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1964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章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章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章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章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docx

《第二章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docx

第二章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考试内容

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概念;

(2)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3)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

2.理解:

(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

[复习内容]

一、学校制度的概念与建立依据

(一)学校制度的概念

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

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所以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学校行政制度,主要涉及学校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二是学校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到学校内部管理的一些关系,如考试制度、教学制度、评估制度、奖励制度、升留级制度等。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

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每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都有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沿革,又不能忽视吸取其他国家改革学制的有益经验。

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由于各国生产发展的水平、文化科学发展的状况不同,学制的历史沿革不一样.其学制亦有不同。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学制上也常有相同的形式。

只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对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作出历史的、科学的说明。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最初的学校类型比较简单,各类学校之间没有复杂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才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学制又有向上下延伸和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学校的类型更加多样,它们的关系也更加复杂。

20世纪,欧洲国家先后将原来两轨学校系统合为一轨,这是世界学制的革命性变化。

具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来看,其主要表现有:

1、幼儿教育

欧美发达国家纷纷重视早期教育,为使幼儿教育迅速走向普及,许多国家已经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

与此相联系,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有两个变化:

一是幼儿教育的结束期普遍有所提前,原来7岁的提前到6岁,6岁的提前到5岁;二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联系加强,甚至使幼儿教育的大班和小学的低年级结合起来。

如英国规定5—7岁儿童入幼儿学校,而幼儿学校又作为小学的一部分;法国从1970年起5岁儿童已经全部进入幼儿学校,把5—11岁的儿童划分为5—7岁,7—9岁和9—11岁三个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小学教育

随着义务教育已经由小学发展到初中乃至高中阶段,小学教育成为普及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起始阶段。

而由于学生身心成熟期的提前,教师水平和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对儿童潜力的重新认识等原因,都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变革。

一是小学入学年龄提前,由原来的7—6岁入学,提前至6—5岁;二是普遍取消了小学的初高级之分,初等教育阶段一般是指小学1—6年级;三是小学和初中共同构成基础教育阶段。

3、初中教育

初中阶段被更多的看作是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或者把它和小学联系起来,共同作为进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一个完整阶段,同时,初中阶段的学习年限有所延长。

因为,无论为了上高中后升入高等学校,还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就业,都要求加宽加深这个阶段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因此,需要相应延长这个阶段的学习年限。

如美国“八四四”学制到“六三三”学制的发展等。

4、高中教育

过去的西欧中学一般没有严格的高、初中之分,而近几十年来普遍将高级中学作为一个独立阶段在学制中确定下来。

同时,高中学校的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德国,由帝国时期的三类中学:

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文实中学,逐渐发展到综合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并设。

5、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的最明显发展趋势是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的综合高中职业科人数和比例呈现不断下降态势,而相当于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学校则有较大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也日益相互渗透。

6、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阶段学制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其多层次化,目前的高等教育形成了明显的四个层次:

专科2—3年,授予副学士学位(美国)或一定资格;本科4年左右,授予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2—3年,授予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2—3年,授予博士学位。

高等教育学制的另一个变化是多类型化,即学校、科系、专业类型都日益丰富。

7、成人教育

回归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被广泛认同,远距离教育、业余教育、夜大、开放大学、虚拟大学等成人教育机构得到迅猛发展,并构成当代学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特色。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被称作正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体部分。

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学校不断发展、组织日趋严密的产物。

历史上,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三种形态:

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1、双轨制

双轨制出现最早,18世纪已初露端倪,19世纪开始定型,主要代表是二战前的德、法、英等欧洲国家。

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

一轨是下延型教育系统,是以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大学为起点,向下发展即为升大学做准备的中等学校教育。

这类学校后来发展成专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学术教育,负担培养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另一轨是上延型教育系统,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这类学校负担培养熟练劳动力。

两轨之间互不贯通,既与古代教育等级性有关,与资产阶级的自身利益有关,又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还存在严重的分离有关。

其特点是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但其背离了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生产领域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进一步结合,加上教育民主化浪潮的压力,双轨制才渐渐自下而上并轨,但其痕迹仍明显存在。

2、单轨制

19世纪后期,体现教育民主的单轨学制最早在美国确立。

其特征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美国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历史羁绊较少,以民主、自由、平等作为立国理念,这一点也反映在教育制度中。

单轨制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而中学直至升入大学。

它最受称道之处在于其平等性,但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也往往存在着效益低下、发展失衡、质量悬殊等问题。

但无论怎样,单轨制相对于双轨制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应该说,单轨制、双轨制在产生发展之初,都是各国根据不同国情做出的历史抉择,具有相当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3、分支型学制

中间型学制又称“Y”型学制,也叫“分支型”学制,是一种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相对出现最晚,以二战前的日本、前苏联以及中国为代表。

它试图融会单轨制与双轨制之长,兼顾公平与效益,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单轨制,再往上则实行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轨,但保留适当的贯通性,允许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一定条件下仍可报考大学。

各国在施行中又根据情况有所偏倚,或倾向单轨,或倾向双轨。

图11-2-1——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

四、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近二十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给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急剧变化。

为适应这种急剧的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致有以下一些新的趋向。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国际上普遍认为儿童一生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二F早期教育。

3~6岁的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都很重视学前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

如,东欧各国都在1990年前普及6~7岁儿童的学前教育;前苏联从1977年以后在小学为6岁儿童附设了预备班;法国把5~6岁的儿童编入幼儿园之外的一种特殊班.德国设立了学校幼儿园。

由此可见,各个国家设置学龄前学校的专门机构名称不一,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但都属于由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过渡性质。

世界各国重视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已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既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儿童适应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心理方面做好准备的做法.对我国是有借鉴意义的。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日益多样化

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层次增多;

(2)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3)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4)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最初,终身教育只是成人教育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步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到在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个方面。

由于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完全依靠“一次教育”,科技人员的知识就会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倡终身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以保持技术和知识的活力。

因此,终身教育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

例如,法国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同性的义务”的法案。

其他国家也竞相效仿。

五、我国学制的沿革

(一)我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

1、1902~1904年学制(癸卯学制)

我国近代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是1902年制定(壬寅学制)、1904年修订并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

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直至辛亥革命时为止。

这个学制在形式上是照搬日本,同时保留了封建教育(如读经、讲经、科举制度)的残余。

该学制将学校系统分为三段七级:

初等教育阶段分为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三级;中学教育阶段仅中学堂一级(5年);高等教育阶段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三级。

从横的方面看,还有与各段平行的各类学堂。

学制还详细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必修课程、学时及达到的标准。

学制的年限比较长,从初小到通儒院共需约26年。

该学制没有规定女子学堂的地位,而且还把学校制度与科举制度结合,授予不同级别毕业的学生不同出身和相应的官职。

图11-2-2——癸卯学制系列图

(1904年1月13日,光绪29年11月26日)

2、1912~1913年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彻底推翻了统治中国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随着政治体制的变革,学制系统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1912~1913年间民国政府就废除了旧学制,颁布了新学制。

该学制首先废除了清末学制的忠君尊孔思想,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作为教育的宗旨,以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建国人才。

与1902~1904年学制相比,该学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制,它废除了中小学的读经科和大学的经学科,废除了奖掖出身的规定,反映了现代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缩短了初等教育的年限,便于普及初等教育;同时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等等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图11-2-3:

壬子癸丑(1912—1913)学制系列图

3、1922年学制(壬戌学制)

该学制是1922年11月由当时的留美归国人员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制定的。

它把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修业年限分别规定为6年、3年、3年,所以人们又把该学制称为“六三三”学制。

此学制提出的教育目标是:

(1)适应社会进化需要;

(2)发扬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很显然,壬戌学制在教育目标上深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学制的制定者不少是杜威的学生,美国教育学者孟禄还亲自参加过学制的制定工作。

但该学制并不完全是美国学制的翻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我国教育学者结合中国国情的一些思考,反映了发展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

图11-2-4:

壬戌学制系列图

(二)新中国学制的改革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坚持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教育中实行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建立了与旧中国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校教育体系。

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时还没有完善的学制,但其民主的、大众的教育理念对争取革命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对建国后的学制改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建国初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地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把中国学制建设推向新阶段。

《决定》规定了我国的学校系统,中小学实行“五三三制”,它标志着我国学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同旧学制相比,其优越性主要有:

充分保障了全国人民首先是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较灵活,把工农速成学校列入学校系统等;明确地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对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

图11-2-5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系列图(1951年)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原则,指出要办好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农)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积极进行学制改革的试验。

扩展性学习11—2—1

“三结合”与“六并举”:

第一个结合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在统一的教育目的下,办学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即实现六个并举——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

第二个结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在全日制、半工半读制、业余制三类学校中,有一部分要担负提高的任务,同时,用大量发展业余的文化技术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的形式来普及教育。

第三个结合是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由中央集权领导,统一规划和平衡,既发挥中央各部门的积极性,又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资料来源]郑金洲著,《教育通论》,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页。

按照这一指示,许多地区开展了学制改革,如提早入学年龄,进行了6岁入学试验;为了缩短教育年限,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试验;为了提高教育程度,还进行了教材和教法方面的改革。

但是,由于受到左倾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急躁冒进中,教育改革脱离了客观规律。

“大跃进”运动中的盲目发展和“教育革命”,使得学制改革试验不能在正常秩序下进行,而且新创办的一大批学校,由于师资和设备跟不上,难以维持。

1961年,中央针对这种情况,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特别是制定的大、中、小学工作条例,对当时的各种“左”的表现进行了纠正,使教育有了一段时间的稳步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四人帮”的错误思想影响,所提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错误口号,使我国的教育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的教育体制改革。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但从总体上看,教育事业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面对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和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迅猛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主要问题是:

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活力,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之间、层次之间的比例失调。

因此,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

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为了指导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主要有:

(1)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2)调整教育结构。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要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

另外,还要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

(3)改革办学体制。

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的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相结合,并逐步实行收费制度;改变“统招统分”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

(5)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

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我国现行学制还需要继续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如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切实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我国的现行学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得到确认,当前的学校系统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还有多种不同规格、层次、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系统,它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大教育体系。

图11-2-6我国现行学校系列图

第二章学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自测题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A.学校教育制度 B.教育体制

C.社会教育制度 D.业余教育制度

2.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3.学制中各级各类学校分段的主要依据是()

A.文化传统 B.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C.人口状况 D.社会制度

4.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 )

A.文字的产生    B.阶级的出现

C.生产力的发展   D.正规教育制度的产生

5.教育制度在废止之前要求个体必须无条件地遵守,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

A.客观性 B.强制性 C.价值性 D.教育性

6.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

A.“壬戌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癸卯学制”D.“壬寅学制”

7.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A.6年B.5年C.8年D.9年

8.《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 )。

A.1985年 B.1993年 C.1999年 D.2001年

9.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 )

A.人类教育的产生   B.古代学校的出现

C.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D.终身教育的实现

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素质良好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城乡劳动者,所以必须大力发展(  )

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技术教育 D.初等教育

11.教育制度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划分。

下面从教育阶段角度划分的一种教育制度是( )

A.高等教育制度     B.特殊教育制度

C.奖惩作息制度    D.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

13.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就不同,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 )

A.客观性  B.强制性 C.历史性   D.教育性

14.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必须依循一定的规律,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

A.客观性B.强制性 C.价值性 D.教育性

15.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是( )

A.制度教育 B.非制度化的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16.我国建国后推行新学制的时间是( )

A.1949年10月  B.1950年10月

C.1951年10月  D.1958年9月

  

17.把女子教育列入学制,并取消了读经课和忠君尊孔的内容的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壬寅学制”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A.1985年B.1986年C.1995年D.1997年  

19.现代教育制度最早诞生于()。

  

A.我国唐代B.美国C.日本D.西欧  

20.现代教育制度诞生是以下列哪种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

  

A.教会教育制度B.行会教育制度C.国家教育制度D.中等教育制度

二、填空题

1.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2.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是学制。

3.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和,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逐渐替代制,学校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基本的学校组织形式。

5.我国现行学制以中确定的学制为基础,根据社会的变化情况有所发展变化。

6.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国家实行、、中等教育和的教育制度。

7.现代学制的类型一般来说有三种,一是西欧的,一是美国的,还有前苏联的。

8.我国现代学制中,学制允许男女同校,学制是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三、名词解释

1.学制

2.双轨制

3.单轨制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学制?

2.简述影响学制的主要因素。

3.简述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4.当前学制的改革为什么是中等教育的改革?

5.简述我国学制结构改革的特点。

6.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五、论述题

1.面对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存在哪些局限?

其改革方向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