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教案4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3387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史教案4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世界现代史教案4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世界现代史教案4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世界现代史教案4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世界现代史教案4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现代史教案42.docx

《世界现代史教案4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代史教案4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现代史教案42.docx

世界现代史教案42

第二章 俄国十月革命与欧洲革命风暴

教学目标

1、理解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了解了解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3、掌握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政治经济及外交措施。

4、了解德国革命和匈牙利革命的经过。

5、掌握德国革命和匈牙利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重难点:

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原因;德国革命的性质和匈牙利革命的特点。

难点:

俄国的落后性正是俄国首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因;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原因和评价;匈牙利革命的特点。

本章内容提要: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它既是大战的直接结果,又是加速大战结束的重要因素,印证了列宁关于“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论断,揭示了革命与战争的历程及其辩证关系。

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俄国帝国主义的落后性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内因。

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封建统治,“十月革命”则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震荡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1918—1923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革命高潮,革命运动摧毁了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也随之瓦解,在中、东欧建立起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战胜国的英、法、意、美、日,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和群众性的革命斗争,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普遍建立,在此基础上,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

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1、客观条件

  俄国帝国主义的特点及影响:

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和最易发生革命的地方。

  军事封建色彩浓厚的帝国主义.,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落后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特别突出,如沙皇专制制度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俄国败多胜少,加剧了俄国的社会阶级矛盾;人民在战争中掌握了武器;其他帝国主义陷于战争无力它顾,为俄国革命造成有利时机。

2、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俄国无产阶级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和光荣革命传统、经验(1905年革命);工农联盟;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1)俄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集中程度高,大多数工人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大企业中,有助于组织性和团结性的提高。

(2)有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而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二、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发生背景、经过和意义)

  沙俄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500万壮丁被强征入伍,数百万人伤亡,又接连传来战争失利的消息,国内经济崩溃,矛盾激化。

在国际上,有力量镇压俄国革命的英、法、德三国正厮杀得难解难分。

1917年俄历二月首都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工人举行反政府示威游行,后来发展为全城政治罢工,士兵也加入其中,并向全国扩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

二月革命结束了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

注意其性质是什么,与十月革命的性质有何不同。

2、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是什么、为什么)

  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苏维埃得到武装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的支持,管理国家事务,这表明它是新生政权的萌芽。

但是,在苏维埃中占多数席位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反对社会主义革命,他们支持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是主要政权,只是一时还没有掌握镇压工农革命的武装。

3、《四月提纲》(发表背景、内容、意义)

  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回国后,1917年4月发表《四月提纲》:

革命应从第一阶段转到第二阶段,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方式:

和平发展。

口号:

“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原因是武装掌握在人民手中。

为革命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

4、七月流血事件(经过、影响)

  1917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用武力镇压布党领导的彼城50万士兵工人起义。

  表明革命和平发展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

  列宁在在外隐居期间写了《国家与革命》,阐明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5、布党第六次代表大会

  1917年8月召开,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大会用“政权归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口号,代替“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6、科尔尼洛夫事件

  俄军最高总司令科,1917年9月,调集军队,发动政变,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政权,被布党领导的人民抗击所粉碎。

  临时政府的支柱,军队瓦解,布党的威望大大提高。

7、十月党中央会议

  1917年10月召开,讨论武装起义问题。

积极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

三、彼城武装起义的胜利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在列宁亲自领导下,从11月6日晚开始到8日凌晨攻占冬宫,取得胜利。

  斯莫尔尼宫——起义指挥中心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攻占冬宫

四、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

1、代表大会的召开

  1917年11月7日夜至8日晨举行

  大会通过了三个文件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宣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和平法令》:

谴责帝国主义战争,建议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土地法令》:

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全部土地收归国有,分配给农民使用大会上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列宁当选为主席。

2、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

  在彼城革命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全国各地到1918年春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3、十月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比较)

(1)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这正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

(3)在俄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两种制度的并存和竞争时期;鼓舞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以其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给其他国家的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

第二节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一、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1、政治上,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法院、民警、“契卡”(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契卡为非常委员会开头两个俄文字母的译音)、学校与教会分离、各民族一律平等。

  彻底废除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各级政权机构,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各级人民政权机关――工兵代表苏维埃和人民委员会。

摧毁了资产阶级的法院机构,废除旧的司法制度和旧警察,建立了新的人民法院和苏维埃民警。

对旧军队实行民主改造,并逐步将他们复员,着手建立一支正规的工农红军。

1818.1.23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成为苏维埃国家建立之初最主要的宪法性文件。

规定了苏维埃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

2、经济上,组织社会主义国民经济

企业、农村

  1917.11.21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工人监督条例》,对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

苏维埃政府宣布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并废除沙皇和临时政府所借的160亿卢布外债。

成立了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

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教会的全部土地和部分富农的土地,并无偿分配给农民耕种,建立第一批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二、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

内容、特点和意义

1、内容

  《布列斯特和约》即《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是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

根据这一条约和此后签订的补充协定,苏俄与同盟国之间停战,苏俄赔款60亿马克(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赔款),割地总共达100万平方公里之多。

2、特点

  对苏俄来讲带有屈辱性。

3、意义

  它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抵抗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1918年11月3日德国爆发了革命,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君主政权,11月11日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

次日,苏俄宣布废除它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当年3月3日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1、背景

残酷的战争环境。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物资极端贫乏。

2、概念

  为了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需要,在经济领域实施实施了一系列非常措施,习称“战时共产主义”。

实施时间:

1918——1921年。

3、措施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产品。

其目的是保证对军队和工人的供应;实质是无产阶级在特殊的条件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同盟。

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这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工业:

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商业: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

“不劳动者不得食”。

4、作用(评价)

积极:

为保证战争胜利和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消极:

超过了需要的限度;延长了实施期限;将其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道路。

四、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

1、概况

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同国内反革命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者进行的战争。

  发展阶段:

1918年开始,至同年夏,苏维埃共和国丧失3/4领土,陷入四面受敌的险境;人民委员会于1918年初颁布组建工农红军和工农红海军的法令;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腾出兵力加强对苏维埃俄国的干涉;粉碎高尔察克(东线)和邓尼金(南线)的进攻,红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击退波兰的进攻和粉碎弗兰格尔军队,内战结束。

2、取胜原因及意义

  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历时近三年,以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失败告终。

苏维埃共和国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得到各族人民拥护及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实施了正确领导,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正规红军;工人与农民结成军事政治联盟,各苏维埃共和国在战略上密切协同。

这一时期苏俄军事战略的主要特点是:

采用战略进攻和反攻、战略防御等多种作战样式;善于选择主要战线并在主突方向上集中使用兵力兵器;利用骑兵集团军实施快速机动作战;重视组建战略预备队和适时使用预备队于重要方向;正规军和游击队密切配合。

苏俄内战的胜利,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条件。

第三节德国十一月革命

一、革命发生的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德国帝国主义是一战的祸首和失败者,大战及其结果激化了帝国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广大民众与统治阶级、政府之间的矛盾。

  容克地主和垄断资本家大发战争横财。

  劳动人民承担了战争负担:

经济和生命(几百万人死伤于战争、瘟疫)。

  德国经济濒于崩溃。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

3、政党组织的分化

  社会民主党

  右派:

艾伯特、谢德曼

  中派:

考茨基

  左派:

斯巴达克团;领导人:

李卜克内西、卢森堡

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几个发展阶段

1、十一月革命的爆发和艾伯特政府的建立

(1)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水兵起义,标志革命爆发。

(2)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士兵起义,迫使德皇威廉二世退位,霍亨索伦王朝垮台。

(3)1918年11月10日组成以艾伯特为首的新政府。

2、德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柏林一月起义

(1)德共建立

1918年11月11日斯巴达克团改组为斯巴达克同盟,12月30日在柏林举行德共成立大会。

领袖是李卜克内西、卢森堡。

(2)柏林一月起义

  1919年1月6日,在德共和独立社会民主党的号召下,柏林举行大规模旨在推翻艾伯特政府的起义,遭镇压失败。

15日,李卜克内西、卢森堡被艾伯特政府逮捕杀害。

3、共和国的建立和十一月革命的结束

(1)魏马共和国的建立

1919年2月,德国在小城魏马举行国民议会,选举艾伯特为总统。

7月通过新宪法,称魏马宪法:

规定德国为联邦制资产阶级共和国,赋予总统以特别权力。

比原帝国宪法进步。

魏马共和国(1919年7月——1933年1月)。

(2)巴伐利亚共和国的兴衰

1919年4月慕尼黑工人在德共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了巴伐利亚共和国。

5月被政府军镇压。

巴伐利亚共和国的失败,标志德国十一月革命结束。

三、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和影响

  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德国无产阶级得到锻炼,德共建立。

  推动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斗争,支援了苏俄。

第四节东欧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匈牙利革命苏维埃共和国的兴亡

一、奥匈帝国的解体和东欧民族国家的诞生

  1918年11月哈布斯堡王朝在一战中战败投降,民族民主革命烈火燃遍全国,统治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被革命风暴催垮。

在奥匈帝国废墟上建立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奥地利等民族独立国家。

二、匈牙利革命

1、匈牙利共和国的建立

  匈牙利革命是奥匈帝国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8年10月底,布达佩斯爆发工人和士兵起义,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的统治。

11月成立了匈牙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组成了以卡罗利为总统的政府。

2、匈共建立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1)卡罗利政府无力解决战争造成的经济崩溃和人民温饱问题,引起民众不满,群众斗争继续进行。

(2)1918年11月,匈牙利共产党成立。

领袖是库恩·贝拉,1919年2月被卡罗利政府逮捕监禁。

(3)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1919年3月,协约国向卡罗利政府提出分割其领土的照会。

卡罗利政府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绝和无力抵抗,被迫辞职,将政权交给社会民主党。

社会民主党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无力单独掌权,与库恩·贝拉达成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两党合并,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协议。

3月21日,两党合并建立匈牙利社会党,宣布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特点:

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

3、苏维埃共和国的被颠覆

  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政权建设,实行有利于工农大众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外与苏俄建立联系。

  协约国对匈牙利社会主义政权非常仇视,1919年4月干涉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8月共和国被颠覆。

1920年3月,原奥匈帝国的海军上将霍尔蒂就任摄政王,在匈牙利建立了独裁政权。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是战后世界革命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牵制了协约国的力量,支援了苏俄反对外国干涉的斗争。

第五节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动

一、共产国际的建立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各国的社会民主党领袖支持本国政府的战争行为,第二国际瓦解破产。

一战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造成革命机遇,而新的无产阶级革命需要新的国际革命组织的指导。

(2)列宁的主张及活动。

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左派力量既是组建新的国际组织的基础,又需要正确指导。

列宁发表一系列理论著作帮助他们端正认识。

(3)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推动。

2、建立

  在以列宁为首的俄共的倡议、筹备下,1919年3月2日,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产国际宣告成立。

3、性质与地位

  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的领导;它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

二、共产国际的初期活动

  从1919年3月到1923年欧洲革命运动转入低潮是共产国际的初期阶段。

这一时期共产国际共召开过前4次代表大会。

  在此期间,共产国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挥了领导作用。

积极帮助各国党“左”右倾机会主义影响,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策略武装各国党;并指导各国革命党进行革命实践活动;加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争取建立工人阶级的统一战线,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贡献。

重要知识点:

1920年4月,列宁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帮助各国党纠正否定议会斗争的必要性,拒绝任何条件下的妥协和通融的“左”的错误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