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易错题集修改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2412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易错题集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政治易错题集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政治易错题集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政治易错题集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政治易错题集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易错题集修改版.docx

《政治易错题集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易错题集修改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易错题集修改版.docx

政治易错题集修改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B.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12.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0.“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

22.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无实”是因为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30.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

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

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

3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多项选择题Ⅱ: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6.人的思想、意识活动和“有机物质绝不是不可调和的,而且看来和电、运动的能力、不可入性、广袤等等一样,是有机物质的一种特性”。

这里所表述的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

17.马克思指出: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说明

A.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的产物B.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C.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D.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的改变

21.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A.一元论哲学B.决定论哲学C.能动的反映论D.坚持唯物史观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唯物主义的特点。

23.对感性的物质世界进行直观性理解的哲学派别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24.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B.意识具有能动性

C.主观意志决定一切D.世界是不可知的

25.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物是感觉的复合B.感觉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6.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

27.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29.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A.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B.一元论哲学

C.经验论哲学D.唯理论哲学

31.哲学唯心主义“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这说明

A.哲学唯心主义不能在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结出果实

B.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没有根基的

C.哲学唯心主义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

D.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36.爱因斯坦指出: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然而甚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

”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能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这是由于他们

A.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摆脱了唯心主义B.完全依靠个人的天才条件

C.自觉不自觉地贯彻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原则

D.“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6.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7.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11.否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二元论D.机械决定论

29.著名科学家牛顿提出:

“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30.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惟一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表征物质存在的工具D.认识物质的条件

37.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实践B.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实践

C.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D.处理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

38.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其中体现了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的关系是

A.目的与手段的关系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

C.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D.限定与超越的关系

40.从根本上制约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接触的范围,以及主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的是

A.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B.客观条件C.实践D.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水平

4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

A.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B.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二、多项选择题Ⅱ: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对列宁“物质”的经典定义认识错误的有

A.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B.表明物质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和人的感性活动

C.揭示了各种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形态的共性以及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

D.终结了对物质及其结构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物质观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4.现代科学正在研究“暗物质”和“反物质”。

“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说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已经过时

B.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性

C.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

D.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作出了自然科学的证明

5.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6.物质是运动的

A.形式B.主体C.内容D.基础

7.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正确理解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混淆了物质的属性与物质本身D.是正确的命题,体现了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的

12.恩格斯指出:

“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说明

A.时间和空间都离不开物质B.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

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的

17.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的关系有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社会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D.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

26.“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Ⅰ: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2.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

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

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3.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

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6.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以:

A.事物的运动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C.事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D.事物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7.“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B.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

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10.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A.变化B.增加C.创新D.运动

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8.“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

1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2.“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37.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43.决定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是

A.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B.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内部矛盾的肯定方面D.事物内部矛盾的否定方面

44.狄德罗曾说过:

“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和反作用。

我活着,就以块体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

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

这句话揭示了

A.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绝对的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8.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论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49.在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5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否定之否定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56.中国思想家孟子提出: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的这一观点是

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

57.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Ⅱ

1.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在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B.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

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

4.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整体具有各个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5.每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

由此可见: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7.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不能创造规律B.人不能消灭规律

C.人可以完善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0.不同哲学派别对决定论有不同的理解,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B.是否承认偶然性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D.是否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13.“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就完成的D.科学研究必须透过现象达到事物的本质

14.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由主体差异而导致其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

C.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在自然界中是确定的,在社会中则是不确定的

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15.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7.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

A.冰─水─汽B.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C.团结─批评─团结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19.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2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本质内容

23.“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C.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主观映象

D.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立起来

24.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认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

故曰:

白马非马。

”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Ⅰ

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9.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18.马克思指出: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这说明

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

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惟一根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19.王夫之: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他的这一观点是

A.主张知易行难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D.主张行先知后

25.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这一观点

A.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B.揭示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阶段

C.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D.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8.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32.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的关系是

A.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反映B.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是辩证统一的

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D.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抽象

38.“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

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

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

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41.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二、多项选择题Ⅱ: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A.一般的抽象的人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8.鲁迅说过: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9.《传习录》记载:

“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4.马克思指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注重认识世界,忽视改造世界

B.哲学的任务只是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C.哲学不仅要认识现实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19.毛泽东同志说: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35.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这说明

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B.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某物的属性为标准

C.主体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D.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

36.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

“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

”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地位。

但是189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

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声称:

“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

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

以上这段材料说明了

A.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具体表现

B.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D.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37.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领导—群众”相一致的哲学基础是

A.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B.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

C.辩证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D.认识论的“认识—实践—认识”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单选

6.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5.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范畴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力是标志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生产力是标志人类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29.“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

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

”这一观点

A.突出了国家的对内职能B.突出国家是特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