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3312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

正在加载试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

1.单选题

1.12.0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d)

您答对了

∙a

在关键时刻能改变历史发展方向

∙b

在特定条件下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c

能够创造历史发展规律

∙d

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为前提

历史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都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由其自己的规律决定。

1.22.0

认识的起源和意识的起源(a)

您答对了

∙a

是一致的

∙b

认识起源晚于意识起源

∙c

认识起源是意识起源的一部分

∙d

是不同的

认识和意识在本质是一回事,只是两个词的用法不同。

认识是针对实践用的,意识是针对物质用的。

1.32.0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之一是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另一个条件是(c)

您答对了

∙a

思想要和实际相结合

∙b

理论要为实际需要服务

∙c

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d

要让群众掌握理论

ABD都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所需要的条件。

1.42.0

在实际认识过程中,(b)

您答对了

∙a

认识分为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纯粹的理性认识

∙b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纯粹的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没有区分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能互相转化

在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渗透的,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纯粹的理性认识,但不能因此认为它们没有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以互相转化。

1.52.0

马克思说: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革命(b)

您答对了

∙a

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推动力

∙b

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c

总是先于历史而发展

∙d

永远是历史的第一动力

ACD都是明显错误的句子,革命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1.62.0

主张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的观点是(a)

您答对了

∙a

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b

认识论上辩证法

∙c

认识论上的可知论

∙d

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

主张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需要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才能获得,这就等于认为认识必须依赖客观事物。

1.72.0

阶级是个历史范畴,这等于说(c)

您答对了

∙a

阶级已经成为历史

∙b

阶级会象历史一样永恒地存在着

∙c

阶级会随着历史发展最终被消灭

∙d

阶级是在历史一定阶段产生出来的政治集团

阶级是个历史范畴,这句话的意思是阶级只同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不是永恒的。

阶级是经济集团。

1.82.0

阶级斗争的根源是(a)

您答对了

∙a

物质利益的对立

∙b

被剥削阶级不能再忍受

∙c

剥削阶级的压迫太残酷

∙d

革命党的发动

对立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是相反的,要获得本阶级的利益就必定要通过阶级斗争。

1.92.0

任何客体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这个特性决定了(c)

您答对了

∙a

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b

认识具有透彻性和尖锐性

∙c

认识具有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d

认识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反映事物现象的是感性认识,反映事物本质的是理性认识。

1.102.0

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就必然主张(a)

您答对了

∙a

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b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坚持唯物主义就必然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这恰恰是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坚持辩证法就必然认为真理总是发展的,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是真理有局限性,既然有局限性,就必定要发展。

1.112.0

“认识的根源是人心中固有的良知”,这是(c)

您答对了

∙a

辩证法观点

∙b

唯物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良知”属于人的主观精神,把认识的根源看成是主观精神,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122.0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区别是(d)

您答对了

∙a

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无限的,对社会的认识是有限的

∙b

主张只存在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c

坚持认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d

主张认识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A中内容不能成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C都不是两者的区别,而是两者的共性。

机械唯物主义承认认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但认为这种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1.132.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话的意思是(b)

您答对了

∙a

理论总是浅薄的

∙b

向实践学习

∙c

向前人学习

∙d

学习要谦虚谨慎

不能只靠读书本,要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1.142.0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d)

您答对了

∙a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b

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不平衡性

∙c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发展,错误的、落后的社会意识能阻碍社会发展,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1.152.0

被比喻为“理性认识的细胞”的是(b)

您答对了

∙a

感知

∙b

概念

∙c

判断

∙d

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有了概念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

1.162.0

以下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是(b)

您答错了

∙a

哲学

∙b

数理化

∙c

文学艺术

∙d

道德

在社会意识形式中有阶级性的属于上层建筑,没有阶级性的不属于上层建筑,数理化没有阶级性。

1.172.0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

您答对了

∙a

自然环境

∙b

人口因素

∙c

生产方式

∙d

革命政党

社会发展是客观历史过程,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在阶级社会中,革命政党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同样不是决定性的,反而政党要由社会条件决定。

1.182.0

认识论中的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d)

您答对了

∙a

唯心主义

∙b

主观主义

∙c

经验主义

∙d

教条主义

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可靠,经验都是靠不住的,这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夸大理论的作用,导致教条主义。

1.192.0

经济基础是指(d)

您答对了

∙a

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关系和政党关系的总和

∙b

占统治地位的政党关系的总和

∙c

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关系各方面总和

∙d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总和

简单说,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但一般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总和。

1.202.0

生产力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是指(a)

您答对了

∙a

自然科学

∙b

生产工具

∙c

教育

∙d

经济管理

B是实体性因素。

C是准备性因素。

D是运筹性因素。

1.212.0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c)

您答对了

∙a

主观认识是否与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b

主观认识是否清楚、明白

∙c

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情况是否相符合

∙d

认识和理论是否一致

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主观真理论者无例外地都是从主观认识范围去解决这个问题。

1.222.0

认识主体是指(a)

您答对了

∙a

一定历史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

有实践能力的人

∙c

体力劳动者

∙d

生活在社会中的所有人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1.232.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反映论的关系是(a)

您答对了

∙a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b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消极反映论

∙c

直观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d

反映论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242.0

对社会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是(c)

您答对了

∙a

地理环境

∙b

人口因素

∙c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d

国家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252.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您答对了

∙a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b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c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1.262.0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和“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是(d)

您答对了

∙a

马克思主义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1.272.0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b)

您答对了

∙a

真理能够为多数人接受,谬误则不能

∙b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相反

∙c

真理能够支配行动,谬误则不能

∙d

真理长久地起作用,谬误则不能

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1.282.0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对立表现在(c)

您答对了

∙a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直观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反映论,唯心主义认为认识决定外部世界,是先验论。

1.292.0

阶级首先是(b)

您答对了

∙a

历史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社会范畴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经济因素引起的。

1.302.0

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

您答对了

∙a

感觉—知觉—表象

∙b

实践—认识—实践

∙c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d

概念—判断—推理

认识的完整过程是两次飞跃,即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多选题

2.14.0

真理是与客体相符合的认识,但这主要是指(ac)

您答对了

∙a

真理是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相符合的认识

∙b

真理是和事物的外部联系相符合的认识

∙c

真理是与事物的本质相一致的认识

∙d

真理是与事物的现象相一致的认识

真理一定是理性认识,必须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即内部联系的认识才是真理。

2.24.0

阶级斗争的形式可以包括(abc)

您答对了

∙a

经济斗争

∙b

政治斗争

∙c

思想斗争

∙d

阶级融合

阶级斗争发生在对立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不可能融合。

2.34.0

理性认识的特点有(ab)

您答对了

∙a

间接性

∙b

抽象性

∙c

直接性

∙d

形象性

CD是感性认识的特点。

2.44.0

以下属于再生资源的有(bcd)

您答对了

∙a

煤炭资源

∙b

森林资源

∙c

草原资源

∙d

动植物资源

煤炭资源是非再生资源。

2.54.0

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bc)

您答对了

∙a

人创造自然界

∙b

人改变外部世界

∙c

人认识外部世界

∙d

人消灭自然界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2.64.0

评价杰出人物的方法有(abcd)

您答对了

∙a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b

坚持阶级分析

∙c

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统一的观点

∙d

坚持全面分析

要把被评价的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对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应分析其代表的阶级利益。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对历史人物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74.0

哲学本体论和哲学认识论的关系是(abcd)

您答对了

∙a

两者不等同

∙b

两者不可分

∙c

本体论制约认识论

∙d

认识论表现本体论

本体论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认识论回答认识的本质问题,两者不等同。

但两者也不可分。

2.84.0

生产方式是矛盾统一体,其中的两个矛盾方面是(ab)

您答对了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上层建筑

∙d

阶级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2.94.0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的含义包括(bc)

您答对了

∙a

实践只能相对部分认识作出检验

∙b

任何实践总是有局限性的

∙c

具体实践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d

只有部分实践能够检验认识

无限发展着的实践能够检验所有认识,所有认识无一例外地要经实践检验。

2.104.0

正确表明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是(abc)

您答对了

∙a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生产的必要前提

∙b

人口状况能够加速社会的发展

∙c

人口状况能够延缓社会的发展

∙d

人口状况能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