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打印版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3288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打印版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完整打印版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完整打印版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完整打印版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完整打印版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打印版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docx

《完整打印版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打印版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打印版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docx

完整打印版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

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

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

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

“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

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

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

如:

“堤”字就不能念成(shi)。

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

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

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

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

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

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

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

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

往远处看。

  画舫:

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

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

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

(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

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

长廊的外部:

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

长廊内部: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提问:

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

长廊两旁:

风景宜人。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这句说明了什么?

(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

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

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

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

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

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

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

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

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乘”。

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

从读音上看:

瞰、弩、颔、髻、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

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nǔ”的鼻音要读好。

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一)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

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

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

每个部分讲的什么?

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

重点读一读。

  

(二)学生回答,讨论。

  三、精读选段

  1.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

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点

  将军佣身材魁梧头戴军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前列神态自若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沉毅多谋武士俑体格健壮穿着装扮……目光炯炯……威武凝重刚烈豪爽

  骑兵佣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勇猛善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