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一版所有复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2149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一版所有复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一版所有复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一版所有复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一版所有复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一版所有复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一版所有复习题答案.docx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一版所有复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一版所有复习题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一版所有复习题答案.docx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第一版所有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概述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是如何界定的?

答:

(1)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的运行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2)通常将产业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2.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答:

产业经济学不仅关注产业内企业的运行,也研究产业间的联系,即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范畴。

产业组织研究向完全竞争模型中加入现实世界的磨擦系数,如不完全信息、进入壁垒、交易成本、调整价格的成本、政府行为等,以便深入地分析市场中的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它们如何在现实中进行竞争。

研究产业结构是为了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

3.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答:

国际学术界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的分歧。

在国内,一般认为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研究。

其中,产业组织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而产业结构研究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产业演化规律、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产业区域布局等。

4.简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答:

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两大部分具有不同的理论渊源,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产业组织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夫人等。

梅森及弟子贝恩等人完整地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在哈佛学派名满天下的同时,芝加哥大学的一群学者形成了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二十世纪70年代后,引入博弈论逐渐形成了旨在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

产业结构理论可追溯到威廉·配第,逐渐形成了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

5.产业经济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答:

产业经济学涉及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等多项内容。

总体而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方法的集合。

最基本研究方法乃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两种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博弈论分析、计量经济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1.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答:

联系在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是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使用,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区别在于,如果企业增加产量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如果企业增加产品品种或种类能节约成本,则范围经济存在。

规模经济通常按照不断下降的平均成本函数来定义的,而范围经济通常是以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和多个企业分别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相对总成本来定义的。

2.如何判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答:

一般可以用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来区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反之,若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不经济。

也可以用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判定系数(FC=

)来描述规模经济性:

当FC>1时,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即随着产出量的增加,平均成本曲线下降;当FC<1时,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则存在规模不经济,即随着产出量的增加,平均成本曲线上升;如果FC=1,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规模收益不变,在产出量的一定范围内,平均成本曲线呈水平线。

3.如何理解和度量范围经济?

请指出范围经济的一个实例。

答:

理解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如果企业增加产品品种或种类能节约成本,则范围经济存在。

范围经济通常是以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和多个企业分别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相对总成本来定义的。

度量范围经济。

令TC(Qx,Qy)表示一个企业生产Qx单位的产品X和Qy单位的产品Y所发生的总成本,则存在范围经济的条件可用下式表示:

TC(Qx,Qy)<TC(Qx,0)+TC(0,Qy)

范围经济的一个经典实例。

就羊毛和羊肉联合生产的例子而言,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同一群绵羊同时生产羊毛和羊肉的成本,往往低于用一群羊只生产羊毛而用另一群羊只生产羊肉的成本之和。

4.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答:

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是:

(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

(2)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3)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4)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5)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6)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

以上既有生产技术方面的因素(前三条),它们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也有交易方面的因素来自于生产和交易两条途径成本的降低。

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还包括:

(1)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

(2)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3)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4)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

5.简述影响企业适度规模的主要因素和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主要方法。

答:

影响企业适度规模的主要因素:

技术与市场这两个因素。

由于生产和经销技术的差异以及市场规模和地点的差异,造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不同的工业、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的差异。

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主要方法:

量本利比较法、工程分析法和适者生存法。

量本利比较法是一种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产量、成本和利润状况,以单位产品的成本和利润的多少为基准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方法。

工程分析法又叫技术定额法,它是一种在假设不同产量的基础上,根据基本的设备参数、工艺参数以及标准的技术费用定额等工程技术,以确定平均成本曲线,然后通过比较不同产量的平均成本曲线,以确定适度规模的方法。

适者生存法的基本假设是,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会筛选出效率较高的企业,所以,这是一种根据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通过纵向对比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方法。

6.简述一体化和多元化的关系以及多元化在一体化中的地位。

答:

一体化和多元化的关系。

一体化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

其中混合一体化就是多元化。

因此,多元化是一体化的一种。

多元化在一体化中的地位。

一体化是企业扩大规模,形成大型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多元化属于一体化战略。

在三种一体化战略中,企业的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战略主要是为了充分实现规模经济,而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混合一体化)主要是为了充分实现范围经济。

同时,多元化战略(混合一体化)是企业一体化战略的较高形式,通常要求企业在完成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战略的基础上,才能实行混合一体化或多元化战略。

7.范围经济对多元化存在什么制约关系?

答:

(1)企业应具有进入新产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

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进入新的产业领域,要求有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以符合新市场的需要。

同时,在原有产业中积累的管理经验在新产业中未必全部适用,这要求企业掌握与新产业特征相适应的新的管理知识;

(2)企业应具有协调不同产业的业务的能力。

由于新产业的业务与原有产业的业务存在较大差别,这会增加新老业务间协调的难度。

这要求企业培养协调不同产业的业务的能力,在新的经营格局下协调好各种业务关系;(3)实行多元化战略取得的长期收益应大于由此带来的各种成本。

企业的跨产业经营必然会减少在原有产业的资源配置,削弱在原有产业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产生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成本。

这要求企业在制定多元化战略时,应从长期的角度对实行多元化战略取得的长期收益和由此产生的各种成本进行权衡,以取得较好的长期经济效益。

第三章市场集中度

1.简述一般集中与市场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答:

一般集中和市场集中都表示少数大企业占有了较大部分资源的现象,都对市场竞争状态有一定影响。

但是二者所描述的范围与意义不同。

一般集中度表示在整个国民经济或全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最大的企业所占比重的指标。

意味着少数大企业的部分高级管理者对整个社会经济事务拥有较高的影响力。

市场集中描述特定市场中卖者或买者的集中程度,直接影响特定市场的竞争状态和效率。

需要指出的事,一般集中度并不必然与市场集中度相关,也就是说较高的一般集中度并不意味着市场竞争性的缺失。

2.辨析市场集中度与产业集中度的区别和联系。

答:

市场集中度描述市场的集中程度,而产业集中度描述产业的集中程度。

大多数人认为产业与市场是同义语,那么产业集中度就是市场集中度。

部分人认为产业集中度特指供给方面“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的企业群中大企业的集中程度,此时产业集中度不同于市场集中度。

不过“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的企业相互间转换产品品种的能力较强,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而产业集中度对市场集中度有较大的影响。

3.使用多种集中度指标,试计算某产业集中度。

答:

略举几例如下:

分布

企业份额

CR3

CR4

H

E

RelativeE

Varianceoflog

HK2

A

40,30,15,5

85

95

.285

.84

.562

B

39,29,14,9,4,1,1,1,1,1

82

91

.285

.685

C

45,30,15,10

90

100

.365

.891

.343

D

40,60,25,5

95

100

.315

.817

.654

4.试列举一些高集中度产业、中等集中度产业和低集中度产业。

答:

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学期,不同学者对划分高集中度产业、中集中度产业、低集中度产业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般认为,大型民用客机、汽车制造业等产业属于高集中度产业,服装制造、采掘等产业属于中等集中度产业,餐饮、酒店服务等产业属于低集中度产业。

5.试列举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市场集中度的某一产业,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

下表描述了2003年世界主要产钢国家粗钢产业集中度。

韩国、意大利等国粗钢产业集中度很高,印度、德国、巴西、日本等国较高,而中国很低。

各国之间市场容量的差异以及影响企业规模的其他因素是导致各国产业集中度出现一定差异的根本原因,例如技术原因或者基本条件包括市场规模、规模经济、稀缺资源、市场增长速度等,政府政策包括反垄断法、专利执照关税配额、并购政策、管制政策等,企业战略包括兼并、限制性行为、产品差异化等。

6.以某一行业为例,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业集中度的变动趋势及主要原因。

答:

改革开放一方面迅速扩大了产业规模,另一方面允许民营、外资企业进入,两方面合力导致许多产业经历了产业集中度持续下降的阶段。

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发展,一些行业集中度逐渐回升,例如电视机、汽车等制造业;也有一些产业集中度维持在较低水平,例如种植业、零售业等。

当然,我国还有个别产业没有经历改革开放的深度洗礼,产业集中度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如石油开采、冶炼业。

7.试述市场集中与市场势力之间的关系。

答:

一种观点认为不同的市场集中度形成不同的垄断势力。

贝恩认为,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寡头市场上卖方集中度越高,卖方采取联合利润最大化价格和产量的可能性就越大。

较高的集中度不仅有利于寡头们形成公开的或者默契的共谋协议,而且降低了采取竞争性行为的威胁(一个企业的竞争性行为提高自身市场份额的同时,明显地降低了其他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容易招致对手的报复)。

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集中的根本原因是效率差异,与市场势力没有必然关系。

布罗曾认为,相比于低效率的企业,高效率的企业在市场上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赢得较高利润的同时提高了市场集中度。

8.试讨论市场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答:

1951年贝恩开创性地发现市场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

在美国42个4位数行业中,8厂商集中度大于70%的产业,其税后利润占股东权益的比例平均为%,高于集中度较低产业的平均水平%。

然而,有的学者对贝恩的观点提出了异议。

实证研究中引入额外的变量特别是进入壁垒之后,集中度作为一个直接的赢利能力决定因素,其作用已经稍有减弱;如果考虑到模型中变量的相互影响,它的作用就更不明显了。

第四章进入与退出壁垒

1.简述进入壁垒的含义和分类。

答:

进入壁垒是指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使原有企业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

进入壁垒按其成因的不同可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或进入阻挠。

2.为什么原有企业赚取经济利润是衡量进入壁垒的前提条件?

答:

超额利润(经济利润)的存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新企业进入某一产业的唯一经济因素。

如果一个产业不存在经济利润,那就不可能有新企业进入这一产业,讨论这一产业的进入壁垒问题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3.原有企业如何能够有效地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答:

原有企业要成功进行进入阻挠,除了投资成本满足必需的条件之外,这种策略性投资必须具有承诺价值,原有企业的这种投资能否成功阻止进入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

(1)这种策略性投资必须发生在进入者的进入决策之前,而且能被进入者观察到。

(2)这种投资能通过改变原有企业的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或通过向进入者传递有关市场信息而改变进入者对进入后利润的预期,从而影响进入者的进入决策。

(3)这种投资必须是不可回收或不可逆的。

4.退出壁垒的种类有哪些?

答:

退出壁垒包括以下六种:

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成本、战略性退出壁垒、信息壁垒、感情和管理壁垒、政府和社会壁垒。

5.比较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

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是两种主要的进入壁垒,最主要的差别是形成的成因不同。

(1)结构性进入壁垒是指不受企业支配的、外生的,由产品技术特点、社会法律制度、政府政策及消费者偏好所形成的壁垒。

主要包括:

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原有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网络效应、产品差异和政策性因素。

(2)策略性进入壁垒或进入阻挠是位企业通过其策略性行为设置的进入壁垒。

策略性投资必须有承诺价值,而沉没成本在进入阻止的分析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根据原有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影响未来收入预期的方式,可以把进入阻挠分为影响未来成本结构的进入阻挠、影响未来市场需求结构的进入阻挠和影响潜在进入者对未来事件估计信念的进入阻挠。

6.如何看待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

答:

进入壁垒的存在可能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但绝对的自由进入也可能导致过度进入,因此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是复杂的。

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市场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配置效率的改进,另一方面也来自对低效企业的淘汰。

如果退出壁垒过高,则会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弱化,行业内企业不能够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

7.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答:

进入壁垒是对准备进入产业的潜在企业而言的,而退出壁垒则是对产业内准备退出产业的现有企业而言的。

但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要素看,两者具有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两者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和关联性。

第五章企业创新行为

1.如何让大企业有创新动力?

答:

①政策扶持

②市场建设

③法律建设

④知识保护

2.企业如何将兼并与创新结合,既获得更新效应保持最大的创新动机,也维持最高的创新能力?

答:

技术溢出是原有企业进行收购与兼并的直接动机。

前面分析的结论揭示了原有企业的一个矛盾心理:

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原有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又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这容易打消原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原有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对于自身在新一代产品的技术创新中保持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还有另一层积极的含义:

(1)如果新进入企业被原有企业的收购行为吓倒,自动退出竞争,这时候原有企业选择威慑策略成功。

虽然付出了一些额外成本,但对原有企业来说,它可以遏制竞争对手的创新活动。

(2)兼并与收购就是原有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充分利用创新技术的最有效途径。

事实上,技术溢出企业兼并与收购相关技术上存在着破缺的企业而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或范围经济效应是很明显的。

3.公共创新投入如何实现,如果某技术创新具有较大的外溢效应便成为公共产品,那么应该由政府投入,但这一技术如何转化呢?

答:

推进研发的公共政策

推进研发的科技产业政策

4.为什么各国对企业联合研发的协议采取了容忍的政策取向?

答:

过强的研发协议限制会导致技术研发因企业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低而萎缩,这种对待协议的特殊态度是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表现,也是以配置效率换取动态的重要手段。

5.如何提高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推进小企业与风险投资公司结合,促进签订保密协定?

答:

①加强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

②重点建设一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全面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

③加强企业和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自主创新基地建设。

④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⑤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平台的开放共享。

第六章企业并购行为

1.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的区别是什么?

答:

(1)横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的并购活动。

(2)纵向并购是指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3)混合并购是指在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2.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特点是什么?

答:

第五次并购浪潮有四个特点:

(1)规模极大,参与并购的企业规模都非常大,大多数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大公司,有着优良的业绩,他们之间的“强强”联合,使企业竞争力得到迅速提高。

(2)跨国并购占了很大的比重。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跨国公司所进行的战略调整使得跨国并购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横向与纵向并购剥离并存。

大量企业把无关联业务剥离出去,相应并购同类业务企业,使生产经营范围更加集中,多起剥离在不少大公司特别是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内展开。

(4)并购的支付手段不是现金,而主要采取股票的形式。

3.举一横向并购的具体案例,并说明促使该并购发生的原因?

答:

华润啤酒并购国内相关啤酒企业。

在并购中的战略导向是追求高质量的收购对象,力求高水平的投资回报,因此是典型的资本型扩张,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4.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主要动因有哪些?

答:

(1)横向并购的具体动机包括两方面:

一是由于成本节约所致,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二是由于追求市场势力所致。

(2)纵向并购的主要动因是减少交易费用。

(3)企业通过混合并购可以充分利用多余的非专用性资产。

混合并购还可以使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5.简述三种并购的福利效应。

答:

(1)一方面,横向并购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提高了效率,形成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横向并购形成卖方集中,增加了卖方施加市场势力的机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导致福利损失。

(2)企业间通过实施纵向并购可以在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同时得到所需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纵向并购达到进入某一行业的目的,完成企业的产业扩张。

(3)混合并购对竞争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某些影响可能改善资源配置,而另一些影响可能造成行业垄断,增加福利损失。

6.从公司法角度来看,并购类型有哪些?

答:

按照并购后的法律状态可以分为新设合并型、吸收合并型和控股型。

(1)新设合并型是两个以上公司通过并成一个新公司的形式而进行的合并。

采取这种形式的合并,合并双方均解散,失去法人资格。

(2)吸收合并型是指一个公司通过吸收其他公司的形式而进行的合并。

采用这种方式,被吸收的公司解散,失去法人资格;继续存在的公司称为存续公司,存续公司要进行变更登记,被吸收公司的债权、债务由存续企业继承。

(3)控股型即并购双方都不解散,但一方为另一方所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目标公司被收购后仍保留其法人地位。

7.在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中,哪一个最容易导致垄断性市场结构,为什么?

答:

优势企业通过通过横向并购对同行业劣势企业的兼并,集中了同行业的资本,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势力。

这一方面有利于优势企业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垄断者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

第七章博弈论与企业策略性行为

1.策略性行为的含义,其研究的市场基础与方法分别是什么?

答:

策略性行为是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

策略性行为的市场基础是寡占或垄断市场。

策略性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运用。

2.什么是限制性定价?

答:

限制性定价是通过原有企业的当前价格策略来影响潜在企业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潜在企业的进入决策。

3.什么是掠夺性定价?

答:

掠夺性定价是指原有企业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即使自己遭受短期损失,也要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

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原有企业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

4.合作策略性行为有哪两大类?

简述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商业实践。

答:

合作策略性行为是指企业旨在协调本行业各家企业行动和限制竞争而采取的一些行为。

合作策略性行为分为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加以分析。

在没有涉及到信息的模型中,每个企业都知道与其他企业接触时会确定的协议,并且能够及时发现欺骗行为并加以惩罚。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就无需明确地合谋。

但是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广泛存在的。

比如我们不排除在一些行业中,企业的价格易于被竞争对手察觉,但是在另外一些行业中,价格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掩盖起来。

比如企业只把产品卖给少数大买主(交易次数少,但每份订单大的情形)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单靠默契合作是不够的,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多种商业实践本质就是解决寡头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5.博弈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至少包含如下三项要素:

(1)博弈的参加者,也称为局中人或博弈方。

(2)策略空间。

(3)局中人的盈利函数。

策略空间、盈利函数以及局中人的与博弈有关的特征等知识构成博弈的信息,从信息完备与否的角度,博弈可以分为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两类。

完全信息是指每一个局中人对于自己以及其他局中人的策略空间、盈利函数等知识有完全的了解,反之,则为不完全信息。

按照局中人行动的先后次序,如果局中人同时选择行动,称为静态博弈。

如果局中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后行动者可以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动,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自己最有利的策略,称为动态博弈。

6.简述新产业组织理论。

答: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研究方法引入而出现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它的研究焦点是策略性行为。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范式提出了重要挑战。

一方面,新产业组织理论超越了传统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

另一方面,新产业组织理论也对芝加哥学派的静态的价格—产出框架提出了质疑。

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为方法论基础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则明确了策略性行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正如泰勒尔(Tirole)所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提供的理论基础,“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摒弃了芝加哥学派建立在完全信息上的简单世界观”。

7.简述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

答:

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的限制性定价模型,强调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入者不知道原有企业的生产成本类型,低成本原有企业试图利用限制性定价手段向进入者显示自己是个低成本的企业,以区别于高成本的企业,使进入者认为进入是无利可图的,而高成本的企业则制定高的价格才符合其自身利益,这一结果在博弈论中称为分离均衡。

当然,一家高成本的原有企业为了扰乱进入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