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新过法.docx
《端午节新过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新过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端午节新过法
端午节新过法
篇一:
端午节
6.我们的民风民俗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并设计本地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
2.观察生活中存在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民风民俗的来历。
三、教学难点:
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
1.春节来历的相关资料。
2.跳绳、毽子、陀螺等活动器材。
3.布置学生搜集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传统的文娱活动方式。
阅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表现节日喜庆的民乐,课件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传统的民风民俗的画面。
2.同学们,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你们看到了什么?
3.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好吗?
(提示课题)
(二)认识春节
1.你知道我们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2.哪个节日是最隆重的?
(春节)
3.提起春节,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关于它的美丽传说、多彩活动、心情故事等感兴趣的内容。
4.现在请每个学习小组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探究,待会儿用说说、画画、演演等方式进行汇报。
(给“美丽传说”组发相关阅读材料)
5.分组汇报。
(1)美丽传说
a.春节也称过年,你知道哪些有关过年的传说呢?
B.观看简短动画(有关年兽的传说)。
c.这些传说为过年增加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但是它们并不可信,你们知道经过考证的过年的起源吗?
(讲述春节的来历)
d.由此可见,那时过年的目的何在?
E.三千年以来,过年逐渐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年复一年,中国人民经历着过年,每个人对过年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2)多彩活动、心情故事
说一说,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你最感兴趣的活动是什么?
相机交流:
①你家贴上了什么春联?
②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春联,大声读一读,体会其中传达的情感。
③你家年夜饭吃些什么?
吃饺子象征着什么?
④你是怎么给亲朋好友拜年的?
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是啊,咱们中国的春节,不但热闹、喜庆,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
①过年的日子里,除夕夜是大家最重视的,你家吃完年夜饭后干什么?
②除夕夜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在请大家注意分析一份网上调查的数据《除夕之夜怎么过》,请你们发表看法。
③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哪一种形式?
(看春节联欢晚会)
④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多年来已经成为过年的一种新形式。
全国人民除夕夜的文化大餐,它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请看一段晚会的录像。
(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片段。
)
⑤到底春节联欢晚会发挥了什么作用?
(三)方式讨论
1.春节的活动是如此多姿多彩,那你知道,人们最希望的过年方式是什么吗?
出示教材内容“猜猜看”,请学生自由竞猜。
2.师动情总结:
合家团聚仍是人们过年的首选。
(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可自由跟唱。
)
3.引导学生读小故事《到外公外婆家过春节》,谈谈感受,并说说你在春节期间是怎样表达对长辈、亲人真挚情感的。
(四)拓展延伸
1.正因为春节蕴涵着这么深厚的文化道德情感,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代代继承发扬。
其实除了春节以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
请同学们列举其他的传统节日,并说出主要民俗。
2.相机介绍
①端午节:
节日来历、屈原简介、诵读诗歌。
②中秋节:
吟诵借月抒怀的诗句。
……
3.传统节日中倾注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课后请大家搜集、阅读相关内容,更深入地体会其中蕴含的魅力!
(在《新春序曲》中结束本课。
)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知道有哪些民族?
2.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
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老师也找到一些,放在每小组的学习资料袋中。
请大家认真地看看这些资料,待会儿展开一个小小的竞赛,好吗?
3.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你们能判断他们是哪个民族的,并简要介绍这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吗?
4.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
它们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5.小结:
不同的民风民俗,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绚丽之花。
(二)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文娱活动的乐趣。
1.我国的悠久历史还留下了许多相传很久的文化娱乐活动,你们看——(出示:
风筝、陀螺、跳绳、毽子等。
)
2.玩过这些游戏吗?
谁能现场露一手?
3.阅读文章《踢毽子》,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毽子带来的快乐。
4.你们还知道哪些传统文娱活动?
(三)总结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
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各民族的习俗和文化像一部部生活百科全书,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我们的民风民俗》
教学目标:
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感受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
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课前了解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我们的民风民俗(课前张贴)
一、歌曲欣赏,导入课题播放视频《过大年》
1、师:
同学们,听着这首欢快的歌曲,你们想起了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
生兴高采烈的齐答:
春节!
2、师: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出示贴:
传统节日)板书:
春节
二、走进春节文化
1、说一说春节里的活动
师:
提起春节,我们总是会想起那段忙碌而又特别欢乐的时光——
刚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在开始忙着准备过年。
打扫屋子,办年货,给小孩老人买新衣服等,农户人家还会宰年猪,灌香肠、熏腊肉、做鸡蛋糕,一直忙到大年三十吃团年饭、看春晚、守岁。
正月初一一大早,拜年活动就开始了,走亲访友、走家串户,互相道声新年好。
村里、街道还会举行一些舞龙舞狮等娱乐活动。
师:
来,说出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生1:
大年三十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吃团年饭,我们一家人都很开心。
师:
一家人团聚,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生2:
大年三十晚上快到12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放烟花爆竹,天空被五颜六色的烟花照亮了,跟白天似的。
师:
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后要放鞭炮吗?
生2:
因为新的一年快要到来了。
生3:
我知道人们放鞭炮是为了除旧迎新。
图个新年吉利。
师:
你们了解的真不少。
人们过年放鞭炮就是为了图个吉利、热闹,希望新年里红红火火,日子越过越美满。
生4:
正月初一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会给爷爷奶奶拜年,爷爷奶奶还给了我压岁钱。
师:
长辈给你压岁钱时,对你说了什么?
生4:
爷爷让我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师:
是啊,长辈的压岁钱里包含着对晚辈新年的祝福和期盼,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安健康成长,好好学习。
?
?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随时点评并引问,让学生体会这些习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师小结语:
无论是放鞭炮、吃团年饭、还是守岁、拜年等,这些习俗都是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祝福,都表达了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3、诵读描写春节的古诗。
师:
古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就向我们描绘出了当时春节里的喜庆画面。
(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带着新年的喜悦读一读吧。
《元日》王安石新桃换旧符。
4、了解春节的历史。
师:
你知道中国人民过春节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生1:
我知道人们过春节从殷商时代就开始了。
生2:
我知道人们过春节已经有3900多年了。
师:
据古书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经有4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4千多年的每一个春节里,人们都在尽情地表达着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真是:
传统佳节代代传。
(出示贴)
5、课件欣赏人们欢喜过春节的画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
师:
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春节的喜庆!
看到你喜欢的画面可以说一说。
(课件展示一组人们欢喜过春节的画面)
6、课件欣赏外国人在中国过春节。
师:
中国人过春节讲究喜庆、吉利、热闹!
不光中国人爱过春节,就连外国人也来赶这个热闹。
(出示外国人在中国过春节的图片)点击课件出示图片,教师相机简介。
(1)身穿唐装的外国人,正想美滋滋的品尝冰糖葫芦呢!
(2)一家外国人在买花灯。
(3)外国人在中国感受牛年。
(4)外国小伙子舞龙。
师:
看到外国人也这么喜欢过我们中国的春节,你有什么感受?
生1:
我觉得外国人也很喜欢热闹,也喜欢过我们中国的春节。
生2:
我有一种自豪的的感觉。
师:
如今,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步的走向世界,作为中国人,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前部分内容设计,从学生最熟知感受最深的节日入手,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播放《过大年》的视频引路,让学生再次感受春节的喜庆,通过聊一聊我们的春节,春节的起源,欣赏描写春节的古诗,少数民族过春节、海外华人过春节、外国朋友也热衷过春节等一些列视频音频信息。
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和文化,寄托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生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一方面在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拓展,另一方面又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巧妙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开放的思维,更好地传承本土文化。
篇二:
随笔:
家乡的端午
随笔:
家乡的端午
随笔:
家乡的端午
我知道端午节源自祭祀屈原是在初中,那时读了《离骚》,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知半解,而知道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捉鸭子是在大学——室友阿美是泸溪人,挨着大沅江,每年端午她会将盛况播报给我们,而丢丢是凤凰人,她们端午节会在沱江举行捉鸭子比赛。
文学大师沈从文在家乡穷乡僻壤,异常缺水,旱得要命,而且地属高寒,也不长包粽子的叶子,所以打小,村里无一人包过粽子。
对于端午节,我们和大汉族,基本没有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
我们有自己的过法。
端午节是五月初五,按阳历阴历,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两个节日都过,以大端午为甚。
时节到了五月,春耕已过,地里庄稼二到草基本薅完,对于刨食土地的农民来说可以歇上一歇。
再者,五月也是阳气之端,也叫端阳,此时家种的桃李枇杷等时令果蔬,正是鲜美时节。
所以,家乡端午节的习俗,便是嫁出去的女儿,必须要回娘家去。
回娘家时,要带上鸡鸭酒肉、时令果蔬,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同时,看看父母家里的农事完结了没有,是否需要女婿帮忙。
我小时候,父亲在外,母亲不能常去外婆家,便每每差我带着弟妹前去打端午节。
五月的太阳已经很毒了,我带着弟妹,到镇上随意买点自己爱吃平常又吃不到的糖食果品,买点点猪肉,前去外婆家'打端午'.某次,我和弟冒着烈日,走了三个钟头都还没到,又累又渴,弟说,我们吃点东西咯,反正吃一点也看不出来。
我说,好。
于是一路走一路吃。
待到外婆家,只剩点点猪肉了。
外婆也没有怪罪。
回来后,母亲问,外婆家秧插完了没?
苞谷草薅完了没?
肥料丢了没?
我一一回答,我搞不清楚。
母亲又问,屋后面三舅家那棵枇杷结了没?
燕子姨家里的李子呢?
我于是回答,我又偷了谁家的黄瓜。
母亲照例数落我一顿。
数十年如一日。
我在母亲的敦敦数落中,加深了对端午节的认识,也沉淀了这样的心理:
家乡的端午节是感恩节,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个节日必须要回娘家去,去看看房前屋后的果木时蔬,去问问地里的庄稼农事,去感恩父母和族人。
前段网上流传端午是凶节,阴气重,因而不能祝福端午节快乐,我想,你们汉族,四大传统节日哪个不是凶节,起源都不好,过节意在避邪。
幸亏我不是汉族,又生在穷乡辟壤,自小和你们没有共同的心理素质,去给父母打端午这种过法,远离屈原式的政治意味,也远离龙舟竞发,一丝家的脉脉温情,也很有意思。
拓展阅读:
随笔:
家乡
林宗发
有一个地方爱在心里想在梦里,承载了童年见证了成长。
历经千山万水总是魂牵梦绕,对它感情恰似层层棕叶包粽子,层层棕叶情。
藏着淡淡的乡愁,牵挂着万缕的钟情,这个地方就是家乡……松溪。
松溪对我来说,从小开始就一直想走出去的地方,常闻外面世界很精彩,可以出人头地,所以总觉得这里是不属于自己。
但是在外生活后回来,则发现自已还是热爱它。
幽静的林荫小道,朴实无华的乡镇,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
名胜文化很多,世界流传。
最深情的是母亲河横亘,款款而行哺育着儿女,好像流的不是水,而是儿女们的热爱。
两岸树木常青,民风纯朴,河面山色倒影婆娑抚媚柳絮飞花,景致迷人别有洞天,
宜人宜居。
县城的风景区来龙山,是县城爱护的屏障。
曲径通幽错落有致,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庙宇吉祥,是市民健康栖息的摇篮。
其中公园歌舞明亮,心弦弹唱芬芳且迷漫。
随性了了几笔,家乡松溪何止春风百里。
家乡的情和爱才是优秀儿女们的根,谨此祝福,对家乡的热爱和共勉,即湛庐山铸千年宝剑,奎光塔下话百年传说。
遥祝家乡明天红胜火。
林宗发
写于20XX年6月7日下午
篇三:
端午日教学设计
1
“早”、“进退”?
?
所谓充分,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早”,一
个是“实”。
“进退”一词,语言直达心灵,不必分析,直接感悟,
能让人有身历其境的感受,眼前似乎呈现出选手认真训练的情景
来。
用词很逼真,有现场感。
然而这种情景也许是模糊的,让人对
龙舟到底是怎样的船,竞渡究竟是怎样的场面隐隐的产生期待。
)
说明:
像“进退”这样的词语,我们应避免强加分析,而是采用感
悟的方法,让文字直抵心灵,表达也是直接说出心中的感受。
2、船只的“形式”是怎样的?
平时搁置的方式是怎样的?
为何介
绍这些内容?
(形体狭长、两头翘起,绘红线——红色是能激发人兴奋情绪的颜
色;搁置在干燥的洞中。
介绍这些内容与前面准备工作的情况都在
暗示竞争的激烈。
)
3、每条船的船员是怎样分工的?
文章是按怎样的次序介绍这些船
员?
文中用哪些词语表现他们的动作和外貌?
(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次序如前;此题为课后练习)
4、潭中共有几条船在竞渡?
但你读了文章以后,感觉是几条船的
争渡,节日的比赛场面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再从文章中找找看,
你的感觉到底来自哪儿。
(2条;感觉有无数条,千万条,反正是很多;非常的热闹、欢腾。
感觉的来源:
如雷鸣的鼓声,岸上人的呐喊——侧面烘托,水战擂
鼓的情形——联想。
调动并借助读者自身的想象力来感受端午日比
赛场面的热闹、喧腾。
)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写出龙舟争渡时的那种热闹、欢腾的场面
的?
(如雷鸣的鼓声,岸上人的呐喊——侧面烘托,水战擂鼓的情形—
—联想,都是从听觉的角度入手,来写竞渡激烈而热闹非凡的场面。
所以,上文将鼓手锣手放在后面介绍,正可以引出这里写声音的文
字,内容上衔接比较顺畅,如果先介绍了鼓手锣手,语言就不很连
贯。
)
5、写优胜者领赏的文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六个“一”字,从全
文看,“一”字就更多了,有十多处。
如此热闹、喧腾、万人空巷
的场面,“一”字究竟有什么表达作用?
我们一起来品味其中的两
个。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句中的“一点”有何意味?
还有“某
一个人的头上”“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中“一人”和“一船”又
有何表现效果?
(“一点”表明竞争激烈,与上文准备工作及船只介绍遥相照应,
互为因果;“一船”即整船,一人的光荣即是整船的光荣。
两个“一”
及其奖品“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中的“一”字,很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