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0说明文之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解析版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1618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30说明文之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解析版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30说明文之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解析版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题30说明文之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解析版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题30说明文之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解析版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题30说明文之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解析版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30说明文之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解析版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docx

《专题30说明文之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解析版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30说明文之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解析版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30说明文之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解析版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docx

专题30说明文之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解析版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

【小升初复习】专题30:

说明文阅读之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

【知识梳理】

知识点:

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

设问形式:

1.xx词能否删除?

2.xx词能否替换?

3.xx词有什么作用?

题型

常见题干示例

解题思路

词语、段落作用

说明语段的作用

1.开头段落作用

(1)内容:

概括段意;

(2)结构:

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或激发阅读兴趣。

2.其他段落结合说明方法谈

(1)通过……的说明方法;

(2)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本文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

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

(1)准确,

(2)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答法: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

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XX”词有何作用

1.确定问

题中的词语类型和限定范畴—时间限定词。

2.把词语放到句子里正反面解释内容。

(1)将词语放回原句还原句子意思—在当时说明……(句意)的内容。

(2)写出该词语的反义词在句子里的意思—但不是…(反义)的意思,与事实不符。

3

.不要忘记写: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XX”词能否删掉

1.表态:

“能删”或“不能删”。

2.确定问题中的词语类型和限定范畴

3.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

(1)不删除词语,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如果删去该词语有什么后果,与上下文的关系是什么。

4.不要忘记写: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XX”词能否替换

1.表态:

“能换”或“不能换”。

2.确定问题中的词语的意思和限定范畴。

3.将词语放回原句还原句子的意思。

4.写出替换后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与事实不符。

5.不要忘记写:

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如“主要、几乎、大约、一般、之一”等词,考查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能否删去,如果删去有什么不好。

2.同义词的慎重选用。

注意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赏析限制性词语◆

1.可能、大约、左右。

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

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xx在当时是x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几近。

“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总是。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x大多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总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一般。

“通常”表示xx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

表明xx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

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

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

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

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体现在: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3.说明中融入个人情感(抒情)等手法。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赏析平实和生动性的语言◆

1.所谓“平实”。

即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

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

准确、简明、平实。

2.所谓“生动”。

即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

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

准确、形象、生动。

例:

“尘埃就是漂浮在大气中的尘粒。

这小小的幽灵是栖身在空气中,借着大气的浮力,悄然而来,又无声地离去。

它来去匆匆,无孔不入。

(1)把尘埃说是“小小的幽灵”,反映了尘埃的什么特点?

换成平实语言,怎么说?

答:

把尘埃说是“小小的幽灵”,反映了尘埃细微而难以看见、捉摸的特点;换成平实语言为:

尘埃非常细小,小得让人难以捉摸。

(2)以上文段有三句话,第一句和第二、三句分别反映了说明语言的什么特点?

答:

第一句的特点是准确简明(简洁);第二、三句的特点是运用比喻、拟人更加形象生动。

【典例精练】

一、(2021·全国·六年级期末)阅读短文。

有毒的哑泉

①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南征到达云南西洱河,遇到

4个毒泉,其中一个为哑泉。

那时天气炎热,大队人马口渴难耐,于是士兵争饮“哑泉”之水,等他们回到军营,一个个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多谋善断的诸葛亮一时束手无策,最后经一智者指点,喝了安乐泉水后,“随即吐出恶涎,便能言语”。

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看来似乎是个谜,这一“毒”一“解”是有几分科学道理的。

②从今天的科学观点看,所谓哑泉,实际上是含铜盐的泉水,也就是硫酸铜(胆矾)的水溶液,称为胆水。

云南位于“三江多金属成矿带”上,境内大小铜矿遍布,著名的东川铜矿,自东汉起就已开采。

③饮用胆水后引起的铜盐中毒病状是:

呕吐、恶心、腹泻、言语不清,最后虚脱、痉挛而死。

胆水解毒最简单的方法是渗进大量石灰水,两者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钙沉淀,剩下的是解除了毒性的清水。

救了诸葛亮人马性命的安乐泉便是一种碱性水,它能使铜盐成为不溶性沉淀物。

哑军饮了这种泉水后,等于洗了胃,减轻了中毒症状,从而得救。

④在云南,目前云南发现哑泉三处:

一处在昭通地区的巧家县,一处在保山市瓦窑,一处在临沧。

溶有铜盐的矿泉水多是碧绿色,味涩,微苦,有毒,不能饮用。

检测水中是否含有铜盐,方法很简单。

把一小块洁净的铁片或一枚无锈铁钉浸入水中,片刻取出,如果表面附有红棕色的薄膜,就说明水中含有铜盐。

其原理就是化学中所谓“铁换铜”的置换反应。

宋代将此反应大规模用于铜生产,称为“胆水浸铜法”。

这是湿法冶金的起源,是我国人民在化学史、冶金史上的一大贡献。

——《孩子一生必读的地理百科》

1.要研究哑泉的中毒症状和解毒原理应重点研读第()自然段

A.①B.②C.③D.④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云南的哑泉共4处,喝了会中毒。

(_____)

(2)士兵喝哑泉的水中毒,然后喝安乐泉的水解毒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____)

(3)用一块铁片放入水中,就能检测出水是是否含有铜盐。

(_____)

(4)宋人“胆水浸铜法”就是“铁换铜”的置换反应,属于化学反应。

(_____)

3.饮用哑泉水的症状是,它的主要成份的化学名称叫。

4.“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看来似乎是个谜,这一‘毒’一‘解’是有几分科学道理的。

”句中的“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

1.C

2.×√×√

3.呕吐、恶心、腹泻、言语不清,最后虚脱、痉挛而死。

硫酸铜

4.不能去掉。

似乎表示并不肯定,与下半句语意连接更合理,如果去掉也就失去了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

二、(2021·全国·六年级单元测试)课外阅读。

年轮里的科学

①年轮是部天书。

②它告诉你历年气候变化的情况和规律。

年轮的宽窄疏密,记录了气候变化的情况。

气候温和,年轮则宽疏均匀;气候持续高温、多雨,年轮就特别宽疏;气候寒冷、少雨,年轮则狭窄;气候特别寒冷、干燥,年轮更为窄密。

通过对年轮的分析,可以获得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气候变迁规律,依据它可以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作长期的气候预报。

例如,通过对西藏高原树木年轮的分析,初步知道,上世纪20年代前后,西藏降雨量特别丰富,以后又显著下降,目前又稍有增加。

通过对年轮的分析,还可以初步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变化周期,大约200年为一周期,110年、92年、72年、33年为不等的小周期变化,同时,它也汇报了太阳黑子活动的规律。

③当太阳出现黑子群时,对气候的影响很大,(A)可以使气候变化无常,(B)可以使无线电波中断,并常常有暴雨和飓风出现。

④太阳黑子活动急剧增强,辐射出的光和热比平时更多。

树木受其影响,生长特别快,年轮就宽。

我们可以从年轮宽窄的变化中推测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

⑤它又向你报告了大气污染的状况。

当大气受到污染时,年轮里就贮藏了污染物质。

例如在开采各种贵重金属矿时,大气中飞扬着的这种金属尘埃被树叶吸收,落到土壤中被树根吸收;有的金属冶炼厂或加工厂附近的大气中飞扬着的金属尘埃,也会被周围树木吸收。

这些金属尘埃被树木吸收进去是跑不掉的,它被输送到年轮里积累起来。

我们通过光谱分析,可以测知年轮里历年积累下来的金属的含量,就可以测知该矿厂对大气的污染程度。

还有,硫化氢、氟化氢等有毒气体污染大气,被松树、杨树、夹竹桃吸收,年轮上也会留下被它腐蚀的痕迹。

根据这些痕迹,人们可以测知空气的污染程度。

⑥年轮里大有学问,近年来发现年轮还能为冰川学、水文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资料呢。

5.请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6.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年轮的哪些作用?

7.根据第②段“上世纪20年代前后,西藏降雨量特别丰富,以后又显著下降,目前又稍有增加。

”,我们可以推测出西藏地区一棵树年轮的形态从20世纪20年代前后到现在会有怎样的变化?

8.在第③段(A)(B)两处中,如果要删去一处,你会删去哪一处?

为什么?

9.选文第⑤段列举实例,说明年轮可以报告大气污染的状况,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5.年轮是部天书。

6.①年轮可以告诉人们历年气候变化的情况和规律。

②年轮向人们汇报了太阳黑子活动的规律。

③年轮向人们报告了大气污染的状况。

④年

轮还能为冰川学、水文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资料。

7.这棵树的年轮由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特别宽疏到后来变得窄密,近年又变得比较宽疏了。

8.删去B处。

因为本段主要说明太阳黑子对气候的影响,【B】处内容与本段说明的中心不太相符,所以删去。

9.运用实例说明,使说明更具体,更易于理解。

三、(2021·全国·六

年级期中)阅读说明性文本。

中国“天眼”工程

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被形象地称作中国“天眼”,是由国家科教领等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采用中国科学家独创设计和我国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的一个约30个足球场大小的高灵敏度巨型射电望远镜。

FAST可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其应用价值可以是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为国家安全服务;提供高分辨率和高效率的地面观测;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FAST项目的科学意义非常重大。

建望远镜是瞄准21世纪的科学前沿,寻找暗物质、暗能量。

现在宇宙中有99%的质量和能量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特性是什么。

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中国“天眼”有多大?

据统计,沿着FAST的圈梁走一圈用时43分钟。

“天眼”的“眼眶”是一圈钢铁结成的圈梁,登上圈梁往下看,巨大的天坑里,星罗棋布地排列着一个个“网结”。

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公里。

FAST口径有500米,组成的球形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

中国“天眼”的视野有多远?

据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

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舱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

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中国“天眼”的视野有多远?

据专家介绍,哪怕是远在百亿光年外的射电信号,中国“天眼”也有可能捕捉到,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用于搜寻识别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寻找地

外文明、有望对认识宇宙起源与演化过程作出贡献等等。

(选自《XX百科》)

10.对FAST的应用价值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为自主导航制作脉冲星钟

B.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

C.提供不同效率的地面观测

D.跟踪

探测日冕的物质抛射

11.对第一自然段中“是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理解正

确的是哪一项?

(     )

A.是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的唯一

B.是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的一个

C.是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的核心

D.是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的重点

12.第四自然段中“星罗棋布”写出了“天眼”的什么特点?

(     )

A.天眼的巨大,天坑的巨大

B.“眼眶”是钢铁结成的圈梁

C.“网结”的数量多,散布范围窄

D.“网结”的排列有序,非常整齐

13.第五自然段中为什么写到“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 

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      )

A.举例子说明“天眼”可自如转动调整视线的指向

B.举例子说明“天眼”不仅非常大,视野也非常远

C.打比方说明“天眼”不仅非常大,视野也非常远

D.打比方说明“天眼”可自如转动调整视线的指向

14.最后一个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的“有望”能不能删掉?

为什么?

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15.假如你想探究“中国‘天眼’的视野有多远”这个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请简要说一说。

【答案】

10.C

11.B

12.D

13.D

14.不可以,因为“有望”指有希望,并不是绝对。

去掉“有望”就变成中国“天眼”对认识宇宙起源与演化过程能做出贡献,与事实不符,使原意发生了改变。

“有望”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5.为了探究中国“天眼”的视野有多远这个问题,我浏览全文后,聚焦到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进行重点阅读。

我知道了“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

中国“天眼”有可能捕捉到哪怕是远在百亿光年外的射电信号,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

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对文章内容观点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四、(2021·全国·六年级专题练习)阅读。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

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

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

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

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

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

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

联合国已发出警告:

“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

”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

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

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

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

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

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

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

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6.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是,加点词“这里”指的是

17.根据语境,③段中加点词“脆弱”的意思是:

18.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说明顺序是

19.这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等。

20.从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21.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

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