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1218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

《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docx

人格心理学考试重点

人格心理学研究对象

1937年,奥尔波特 《人格:

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研究对象——人

1、人类本性层面(人性)

2、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层面(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

3、个人唯一性的层面——人格的独特性及其形成机制

研究领域

人格结构:

描述的是个体内在的稳定的人格层面

人格动力:

个体特征性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

人格发展:

自出生至死亡人格特征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人格适应:

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

人格评鉴:

在具体的条件下,以系统的方式来收集有关人格的资料。

晤谈、自陈测验、行为评鉴、心理生理学技术和隐测量

(一)人格结构:

描述的是个体内在的稳定的人格层面

特质或类型

自我或需要

斯金纳完全拒绝人格结构的概念

几种人格结构理论的比较

艾森克三维结构外倾性精神质神经质

杨国枢等四维结构精明干练善良纯朴

冲动任性智慧文雅

吉尔福特四维结构社会活动性偏执倾向

思维内倾性情绪稳定性

卡特尔五维结构外倾性友善

超我强度焦虑智力

迪格曼五维结构外倾-内倾友善-敌意

谨慎性神经质-情绪稳定性

才智

(二)人格动力:

个体特征性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自我效能论(班杜拉)

习得性无助

如何促进自我效能感

强化论(斯金纳)

强化物的种类

强化物的选择和分配

强化的效果

归因理论(海德、维纳)

(三)人格发展

1.是指自出生至死亡人格特征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2.人格如何发展?

发展是否有阶段性?

经历哪些阶段?

3.人格发展有两种研究取向:

着重变量的研究和着重个人的研究。

(四)人格适应

1.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

2.与动植物对环境的被动顺应有本质区别。

3.适应障碍人格障碍

4.人格适应的本质是什么?

怎样才能有适应良好的人格?

心理疾病是如何形成的?

采用哪些方法来治疗心理疾病?

(五)人格评鉴

人格评鉴:

在具体的条件下,以系统的方式来收集有关人格的资料。

晤谈、自陈测验、行为评鉴、心理生理学技术和隐测量

一、什么是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人格:

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

(一)临床研究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指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的考查。

源于沙可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催眠术)

2.代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默瑞(主题统觉测验)

罗杰斯(人类潜能运动)、凯利(构念、建构)

3.评价

优点:

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活生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获得大量有关的信息资料,由此能形成无数新的假设和观察

缺点:

(1)以特殊个体为研究对象,难以引出普遍性的结论,容易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

(2)缺乏客观性,结果很难让别人重复和验证

(二)相关研究

1.涵义:

使用统计测量来建立个体间已存在的差异的那些测量集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

2.代表

高尔顿(个体差异、测量和遗传)

卡特尔(把人格单元或特质作类型划分)

艾森克(通过对问卷项目的反应进行因素分析)

3.评价

优点:

(1)容易操作,省时,短时间可获得大量数据

 

(2)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和实际情况,减少人为性

 (3)可以研究一些实验法不能研究的问题。

缺点:

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三)实验研究

1.涵义:

对变量作系统的操作以建立起因果关系

2.代表

冯特(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

艾宾浩斯(遗忘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华生(刺激与反应的联系)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

3.评价

优点:

实验取向在很多方面代表了科学思想,因果关系

缺点:

实验情境的局限性(避免不了人为性)

           人格元素之间纷繁关系研究上的局限

(四)综合取向

实例:

1.A型行为模式

临床发现-(结构访谈)问卷测量-实验验证

启示:

共同的科学目标,不同的研究途径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也称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

同其它心理学派别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它产生于临床的精神病实践,而不是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

精神分析一词有三种含义:

一是一种学派,二是指潜意识的心理学学说,三是指一种精神病治疗方法。

(包括自由联想法、释梦、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一、人格结构

1、意识:

可觉察的心理活动,只占很小的部分,弗洛伊德不予重视。

2、前意识:

在一般条件下我们意识不到,但是通过集中注意或回忆、联想而能进入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

意识和前意识的内容是可以互通的。

3、潜意识:

是意识的最下层,个人意识不到的心理活动。

它包含着各种本能冲动和人的原始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因为同法律道德和风俗习惯相抵触,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因而被排斥或压抑到意识的阈限以下。

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这些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行为,只是人们没有意识到。

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在早期以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来分析各种心理事件。

后来,他发现这一模式有很多缺点,因此,他修改了他的理论,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以弥补前一理论的不足。

本我相当于前一理论中的潜意识。

它是人类心灵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是贮存本能欲望的心理场所,这些本能欲望向一口沸腾的大锅,其力量冲击着本我,使本我依照快乐原则寻求即刻的满足。

本我是冲动的、非理性的、非社会的,自私自恋、自以为是,且纵情享乐的。

本我被禁固在心理生活的底层,同外部世界没有接触,因此,自我成为本能欲望的执行者,自我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现实条件调节本我追求享乐的活动,它既可以控制本我的活动,又可以保护本我不受外部世界的伤害。

超我的作用与本我相反,它代表着人类心理功能中的道德分枝,是一个人的理想自我。

由于自我的力量还不足以完全控制本我,因此,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依照社会准则控制本我的一种力量。

它给好的行为提供奖励,给坏的行为提供惩罚。

超我是意识的吗?

本我:

id是人生下来时的心理状况,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组成,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储藏库,并且完全处于潜意识中。

本我消除紧张的途径:

反射作用和愿望满足。

反射作用:

感官受刺激释放出身体能量以达到本能满足。

愿望满足:

当有机体没有满足某种生理需要时,本我便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意象,从而降低与这种需要有关的紧张。

人格动力

早期理论:

性本能与自我本能

性本能:

即生殖本能,指与性欲和种族繁衍相联系的冲动。

自我本能,即自卫本能,指有助于个体自我保存的原始性冲动,如饥饿、呼吸、排泄、渴等等。

晚期理论:

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

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死本能:

表现为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自毁性、攻击性驱力。

死本能并不仅仅是一种求死的欲望,它对外表现为仇恨、破坏、征服等等,对内则表现为自我谴责、自我惩罚和自杀等等。

生本能与死本能是统合在一起的。

焦虑与防御机制

焦虑:

是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

焦虑与恐惧的区别?

从本质上讲,焦虑是一种恐惧感,但恐惧一词往往使人联想起对外部某种东西的害怕,而焦虑有时是没有对象的,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什么,但是内心却无法平静。

焦虑的种类:

现实性焦虑(黑暗的路上)、神经性焦虑(图书馆)、道德性焦虑(贪食症)

防御机制有三个特点:

第一,防御机制同样可作用于其它心理冲突与挫折,减轻各种痛苦情绪体验;

第二,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而起作用的;

第三,其运作方式是潜意识的,个人并没有意识到。

主要的防御机制有:

压抑

压抑是把令人痛苦的思想观念从意识中排除出去,降低为潜意识的,它是一种动机性遗忘,但这种动机是个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潜意识的。

否认

伴随痛苦情感一起产生,是为了减轻痛苦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投射

是把那些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欲望、人格特征或动机、情感加到他人身上,认为那是他人的,或自己和他人都具有这种特征,以此来减轻焦虑。

因此,一种投射是当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特征时,就把它们加之于他人,另一种投射是已知自己具有某些特征,但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果能把这些特征加之于伟人或有威望的人身上,则更有利于减轻内心的焦虑。

移换

是把情感的对象进行转换,把情感本来应该发泄的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特别是对原来的对象无法表达情感的条件下,这种防御机制表现得更加明显。

出气桶现象就是移换的典型表现。

反向作用

是一种反动机行为,其行为的方向与内心的愿望或观念相反,目的是运用与愿望相反的行为加强抑制的力量,掩盖自己真实的欲望。

认同

也称自居作用,它同投射相反,是把他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在心理上以某人自居。

认同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化

也称酸葡萄心理,是对行为的结果或原因重新解释。

退化

当人受到挫折时,或面临冲突而无法解决时,心理活动可退回到早年的心理发展水平,行为表现象儿时一样。

升华

如果本能满足的追求受挫,人可以转而追求科学艺术活动。

性本能可以成为追求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死本能可以成为屠夫、军人的动力。

人格发展五阶段

(1)口唇期(0—1岁):

婴儿欲望的满足主要通过口唇的吮吸、咀嚼和吞咽等活动。

口唇性格即贪吃、抽烟、酗酒、过分依赖、自我为中心、贪婪、多疑、敌意、好争吵的、嘲笑他人的、悲观。

(2)肛门期(1—3岁):

定时大小便与及时排泄以获得快感。

主要冲突在于自我控制力的培养。

肛门性格即过于守秩序、爱整洁、吝啬、固执、报复心强。

(3)性器期(3—6岁):

开始关注性别差异,触摸性器官以获得快感。

这时的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恋,并对同性父母产生仇恨,即男孩的恋母情结、女孩的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2岁):

当儿童解决了俄狄浦斯或伊拉克特拉情结后,他们的力比多冲动就处于暂时潜伏状态,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如探索自然、知识学习、文艺体育活动以及和同伴交往等所取代。

(5)生殖期:

进入青春期后,性器官成熟,儿童的性冲动再次萌发,开始对异性发生兴趣,喜欢参加由两性组成的集体活动。

“自恋”-“异性恋”

恋母情结也称俄狄浦斯情结

是恋母仇父,并试图杀父娶母的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最初的爱恋对象是自己,稍后才把里比多转到别人身上。

婴儿和母亲接触的最多,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亲近最多,他睡在母亲的怀抱里,吮吸母奶时得到的快乐,都带有性的色彩,力比多得到满足。

到了五岁左右,儿童逐渐产生了一种情感,对母亲的依赖逐渐加强,他要独占母亲的爱,因此仇视父亲,产生恋母情结。

“阉割恐惧”迫使男孩抑制恋母倾向和对父亲的憎恨,本我和自我产生冲突,为解决冲突,男孩开始尽量以父亲的行为作为自己的榜样。

这样就获得了父亲的人格特征。

恋母情结对于社会制度的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解决不好这一情结,会导致各种性变态和心理失常。

人格测量:

投射技术

投射的心理现象:

它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心理特征无意识地反映在对事物的解释中的心理倾向。

运用投射技术测量个人对特定事物的主观解释,就有可能获得对受测者人格特征的认识。

洛夏测验材料:

罗夏墨迹测验

洛夏测验方法:

联想阶段:

将10张图片按顺序一张一张交给被试,要求说出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不限时间、回答数目,尽可能多说,直到停止回答时换另一张,每张如此进行。

询问阶段:

看完10张图后,再从头对每一回答询问,问看到的是整张图还是图中的哪一部分,问为什么这些部位像他所说的内容,并将所指部位和回答的原因一一记录。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

分析心理学

一、荣格的生平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精神科医师,心理学家,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会长,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二、荣格的人格理论

(一)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是一种整体人格结构理论。

他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心灵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作用的人格结构。

它由三个层次组成:

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一)意识

◆意识:

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人直接知晓的部分。

◆自我是意识个性化的结果,是意识的中心。

自我的选择性保证了人格的同一性和持续性。

(二)个人潜意识

◆个人潜意识:

由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构成。

◆情结:

富有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或思想。

心灵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地占据着,无法思考其它问题,而自己却对此一无所知.

◆情结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的障碍

◆情结的形成: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集体潜意识。

(三)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

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的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集体潜意识由原始意象组成,荣格把这些意象描述为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可能性。

◆原始意象统称为原型

◆人格面具(persona):

指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力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

忘掉persona,就会低估社会的重要性;过度认同persona,会失去与内在真正自我的接触。

◆阴影(shadow):

是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来源于人类祖先的动物本能。

消极方面:

邪恶、犯罪、道德败坏;

积极方面:

创造性、洞察力的原动力。

要成为完整的人,必须持续的了解我们的shadow。

◆阿妮玛(anima):

男性精神中所带有的女性特征,源自男性早期与女性接触的经验。

◆阿妮姆斯(animus):

女性精神中所带有的男性特征。

集体无意识的证据

荣格通过神话、文化象征物、梦、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述中证明的。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动力学理论

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器官缺陷与补偿”、“克服自卑感与追求优越”、“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社会兴趣”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二)生活风格理论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儿童生活的条件、家庭、社会环境不同,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生活风格。

理解人的生活风格的三条途径:

出生顺序、父母的影响、潜意识梦境。

埃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同一性理论

自我同一性:

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在个人方面,有个人同一性,它是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的时期;

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同一性形成的动因是自我或意识的自我。

当青年习得“自我认同”时,他就开始形成他自己的同一性,成为青年面临职业、婚姻、学业选择时的一种无声标准。

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称为“同一性混乱”。

个体发展到青年期,自我意识大为增强,并进一步把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期进行一种新的混合。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口腔期

此时儿童最为软弱,完全需要成人的照料,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大。

2、自主对羞涩和疑惑(1-3岁)——肛门期

儿童学会了爬、走、推、拉和说话等大量生活技能,逐渐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

3、主动对内疚(3-6岁)——性蕾期

儿童有更为精细的活动,语言更为熟练,想象更为丰富。

4、勤奋对自卑(6-12岁)——潜伏期

儿童大部分在上小学,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生殖期

生理的变化使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复苏。

6、亲密对孤独(20-25岁)——成年早期

只有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人才能勇于与异性建立稳定的爱情关系,因为与他人发生爱情关系,就要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为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甚至有对他人发生爱情关系。

7、繁殖对停滞(25-65岁)——成年期

一个由儿童变成成年人、结婚生子、成就事业的时期。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成年晚期

回忆往事的时候

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差异的主要方面列举如下:

发展弗洛伊德把他的研究集中于六岁前就形成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因为他感到人格发展的大部分最重要的东西那时就已形成。

而埃里克森研究的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

自我心理学埃里克森把注意从本我转到自我的研究上来。

他把社会看成是潜在的力量源泉,而不是把个人当作与社会作斗争的战士。

由于受到人生危机的挑战,从而使他以胜利者和强者的形象出现。

这就意味着埃里克森把个人当作自身的主宰,当作命运之船的船长,而不是那种不得不服从别人支使的船员。

埃里克森具有一种乐观而富于创造性的人格观。

潜意识心理虽然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意识的自我,但他并不完全忽视潜意识的机制。

事实上,尽管自我从某些社会经验获得力量,但是这些经验本身却大部分是潜意识的。

精神治疗我们已经看到,埃里克森把成功地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

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那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帮助提供形成这些美德的各种条件正是治疗者的职责。

这与弗洛伊德把使用诸如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法的治疗作为有助于了解潜意识的信条截然不同。

宗教弗洛伊德对宗教的看法是模糊不清的,他认为宗教仅仅是建立在幼年恐惧和愿望之上的集体神经病症。

埃里克森完全反对这个观点。

他认为,宗教是许多人真正需要的东西。

多少世纪来,人类一直运用宗教来更好地表达人生的各种事件,从而减少对人类的威胁。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如果没有宗教,成千上万人的人生中将会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这方面,埃里克森与荣格和阿德勒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对埃里克森的评价

贡献:

1、他在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来考察自我,强调了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修正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是自我心理学的理论的突破性发展。

2、他探讨了整个生命周期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是局限于生命的早期和青年期。

他用一对特殊的矛盾来标识每一个发展阶段,认为每个阶段的任务就是围绕着这一阶段的特殊矛盾的解决而进行的,自我正是在这每一阶段的冲突危机和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得到了增强的。

3、他关于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的思想非常著名,广为流传,并已得到许多青少年研究的证实。

不足:

1、他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理论虽然显得较为精致且富于哲理,但仍和其他许多精神分析的理论一样缺乏科学的证明,科学性和实证性较弱。

2、他的理论是一种个人社会发展的机械平行论。

虽然他强调自我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但归根结底他认为自我是按照先天的成熟顺序的安排来发展的,社会本身基于个人的心理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发展过程,但他没有探讨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探讨社会发展究竟是如何以个人的人格为基础的。

第四章特质论

如果有人问你:

你的某位朋友是怎样的一个人?

主要内容

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第二节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第三节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第四节大五人格因素模型

第五节特质理论的争议与评价

特质流派的特征

与其他流派的理论家相比,特质理论家常常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而是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而不是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特质流派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

特质理论家更多的是学术研究者,而不是治疗师。

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简历:

在哥哥影响下哈佛求学。

1920年,慕名访问Freud,被曲解,反感精神分析,决定建立科学的人格学。

致力于人格特质研究,对人格心理学发展成一门科学,做了大量整合工作。

一、主要理论观点和成就:

(1)开创美国人格心理学。

在美国最先开设人格心理学课程,出版第一部人格心理学教科书,并建构一套人格心理学理论,如人格概念(强调人格动力性、组织性和独特性)、人格特质理论、健康成熟人格理论(动机机能自主、统我及其发展阶段、人格定量和个别研究法)。

(2)参与创建人本主义心理学。

强调人是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极力崇尚人的尊严与价值,创制一套价值研究人格测验,并参与发起和资助人本主义心理学组织的建立。

还编制多种评定人格的测验,如与其兄编制《A—B反应研究》,与弗农合编《价值研究》(1931,1951,1960),与弗农和林泽编制用以测定价值取向的人格量表等。

(3)奠基人本主义自我论,探讨健康人自我、有意识自我和统我的形成与发展。

二、什么是特质

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位。

特质的定义

特质是“一种概况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它有使多种刺激在机能上等价作用,并有引起和导致一贯的适应和表现行为的能力。

奥尔波特对这个定义奥尔波特有如下一些解释:

首先,特质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名目上的虚构。

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一般行为倾向"。

每一种特质在个人身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整合。

特质作为神经心理结构虽然不能直接被观察到,但可以从一个人的不断重复的行为中考察。

其次,特质使一个人对不同刺激具有一贯性倾向,这即是"机能等价作用"。

正是特质才使一个人在变化的情境中给以步调一致的反应。

(一)共同特质

指的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

人格的共同特质又可分为表现性特质和态度性特质。

1、表现性特质。

它在支配适应行动的动机系统中使行动具有一定的特征,包括:

支配性——顺从性,

扩张性—退缩性,

坚持性—动摇性

2、态度性特质。

它在对待情境的顺应行为中所具有的对己、对人和对价值的态度:

包括外倾性—内倾性;

对自己的客观态度—自我欺骗;自负—自卑;

对他人的合群性—孤独性;利他性—自私性;社会智力高—社会智力低;

对价值的理论性—非理论性;经济性—非经济性:

审美性—非审美性;政治性—非政治性;宗教性—非宗教性等十一个共同特质。

(二)个人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

只有个人特质才是真实的特质,共同特质只是为了测定复杂的人格特质而抽取出来的概念。

因而,他主张人格心理学家应集中精力研究个人特质,而不是研究群体的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

个体身上具体的特质。

首要特质:

一个人具有的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

不过,这种首要特质,未必每个人都具有。

有些人因具有单个首要特质而成为著名人物。

例如Freud的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它的概括性比首要特质低,是构成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

它是由一些在某种程度上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特质构成的。

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大约有5-10个。

清高、率直、聪慧、孤僻等。

次要特质:

个体的一些不重要的特质,往往只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只有关系非常近的人才知道。

次要特质接近于习惯或态度,但比这两者都更具有概括性。

次要特质包括个人的独特偏好(例如偏好某种食品或服装),一些偏向看法以及其他情景制约的特性。

某种特质是一个人的首要特质,但在另一个人身上却是中心特质,在第三个人身上可能只是次要特质。

人们通常用中心特质来说明一个人的性格。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钟网状的,相互牵连的,重叠的特质结构。

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区分并没有固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