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细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2091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细则.docx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细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细则.docx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细则

 

 

厚普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细则

 

厚普职业技术学院

 

厚普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细则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24号),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体系总体构架

(一)质量保证理念

1.质量目标与定位

(1)根据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目标;

责任部门:

院长办公室、党委工作部、教务处、学生处;列第一位为牵头单位,下同

(2)面向区域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行业性职业院校主要为行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形成鲜明办学特色;

责任部门:

教务处、院长办公室、党委工作部、学生处、职业技能中心,各系部;

(3)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树立正确人才观,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落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责任部门:

党委工作部、学生处、团委、思想政治与理论教学部;

(4)质量保证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强一致性、达成度高。

责任部门:

教务处、教育研究与教学督导处;

2.质量保证规划

根据《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细则,实际执行效果明显。

责任部门:

教育研究与教学督导处、教务处;

3.质量文化建设

(1)师生质量意识强,质量提升成为师生员工的共同追求;

责任部门:

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

(2)质量文化氛围浓厚,各系(院)部追求质量提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激发,质量保证成为自觉行动,切实做到全员参与;

责任部门:

党委工作部、各系部;

(3)持续改进质量的制度设计科学有效,质量建设问题能及时反馈并得到持续改进。

责任部门:

教育研究与教学督导处、教务处;

(二)组织构架

1.质量保证机构与分工

学校及系部各层面质量保证机构健全、管理体系完善、岗位设置科学合理,分工与职责权限明确。

责任部门:

人事处、教务处

2.质量保证队伍

(1)加强平台数据采集和管理队伍、校本诊断专家队伍、教学管理队伍等3支队伍建设,根据岗位职责要求高质量配备相关人员;

(2)建立健全对质量保证机构、人员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与考核制度;

(3)严格执行考核制度,责任落实到位,持续改进成效明显。

责任部门:

人事处、教务处、教育研究与教学督导处。

(三)制度构架

1.质量保证制度

学校、系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均有质量保证制度,且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强。

责任部门:

院长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

2.执行与改进

(1)针对教育教学的新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保证制度,确保改进措施务实、有效;

(2)按规定要求每年按时发布质量年度报告,质量年度报告结构规范、数据准确,具有较高质量;

(3)系(部)、专业等层面积极开展自我诊改,形成常态化的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充分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自觉。

责任部门:

教务处、教育研究与教学督导处。

(四)信息系统

1.信息采集与管理

(1)重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平台管理到位、运行良好,平台相关工作涉及到的人财物有充分保障;

(2)建立信息采集与平台管理工作制度,出台数据采集奖惩措施,确保数据采集实时、准确、完整。

责任部门:

责任部门:

教务处、教育研究与教学督导处,各相关部门、系部

2.信息应用

建好、用好状态数据平台,加强研究分析、充分发挥状态数据平台的功能,运用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定期开展数据分析,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反馈诊断分析与改进机制。

责任部门:

教务处。

二、专业质量保证

(一)专业建设规划

1.规划制定与实施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并完善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专业建设规划,并能逐年落实。

责任部门:

教务处、各系部。

2.目标与标准

(1)每个专业都有科学、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

(2)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引领,制订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市场和岗位需求,适时调整优化。

责任部门:

各系部。

3.条件保障

(1)专业设置程序规范,所设专业进行了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专业设置前形成有《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调研报告》和《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

(2)专业建设条件(经费、师资、实验实训条件)有明确的保障措施。

责任部门:

教务处、各系部、财务处、人事处、实训中心。

(二)专业诊改

1.诊改制度与运行

(1)联合行业企业,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专业诊断标准,建立学校内部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

(2)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将诊改工作作为专业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责任部门:

教务处,各系部。

2.诊改效果

(1)专业诊改工作富有成效,诊改工作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推手;

(2)在专业诊改工作的推动下,校企融合程度进一步深入、专业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升;

(3)建立了以重点(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重点专业辐射能力不断提升,为促进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部门:

教务处、职业技能中心。

3.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应用

(1)积极引进国际(境外)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体系、教材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并加以消化吸收,参与国际(境外)、国内专业认证;

(2)“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外部评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利用外部评估结论、建议推动学校进行自诊自改。

责任部门:

教育研究与教学督导处、教务处。

(三)课程质量保证

1.课程建设规划

(1)课程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能跟踪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2)注重精品课程、主干课程建设,课程建设规划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责任部门:

教务处、各系部。

2.目标与标准

(1)课程建设规划得到有效执行,目标达成度高;

(2)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制订具备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与完备性的实施性课程标准。

责任部门:

教务处、各系部。

3.诊改制度实施与效果

(1)校内定期开展对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课程质量保证机制;

(2)课程质量保证机制运行良好,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产生明显的推进作用。

责任部门:

教务处、各系部。

三、师资质量保证

(一)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规划制定

(1)在学校、系部、专业等层面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各层面的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一致性和可行性;

(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执行情况良好,目标达成度高。

责任部门:

人事处、教务处、院长办公室。

2.实施保障

围绕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等目标,提供实现师资建设规划目标所必需的外部环境、组织管理、资源支撑、经费等保障。

责任部门:

人事处、党委工作部、财务处。

(二)师资建设诊改工作

1.诊改制度

(1)按照专业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专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聘用资格标准,制定并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2)对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定期开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师资质量保证机制。

责任部门:

人事处、教务处。

2.实施效果

(1)在诊改工作的推动下,教师质量意识得到明显提升,教学改革主动性不断加强,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项目数和参与人数逐年增加;

(2)师资队伍数量、结构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并得到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果显著,教师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失率低,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3)每年定期开展针对在校学生、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学生满意度得到持续提升。

责任部门:

教务处、人事处、科技处、继续教育部、学生处。

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

(一)育人体系

1.育人规划

(1)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包含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标准;

(2)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把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方案的重要内容,学生素质教育方案科学、合理,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注重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

(3)加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服务专门机构,组建导师团队,设立专项经费,提供符合要求的场地,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责任部门:

学生处,团委,教务处,财务处。

2.诊改制度

构建校内“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定期实施对育人部门工作及效果的诊改。

责任部门:

学生处,团委,各系部

3.实施与效果

(1)育人工作形成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对照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和素质教育方案,育人目标达成度高;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积极性、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责任部门:

学生处,各系部

(二)成长环境

1.安全与生活保障

(1)实施对各服务部门服务质量的诊改,并形成常态化安全与生活质量保证机制;

(2)学校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安全设施不断完善,校园环境、生活配套设施等学生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3)重视学生合理诉求,高效回应学生诉求,学生满意度持续提高;

(4)5年内无重大安全事故和其他违规办学事件发生,意外事故率不断降低。

责任部门:

保卫处,学生处,财务处,后勤处

2.特殊学生群体服务与资助

(1)建立家庭困难学生、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学生生活保障管理制度,各类制度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

(2)形成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有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配有充足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3)重视特殊学生群众成长,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必要的设施、人员、资金、文化等保障。

责任部门:

学生处、财务处、团委。

五、体系运行效果

(一)外部环境改进

1.政策环境

(1)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办学,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与有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学校外部宏观政策环境和内部微观政策环境有利于质量保证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完善。

责任部门:

院长办公室、职业技能中心、学生处。

2.资源环境

(1)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不断优化校内办学资源配置,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学校资源环境、获取外部资源支持学校办学的能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质量保证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完善,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责任部门:

后勤处。

3.合作发展环境

(1)学校自主诊改机制实施情况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明显,进一步提升政校行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得到不断优化和提升;

(2)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的成效与作用不断呈现。

责任部门:

院长办公室、职业技能中心。

(二)质量事故管控

1.管控制度

(1)科学制定质量事故分类、分等的认定管理办法,形成质量事故管控畅通的反馈机制,对质量事故及时有效处理;

(2)建立学校、系部两级质量事故投诉受理机构,形成完善的质量事故投诉、受理、反馈制度;

(3)定期开展质量事故自查自纠,形成质量事故管控常态化管理反馈机制。

责任部门:

教育研究与教学督导处、教务处,各系部。

2.发生率及影响

(1)学校质量事故的发生率低,无影响重大的质量事故;

(2)处理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的反应速度快、应急处理能力强;

(3)学校质量事故与投诉发生率逐年减少。

责任部门:

教育研究与教学督导处、保卫处、纪检监察审计处。

3.预警机制

(1)建立过程信息监测分析机制与质量事故预警制度;

(2)有突发性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应对工作预案;

(3)近三年发生的质量事故均有分析报告及其反馈处理效果报告;

责任部门:

教育研究与教学督导处、保卫处、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及网络中心。

(三)质量保证效果

1.规划体系建设及效果

保证各项规划完备、体系科学,实施顺利,目标达成度高。

责任部门:

教育研究与教学督导处、相关规划主持制订的部门。

2.标准体系建设及效果

(1)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发展等层面有完备的质量标准,各项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形成体系;

(2)各项质量标准能在诊改过程中根据教育教学需求、市场人才需求等实际不断调整优化;

(3)各项质量标准社会认可度高。

责任部门:

教务处、教育研究与教学督导处、人事处、学生处。

3.诊改机制建设及效果

(1)随着诊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各项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不断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日趋完备;

(2)持续改进的机制呈常态化并步入良性循环,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责任部门:

教育研究与教学督导处、教务处,各系部。

(四)体系特色

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特色。

学校自身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一定特色,应用效果好,并能发挥辐射与影响作用。

责任部门:

教育研究与教学督导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