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八到十五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x
《毛概八到十五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八到十五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八到十五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八章思考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其主要内容有:
(1)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2)计划和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二者可以有机结合。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行按劳分配方式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
按劳分配是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各种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
现阶段形成收入差距的原因,既有合理和合法的,如由于人的劳动能力不同造成富裕程度的差别;商品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两级分化;由于人们占有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的不同也会产生人们富裕程度的不同;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使得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等。
但其中也存在不合理和不合法的收入,如一些垄断部门的从业人员与所占有的资源的比例极不协调;对统一市场的不合理分割和地方行政干预形成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个体和私人经济的偷税漏税收入;各级党政官员的腐败贿赂收入;走私贩假等其他的非法非正常收入等等。
不合理和不合法的原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十分巨大的阻碍作用,即使是合法和合理的原因产生的收入差距也应是适当的和有限度的。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
应该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
对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必须综合治理。
(1)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3)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4)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5)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要通过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
参考答案要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相对说来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
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因此速度问题仍然十分重要。
但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是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比较协调、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速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4.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我们要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我们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统筹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改革开放使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大,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形势发展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关系的问题。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
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第九章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参考答案要点: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
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
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
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参考答案要点: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民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符合我国国情。
3.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组织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参考答案要点:
(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因为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作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
同时,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参考答案要点: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
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十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参考答案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内容。
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涵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引导和教育人们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去认识社会主义;引导人们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
(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
“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十一章思考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参考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化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⑨实现社会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①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②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④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⑤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3.如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答案要点:
⑴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⑵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⑶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同时,扩大就业的有爱很大,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⑷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⑸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⑹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十二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