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1331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docx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docx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

第五章艺术美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书法、中国画、雕塑的一般知识,理解书法、中国画、雕塑的审美要素,掌握书法、中国画、雕塑的审美特征,能对书法、绘画、雕塑景观进行简单赏析。

本章的内容是对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一书中有关书法、绘画、雕塑知识的补充和延伸。

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书法、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素养,提高其工作实践中的欣赏能力,为其更好地向外国游客讲解中国的书法、绘画、雕塑艺术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围绕旅游中常见的艺术品:

书法、绘画与雕塑的审美展开,介绍了中国书法的形成与发展及一般知识,中国画的发展和分类,中国书画的基础常识,雕塑景观的审美要素和表现手段,并重点探讨了中国书法、中国画和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以及中西绘画、雕塑艺术的审美差异。

[教学重点]

中国书法、绘画、雕塑的审美要素和审美特征

[教学难点]

中西造型艺术的对比赏析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要点讨论。

[实训环节]

中西艺术美的对比赏析

[教学过程]

第一节书法艺术美

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

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

伴随汉字书写孕育而生的书法艺术,体现着东方文明的核心价值。

九宫格匡正的是认真,笔阵图再现的是自然,行气律动的是生命,作品书写的是实践。

中国书法“计白当黑”的点画之间,有着对于东方美学“空”与“无”的最深的领悟。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一)先秦书法

中国书法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中国文字的诞生与演变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书法就是对这象形图画文字进行加工美化,将其提炼成美的书写形式。

与其他文字相比,中国文字既有实用性,又有独立的价值。

而书法与文字之间的区别,则在于书法主要是供欣赏,文字主要是为实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小知识】书画同源

【趣味阅读】王懿荣因“病”得福发现甲骨文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

青铜古称“金”,这些青铜器上铭刻的文字,也通称“金文”或“吉金文字”。

早期金文与甲骨文同一时代,但比较起来,青铜图像文字更庄重繁复,更像是美术设计图案,甲骨文则是全然为书写存在的文字(图5-2)。

如果说早商金文是国家庙堂典礼用的纪念性文字,端正华丽,慎重而装饰性,是“正体”,那么契刻在龟甲牛骨上用于卜卦的甲骨文则是日常生活中通用的“俗体”,随意活泼,也较为务实简单。

除金文外,石鼓文是传世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文世称“石刻之祖”,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见图5-5)。

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现今只流传下二百余字。

石鼓文的字体,圆浑融劲,古朴雄茂,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秦汉书法

《说文解字序》说: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小篆以秦刻石为代表,如今尚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一般认为秦刻石小篆为李斯所书,其书体笔画瘦硬圆润,布白均整,故又称“玉箸篆”。

另外还有刻铸在诏版与权量上的篆书,称为秦诏版。

由于《秦诏版》上的文字经过反复传刻和大量的制作,后来渐渐变得粗糙起来,笔画也疏略了许多,有些到最后已完全变成了后世的隶书字体,出现了方折之笔,大小参差错落,有的字形偏方带有点横势,故也有人把《秦诏版》的文字或其它类似的文字称之为“秦隶”。

秦代铜器铭文并不常见,因其王朝时间较短,在历史上留下的文物并不多见。

目前根据出土考证的秦代铜器铭文,一般有:

虎符、诏版铭文和诏量铭文三种。

【案例赏析】秦杜虎符

汉字从“篆体”改变为“隶体”,是书法史上的大事。

篆书基本上已经形成方形的字体结构,但线条还是以圆形曲线为主。

隶书则“破圆为方”确立了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这一文字的定型经过两千多年,由隶入楷,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改换。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案例赏析】《云梦睡虎地秦墓简》(秦隶)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汉代隶书成为正体,官方刻石立碑、宣告政令,都用隶书。

章草为隶书的草写,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东汉章帝时杜操均擅章草。

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磔,但是速度快很多,明显是大量抄写发展出来的需要。

章草的字与字之间各自独立,并不相连,书写速度的加快只在单字范围内,还没有发展出字与字连接的“行气”。

今草书家以东汉书法家张芝为代表,有“草圣”之称。

张芝将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章草,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

张芝与曹魏时期的隶、楷书家钟繇,东晋末年的王氏父子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案例赏析】蔡邕《熹平石经》(汉隶)

【小知识】汉隶的“波磔”与飞檐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空前繁荣。

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代书法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晋代在玄学影响下,追求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的书风。

后人用“尚韵”来概括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从汉至魏,书法艺术主要是应用于碑的书写。

晋初,碑书衰落,而写于纸和绢上的贴兴起。

写碑到写贴的转变,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写贴讲究用笔用墨,但笔墨又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为中国书法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隋唐五代书法

唐代是我国书法美学的第二个高峰,其风格浑厚雄健,崇尚阳刚之美,后人谓之“尚法”。

隋唐是楷书的中兴时期。

南北朝的楷书多受篆隶影响,趣味胜过法则。

至隋唐,楷书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严谨端庄。

书法史上常习惯说“唐人尚法”。

“法”这一个字或许可以理解为“法 度”、“结构”、“间架”,也可以理解为“基本功”的严格。

【案例赏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唐人的狂草也是一代风流。

狂草当推“颠张醉素”。

而狂草与正楷的相互激荡交融,在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看得最为清楚。

(五)宋元明书法

宋代是书法美学的第三个高峰,或崇尚阴柔之美,或追求“狂绢”之风,后人谓之“尚意”。

宋代书法不及唐代“风骨内敛”,然“精神外拓”;不太擅长楷书,然长于行草书,表现个性,多字外风韵。

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称为宋四家,其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在书法史上的贡献还有一点,就是丛贴的刊刻。

特别是《淳化阁帖》,系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

这些法帖对保留传播晋唐墨迹其功甚大。

中国书法唯魏晋、唐、宋形成显著风格,晋书平和、含蓄,唐书刚健、雄强,宋书自由、奔放。

元明有书法大家,却无创新。

元明两代的书法被后人称为“尚态”,追求形式和表现。

(六)清代书法

清代文人不避世俗,大量吸收民间书写形式的生命力,不把书法美学局限在狭隘的“书法家”圈子来看待,使新书法的创造力不断绝于文人的因袭习惯。

相较前代书法,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多了几分古朴与拙趣。

其中,碑学的兴起功不可没。

清代中叶碑学的兴起,打破了宋、元、明以来的帖学垄断,在篆、隶、北魏书上超逸前代,开创了一代书风。

碑学大家,金农(冬心)、伊秉绶(墨卿)、邓石如(顽伯)鼎足而三,冠冕群流。

【趣味阅读】清代“绘本工作者”金农

二、书法艺术的审美要素和审美特征

(一)书法艺术的审美要素

1.笔法

书法首先讲究笔法。

笔法就是指笔锋的变化与方法。

笔法的技巧在于用锋。

书法的用笔除了笔法之外,还包含笔力、笔势、笔意三个要素。

笔力就是力量感,要求线条坚实而富有韧力弹性。

笔势指线条的势态,方向感、运动感,是书写时动作姿态留在点画上的痕迹。

常说的点画线条的呼应、顾盼、连贯、笔断势连,就是指此。

光有笔法与笔力而无笔势,就好比缺乏表情与灵性的木偶人。

笔意指线条点画的感情与意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笔情墨趣”。

【小知识】笔法介绍

2.墨法

墨法即用墨的技巧。

“字本与笔,而成于墨”,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

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与笔法的轻重缓急相融合,丰富了书法作品的节奏层次,使书法作品的韵味更足。

墨法一般可分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渴墨、涨墨等。

墨法与笔法的提按轻重以及纸质的优劣密切相关。

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用新墨、清水与新笔作书,则有清新之趣,用宿墨、脏水与秃笔临池,则有沉郁之气。

要使墨色丰富,要善于用水。

水虽无色,但墨色的多变,依水而存。

清代张式《画潭》中说:

“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

古人水墨并称,实是至理。

3.章法

中国书法的“形”美,实际上就是字态的形象美和布局的章法美。

广义的章法包括书法的款式格局,书法的款式格局一般有屏条、中堂、巨幅、对联、匾额、横披、长卷、册页、扇面、签条等。

狭义的章法就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也称作布白,绘画上称为构图。

人们习惯上称字体结构为“小章法”,整幅作品布局为“大章法”。

点画的书写、结体和布局是书法艺术造型的三大基本要素。

研习集点画成字的方法叫结体。

研习集多字成篇的方法叫布白。

字的结体,就是字的间架结构,即一个字的笔画多少、稀密关系和比例。

字中有点画的地方叫黑,无点画的地方叫白。

点画与空白都是字形结体不可忽视的因素,点画与空白安排得当,方能虚实相生,显出一个字的美。

结体为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关系,布局则为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布局的妙处在于变化。

中国书法的布局一般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既无纵行,又无横列;第二种有纵行,无横列;第三种纵有行,横有列。

从整幅作品来看,布白可分两类:

一类是篆、隶、楷,为“平正之白”;另一类是行、草、草篆、草隶,为“散乱之白”。

考虑布白,重要的是处理好虚实关系,书法中点画的运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积画成字,积字成行,积行成篇,全篇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在创作中,一气呵成。

4.神采

中国书法“神”的美,实际上就是书者用点线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美。

“形质成,而性情见”,神采是书者通过用笔、用墨、章法等形式和规则在书法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气质和格调风韵。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有其内在的生命形势,点画之中蕴含着书写人的精神,思想,情致等。

汉扬雄说“书为心画”,从某种意义上说,书写是人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书写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这是掩饰不了假装不得的。

书法可以表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

王羲之的《兰亭序》表现出一种平和、自然的感情;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将其悲愤的心情真实地表现出来。

明代大书法家祝允明认为:

“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趣味阅读】笔墨纸砚谁是老大?

在阅读中要掌握笔的四德、墨的分类、三大名砚及好的砚台选择标准、宣纸。

(二)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1.书为心画

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

因此在书法欣赏评鉴上,尤重知人论世,将作品与书者的时代背景、阅历操守联系起来分析,方能深入知道一些奥秘。

书法的鉴赏可以是多层次的,字的外形写得好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

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相通。

【小资料】欧阳询书法的法度与森严

2.书肇于自然

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

在长远的书法活动中,自然的景物、事物、动物等启迪了书法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谓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金农《鲁中杂诗》说:

“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笔式十二章》中说:

“每作一横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军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曲折如钢钩;每作一纵如足行之趋状,如惊蛇之秀水,激楚浪以成文。

”书法,可以说是人对自然事物的感悟,是对自然规律和自然美的认识和理解,书法在本质上反映自然,揭示宇宙规律,富于深刻的哲理性。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就是顺乎自然。

“书法无意乃佳”。

被誉为行书翘楚的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皆为稿本,正因为书者无意作书,不是为书法作品而写,所以书写时自然流露出书写者的喜怒哀乐,写的神采飞动,极尽自然之妙。

三、书法艺术的欣赏方法

学习书法先从基本点画开始,然后学习结体,再是章法布局。

而欣赏书法作品,则与之相反,必须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内核。

就如看一个人,一见面“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

因此,书法欣赏首先要从作品大的艺术效果着眼。

先观其神采。

观书法作品所显现的一种精神气韵。

次审其法度。

字的点画要具筋骨,笔力要劲健。

不同的书体要符合各自的法度。

大体而言,篆书结体严谨,曲线圆润自然;隶书结体扁平,点线稳中有动;楷书结体端庄,线条韵度平和;行书结体流畅,节奏的韵律动人;草书结体飞扬,旋律狂奔不拘。

整幅作品布局构图应大小合宜、疏密得当、虚实相生、意脉连贯、首尾呼应、变化有致。

再识独创。

杰出的书法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正所谓“书如其人”。

王羲之的妍美潇洒,颜真卿的雄浑刚健,张旭的狂放激越,赵孟频的秀媚温润,无不体现书家的人格、个性。

杰出的书法作品不仅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带有时代的特征。

书法艺术的风格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一部中国的书法史,也就是一部书法创造的历史,不仅创造了各种书体,还形成了各种书法流派和各个书家的独特风格。

艺术风格的演变,体现了各个不同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后展联想。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由于书法艺术本身的表现形式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作品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往往呈现某种朦胧的特点。

这种朦胧,不同于晦涩,更能引发欣赏者心理上的活跃。

欣赏书法时,欣赏者在脑际经常出现种种浮游的意象,由点画而产生各种联想、想象。

第二节绘画艺术美

绘画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笔触等造型语言在二度平面上塑造塑造艺术形象,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

绘画根据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可分为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版画、壁画等;根据所表现的内容或对象,可分为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山水画)、花鸟画、静物画等;还可以按照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分为中国画、日本画等。

其中,中国画是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绘画,中国绘画艺术在世界绘画领域中不仅自成体系,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中国画作为一种较为引人注目的艺术形式,历来为中外游客所欣赏。

一、中国画发展概述

学生自学,课堂展示各时期代表作,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画发展历程。

【趣味阅读】《富春山居图》经历的曲折离奇

二、中国画的分类

从用色上分,中国画可以分为水墨画和设色画,设色又可分为金碧、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

中国画重视设色,因此古代把图画叫做“丹青”。

丹指朱砂,青指蓝靛,都是绘画中常用的颜色。

从表现手法上分,中国画可以分为写意、兼工写和工笔。

写意画就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多画在生宣纸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

写意画十分注重用墨,如徐渭画墨牡丹,一反勾染烘托得表现手法,使用泼墨法。

相比写意画用粗放、简练、洒落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工笔画则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

工笔画一般是在经矾水加工过的熟宣纸或熟绢上,用工细流畅的墨线勾勒出所画物象的轮廓,也就称为白描稿,然后用淡墨或色笔染出物象的阴阳向背,在此基础上染一层底色,一般是用石绿用赭石作底色,石青用花青做底色等,底色染好后再正式上色。

无论染底色还是正式上色,都要在每上一笔墨或填色后,用含有清水的毛笔晕染一次,用来重开墨或色的痕迹,还要反复多次,这就是俗称的三晕九染。

因为在晕染设色的过程中覆盖了部分轮廓线,所以,等到最后一次色着完后,要根据所绘画的物象不同,用墨或色按照原来的轮廓线再重新勾勒一遍,这样可以使线与色融为一体。

等到全部完成后,如果感觉画面色彩厚度或深度不够,可以在画的背面用淡墨水或色重新多次渲染。

由于设色的轻重、浓淡、厚薄的不同,工笔又分为工笔重彩和工笔淡彩。

兼工带写则是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近似小写意和没骨工笔之间的一种画法。

有时既可以采用一些工笔的画法,也可以采用粗画细染的方法,即采用大写意泼墨粗画,再用工笔的烘染法细染收拾,放而不羁、细而不腻,效果非常好。

从题材上分,中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主要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等形式。

花鸟画通常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为画面主体,作为一个独立画科出现在唐代,如初唐的薛稷就是著名的花鸟画家、画鹤名手。

人物画内容以描绘人物为主,包括人物(如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徐悲鸿的《泰戈尔像》)、道释(以道教、佛教为内容的绘画)、风俗(以一定地区、民族或一定社会阶层人们的日常活动、生活面貌、民俗风情等为描绘题材的绘画)、仕女(以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如唐代周昉的《挥扇仕女图》卷、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肖像画(别称写真、传神,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等。

按画家的社会阶层分,中国画可分为院体画、民间画和文人画。

院体画是一种宫廷绘画,其作画主体大多为由宫廷专职画师,因而作品的题材内容、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乃至表现手法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帝王贵胄和皇亲国戚好恶的影响。

如宋代的宫廷绘画以写实风格为主,画史上有关宋徽宗告诫画家们孔雀升墩先举左脚的故事,以及他对月季花在不同季节和时辰里不同姿态色仔细分辨,就很能说明这位帝王画家在艺术上对写实风格的追求。

尚富贵。

民间画是指除了专业画家、文人画家之外的、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和劳动人民所作的画作,其作品多乡土气息,实用性较强。

虽然没有院体画严格的技巧训练,也没有文人画所展现的文学和理论素养,但它朴实、热烈的优点是另两者所不及的,有时也被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

文人画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创作,是一种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的绘画,它强调神似和意趣。

其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画家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来抒发心灵感受,这些景物亦然是君子的化身。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三、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一)横展竖张巧卷轴

中国画一般是卷轴式的,竖式大幅称立轴、横尸长幅为手卷,收时卷起,观时展挂。

这种卷轴样式,是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决定的。

中国画崇尚写意,其目的不在于物象画得逼真、肖似,而是通过笔情墨趣抒放胸臆、寄托情思。

画家往往只作山水的一个局部,花果的一枝一实,人物则处在空白之中,所有那些未画上去的,都留给观者用想象填充。

“计白当黑”,空白也是画的内容,所以卷轴的上下左右都留有空白,这空白即是画中空白的延伸,也是供欣赏者想象的空间。

中国画的构图不像西洋画那样采取静止的焦点透视,而是常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利用卷轴展开景观。

与西洋画忠于物象的透视准则相比,中国画家更注重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处理构图时常采用鸟瞰式的观察方法和所有移动视点的独特方式,以及高度提炼概括得手法来处理纷呈繁杂的自然物象。

这种以景物连缀出不同时间的情节,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特征之一。

(二)线造万象墨生辉

中国传统绘画重视笔墨。

用线条造型,使中国画风格侧重于表现而非再现,侧重于写意而非写实,不像西洋画那样重视光线体面。

因为线条本身是对自然物象的抽象,它表达的不是肖似对象的形,而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同时是艺术家自己的情感、情绪。

线的长短、缓急、粗细、刚柔、顺折等,都传达出不同的感觉。

线条因笔的运行而富有多种表现力,可以勾勒形体,也可以皴擦出体积。

例如若干平行或穿插的长线组成披麻皴,能表现延绵层叠的山石;粗壮的侧锋短线组成斧劈皴,可表现出俊俏的峰峦。

(三)诗书画印合一体

中国画有的作品仅有寥寥数笔,形象似简练粗率,却在画幅中题了不少字;有的半幅是诗,半幅是画;更有许多历代名画在流传中被不断添上印章和题跋。

画中的诗文或是对景物的吟咏,或是对作画心境的记录,或是以画赠友的酬唱,总之,是画家对人生的看法与心态的披露。

从形式上看,画中的诗文是画的有机部分。

何处该以诗文填补,都在画家经营运思之中。

画论称之为“补画”,但“补”的意义不是填充空处,而是形成书画浑然的面貌。

许多画家的书法风格与其画的风格相近,使作品呈现出统一的意韵。

画上的章也是,印章的大小、多少]位置都使画更完美,故有“印章虽小压千斤”之说。

【趣味阅读】宋徽宗评画

【议一议】宋徽宗评画的标准当中,可以看出中国画怎样的审美取向?

四、中国画的欣赏方法

(一)以理解的态度加以点评

(二)把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时代特征

(三)培养艺术形式感觉

(四)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的直觉与联想

【小知识】书画各部位的名称及含义

第三节雕塑艺术与欣赏

雕塑与书法和绘画同属于造型艺术,不同的是,雕塑艺术属于立体造型。

它是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由于雕塑的表现手法是高度概括,因此,它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标志,一旦立于通衢大道,雕塑就具有某种“强迫性”,让人不得不注意它的存在,从而像建筑艺术一样,直接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份。

具有代言人身份的雕塑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游客解读目的地(国)的关注点。

因此,了解相关的雕塑艺术常识,掌握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并能运用雕塑艺术的基本常识对旅游地雕塑进行鉴赏,是旅游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美学素养。

一、雕塑艺术的审美要素

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及其空间变化,是雕塑艺术最主要的语言,但光有体积、占有空间还不一定是雕塑艺术,一定要使体积和它们形成的空间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才会形成雕塑艺术。

因此,雕塑艺术作品的审美要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体积与空间,思想与情感。

雕塑艺术的体积组合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色:

一是特别讲究影像,所谓影像就是雕塑的基本轮廓所形成的影子似的形象。

雕塑一般都立在大庭广众之中,要让人们在远处一眼就望见是什么东西,所以它的影像表现力要特别强,不需要细看,一接触就能把人抓住。

二是要组织突出点,就是雕塑的重点,以此突出雕塑的中心。

【案例赏析】亨利·摩尔《皇帝与皇后》

【案例赏析】米开朗琪罗《被缚的奴隶》

与绘画等艺术相比,雕塑更加注重以形体动作来表现微妙的感情。

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让雕塑艺术在抽象与具象之间“自由”变换频道。

【案例赏析】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