输出和劳务信息传递,不断拓展劳务输出基地。

三要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培育和扶持星级劳务中介机构,引导有诚信、有资格的中介机构和劳务经纪人积极参与劳务输出工作,推动劳务输出逐步走向市场化、规范化、产业化。

四要将政府组织劳务输出与劳务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劳务输出从盲目性、随意性和分散性,向规模、质量、品牌上转变,降低劳务输出成本。

积极联系季节性劳务用工市场,大力输出季节性劳务,从而形成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劳务输出形式。

(五)抓政策扶持。

坚持把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作为平衡劳动力市场的重要途径,实现“农民进城”向“回乡创业”转变。

要创造条件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力争使更多的工业项目落户高台,扩大农民就地转移的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本地种养大户回乡创业,逐步实现向企业化经营转变,让更多的务工人员回乡利用本地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中小企业;建立灵活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家庭劳力短缺致使长期闲置的土地适度予以调整,逐步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同时,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有效解放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劳务输出数量,努力增加可供输出的劳动力资源,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和范围,努力推动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